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5560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公知现有技术的定影装置以及利用此定影装置的现有技术的图像形成设备。此定影装置包括定影构件、加压构件、引导单元以及引导调节单元。定影构件与片材的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第一片材侧面接触。片材用作记录介质。加压构件压靠定影构件,从而在其间形成定影咬合部。片材穿过定影咬合部。引导单元与加压构件隔开预定距离。引导单元朝定影构件引导片材的前端部,然后使片材的前端部进入定影咬合部。当片材穿过引导单元时,引导调节单元改变引导单元的形状(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特开2015-102659号公报)。

还公知一种包括第一引导装置与第二引导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第一引导装置朝色调剂图像保持构件引导用作记录介质的记录材料的前端。第二引导装置抑制记录材料的前端向色调剂图像保持构件靠近。在此图像形成设备中,在第二引导装置的一部分中设置有切口(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特开2004-11526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以及利用此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此定影装置能抑制在转印有未定影的图像的记录介质的前端部被引入到旋转的加热旋转构件与加压旋转构件相互压力接触的压力接触部中后由记录介质的承载有未定影的图像的转印侧部分与沿记录介质的引入方向布置在加热旋转构件上游的外围部件等接触引起的图像干扰。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加热器、加热旋转构件、加压旋转构件以及引导构件。所述加热旋转构件具有外周表面,在被所述加热器加热的同时旋转。所述加压旋转构件与所述加热旋转构件的所述外周表面的沿轴线方向的部分压力接 触,从而旋转并且形成压力接触部,该压力接触部允许具有前端及侧端部并且承载有转印的未定影图像的记录介质从此穿过。所述引导构件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朝所述加热旋转构件的所述外周表面的靠近所述压力接触部的部分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端,并且该引导部具有引导终止部,由所述引导部执行的所述引导在所述引导终止部处终止,在所述引导终止部处沿与所述加热旋转构件的旋转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设置有中央部以及除所述引导终止部的所述中央部外的左端部与右端部。在所述引导构件中,所述中央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左端部与所述右端部凹陷的凹陷形状,在所述记录介质被传送时,该凹陷形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侧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A2),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A1)的所述定影装置中,所述引导构件的所述凹陷形状由切口形状限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A3),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A1或A2)的所述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旋转构件包括辊,该辊具有这样的形状,此形状具有中央以及两个端部,并且所述加热旋转构件的外直径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从所述中央至所述两个端部逐渐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B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部分以及定影装置。所述图像形成部分形成由显影剂形成的未定影的图像,并且该图像形成部分将所述未定影的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所述定影装置使借助所述图像形成部分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未定影的图像定影。所述定影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方面(A1至A3)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定影装置。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A1)的定影装置,能抑制在转印有未定影的图像的记录介质的前端部被引入到旋转的加热旋转构件与加压旋转构件相互压力接触的压力接触部中后由记录介质的承载有未定影的图像的转印侧部分与沿记录介质的引入方向布置在加热旋转构件上游的外围部件等接触而引起的图像干扰。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A2)的定影装置,与引导构件的凹陷形状不是切口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获得本发明的第一方面(A1)的效果。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A3)的定影装置,与加热旋转构件不包括加热旋转构件的外直径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从中央部至两个端部逐渐减小的这样的辊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获得本发明的第一方面(A1)的效果。

借助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B1)的图像形成设备,能够抑制在转印有未定影 的图像的记录介质的前端部被引入到旋转的加热旋转构件与加压旋转构件相互压力接触的压力接触部中后由记录介质的承载有未定影的图像的转印侧部分与沿记录介质的引入方向布置在加热旋转构件的上游的外围部件等接触引起的图像干扰。

附图说明

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概念视图;

图2是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定影装置与二次转印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3是示出沿线III-III剖切的图2的引入引导构件的示意性示出部分与定影装置之间的关系的局部剖面图;

图4A与图4B示出了图3的定影装置的引入引导构件的结构,并且在图4A与图4B中,图4A是引入引导构件的平面图,图4B是沿线IVB-IVB剖切的图4A的引入引导构件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5A与图5B示出了由图2的定影装置执行的部分操作,并且在图5A与图5B中,图5A示出了从二次转印部馈送的记录片材的前端被引入到定影装置的压力接触部中的状态,图5B示出了记录片材的位于前端侧的部分被引入至定影装置的压力接触部中并穿过定影装置的压力接触部的状态;

图6A示出了记录片材被引入到引入引导构件中并且穿过该引入引导构件的状态,并且图6B示出了记录片材靠近或接触定影装置的引入引导构件的引导部的引导终止部并且穿过该引导终止部的状态;

图7A与图7B示出了由图2的定影装置执行的部分操作,并且在图7A与图7B中,图7A示出了记录片材的位于前端侧的部分被引入到定影装置的压力接触部中并且穿过该压力接触部时记录片材的位于后端侧的部分的状态,图7B示出了记录片材的位于后端侧的部分靠近或接触引入引导构件的引导部的引导终止部并穿过此引导终止部的状态;

图8是由图2的定影装置执行的部分操作的图,该图示出了这样的记录片材的状态:记录片材的后端从二次转印部馈送;

图9是示出定影装置的另一结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10是示出沿线X-X剖切的图9的定影装置的示意性示出部分与引入引导构件之间的关系的局部剖面图;

图11是示出图9的定影装置的加热辊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2是由图9的定影装置执行的部分操作的视图,该图示出了这样的状态:记录片材的位于前端侧的部分被引入到定影装置的压力接触部并穿过该压力接触部,并且记录片材的位于后端侧的部分靠近或接触引入引导构件的引导部的引导终止部并且穿过该引导终止部;

图13A示出了记录片材被引入到图9的定影装置的压力接触部中并穿过该压力接触部的状态,并且图13B示出了这样的状态:记录片材靠近或接触图9的定影装置的引入引导构件的引导部的引导终止部并且穿过该引导终止部;

图14A与图14B示出了引入引导构件的另一结构实施例,在图14A与图14B中,图14A是引入引导构件的平面图,图14B是沿线XIV B-XIVB剖切的图14A的引入引导构件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5A与图15B示出了由可能导致图像干扰的对比定影装置执行的部分操作,在图15A与图15B中,图15A示出了当记录片材的位于前端侧的部分被引入到定影装置的压力接触部中并穿过该压力接触部时记录片材的位于压力接触部与引入引导构件之间的部分的状态,图15B示出了记录片材的位于压力接触部的后端侧的部分的状态;以及

图16示出了图15A与图15B的定影装置中发生图像干扰时记录片材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下文中简称为“示例性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与图2示出了利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图1概念性地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图2概念性地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定影装置与二次转印部)。诸如图1之类的附图的由X、Y以及Z表示的箭头代表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轴(的方向),这些坐标轴表明每个附图所占的三维空间的宽度方向、高度方向以及深度方向。

(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

图像形成设备1将由显影剂形成的图像形成到纸张的记录片材9上。每个记录片材9用作记录介质的实施例。图像形成设备1例如构造成根据从诸如信息终端装置之类的外部装置接收的图像信息形成图像的打印机。

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具有大体箱形外观的壳体10。如图1中所示,图像形成部分2、定影装置5等布置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图像形成部分2形成由作为显影剂的色调剂制成的色调剂图像(未定影的图像)并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9上。定影装置5将转印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9上。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部分2包括图像形成单元20、中间转印装置30以及片材馈送装置40。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色调剂图像。中间转印装置30传送由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使得色调剂图像被转送,从而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到记录片材9上。片材馈送装置40容纳并馈送待供应至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部的记录片材9。壳体10的上表面部分中形成有输出容器12。输出容器12容纳在形成有图像后输出至壳体10的外部的记录片材9。图1的点划线代表壳体10中的每个记录片材9的典型的总体传送路径。

图像形成单元20包括分别形成四种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的显影剂(色调剂)图像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0Y、20M、20C以及20K。

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0(Y、M、C以及K)中的每一者均包括例如以下部件:感光鼓21,该感光鼓是沿箭头A方向旋转的鼓形感光构件;充电器22,该充电器具有例如辊形形状并且使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充电至所需电势,所述的外周表面用作图像形成区;曝光装置23,该曝光装置向感光鼓21的带电外周表面照射根据所需的图像信息分离的相应的一种颜色分量的光以形成此颜色分量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4(Y、M、C或K),该显影装置利用具有相应颜色分量的色调剂使静电潜像显影,使得潜像成为可视的相应颜色(Y、M、C或K)的色调剂图像;以及鼓清洁器26,该鼓清洁器在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经过一次转印而转印到中间转印装置30(中间转印带31)上后通过移除诸如余留在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之类的不需要的物质而清洁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

中间转印装置30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0(Y、M、C以及K) 的上方。

中间转印装置30包括例如下面的部件:环形中间转印带31,该中间转印带能够保持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20(Y、M、C以及K)的感光鼓21上并通过静电作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色调剂图像;多个支撑辊32a至32e,这些支撑辊支撑中间转印带31使得中间转印带31旋转,从而循序穿过图像形成单元20(Y、M、C以及K)的一次转印位置;具有例如辊形形状的一次转印装置34,这些一次转印装置布置在中间转印带31的内周侧并且通过一次转印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20(Y、M、C以及K)的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上;具有例如辊形形状的二次转印装置35,所述二次转印装置通过二次转印将通过一次转印而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9上;以及带清洁器36,该带清洁器在二次转印后通过移除诸如余留在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之类的不需要的物质而清洁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

更具体地说,支撑辊32a用作驱动辊,并且还用作二次转印支承辊;支撑辊32b用作带清洁器36用的清洁支承辊;支撑辊32c用作张力施加辊,此张力施加辊向中间转印带31施加所需的张力;并且支撑辊32d至32e用作表面形成辊,这些表面形成辊用于形成中间转印带31的一次转印表面。而且,在中间转印装置30中,二次转印部是由二次转印装置35形成的部分,并且是中间转印带31的由支撑辊32a支撑的部分。

片材馈送装置40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0(Y、M、C以及K)的下方。

片材馈送装置40附接至壳体10,使得能够从壳体10抽出片材馈送装置40。片材馈送装置40包括片材容器41与馈送装置43。片材容器41容纳堆叠在承重板42上的记录片材9。记录片材9具有使用者期望的尺寸、类型等。馈送装置43一张接一张地从片材容器41馈送记录片材9。壳体10具有设置在片材馈送装置40的馈送装置43与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部之间的片材馈送路径。此片材馈送路径由多个传送辊对、传送引导构件等形成。多个传送辊对中的一对是布置在位于二次转印部的片材馈送路径上游的位置处的配准辊对44。配准辊对44被设置成例如调节每个记录片材9的传送正时并且校正记录片材9的歪斜。

定影装置5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部的上方。

定影装置5包括例如布置在其壳体50中的以下部件:用作加热旋转构件的实施例的加热辊51,该加热辊沿所需方向旋转,并且被加热器52加热使得其表面温度维持在所需温度;用作加压旋转构件的实施例的加压辊53,该加压辊以大体沿加热辊51的旋转轴线方向的所需压力与加热辊51压力接触而旋转并形成压力接触部(定影处理部)FN,此压力接触部允许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9被引入到此压力接触部中并由此穿过;以及引入引导构件54,该引入引导构件朝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的接近压力接触部FN的部分引导记录片材9的前端部9a。

壳体50具有:入口(开口)50a,待经受定影的记录片材9通过此入口被引入;以及出口(开口)50b,已经经历定影的记录片材9通过此出口被输出。而且,转印后引导构件45布置在定影装置5的壳体50的入口50a侧与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部之间。转印后引导构件45形成转印后传送路径,通过此转印后传送路径朝定影装置5的入口50a引导经历了二次转印的记录片材9。

随后将描述定影装置5的细节。

此图像形成设备1执行如下图像形成操作。在此,将在记录片材9的单侧上形成图像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作为图像形成操作的代表性实施例进行描述。

一经收到图像形成操作的启动指令,图像形成设备1就执行图像形成单元20(Y、M、C以及K)中的以下操作。即,充电器22使开始旋转的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充电至规定的极性及电压,然后曝光装置23向感光鼓21的带电的外周表面照射与颜色分量的图像信号对应的光以形成静电潜像。接着,显影装置24(Y、M、C以及K)通过供应对应颜色分量的四种颜色(Y、M、C以及K)的色调剂而使形成在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上的颜色分量的静电潜像显影。因此,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0(Y、M、C以及K)的感光鼓21上形成四色色调剂图像。

接着,在中间转印装置30中,形成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0(Y、M、C以及K)的感光鼓21上的各色色调剂图像通过由一次转印装置34执行的一次转印相继转印到沿箭头指示的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上。执行了一次转印后,鼓清洁器26清洁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片材馈送装置40利用馈送装置43从片材容器41朝片材馈送路径一张接一张地馈送所需的记录片材9。接着,在中间转印装置30中,通过一次转印而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被传送至二次转印部,并通过由二次转印装置35执行的二次转印集体转印到通过片材馈送路径从片材馈送装置40 传送至二次转印部的记录片材9上。执行了二次转印后,带清洁器36清洁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

接着,在中间转印装置30中,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9从中间转印带31移开,然后被馈送至定影装置5。二次转印后的记录片材9通过例如由转印后引导构件45执行的引导被引导至定影装置5的壳体50的入口50a,然后被引入引导构件54引导,从而被引入到压力接触部FN中。接着,在定影装置5中,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9在穿过形成在旋转着的加热辊51与加压辊53之间的压力接触部FN时被加热并加压。因此,色调剂图像熔化并定影到记录片材9上。定影装置5通过壳体50的出口50b输出经历了此定影操作的记录片材9。

最后,从定影装置5输出的记录片材9借助布置在由点划线表示的总传送路径的端部(片材输出开口)处的输出辊对49输出至壳体10的外部,并最终被输出容器12接纳。

由此,在单个记录片材9的一侧上形成四色(Y、M、C以及K)色调剂的彩色图像,从而完成了由图像形成设备1执行的基本的图像形成操作。当发布在多个片材上执行图像形成操作的指令时,相似地重复执行上述系列操作若干次,该次数与所指示的片材数量一样。

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通过选择并操作全部或者若干(多个)图像形成单元20(Y、M、C以及K),可以形成相互结合的四种颜色(Y、M、C以及K)的全部或者若干(至少多种)色调剂的彩色图像。而且,通过操作图像形成单元20(Y、M、C以及K)中的一者可以形成其中一种颜色的色调剂(例如黑色)的单色图像。

而且,对于图像形成设备1而言,采用所谓的中央配准方法作为传送配准方法。中央配准方法如下调节记录片材9的传送:即,传送记录片材9,使得在从片材馈送装置40穿过二次转印部到定影装置5的输出部的范围内记录片材9的与记录片材9的馈送宽度的中央匹配的部分穿过传送路径的与记录片材9的传送路径(传送空间)的馈送宽度的中央匹配的位置。

(定影装置的详细结构)

接着,进一步描述定影装置5。

例如如图2与图3中所示,定影装置5的加热辊51包括由诸如金属材料之类的 材料形成的圆筒形辊基体构件512以及设置在辊基体构件512的外周表面上的表面层513。表面层513具有所需的厚度,并且由诸如硅之类的材料形成。根据所需,加热辊51还可包括位于表面层513上的诸如脱模层之类的另一层。

此外,加热辊51由设置在辊基体构件512的内部空间中的诸如卤素灯之类的加热器52加热,使得当例如形成图像时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的温度为所需温度。而且,在利用温度传感器(未示出)检测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的温度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加热器52的操作而将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的温度维持在所需温度。而且,加热辊51可旋转地附接在部分壳体50中,并且借助从旋转驱动装置(未示出)传递至此的旋转驱动而沿箭头指示的方向旋转。

例如图2与图3中所示,定影装置5的加压辊53包括由诸如金属材料之类的材料形成的圆筒形辊基体构件532。由诸如尿烷之类的材料形成的弹性层533与由诸如聚酰亚胺之类的材料形成的脱模层(未示出)依次设置在辊基体构件532的外周表面上。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弹性层533的材料是这样的弹性材料,当弹性层533与加热辊51压力接触时,此弹性材料弹性变形而符合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的形状。

而且,加压辊53可旋转地附接在部分壳体50中,并且通过受到由加压装置(未示出)产生的压力而与加热辊51压力接触。

例如图2至图4B中所示,定影装置5的引入引导构件54构造成具有引导部541的连续构件,该引导部引导记录片材9的前端部9a,使得引导部541逐渐靠近压力接触部FN。而且,引入引导构件54布置成使得引导部541终止引导之处的引导终止部541b存在于压力接触部FN的入口侧上的切线FL的加热辊51侧。此外,引入引导构件54被固定成使得位于引导部541开始引导之处的引导起始部541a存在于壳体50的入口50a的开口的边缘处。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引入引导构件54包括平坦的板形构件,该板形构件包括具有平坦表面的引导部541。

而且,例如图4A与图4B中所示,在平行于加热辊51的旋转轴线方向C(沿着坐标轴Z的方向)的方向上,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中央部542具有相对于引入引导构件54中的部分543与544凹陷的凹陷形状60。部分543与544是引导终止部541b的不同于中央部542的两个端部,并且部分543与544引导被传送的记录片材9的左端部与右端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引入引导构件54的凹陷形状60具有细长箱型切口(切口形)61的形状,此箱型切口是在引导终止部541b的 中央部542中以尺寸D(切口深度)从引导终止部541b朝向记录片材9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切口。

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中央部542允许用于图像形成的记录片材9的馈送宽度(沿旋转轴线方向C的尺寸)的中央部(色调剂图像转印侧91)变形而相对于馈送宽度的两端部沿引入引导构件54的厚度方向朝引导部541的相反侧弯曲。中央部542在旋转轴线方向C上的宽度(切口宽度)W1被设定成这样的尺寸,该尺寸小于用于图像形成的记录片材9的类型中其中一种具有最小馈送宽度的记录片材9的馈送宽度,或者设定成适用于容易发生模糊的至少一种记录片材9的尺寸。稍后将描述模糊现象。

同时,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左端部543与右端部544支撑并引导用于图像形成的记录片材9的馈送宽度的两个端部。左端部543与右端部544沿旋转轴线方向C的宽度W2与W3的尺寸是通过分割从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宽度减去中央部542的切口宽度W1得到的尺寸而得到的。尽管宽度W2与W3的尺寸被设定成相同,但是宽度W2与W3的尺寸可以互不相同。

而且,切口形状61的切口深度D是如下这样的尺寸就足够了:在记录片材9的前端9a被引入到压力接触部FN中后,该尺寸允许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上的部分中的馈送宽度(色调剂图像转印侧91)的中央部变形而相对于馈送宽度的两个端部沿引入引导构件54的厚度方向朝引导部541的相反侧弯曲。切口深度D被设定成例如至少1mm以上,并且优选设定成5mm以上。与之相比,例如在考虑以下条件的情况下设定切口深度D的上限值:减小记录片材9的前端9a与切口形状61接触时使前端9a受损害的可能性;减小由记录片材9与切口形状61接触引起卡纸的可能性;减小由于对记录片材9在压力接触部FN中的位置的影响而在定影中引起不均匀的可能性;等等。

定影装置5的输出引导构件55引导已穿过压力接触部FN的记录片材9,使得记录片材9与加热辊51分离并且朝壳体50的出口50b指引记录片材9。输出引导构件55布置成使得引导记录片材9的引导部551的引导起始部551a邻近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的通过压力接触部FN的部分布置;并且引导部551的引导终止部551b存在于壳体50的出口50b的边缘部处。

而且,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中,加热辊51的旋转速度被设 定成稍低于(例如低0.1至2%)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部的支撑辊32a(也用作驱动辊)的旋转速度。因此,记录片材9被咬合在定影装置5的压力接触部FN中时的传送速度低于记录片材9被咬合在压力接触部(转印部)TN中时的传送速度,低出的速度大体相当于加热辊51的旋转速度减少的速度。中间转印带31与二次转印装置35在二次转印部的压力接触部TN中彼此压力接触。

而且,转印后引导构件45具有位于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部与定影装置5的引入引导构件54之间的引导部451。引导部451将记录片材9的前端9a引导成使前端9a至少与引入引导构件54的引导部541接触。转印后引导构件45布置成使得用作引导部451的起始侧端部的引导起始部451a邻近二次转印装置(二次转印辊)35的外周面的通过压力接触部TN的部分布置;并且位于引导部451终止引导的那一侧上的引导终止部451b邻近引入引导构件54的引导部541的引导起始部541a布置。

(由定影装置执行的定影操作)

以下描述由定影装置5执行的定影操作。

起初,当为了例如图像形成而操作定影装置5时,加热辊51沿由箭头指示的方向旋转,并且维持在加热辊51被加热器52加热至所需温度的状态。加压辊53通过跟随旋转的加热辊51而旋转。在此,在定影装置5中,如图3中所示,因为加热辊51具有在旋转轴线方向C上外径完全均一的形状,所以压力接触部FN的形状在旋转轴线方向C上大体平直。

当开始图像形成操作时,如由图2的双点划线箭头例示,借助图像形成部分2的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部经二次转印而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9从二次转印部的压力接触部TN馈送,然后经例如由转印后引导构件45执行的引导而传送至定影装置5的壳体50的入口50a。

接着参照图5A与图5B,传送至定影装置5的入口50a的记录片材9的在记录片材9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前端9a与定影装置5的引入引导构件54的引导部541接触,从而被引导至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的靠近压力接触部FN的部分(图5A)。此后,记录片材9的前端9a被引入并穿过形成在位于定影装置5中的旋转着的加热辊51与加压辊53之间的压力接触部FN。

这样,如上所述,记录片材9在压力接触部FN中被加热并加压,从而色调剂图像被定影。

而且,在记录片材9的前端9a开始被引入到定影装置5的压力接触部FN中时,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定影装置5的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被咬合在二次转印部的压力接触部TN中(参见图5B)。

而且,当记录片材9被咬合在定影装置5的压力接触部FN与二次转印部的压力接触部TN这两者中时,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定影装置5的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由于加热辊51与支撑辊32a之间的上述旋转速度差而受二次转印部的压力接触部TN中的传送速度影响,使得传送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定影装置5的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的速度相对高于传送记录片材9的被咬合在定影装置5的压力接触部FN中的前端9a侧的部分的速度。因此,记录片材9的被咬合在定影装置5的压力接触部FN与二次转印部的压力接触部TN这两者中的部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其中记录片材9的此部分易于稍微变形。

当记录片材9在与定影装置5的引入引导构件54的引导部541接触的情况下被传送(图5A)时,如图6A中例示的,记录片材9的与引导部541接触的部分(记录片材9的沿加热辊51的旋转轴线方向C延伸的部分)维持在这样的状态下:记录片材9的此部分大体顺随引导部541的平坦形状直线延伸。例如图6A与图6B的附图标记91表示记录片材9的转印有待定影的色调剂图像的转印(打印)表面,并且附图标记92表示记录片材9的未转印侧。

而且,当记录片材9被引入并穿过定影装置5的压力接触部FN(图5B)时,记录片材9的沿压力接触部FN的部分(记录片材9的沿旋转轴线方向C延伸的部分)维持在这样的状态下:记录片材9的此部分大体顺随压力接触部FN沿旋转轴线方向C的形状直线延伸,如上所述,压力接触部FN沿旋转轴线方向C的形状大体平直(图3)。

而且,当记录片材9的前端9a被引入到压力接触部FN中时,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靠近或者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4的引导终止部541b并穿过该引导终止部541b(图5B)。此时,由于引导构件54的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中央部542具有凹陷形状60(图3至图4B),记录片材9的该后端侧部分维持在以下状态下,即,此时,如图6B中例示的,记录片材9的在旋转轴线方向C上延伸的此部分的转印侧91的在旋转轴线方向C上的左端部与右端部被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端部543与544两者支撑,与此相对照,在记录片材9的旋转 轴线方向C上转印侧91的中央部9c不被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支撑而进入凹陷形状60的空间并变形成凹陷。尤其是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引入引导构件54的情况下,由于凹陷形状60为切口形状61,记录片材9的上述中央部9c可靠地进入由切口形状61形成的空间。因此,记录片材9d的该中央部9c可以更可靠地变形成凹陷。

因此,在该定影装置5中,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如上所述以相对较高的速度从二次转印部的压力接触部TN朝定影装置5馈送。然而,此时,如图7A中所示,穿过引入引导构件54的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该记录片材9的中央部9c如上所述保持以下形状,即:记录片材9的该中央部9c变形成凹入到引导终止部541b的中央部542的凹陷形状60。因此,如图7B中所示,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未转印侧92)在这样的状态下被传送:记录片材9的此部分变形成沿传送方向朝转印后引导构件45与引入引导构件54弯曲。

由此,借助定影装置5避免发生以下情形:即,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转印侧91)与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或者沿记录片材9的传送方向布置在加热辊51的上游的外围部件100(例如图像形成设备1的支撑构件以及定影装置5的壳体50的入口50a的边缘部)接触(滑动靠接)(参见图16)。

因此,此定影装置5抑制在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9的前端9a侧部分被引入到压力接触部FN中后由记录片材9的转印侧91的部分与沿记录片材9的传送方向布置在加热辊51上游的外围部件100、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等接触引起的图像干扰(所谓模糊)。

在定影装置5中,如图8中例示的,当记录片材9的后端9b最终从二次转印部的压力接触部TN被馈送时,缓解并消除这样的状态: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变形而沿传送方向朝转印后引导构件45与引入引导构件54弯曲。具体地说,即便在此时,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也会在接触或者靠近引入引导构件54的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情况下穿过并且被传送。

因此,定影装置5抑制模糊的发生,并因此,利用上述定影装置5的图像形成设备1能形成抑制了由定影装置5中的模糊引起的图像干扰的图像。

当其中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具有无凹陷形状60的平直形状的引入引导构件540代替上述引入引导构件54应用至定影装置5时,可能如下文所述发生模糊。

即,在应用有上述引入引导构件540的定影装置5中,如图15A中例示的,当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9开始被引入到形成在加热辊51与加压辊53之间的压力接触部FN中时,记录片材9的未被引入到压力接触部FN中的部分维持与压力接触部FN沿旋转轴线方向C的大体平直的形状对应的形状。此时,记录片材9的靠近或者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40的引导部541的平直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部分也维持大体与此引导终止部541b的形状对应的形状。而且,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被二次转印部的压力接触部TN以相对高的速度传送。因此,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开始弯曲,从而在压力接触部FN与引入引导构件540的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之间的区域中靠近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

此后,如图15B中所示,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在以下状态下被传送:开始成此弯曲状态的变化引发记录片材9的该后端侧部分变形,从而沿传送方向远离引入引导构件540与转印后引导构件45弯曲。因此,如图16中例示的,记录片材9(转印侧91)的变形成弯曲的部分与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或者沿记录片材9的传送方向布置在加热辊51的上游的外围部件100接触。这可导致发生模糊。

尤其当具有比较低的硬度并且沿传送方向长度比较大的纸张片材(例如传送过程中具有大的长度的薄纸张片材)用作记录片材9时易于发生这种模糊。其原因在于,就具有比较低的硬度以及比较大的长度的纸张片材而言,片材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易于变形成按以上所述弯曲。而且,利用这样的片材,变形成弯曲的程度往往增大。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9示出了利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B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一部分。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与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B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加热辊51B作为加热辊应用至定影装置5B。例如图10与图11中所示,加热辊51B具有这样的形状:加热辊51B的外直径R从中央P1朝旋 转轴线方向C上的两个端部P2与P3逐渐减小(所谓的凸度辊形状或者纺锤形形状)。除加热辊51B之外,定影装置5与定影装置5B的结构相同。

定影装置5B的加热辊51B的外直径R在中央P1处最大,为R1,在两个端部P2与P3处最小,为R2与R3。外直径R2与R3相同。加热辊51B的两个端部P2与P3是例如待经受定影的记录片材9的类型中具有最大宽度的一类记录片材9穿过的区域的两个端部。此区域在加热辊51B沿旋转轴线方向C的外周表面的范围内。

通过例如处理设置在沿旋转轴线方向C具有均一外直径的辊基体构件512上的表面层515使得加热辊51B具有上述外直径R,从而形成具有不均一外直径R的该加热辊51B。经受此处理的表面层515由例如诸如硅之类的材料形成。而且,在加热辊51B中在中央P1处的外直径R1与两个端部P2与P3处的外直径R2与R3相比大出的差(按百分比)优选设定在例如从0.1%到1.0%的范围内。在外直径方面的差小于上述下限值的情况下,产生包括以下问题在内的问题,即:未获得或者不可能获得稍后将描述的抑制图像干扰发生的效果;以及记录片材9在传送通过压力接触部FN时位置不稳定。相比之下,在外直径方面的差大于上述上限值的情况下,产生包括以下问题在内的问题,即:当记录片材9穿过压力接触部FN时在记录片材9中出现折痕(纸折痕)。

而且,定影装置5B的加压辊53的材料是弹性材料,当加压辊53的弹性层533与加热辊51B压力接触时,此弹性材料弹性变形成符合加热辊51B的外周表面的形状。

在定影装置5B中,加热辊51B的外周表面的形状形成为使得加热辊51B的外直径R从中央P1朝旋转轴线方向C上的两个端部P2与P3逐渐减小;并且当弹性层533与加热辊51B压力接触时,加压辊53的弹性层533弹性变形成符合加热辊51B的外周表面的形状。在该定影装置5B中,这导致压力接触部FN沿旋转轴线方向C具有弯曲形状,如图10中例示的,该弯曲形状的中央部朝加压辊53侧突出。

而且,在由定影装置5B执行定影操作的过程中,当记录片材9被引入并穿过定影装置5B的压力接触部FN(图12)时,压力接触部FN沿旋转轴线方向C的形状是弯曲形状,此弯曲形状的中央部因加热辊51B的外周表面的上述形状而突出(图10)。因此,记录片材9的沿旋转轴线方向C延伸的、被引入到压力接触部FN中的部分维持在这样的状态下:如图13A中例示的,记录片材9的转印侧91的沿旋转轴 线方向C的此部分的中央部9c变形从而凹陷。

而且,就此定影装置5B而言,当记录片材9的前端9a被引入到压力接触部FN中时,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靠近或者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4的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并穿过该引导终止部541b(图12)。在此,引入引导构件54的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中央部542具有凹陷形状60(图10与图13B)。因此,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记录片材9的转印侧91的沿旋转轴线方向C的部分的中央部9c进入凹陷形状60的空间,并且维持该中央部9c变形成凹陷的状态。

在此定影装置5B中,如上所述,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以相对高的速度从二次转印部的压力接触部TN被馈送并朝定影装置5B传送。然而,此时,如图7A中所示,如上所述,此记录片材9的正穿过引入引导构件54的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中央部9c维持在以下形状,即:记录片材9的此中部9c由于压力接触部FN与引入引导构件54的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凹陷形状60这两者而变形成凹陷。因此,在如下状态下传送记录片材9(未转印侧92)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记录片材9的此部分更可靠地变形成沿传送方向朝转印后引导构件45与引入引导构件54弯曲(图7B)。

因此,借助定影装置5B更可靠地避免发生一些情形,即,记录片材9(转印侧91)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部分与加热辊51B的外周表面或者沿记录片材9的传送方向布置在加热辊51B的上游的外围部件100接触(滑动靠接)(参见图16)。

因此,此定影装置5B可靠地抑制由记录片材9的转印侧91的部分在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9的前端9a侧部分被引入到压力接触部FN中后与沿记录片材9的传送方向布置在加热辊51上游的外围部件100、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等接触引起的图像干扰(所谓模糊)。

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与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切口形状61用作引入引导构件54的凹陷形状60。然而,不特别限制凹陷形状60的形式、尺寸等,只要凹陷形状60能够使记录片材9的未到达压力接触部FN的后端侧中央部变形成相对于记录片材9的两个端部凹陷即可。因此,切口形状61可以变成这样的结构,其中,例如中央部542的每个端部具有倾斜的平坦表面或者倾斜的弯曲表面,或者切口形状61 的整个形状可以变成弯曲形状。

凹陷形状60的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例如,如图14A与图14B中所示,通过使引入引导构件54B的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中央部倾斜而形成的形状(倾斜形状62)。针对引入引导构件54B而采用的倾斜形状62可以形成如下,即:引导部541的引导终止部541b的中央部542朝与引导部541相反的非引导部545倾斜从而形成始于相比引导终止部541b更接近引导部541的中央(即,记录片材9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特定位置的斜面62a。具有此倾斜形状62的引导部541与非引导部545之间的最大高度差E(图14B)的部分是最凹陷的部分,这能够使记录片材9的中央部变形成相对于记录片材9的两个端部凹陷。

而且,尽管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与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具有平坦表面(平坦板等)的构件作为引导部541应用至引入引导构件54(54B),但是这并非特别限定。另一引入引导构件54的实施例包括例如板形基体构件,此板形基体构件具有这样的部分,该部分包括沿记录片材9的传送方向延伸并且相互平行地布置在作为引导部541的表面上的平直脊形形状(肋)。另选的是,引入引导构件54可以包括多个板,这些板沿记录片材9的传送方向延伸并且相互平行地布置。在此情况下,沿传送方向延伸的板的长边部被集体用作单个引导部。

而且,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与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呈辊的形式的加压辊53被应用为加压旋转构件。但是,另一结构可以应用成加压旋转构件。具体地说,可以应用呈带的形式的加压旋转构件。

呈带的形式的加压旋转构件包括例如以下部件:环形旋转带、加压构件、支撑构件、支撑结构等。旋转带能够与加热辊51(51B)的外周表面的沿旋转轴线方向C延伸的部分接触并借助该部分旋转。加压构件通过使旋转带从旋转带的内周侧压靠加热辊51(51B)的外周表面而形成压力接触部FN。旋转带被支撑构件可旋转地支撑。支撑结构支撑处于按压状态的加压构件。而且,在应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加热辊51B的情况下,加压构件完全或者部分由弹性材料形成,当加压构件与加热辊51B压力接触并且旋转带介于其间时,此弹性材料弹性变形成符合加热辊51B的外周表面的形状。

而且,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加热辊51B的外周表面的形状是这样的:外直径R沿旋转轴线方向C从中央P1朝两个端部P2与P3逐渐减小。通过处理表面层 515使得提供上述外直径R而形成此形状。然而,生产具有上述外直径R的加热辊51B的方法不限于此。

而且,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与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定影装置5(5B)布置成使得其压力接触部FN布置在与二次转印部的压力接触部TN分离并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压力接触部TN上方的位置处。然而,不限于此。定影装置5(5B)可以布置成例如其压力接触部FN布置在沿大体水平的方向与二次转印部的压力接触部TN分离的位置处。

而且,应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采用所谓的侧配准方法作为传送调节方法。侧配准方法将记录片材9的传送调节如下,即:记录片材9被传送成记录片材9的馈送宽度中的其中一个边缘穿过记录片材9的传送路径的馈送宽度的一个端部处的位置。在此情况下,定影装置5可以具有这样的结构,借助此结构,利用侧配准方法传送的记录片材9被引入到压力接触部FN中而不改变记录片材9的状态。另选的是,定影装置5可以具有这样的结构(布置),借助此结构,利用侧配准方法传送的记录片材9的中央部穿过压力接触部FN沿旋转轴线方向C的大体中央位置,所述中央部位于馈送宽度的中央。

而且,应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不限于例如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包括例如图像形成部分2,该图像形成部分从诸如感光鼓之类的图像保持构件直接转印色调剂图像(到记录片材9上而不利用中间转印装置30),或者包括形成单色图像并将单色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上的图像形成部分2。

为说明和描述之目的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并不旨在穷举本发明或者将本发明限制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多个变型和变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所选择和描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及适合于所构想的具体应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理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