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4185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图像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加热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加热装置。该图像加热装置可用于例如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具有这些机器的多个功能的多功能机)中。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JP-A)平5-238614号公报公开了一种使用环形带的定影设备。在使用环形带的这种定影设备中,需要对抗环形带在其宽度方向上偏移的现象的对策。

因此,在JP-A平5-238614中所述的设备中,采用了这样的构造,其中用于拉伸环形带的辊相对于另一辊倾斜,由此环形带在预定区域中积极摆动。

具体地说,在JP-A平5-238614中所述的设备中,采用这样的构造,其中,在多个水平处检测环形带关于该环形带的宽度方向的位置。更具体地,利用被设置为使得其位置相互偏移开的多个传感器来检测环形带的位置。然后,根据环形带的位置,控制辊的倾斜角。

然而,在这种构造中,需要多个传感器,因此存在改进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装置,所述图像加热装置包括:一对可旋转构件,所述一对可旋转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是环形带,并且,所述一对可旋转构件被构造为形成用于加热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压合部;辊,其被构造为可旋转地支撑环形带;检测器,其被构造为对环形带关于该环形带的宽度方向在预定区域之外进行检测;移位机构,其被构造为根据检测器的输出将辊的一个纵向端从第一位置移位到第二位置,以使环形带返回到所述预定区域;以及计时器,其被构造为对从通过移位机构将辊移位到第二位置起环形带在所述预定区域之外的时间进行计时,其中,当由计时器计时的时间为预定时间时,移位机构将辊的所述一个纵向端部移位到比第二位置更远离第一位置的第三位置,以使环形带返回到所述预定区域。

根据下面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包括图1A和图1B)是根据实施例的定影设备中的带往复控制(belt reciprocating control)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定影设备的左侧示意图。

图4是定影设备的横截面图。

图5是加压带单元侧的传感器部(带位置检测部件)的示图。

图6是加压带单元侧的带偏移控制机构的示图。

图7是用于带往复控制的转向操作的示图。

图8是带位置检测的示图。

图9是带往复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0是带往复控制中的带位置的示意图。

图11是带往复控制的时序图。

图12是带往复控制的另一时序图。

图13是用于图示带往复控制的效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像形成装置)

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示例的示意图。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用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四个图像形成部U(UY,UM,UC,UK)。在每个图像形成部U处,根据从外部主机设备23输入到控制器(以下称为CPU)10中的图像信息,将由充电辊3充电的感光鼓(图像承载构件)2曝光于来自激光扫描器4的激光,使得在该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设备5用相关颜色的调色剂将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该相关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6叠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从而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

另一方面,容纳在盒15或16中的记录材料(以下称为片材)S由给送辊对11、传送辊对12和对准辊对18沿着给送路径17给送,并且被给送到作为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14之间的压接部分的二次转印压合部。全色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被给送到二次转印压合部的片材S上,并且,片材S经过给送路径19并被给送到定影设备100。片材S被定影设备100加热和加压,并且,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片材S上,然后,片材S通过排出辊20排出到排出托盘21上。

CPU 10管理图像形成装置的所有设备接触操作。用于允许将各种信息输入到CPU 10中的操作部24包括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

(定影设备)

图3是定影设备100的左侧示图,图4是定影设备100的横截面图。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定影设备100的前表面(侧)是片材入口侧的表面,并且,定影设备100的后表面(侧)是片材出口侧的表面。左右是当从前表面看定影设备100时的左右,并且,左(手)侧是前侧或一端(部)侧,右(手)侧是后侧或另一端(部)侧。上下是关于重力方向的上下。上游和下游是关于片材S的给送方向(记录材料给送方向)V的上游和下游。

定影设备100是双带辊隙型(twin-belt nip type)和电磁感应加热(IH)型的图像加热装置。定影设备100大致包括加热带单元A、加压带单元B、IH加热器(加热设备,感应加热线圈)135和容纳这些构件的壳体140。

加热带单元A包括作为第一可旋转构件的环形加热带(环形带)130。此外,加热带单元A包括多个支撑辊(支撑构件),用于从其内表面侧可旋转地支撑(拉伸)加热带130,其包括驱动辊131和用于施加带张力的张紧辊132。此外,加热带单元A包括由例如不锈钢(SUS材料)形成的垫撑条(pad stay)137。

IH加热器135是作为用于对加热带130加热的加热部件的电介质加热部件(感应加热部件),并且包括用于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来对加热带130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励磁线圈)。

加热带130可以适当地选自于通过IH加热器135产生热量并具有耐热性的加热带。例如,在厚度为75μm、宽度为380mm且周长为200mm的镍(金属)层或不锈钢层的磁性金属层上涂布例如300μm厚的硅橡胶并然后涂布PFA管作为表面层来制备带。

驱动辊131例如是通过将由外径为18mm的实心不锈钢形成的芯金属表面层、与耐热性硅橡胶弹性层一体成型而形成的辊。张紧辊132例如是由具有20mm的外径和约18mm的内径的不锈钢形成的中空辊。

张紧辊132和驱动辊131在关于片材给送方向V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以预定间隔彼此大致平行地设置。垫撑条137在驱动辊131附近且与驱动辊131平行地设置在张紧辊132和驱动辊131之间。加热带130以预定的张力(例如,200N)围绕驱动辊131、张紧辊132和垫撑条137延伸。

加压带单元B包括作为第二可旋转构件的环形加压带(环形带)120。此外,加压带单元B包括多个支撑辊(支撑构件),用于从其内表面侧可旋转地支撑(拉伸)加压带120,其包括加压辊121和用于施加带张力的张紧辊122。此外,加压带单元B包括由例如橡胶形成的加压垫125。加压垫125被可滑动片128覆盖。此外,加压带单元B包括加油辊(润滑剂施加构件)126。

加压带120可以适当地选自于具有耐热性质的加压带。例如,在厚度为50μm、宽度为380mm且周长为200mm的镍(金属)层的磁性金属层上涂布例如300μm厚的硅橡胶并然后涂布PFA管作为表面层来制备带。加压辊121例如是通过将由外径为20mm的实心不锈钢形成的芯金属表面层一体成型而形成的辊。张紧辊122例如是由具有20mm的外径和约18mm的内径的不锈钢形成的中空辊。

张紧辊122和加压辊121在关于片材给送方向V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以预定间隔彼此大致平行地设置。加压垫125在加压辊121附近且与加压辊121平行地设置在张紧辊122和加压辊121之间。加油辊126与张紧辊122平行地设置在加压垫125和张紧辊122之间。加压带120以预定的张力(例如,200N)围绕加压辊121、张紧辊122、加压垫125和加油辊126延伸。

如图5所示,加油辊126由绕张紧辊122的轴122a可旋转地支撑的臂127可旋转地支撑。此外,臂127由施力构件(未示出)在加油辊126操作加压带120的内表面的方向上旋转地推压。

加油辊126包括浸渍有作为润滑剂的粘度为约1000CS的耐热硅油的耐热芳族聚酰胺毡(aramid felt),并且被构造为使得一定量的油被供给(施加)到加压带120的内表面。结果是,减小加压带120的内表面和覆盖加压垫125的可滑动片128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耐久性。供给到加压带120的内表面的耐热硅油也经由加压带120的内表面被施加到加压辊121和张紧辊122的表面上。

加压带单元B设置在加热带单元A的下方。此外,通过省略描述的加压机构的加压操作,以抵抗加热单元A的预定的加压力对加压带单元B进行加压。

在该加压状态下,接触驱动辊131的加热带130和接触加压辊121的加压带20以预定的加压力彼此压力接触。驱动辊131的弹性层通过带间的压力接触而以预定量朝向驱动辊121弹性变形。此外,接触垫撑条137的加热带130和接触加压垫125的加压带120以预定的加压力(例如,400N)彼此压力接触。结果是,在加热带130和加压带120之间形成关于片材给送方向V的宽压合部(定影压合部)N。

然后,由CPU 10控制的驱动电机163的驱动力被传递到安装在驱动辊131的轴131a上的驱动齿轮G,使得驱动辊131被旋转地驱动,并且,加热带130循环且在图4中的箭头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为了稳定地给送片材,驱动(驱动力)在加热带130和驱动辊131之间可靠地传递。此外,加压单元B侧的加压带120在压合部N处与加热带130具有摩擦力的情况下通过加热带130的旋转在箭头的逆时针方向上循环和旋转。加热带130由IH加热器135加热,并且升高到预定的定影温度,因此是受温度控制。

在该状态下,承载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t的片材S从入口侧被引入到定影设备100中,并且被引导部件(未示出)引导以进入压合部N,使得片材N被压合给送。结果是,调色剂图像t被热压定影为定影图像。片材S从压合部N出来并在出口侧从定影设备100排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带130和加压带120形成用于加热片材(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t的压合部N,并且,这些带中的至少一个是环形带。

(带偏移控制机构)

在加热带单元A中的加热带130的旋转过程中,发生这样的现象(带偏移运动),即,加热带130关于与片材给送方向V垂直的宽度方向朝向前侧或后侧偏移。此外,在加压带单元B中的加压带120的旋转过程中,发生这样的现象,即,加压带120也关于与片材给送方向V垂直的宽度方向朝向前侧或后侧偏移。图7示出这样的状态,其中,加压带单元B中的加压带120在其旋转过程中移动,以关于与片材给送方向V垂直的宽度方向W朝向前侧或后侧偏移。

在本实施例中,带偏移运动通过摆动式偏移控制被稳定在预定的偏移范围(预定区域)内。摆动式偏移控制是这样的方法,其中,在检测到带位置从宽度方向中央部移动预定量以上时,张紧辊作为转向构件在与带偏移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倾斜(倾动)。

通过重复摆动式偏移控制(带偏移运动控制:蜿蜒控制),带从一个宽度方向侧(关于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周期性地移动到另一个宽度方向侧(关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向),因此,可以稳定地控制带偏移运动。也就是说,带被构造成能够在与片材S的给送方向V垂直的方向W上往复运动。

加热带单元A和加压带单元B配设有类似的带偏移控制(带转向机构),并且,类似独立地进行加热带130的偏移控制和加压带120的偏移控制。因此,在下文中,将作为代表描述加压带单元B侧的带偏移控制机构和加压带120的偏移控制,并且,将从描述中省略加热带单元A侧的带偏移控制机构和加热带130的偏移控制。

参照图3和图6,支撑臂154配设在壳体140的前侧的侧板上。支撑臂154经由轴承154a由前侧的加压辊121的轴121a支撑,可以绕作为中心(支撑点)的轴121a旋转,并且朝向片材入口侧延伸。在支撑臂154的自由端部处设置有销159。在支撑臂154的轴承154a和销159之间的部分处,配设具有使得轴承153接合并沿着关于纵向方向的细长孔可移动的自由度的可动轴承153。张紧辊122的前侧的轴122a由轴承153支撑。轴承153在通过张紧弹簧(施力构件)156对加压带120施加张力的方向上移动和施力。由张紧弹簧156对加压带120施加20kgf的张力。

在壳体140的前侧的侧板上,在片材入口侧设置轴160。涡轮(螺旋齿轮)157a由轴160可旋转地支撑。包括U形槽153a的叉板(控制臂)152与涡轮(螺旋齿轮)157a一体地设置。此外,支撑臂154的销159与叉板152的槽152a接合并由其支撑。在壳体140的前侧的侧板上,设置步进电机155。固定在电机155的旋转轴上的蜗杆157与涡轮157a啮合。

步进电机155被正向或反向旋转地驱动,使得叉板152经由蜗杆157和涡轮157a在上(向上)方向或下(向下)方向上旋转。与该旋转相关联地,支撑臂154围绕轴121a在上方向或下方向上旋转。通过该旋转,张紧辊122的前侧的轴122a以后侧轴122为支点在上方向或下方向上移动。结果是,张紧辊122的倾斜度改变,从而进行带偏移校正。

也就是说,张紧辊122用作用于调节加压带120关于与加压带120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纵向方向)的蜿蜒程度的转向辊。因此,在下文中,张紧辊122被称为转向辊。

上述的转向辊122、叉板(控制臂)152、涡轮157a、蜗杆157、步进电机155等构成带往复控制部件。也就是说,这些构件构成带转向机构(用于使作为支撑构件的转向辊122从基准位置移位到一个纵向端(部)侧的第一位置的移位机构)。

参照图4和图5,壳体140配设有用于检测加压带单元B关于与片材给送方向V垂直的加压带120的宽度方向的下侧的带端部位置的传感器部150,该传感器部150被配设在定影设备的前侧的端部附近。也就是说,传感器部150是能够检测加压带120关于加压带120的宽度方向从一端部侧到另一端部侧的偏移运动的位置检测部件(用于对带关于带的宽度方向在预定区域外进行检测的检测器)。

CPU 10通过传感器部150检测加压带120的端部位置,并通过改变构成带转向机构的转向辊122的倾斜度来进行带偏移校正。结果是,进行控制,使得加压带120在关于加压带120的宽度方向的前侧(一个端部侧)和后侧(另一个端部侧)之间进行往复运动。也就是说,控制带转向机构,使得加压带120在关于宽度方向的预定区域中进行往复运动。

顺便提及,独立地执行前侧中的带偏移控制的操作和后侧中的带偏移控制的类似的操作。也就是说,传感器部150设置在加压带120的关于加压带120的宽度方向的每个端部处,使得独立地执行在一个端部侧中的稍后描述的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下的操作以及在另一个端部侧中的稍后描述的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下的操作。

通过以下方式具体地进行带偏移控制:由传感器部150检测加压带120的端部位置,与其相应地驱动步进电机155多次,并且,在转向辊122的倾斜度改变的状态下旋转加压带120。结果是,实现对带在带的轴向方向(宽度方向)上的偏移控制。通过改变转向辊122的对准,可以控制加压带120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

传感器部150是用于检测加压带120关于带的轴向方向(宽度方向)的移动位置的带位置检测部件。传感器部150由第一传感器150a和第二传感器150b(两个传感器)、作为标志构件的传感器标志150c、传感器臂150d和用于操作传感器臂150d以跟随加压带120的运动的传感器弹簧150e构成。传感器标志150c围绕与传感器臂150d相互关联的支撑点150f旋转。

此外,作为臂构件的传感器臂150d以3gf的力对加压带120的一个端部侧的加压带120的前侧端面(边缘)120a施力并与其接触。结果是,通过作为用于光学检测传感器标志150c的标志检测部件的第一传感器150a和第二传感器150b中的各个的ON(开)/OFF(关)信号的组合,进行加压带120关于宽度方向的位置检测,该传感器标志150c是根据关于带的宽度方向的带位置旋转的标志构件。

在图8中示出第一传感器150a和第二传感器150b中的各个的ON/OFF信号的组合与此时的加压带120的端面(边缘)位置之间的关系。顺便提及,当朝向第一传感器150a和第二传感器150b中的各个传播的光被传感器标志150c阻挡时,该信号是OFF信号,并且,当光传输到达第一传感器150a和第二传感器150b中的各个时,该信号是ON信号。

此外,在图1(图1A和图1B)中示出带往复控制的流程图,并且,在图9中示出用于驱动转向辊122的控制系统的框图。此外,图7示出用于使加压带120进行往复运动的转向辊122的操作。图10示出加压带120关于往复运动方向的位置与第一传感器150a及第二传感器150b之间的位置关系。

加压带120在第一传感器150a接通且第二传感器150b断开的位置、与第一传感器150a断开且第二传感器150b接通的位置之间往复运动。进行往复控制,使得加压带120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区间(在预定区域内)。该区间的距离是加压带120的中心位置关于加压带120的旋转轴线方向的±1.5mm。

如图10所示,当加压带120从中心位置向前侧移动时,传感器标志150c通过传感器臂150d与加压带120接触而起作用。

当加压带120到达前侧的-1.5mm的位置时,传感器标志150c被第一传感器150a检测到,并且第一传感器150a的信号变为OFF信号,使得转向辊122起到在朝向后侧的方向上移动加压带120的作用。

加压带120的移动方向被反转,并且,当加压带120落在±1.5mm的范围内时,传感器标志150c从由第一传感器150a检测到传感器标志150c的位置移动,使得该传感器150a的信号变成ON信号(第二传感器150b的信号也是ON信号)。

另一方面,当加压带120到达后侧的+1.5mm的位置时,传感器标志150c被第二传感器150b检测到,并且第二传感器150b的信号变为OFF信号,使得转向辊122起到在朝向前侧的方向上移动加压带120的作用。

加压带120的移动方向被反转,并且,当加压带120落在±1.5mm的范围内时,传感器标志150c从由第二传感器150b检测到传感器标志150c的位置移动,使得该传感器150b的信号变成ON信号(第一传感器150a的信号也是ON信号)。

在关于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方向的±3.5mm的位置处,存在臂127的臂壁表面127a(在前侧和后侧两者中)。加压带120的±3.0的位置被设置为移动调节位置,以便防止加压带120由于加压带120在往复运动方向上的移动而与臂表面127a接触而破裂。

也就是说,如图10所示,当加压带120到达作为移动调节位置的-3.0mm的位置时,传感器标志150c移动到由传感器150a,150b二者检测到传感器标志150c的位置。结果是,传感器150a,150b的信号变为OFF信号。另一方面,对于加压带120到达作为移动调节位置的+3.0mm的位置的情况也是如此。

接下来,参照图1以及图11和图12,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带往复控制。图11和图12是第一传感器150a和第二传感器150b的信号以及转向辊122的操作角度的时序图。

定影设备100被驱动,并且,在驱动电机163开始加热带130和加压带120的旋转的情况下,开始带往复控制(S-01,S-02,S-03)。

当加压带120关于宽度方向朝向端部侧偏移时,传感器部150检测到加压带120到达往复运动方向改变位置(S-10或S1-23)。然后,作为控制部件的CPU 10执行第一控制模式下的操作。第一控制模式是这样的控制模式,其中控制带转向机构,使得加压带120以第一控制量抵抗由传感器部150检测到的加压带120朝向关于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侧的偏移运动而移动到另一端部侧。

具体地,利用第一控制量,加压带120关于宽度方向的移动方向通过转向辊122变为相反方向。也就是说,通过电动机驱动器155D(图9),向步进电动机155输出预定的驱动脉冲(S1-17或S1-30)。然后,如图7所示,通过上下移动转向辊122的前侧端部,转向辊122相对于驱动辊131倾斜+α°或-β°(S1-18或S1-31)。

加压带120改变往复运动方向并开始运动。然后,通过第一传感器150a和第二传感器150b,带位置检测部150检测到加压带120在往复运动方向上改变并通过(S1-19,S1-32)。

转向辊122的角度α和β被设置为提供不改变往复运动方向的倾斜角度以保持加压带120的往复控制,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初始值分别为2°和-2°。角度α和β是根据加压带120的往复时间(即,与移动时间相互关联)的可变值。

在检测到带偏移的情况下,通过第一部件,在转向辊122倾斜+α°或-β°和加压带120旋转的情况下,加压带120在端部方向上的偏移被减速并沿相反的方向被加速。也就是说,以这种方式进行带往复运动方向的反转(图11的操作)。

顺便提及,由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水平状态和定影设备100的组成部件的公差等,产生用于拉伸加压带120的部件之间的未对准,使得在某些情况下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变得不均匀。例如,在加压带120在前侧方向(-方向)上的移动被加快并且后侧方向(+方向)上的移动缓慢的情况下,在加压带120的移动方向从前侧方向变为后侧方向时的响应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减小角度β的绝对值来减小加压带120从后侧方向到前侧方向的移动速度是有效的。结果是,可以减小在前侧的往复运动方向改变期间加压带120的减速/加速时间,从而可以提高在移动方向从前侧方向变为后侧方向时的响应性。

图13示出在加压带120关于往复运动方向移动到前侧时加压带120移动的最大移动位置与α°和β°之间的关系的示例。

也就是说,在β°为2°且α°为2°的情况下,加压带从后侧向前侧的移动速度快。由于这个原因,当转向辊122的角度从+2°改变为-2°时,由于诸如与转向辊122的滑动的因素,减速需要时间,使得加压带120移动到前侧的约-2.7mm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β°为1°且α°为1°的情况下,加压带从后侧向前侧的移动速度慢。由于这个原因,当转向辊122的角度从+1°改变为-2°时,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方向变化对转向辊122的角度变化的响应性被提高。结果是,加压带120移动到前侧的约-1.8mm的位置,从而可以完成往复操作的反转。

也就是说,转向辊122的倾斜角减小,从而可以减小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速度。结果是,可以减少在由加热带130和加压带120形成的压合部N处压合并给送的片材S在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方向上的位移程度,使得可以实现片材行为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从图1中的加压带120的S1-10的状态到S1-23的状态的时间、以及从S1-23的状态到S1-10的状态的往复运动所需的时间,进行改变角度α,β的控制。

具体地,在加压带120从S1-10的状态移动到S1-23的状态的时间小于60秒时,角度α改变-0.1°。此外,在加压带120从S1-10的状态移动到S1-23的状态的时间不小于60秒时,角度α增加0.1°。此时,为了防止异常往复控制的产生和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方向的变化,限制角度α的变化,使得α的值为1.0°至2.0°。

类似地,在加压带120从S1-23的状态移动到S1-10的状态的时间小于60秒时,角度β减小0.1°。此外,在加压带120从S1-23的状态移动到S1-10的状态的时间不小于60秒时,角度β增加0.1°。此时,角度β的变化也被限制,使得β的值为1.0°至2.0°。

进行上述的角度α,β的变化,不仅用于通过调整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速度减小量来提高加压带120的控制稳定性,还用于减小加压带120在往复运动方向上的移动对片材行为的影响。

顺便提及,在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容易受到干扰的情况下,需要确保转向辊122的大倾斜角度。在本实施例中描述的定影设备100中,在由加压垫125施力的加压带120的内表面与可滑动片128之间施加硅油。由于这个原因,当带往复运动方向被反转时,在加压带120和拉伸加压带120的辊之间产生滑动,从而对带往复运动方向的反转的响应性降低。

此外,从加油辊126供给到加压带120的内表面的硅油的量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因此,润滑状态在新的状态和耐久状态之间变化。当油量减少时,加压带120和拉伸加压带120的辊之间的滑动程度减小,从而对带往复运动方向的反转的响应性被提高。

也就是说,加压带120在往复运动方向上的移动速度增加,并且,片材S在带往复运动方向上的位移程度增加,从而该行为降低。也就是说,考虑到对具有环境初始油量的带的往复运动方向变化的响应性由于耐久使用而往往会逐渐降低片材行为的状态,确定转向辊122的倾斜角。

根据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带往复运动控制方式,即使在上述润滑状态发生变化的系统中,也不仅可以提高加压带120的控制稳定性,还可以减少带往复运动控制对片材行为的影响的程度。

顺便提及,由于从加油辊126供给的油量的上述变化和意外的干扰,所以假设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突然变得不均匀的情况。也就是说,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加压带120朝向宽度方向端部侧移动并到达往复运动方向改变位置,并且,在转向辊122倾斜+α°或-β°的状态下没有做出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方向改变。

在检测到加压带120在X秒的预定时间内在往复运动方向上没有改变(S1-19或S1-32)的情况下,作为控制部件的CPU 10执行第二控制模式下的操作。第二控制模式是这样的控制模式,其中,当传感器部150检测到加压带120没有朝向另一端部侧移动时,以下述方式控制带转向机构。也就是说,控制带转向机构,使得通过将控制量改变为大于第一控制量的第二控制量,加压带120朝向另一端部侧移动。CPU 10进一步使转向辊122以第二控制量倾斜。

具体地,CPU 10包括计时器,用于对加压带120从转向辊122通过转向机构(移位机构)移位到第一位置起处于预定区域之外的状态的时间进行计时。此外,当由计时器计时的时间是预定时间时,CPU 10控制转向机构,使得加压带120返回到预定区域中。也就是说,CPU 10控制转向机构,使得转向辊122移位到与第一位置相比更远离转向辊122的一纵向端部侧位置的第二位置。

也就是说,当第一传感器150a和第二传感器150b的检测时间t达到预定时间X(秒)时,通过电机驱动器155D(图9),向步进电动机155输出预定的驱动脉冲(S1-12或S1-25)。然后,转向辊122相对于驱动辊131倾斜+γ°或-η°(S1-13或S1-26)。

γ°和η°是在考虑到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方向可以抵抗部件的变化和扰动等而改变的角度的情况下确定的值。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值由CPU 10计算,使得γ°为(2-α)°和η°为(2-β)°。

作为带往复运动方向的变化程度的时间的X(秒)是由加压带120的旋转速度等引起的带往复运动方向上的移动速度所确定的值。合适的是,选择带没有位于带行进区域之外且带端部不接触外部的时间,并且,在本实施例中,X(秒)为5秒。

类似地,在由第一部件通过转向辊122倾斜+α°或-β°和加压带120的旋转进行带往复运动方向的反转之后,存在带往复运动方向由于突然干扰而改变的可能性。

加压带120改变其往复运动方向并开始其移动,并且,当在状态S1-19或状态S1-32中检测到往复运动方向的改变之后通过加压带120时,由CPU 10记录加压带120是否通过前侧和后侧中的哪个(S1-15或S1-28)。作为记录方法,例如,这样的方法是合适的,其中,通过将标记设置在加压带120经过的方向上来进行记录,并且当检测到加压带120在相反方向上进行移动时(S1-16或S1-29),对标志进行重置。

在加压带120朝向宽度方向端部侧移动并且检测到加压带120在S-10的状态或S1-23的状态下到达往复运动方向改变位置时,检查带最后经过的上述方向(S1-11或S1-24)。

在最后的带通过方向(前侧方向)与检测到的带移动方向相同的情况下(在S1-10的状态下带最后通过前侧或者在S1-23的状态下带最后通过后侧的情况下),作为控制部件的CPU 10执行第二控制模式下的操作。

具体地,利用第二控制量,转向辊122进一步倾斜。也就是说,通过电动机驱动器155D(图9),向步进电动机155输出预定的驱动脉冲(S1-12或S1-25)。然后,转向辊122相对于驱动辊131倾斜+γ°或-η°(S1-13或S1-26)。

与上述的往复运动方向没有改变的情况类似地确定γ°和η°。

在这样控制的加压带120在保持倾斜角度为α°或β°或者为γ°或η°的情况下朝向另一端部侧偏移的情况下,对转向辊122类似地进行上述操作。也就是说,首先,在第一控制模式下的操作中,带以α°或β°的倾斜角反转,并且,当不进行带反转操作时,在第二控制模式下的操作中倾斜角变为+γ°或-η°。

结果是,用于带往复运动控制的转向量减小,使得不仅实现了稳定的带往复运动控制和记录材料行为的稳定性,而且实现了转向量的减小,因此可以实现减小由于意外干扰引起的对带往复运动控制的不便的程度。

因此,要被控制的对象不限于角度,而且,还适用于角度改变部件,例如,用于通过操作转向辊122改变角度α°,β°而输入到步进电机155中的输入脉冲,因此,要被控制的对象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

此外,由检测部件150使用检测时间来判断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方向变化,从而可以通过最小检测部件来检测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行为的变化。也就是说,使用多个检测部件监测加压带120的端部检测区域(从前侧的-1.5mm到-3.0mm的区域)。结果是,在通过移动量检测加压带120的往复运动行为的变化的方式中,可以减少检测部件的数量,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并抑制图像加热装置的尺寸变大。

顺便提及,在往复运动控制被禁用的状态下,当加压带120的端部(边缘)表面到达距中心位置±3mm的位置时,第一传感器150a和第二传感器150b都被断开(S1-04,S1-07,S1-20)。此时,图像形成装置的CPU 10判断产生异常,并停止带的旋转操作(S1-05,S1-08,S1-21)和停止图像加热装置(S1-06,S1-09,S1-22)。

在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下的上述操作之间的执行关系总结如下。

在执行第一控制模式下的操作期间,作为带拉伸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的张紧辊(转向辊)122以第一倾斜角倾斜。在第二控制模式下的操作期间,张紧辊122以不小于第一倾斜角的第二倾斜角倾斜。

当由传感器部150检测到加压带120的偏移运动时,在控制部件处的CPU 10执行第一控制模式下的操作。此外,当朝向另一端部侧移动的加压带120在预定时间内没有通过时,CPU 10执行第二控制模式下的操作。

当由传感器部150检测到加压带120的偏移运动时,CPU 10执行第一控制模式下的操作。此外,在由传感器部150检测到朝向另一端部侧移动的加压带120的通过之后,当再次检测到加压带120在朝向该端部侧的相同方向上的偏移时,CPU 10执行第二控制模式下的操作。

CPU 10与加压带120的从一个端部侧朝向另一个端部侧的移动时间相关联地设置第一倾斜角。

传感器部150设置在关于加压带120的宽度方向的每个端部,并且,独立地执行在一个端部侧中的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下的操作以及在另一个端部侧中的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下的操作。

尽管将省略对加热带单元A侧的带偏移控制机构和加热带130的偏移控制的描述,但是这些与上述的加压带单元B侧的带偏移控制机构和带偏移控制的情况类似。在图3和图4中,部分150A对应于加压带单元B侧的传感器部150。此外,构件154A、153A、156A和160A分别对应于加压带单元B侧中的支撑臂154、轴承153、张紧弹簧156和轴160。此外,构件152A、157A和155A分别对应于加压带单元B侧的叉板152、蜗杆157和步进电机155。

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影设备,通过减小带往复运动控制的转向量,可以实现稳定的带往复运动控制和片材行为的稳定化。

(变形例)

(1)如上所述,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在等效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例如,本发明适用于其中定影设备中的带状构件以大致预定的范围进行往复运动控制的构造,并且,特别适用于这样的构造,其中,在往复运动方向改变之后,可以减小往复运动移动速度。

(2)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加压带120,但是,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加热带130。也就是说,本发明适用于构成压合部N的第一可旋转构件和第二可旋转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环形带的情况。

(3)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图像加热装置,描述了用于对形成在片材(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进行加热和定影的定影设备作为示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还适用于通过重新加热定影或临时定影在片材S上的调色剂图像来增加图像的光泽(光泽度)的装置。

(4)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用于形成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全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而且还可以是用于形成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此外,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在各种用途中通过对其添加必要的设备、装备和壳体结构来实现为诸如复印机、传真机、具有这些机器的多个功能的多功能机的装置。

虽然针对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应当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这类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