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991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备液晶显示面板以及背光单元的显示模块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显示模块。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显示模块中,利用配设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单元中的导光板的光射出面,通过在与设定于该面的发光区域与其内侧包含的有效显示区域之间的凸缘部的led对应的区域中将黑色油墨印刷涂覆于扩散片以配置光吸收层,来吸收从led出射并由光反射片正反射而要向有效显示区域的光源侧缘部出射的光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84350号公报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显示模块中,由于安装有led的柔性布线基板的一部分以在导光板的光射出面上重叠的形式配置,所以光射出面中与柔性布线基板重叠的部分配置于发光区域外。对此,扩散片被配置为在导光板的光射出面上不与柔性布线基板重叠,并且印刷的光吸收层虽然在发光区域内,但位于有效显示区域外。这样,柔性布线基板以及光吸收层被配置为互相不重叠且被配置于有效显示区域外,因此显示模块的边框宽大,难以实现显示模块的窄边框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发明,目的在于实现窄边框化。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导光板,其外周端面的一部分成为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且一对板面中的一个板面为使光出射的出光板面,所述一对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为相对板面;光源基板,其是安装所述光源的光源基板,且至少一部分以相对于所述导光板中的所述入光端面侧的端部即入光侧端部在所述相对板面侧重叠的形式配置;光学部件,其相对于所述导光板配置于所述出光板面侧且具有与所述入光侧端部重叠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以及低透过率部,其在所述光学部件中至少配置于所述入光侧端部重叠部,且光透过率比所述光学部件的其它部分低。

通过这样设置,来自光源的光入射至导光板的入光端面并在导光板内传播之后从出光板面出射,然后通过光学部件被赋予光学作用同时向外部出射。就安装光源的光源基板而言,由于其至少一部分以相对于导光板的入光侧端部在相对板面侧重叠的形式配置,所以与假设光源基板的一部分以相对于导光板的入光侧端部在出光板面侧重叠的形式配置的情况相比,即使在进行了该照明装置的窄边框化的情况下,光源基板中的相对于导光板的入光侧端部重叠的部分作为暗部也难以被看到,因此在实现该照明装置的窄边框化方面是适合的。

而且,在相对于导光板配置于出光板面侧的光学部件中的至少与导光板的入光侧端部重叠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上,配置有光透过率比光学部件的其他部分低的低透过率部,因此,即使在从光源发出的光中含有不经由导光板而直接到达光学部件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的光,也能通过低透过率部而使得该光难以透过入光侧端部重叠部。由此,很好地抑制了在导光板的光源附近局部的明部被看到这样的亮度不均的产生。由于只要抑制了在导光板的光源附近产生亮度不均,则可有效利用的从出光板面出射的光的范围就变大,所以在实现该照明装置的窄边框化方面是适合的。而且,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导光板的入光侧端部在相对板面侧重叠的光源基板,被配置为相对于配置于光学部件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的低透过率部重叠,因此与假设光源基板和低透过率部被配置为非重叠的情况相比,在实现该照明装置的窄边框化方面更加适合。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结构是优选的。

(1)所述光学部件具有从所述入光侧端部重叠部朝向所述光源侧伸出且其一部分与所述光源重叠的伸出部,所述低透过率部以至少从所述入光侧端部重叠部伸出至所述伸出部的形式配置。通过这样设置,即使在从光源发出的光中含有不经由导光板而直接到达光学部件中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以及伸出部的光,也能通过低透过率部而使得该光难以透过入光侧端部重叠部以及伸出部,因此在导光板的光源附近局部的明部更加难以被看到。

(2)所述低透过率部配置于所述光学部件中的所述导光板侧的面。通过这样设置,与假设将低透过率部配置于光学部件中的与导光板侧相反侧的面的情况相比,通过低透过率部很好地抑制了对光学部件的入光。

(3)所述光学部件以多个互相重叠的形式配置,所述低透过率部配置于多个所述光学部件中最接近所述导光板的光学部件上。通过这样的设置,即使在从光源发出的光中含有不经由导光板而直接到达多个光学部件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的光,也能通过由配置于最接近导光板的光学部件中的导光板侧的面的低透过率部来抑制该光入光到入光侧端部重叠部。由此,很好地抑制了不经由导光板的入光到多个光学部件,因此能够更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4)在将所述出光板面划分为有效地使光出射的有效出光区域、以及围住所述有效出光区域的非有效出光区域时,所述低透过率部以选择性地与所述非有效出光区域重叠的形式配置。这样,低透过率部被配置为与出光板面中的非有效出光区域重叠,由此低透过率部难以被看到,在抑制亮度不均方面是适合的。

(5)所述低透过率部平面地配置在比所述非有效出光区域中的内端位置靠外侧。通过这样的设置,低透过率部更加难以被看到,在抑制亮度不均方面更加适合。

(6)所述低透过率部被设定为:在将所述出光板面划分为有效地使光出射的有效出光区域、以及围住所述有效出光区域的非有效出光区域时,以横跨所述非有效出光区域以及所述有效出光区域的形式平面地配置,并且,与所述有效出光区域重叠的部分的光透过率比与所述非有效出光区域重叠的部分高。通过这样的设置,由于低透过率部的一部分以与有效出光区域重叠的形式配置,所以与假设将低透过率部的整个区域配置为与非有效出光区域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窄边框化。而且,由于低透过率部中的与有效出光区域重叠的部分的光透过率比与有效出光区域重叠的部分高,所以低透过率部中的与有效出光区域重叠的部分难以被看到,因此不易出现亮度不均。

(7)所述低透过率部由相对于所述光学部件层叠的遮光层构成。通过这样设置,利用低透过率部即遮光层,能够对从光源不经由导光板而直接到达光学部件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的光进行遮蔽,因此避免了所述光入射至入光侧端部重叠部。由此,在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方面更加适合。

(8)所述光源沿着所述入光端面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低透过率部在所述光学部件中在所述长度方向与多个所述光源重合的位置排列配置有多个。通过这样的设置,利用配置于在光学部件中在入光端面的长度方向与多个光源重合的位置的多个低透过率部,有效地抑制了从光源不经由导光板而直接到达光学部件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的光的透过,由此很好地抑制了亮度不均的产生。另一方面,在入光侧端部重叠部中在入光端面的长度方向不与多个光源重合的位置,由于从光源不经由导光板而直接照射的光量本来就少,所以不易产生亮度不均。而且,通过在光学部件中在入光端面的长度方向不与多个光源重合的位置不配置低透过率部,从而避免了由低透过率部过量地吸收光等情况,因此抑制了亮度降低。

(9)具备排列配置于在所述长度方向不与多个所述低透过率部重合的位置的多个导光板固定部件,该导光板固定部件将所述入光侧端部重叠部至少相对于所述入光侧端部进行固定。通过这样的设置,利用多个导光板固定部件将光学部件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相对于导光板的入光侧端部进行固定,从而实现了光学部件相对于导光板的定位。由此,能够适当地发挥配置于光学部件的低透过率部的功能,因此能够很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由于多个导光板固定部件排列配置于在入光端面的长度方向不与多个低透过率部重合的位置,所以即使多个导光板固定部件直接与入光侧端部接触,从而入光侧端部内的光被引导至各导光板固定部件侧,该光也难以到达低透过率部。由此,避免了由低透过率部过量地吸收光等情况,因此更好地抑制了亮度降低。

(10)所述光学部件具有从所述入光侧端部重叠部朝向所述光源侧伸出且其一部分与所述光源重叠的伸出部,在所述导光板上,在所述长度方向与多个所述导光板固定部件重合的位置排列设置有多个从所述入光端面朝向所述光源侧突出的突出部,多个所述导光板固定部件将所述入光侧端部重叠部以及所述伸出部相对于所述入光侧端部以及所述突出部进行固定。通过这样设置,利用导光板固定部件将入光侧端部重叠部相对于入光侧端部进行固定,而且将伸出部相对于突出部进行固定,因此得到了更牢固的固定力。由此,能够更好地将光学部件相对于导光板进行定位。

(11)具备:围住所述光源以及所述导光板的呈框状的框架;以及用于将所述光学部件相对于所述框架进行固定的框架固定部件。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围住光源以及导光板的框架上,通过框架固定部件固定有光学部件。由此,实现了光学部件相对于框架的定位,因此能够适当地发挥配置于光学部件的低透过率部的功能,能够很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12)在所述框架上设置有凹部,与此相对,在所述光学部件上设置有被插入到所述凹部的凸部。通过这样的设置,将设置于光学部件的凸部插入设置于框架的凹部,从而能够将光学部件相对于框架进行定位。

接着,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以上所记载的照明装置;以及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照射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根据这种结构的显示装置,可实现照明装置的窄边框化,因此在设计性等方面是优异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窄边框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液晶显示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led附近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4是除掉了光学部件的背光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的led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背光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的led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背光装置中的led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背光装置中的led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图14是图12的xiv-xiv线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背光装置中的led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图16是图15的xvi-xvi线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背光装置中的led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图18是图17的xviii-xviii线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除掉了光学部件的背光装置中的led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图20是背光装置中的led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图21是图19以及图20的xxi-xxi线剖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背光装置中的led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图23是图22的xxiii-xxiii线剖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基于图1至图7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具备液晶面板11来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中示出了x轴、y轴以及z轴,以各轴方向为在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的方式进行描述。另外,关于上下方向,以图2为基准,且将该图上侧设为表侧,将该图下侧设为里侧。

液晶显示装置10作为整体呈长方形,如图1所示,具备:能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以及相对于液晶面板11配置在里侧且对液晶面板11提供光的外部光源即背光装置(照明装置)12。此外,可构成为:在液晶面板11的表侧配置的例如未图示的呈框状的挡板,且在其与背光装置12之间夹入并保持液晶面板11的外周侧部分(后述的非显示区域)。除此之外,也可构成为在液晶面板11的表侧上覆盖未图示的触摸面板或盖板。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主要用于智能手机或平板式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画面尺寸例如为4英寸左右至20英寸左右。

首先,关于液晶面板11详细地进行说明。就液晶面板11而言,俯视时,其整体呈长方形,如图1及图2所示,其具备:具有几乎透明的优异的透光性的玻璃制的一对基板11a、11b、以及存在于两个基板11a、11b之间且含有伴随着电场的施加而光学特性改变的物质即液晶分子的液晶层(未图示),两个基板11a、11b在维持液晶层的厚度相当程度的间隙的状态下由未图示的密封剂粘合。该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被划分为:供图像显示的显示区域(可视区域)、以及呈围住显示区域的边框状(框状)且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非可视区域)。构成液晶面板11的两个基板11a、11b中,表侧(正面侧)为cf基板11a,里侧(背面测)为阵列基板11b。其中的阵列基板11b上连接有一端侧与信号提供源(控制基板等)连接的柔性基板(与信号提供源一起未图示)的另一端侧,由此,对阵列基板11b提供来自信号提供源的各种信号。此外,在两个基板11a、11b的外面侧,粘附有均未图示的偏振片。此外,液晶面板11中的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而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

关于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中的内部结构(均省略图示)进行说明。在阵列基板11b中的内面侧(液晶层侧,相对于cf基板11a的对置面侧),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以及像素电极以排列为多个矩阵状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这些tft以及像素电极的周围,呈格子状的栅极配线以及源极配线以围绕的方式配设。与图像有关的信号通过信号提供源分别提供至栅极配线以及源极配线。配置在由栅极配线和源极配线围成的方形区域中的像素电极由ito(indiumtinoxide:氧化铟锡)或者zno(zincoxide:氧化锌)这样的透明电极构成。一方面,在cf基板11a上,在与各像素对应的位置排列设置有多个彩色滤光片。彩色滤光片配置为r、g、b三色交互排列。在各彩色滤光片之间,形成有用于防止混色的遮光层(黑色矩阵)。在彩色滤光片以及遮光层的表面,设置有与矩阵基板11b侧的像素电极对置的对置电极。该cf基板11a被设定为比矩阵基板11b小一圈的大小。此外,在两个基板11a、11b的内面侧,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液晶层中含有的液晶分子进行取向的取向膜。

接着,关于背光装置12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背光装置12而言,与液晶面板11相同地,其在俯视时整体呈长方形的大致块状。如图1所示,背光装置12至少具备:作为光源的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13、安装有led13的led基板(光源基板)14、用于对来自led13的光进行导光的导光板15、层叠配置在导光板15的表侧的光学片(光学部件)16、层叠配置在导光板15的里侧的反射片(反射部件)17、以及一并地围住led13、导光板15以及光学片16的框状的框架(框状部件)18。通过在背光装置12以及液晶面板11中的短边侧的一端部附近以不均的形式配置led13(led基板14),从而将该背光装置12设定为仅从单侧向导光板15入射光的单侧入光式的边光型(侧光型)。以下,关于背光装置12的构成部件依次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led13构成为通过树脂材料将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led芯片(led元件)密封在固定于led基板14的板面的基板部上。就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而言,其主发光波长被设定为1种,具体地说,使用发出蓝色单色光的芯片。另一方面,在密封led芯片的树脂材料中分散混合有由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的光激发而发出规定的颜色的光的荧光体,作为整体大致发出白色光。该led13被设定为:与相对于led基板14的安装面相邻的侧面为发光面13a的所谓侧面发光型。

如图1以及图2所示,led基板14呈绝缘材料制且具有挠性的薄膜状(片状),其板面与液晶面板11等的板面平行。led基板14俯视时呈横长的长方形,且以其长边方向与背光装置12的短边方向(x轴方向)、短边方向与背光装置12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分别一致的姿势收纳于背光装置12内。在led基板14中的表侧的板面(框架18以及导光板15侧的板面)上,以表面安装的方式安装有上述led13,此处为安装面。在led基板14的安装面上,对led13供电的焊接部以及配线图案(均省略图示)被图案化。如下文所述,led基板14以一部分一部分地在z轴方向相对于框架18以及导光板15分别在里侧(相对板面15c侧)重叠的形式配置。

如图1以及图4所示,led基板14以如下方式形成:其长度尺寸(长边尺寸)与下述的导光板15的短边尺寸相同程度或比其稍大,而其宽度尺寸(短边尺寸)比导光板15的入光端面15a与框架18之间的距离(间隔)大。因此,就led基板14而言,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其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轴方向),一方的端部为俯视时与导光板15的一部分(入光侧端部21)重叠的导光板重叠部14a,而另一方的端部为俯视时与框架18重叠的框架重叠部(框状部件重叠部)14b。也就是说,led基板14中的夹入导光板重叠部14a与框架重叠部14b之间的部分为安装有led13的led安装部(光源安装部)14c。安装于该led安装部14c的led13在led基板14中在其长度方向(x轴方向)间歇性地排列配置有多个(图1以及图4中为9个),并且邻接的led13彼此通过配线图案而串联连接。该配线图案主要设置在导光板重叠部14a中,为了充分确保其配置空间,需要使导光板重叠部14a的宽度尺寸为一定以上。因此,导光板重叠部14a被配置为其一部分与有效出光区域ea重叠。邻接的led13之间的排列间隔大致一定,换言之,可以说各led13在x轴方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框架重叠部14b以及导光板重叠部14a分别呈沿着x轴方向大致直线地延伸的带状。此外,从未图示的led驱动电路基板对led基板14提供用于使各led13亮灯的电力,在led基板14上设置有用于此的引出配线部(未图示)。

就导光板15而言,如图1以及图4所示,呈俯视时比框架18的内部尺寸小一圈的长方形的板状,其板面与液晶面板11等的板面平行,并且,其板面中的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分别一致,且与板面正交的板厚方向与z轴一致。导光板15以由框架18围住其周围的形式被收纳,并且配置在液晶面板11以及光学片16的正下位置。就导光板15而言,其外周端面中的图4示出的下侧的短边侧的端面为与led13呈对置状并且供来自led13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光源对置端面)15a,与此相对,除此之外的3边的各端面(图4示出的上侧的短边侧的端面、以及一对长边侧的端面)分别为不与led13对置的led非对置端面(光源非对置端面)15d。导光板15的外周端部中的具有入光端面15a的端部(图4示出的下侧的端部)为入光侧端部21。该入光侧端部21以相对于led基板14的导光板重叠部14a在表侧重叠的形式配置。根据这样的入光侧端部21与led基板14的导光板重叠部14a的位置关系,通过入光侧端部21从表侧覆盖了led基板14的导光板重叠部14a,因此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者难以看到导光板重叠部14a。由此,即使伴随着液晶显示装置10以及背光装置12的窄边框化的进行,而led基板14的导光板重叠部14a在有效出光区域ea(显示区域)侧大幅伸出,导光板重叠部14a作为暗部也难以被看到,因此在实现窄边框化方面是适合的。此外,来自led13的光并不直接入射各led非对置端面15d,但可间接入射。

一方面,如图2所示,导光板15中的表里一对的板面中的面向表侧(液晶面板11侧)的板面为用于使光朝向液晶面板11出射的出光板面15b。导光板15的出光板面15b被划分为:有效出光区域ea,其为中央侧部分且有效地使光出射;以及非有效出光区域nea,其为围住有效出光区域ea的外周侧部分,且不能有效地使光出射。该有效出光区域ea是能够将出射光提供至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且使出射光在图像的显示中被有效利用的范围,成为俯视时与显示区域重叠的范围。非有效出光区域nea成为俯视时与非显示区域重叠的范围。与此相对,导光板15中的面向里侧的板面为与出光板面15b相反侧的相对板面15c。根据这样的结构,led13和导光板15的排列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而光学片16(液晶面板11)和导光板15的排列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两个排列方向互相正交。而且,导光板15具有如下功能:将从led13沿着y轴方向发出的光从入光端面15a导入,并且使该光在内部传播的同时以面向光学片16侧(表侧、光出射侧)的方式提升并从表侧的板面即出光板面15b作为面状光出射。在导光板15的相对板面15c上,形成有由光反射部构成的光反射图案(未图示),该光反射部通过使导光板15内的光朝向出光板面15b反射,来促进从出光板面15b出射。构成该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由多个光反射点构成,其分布密度根据与入光端面15a(led13)的距离而变化。具体地,就构成光反射部的光反射点的分布密度而言,具有在y轴方向越远离入光端面15a越高,相反地,越接近入光端面15a越低的趋势,由此被控制为来自出光板面15b的出射光在面内均匀地分布。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反射片17以覆盖导光板15的里侧即与出光板面15b相反侧的相对板面15c的形式配置。该反射片17由表面呈在光反射性方面优异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的片材构成,因此能够将在导光板15内传播的光朝向表侧(出光板面15b)高效地提升。就反射片17而言,与导光板15相同地,其在俯视时呈长方形,其中央侧部分以相对于导光板15在里侧(与光学片16侧相反侧)重叠的形式配置。

就光学片16而言,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与导光板15相同地,其在俯视时呈长方形,其板面与液晶面板11、led基板14以及导光板15的板面平行,并且其板面中的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分别一致,且与板面正极的板厚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光学片16通过以载置于导光板15的出光板面15b的表侧并存在于液晶面板11与导光板15之间的方式配置,从而使来自导光板15的出射光透过,并且对该透过光赋予规定的光学作用的同时使其朝向液晶面板11出射。就光学片16而言,如图2以及图6所示,其大部分在俯视时与导光板15重叠,其中与入光侧端部21重叠的部分为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呈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带状。光学片16具有从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沿着y轴方向朝向led13延伸的伸出部23。伸出部23是光学片16中比导光板15的入光端面15a向led13侧突出的部分,其与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的边界位置与入光端面15a一致。伸出部23以从表侧覆盖led13的形式重叠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光学片16而言,如图1以及图2所示,互相层叠有3张,具体地,配置在最里侧且直接层叠于导光板15的出光板面15b上的光学片为扩散片16a,层叠于其表侧的光学片为第一棱镜片16b,进一步层叠于其表侧的光学片为第二棱镜片16c。扩散片16a构成为在基材中分散设置有多个扩散粒子,具有使透过的光扩散的功能。第一棱镜片16b以及第二棱镜片16c分别具有:基材、以及将设于基材中的表侧的表面且沿着x轴方向或y轴方向延伸的单位棱镜沿着y轴方向或x轴方向排列多个而成的棱镜部,第一棱镜片16b以及第二棱镜片16c通过构成棱镜部的单位棱镜使透过的光折射,从而在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选择性地赋予聚光作用。第一棱镜片16b的单位棱镜的延伸方向以及排列方向与第二棱镜片16c的单位棱镜的延伸方向以及排列方向是正交的关系。

框架18是合成树脂制,如图1以及图4所示,其外形呈比导光板15大一圈的长方形的框状,且以从外周侧一并地围住多个led13、导光板15以及多个光学片16的形式配置。框架18将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一对长边部分和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一对短边部分相互连接而成。如图3以及图5所示,构成框架18的一对短边部分中的一方的短边部分在俯视时与led基板14的一部分(框架重叠部14b)重叠。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上述结构的框架18通过面板固定部件19被固定至液晶面板11。面板固定部件19表面呈黑色从而具有高光吸收性以及高遮光性。面板固定部件19与框架18相同地在俯视时呈长方形的框状,且划定导光板15的出光板面15b中的有效出光区域ea。也就是说,面板固定部件19配置为在俯视时与导光板15的出光板面15b中的非有效出光区域nea重叠。面板固定部件19被设定为在基材的表里两面涂覆粘接材料而成的双面固定型。此外,优选由黑色的材料(黑色的pet等)构成面板固定部件19的基材本身,但也可以由白色的材料或透明的材料构成基材并在其表面印刷黑色的涂料。就面板固定部件19而言,其以在z轴方向存在于框架18与液晶面板11之间的形式配置,基材的里侧的粘接材料固定于框架18的表侧的面,而基材的表侧的粘接材料固定于液晶面板11的里侧的板面。面板固定部件19在光学片16与液晶面板11之间也是以在z轴方向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形式配置,且也被固定至光学片16(具体为配置在最表侧的第二棱镜片16c)。此外,在框架18上,通过框架固定部件20固定有led基板14以及反射片17。框架固定部件20与框架18相同地在俯视时呈长方形的框状,且被设定为在基材的表里两面涂覆粘接材料而成的双面固定型。就框架固定部件20而言,其以在z轴方向存在于框架18与led基板14的框架重叠部14b及反射片17的外周端部之间的形式配置,基材的里侧的粘接材料固定于框架重叠部14b及反射片17的外周端部的表侧的板面,而基材的表侧的粘接材料固定于框架18的里侧的面。

然而,在上述结构的背光装置12中,从led13发出的光未必全部入射至导光板15的入光端面15a,关于其一部分,并不经由导光板15而直接到达光学片16中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或伸出部23。假设这样的光入射至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或伸出部23,则可能在光学片16内传播并从有效出光区域ea出射,这样一来,在有效出光区域ea中的led13侧的部分,局部的明部可能被看到。

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片16中,如图3以及图7所示,含有以至少横跨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及伸出部23的形式配设有低透过率部24的部分,该低透过率部24的光透过率比其它部分低。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从led13发出的光中含有不经由导光板15而直接到达光学片16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或伸出部23的光,也能通过低透过率部24而使得该光难以透过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或伸出部23。由此,很好地抑制了在导光板15的led13附近局部的明部被看到的这样的亮度不均的产生。由于只要抑制了在导光板15的led13附近产生亮度不均,则从出光板面15b出射的可有效利用的光的范围就变大,所以在实现背光装置12的窄边框化方面是适合的。而且,由于低透过率部24被配置为俯视时相对于led基板14的导光板重叠部14a重叠,所以与以往那样,led基板以相对于导光板15在出光板面15b侧重叠的形式配置,并且led基板的导光板重叠部与低透过率部被配置为非重叠,它们在非有效出光区域nea中排列配置的情况相比,在实现背光装置12的窄边框化方面更加适合。此外,低透过率部24被配置为:从光学片16中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延伸至伸出部23,俯视时相对于led基板14的导光板重叠部14a以及led安装部14c(各led13)重叠,并且俯视时相对于导光板15的入光侧端部21重叠。此外,在图6以及图7中,将光学片16中的低透过率部24的形成范围以阴影形状进行图示。

详细地,如图3所示,低透过率部24设置在3张光学片16中的最里侧即最接近导光板15的扩散片16a上。低透过率部24设置在扩散片16a中的表里的板面中里侧的板面即导光板15侧的板面上。低透过率部24由呈黑色且具有高光吸收性和高遮光性的遮光层构成,且通过在扩散片16a的表面印刷或涂覆遮光材料而形成。由此,低透过率部24的光透过率例如在0%-30%的范围,最优选为大致0%,比扩散片16a中的光透过率低。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从led13发出的光中含有不经由导光板15而直接到达光学片16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或伸出部23的光,也能通过由形成在最接近导光板15的扩散片16a中的导光板15侧的板面上的低透过率部24对该光进行吸收等,从而进行遮光,因此限制了对扩散片16a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或伸出部23的入光。由此,当然防止了对扩散片16a的不经由导光板15的入光,此外也防止了对相对于扩散片16a而层叠在表侧的第一棱镜片16b以及第二棱镜片16c的不经由导光板15的入光。

如图6所示,低透过率部24以在扩散片16a中在其短边方向跨过整个长度呈带状延伸的形式设置。也就是说,低透过率部24以跨过扩散片16a中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以及伸出部23的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此外,扩散片16a中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的优选宽度例如为0.2m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假设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的宽度低于0.2mm,则由于组装时的尺寸公差,可能产生不与导光板19的入光侧端部21重叠的部分,从而可能无法防止对扩散片16a的不经由导光板15的入光,然而,通过使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的宽度为0.2mm以上,组装时与导光板19的入光侧端部21重叠的切实性足够高,防止对扩散片16a的不经由导光板15的入光的切实性足够高。假设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的宽度大于1mm,则液晶显示装置10中的边框太厚而设计性受损,然而,通过使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的宽度为1mm以上,从而以液晶显示装置10中的边框足够窄的方式进行保持,避免设计性受损。而且,如图3以及图7所示,低透过率部24被配置为其整个区域在有效出光区域ea以外且俯视时与非有效出光区域nea重叠。也就是说,低透过率部24被配置为在有效出光区域ea和非有效出光区域nea中选择性地与非有效出光区域nea重叠。而且,低透过率部24被配置为其内端位置比非有效出光区域nea的内端位置(有效出光区域ea的外端位置)靠外侧。换句话说,低透过率部24被配置为其内端位置比面板固定部件19的内端位置靠外侧。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低透过率部24作为暗部难以被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者看到,所以在抑制亮度不均的方面更加适合。

本实施方式是以上的结构,接着对其作用进行说明。当导通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源时,从信号提供源对液晶面板11提供与图像有关的信号,并且通过从led驱动电路基板对led基板14上的各led13提供电力,使各led13亮灯。如图2所示,从各led13发出的光,通过被导光板15导光之后透过光学片16从而转换为均匀的面状的光,然后对液晶面板11进行照射,因此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中显示规定的图像。

对背光装置12所涉及的作用详细地进行说明,当使各led13亮灯时,从各led13出射的光,如图3所示,入射至导光板15中的入光端面15a之后,通过在导光板15中的与外部空气层的界面被全反射或者被反射片17反射等,从而在导光板15内传播的过程中,从出光板面15b出射,然后朝向光学片16进行照射。这里,从led13发出的光未必全部入射至导光板15的入光端面15a,关于其一部分,并不经由导光板15而直接到达光学片16中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或伸出部23。针对于此,在构成光学片16的扩散片16a上,以横跨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及伸出部23的形式设置光透过率比其它部分低的低透过率部24,因此,即使在从led13发出的光中含有不经由导光板15而直接到达光学片16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或伸出部23的光,也能通过低透过率部24而使得该光难以透过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或伸出部23。而且,低透过率部24由形成在光学片16中最接近导光板15的扩散片16a中的里侧的板面的遮光层构成,因此,遮蔽了朝向扩散片16a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或伸出部23的光从而防止了对扩散片16a的入光,并且也防止了对其表侧的第一棱镜片16b以及第二棱镜片16c的入光。根据以上所述,很好地抑制了在导光板15的led13附近局部的明部被看到这样的亮度不均的产生。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照明装置)12具备:led(光源)13;导光板15,其外周端面的一部分为供来自led13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15a,且一对板面中的一个板面为使光出射的出光板面15b,一对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为相对板面15c;led基板14,其是供led13安装的led基板(光源基板)14,且至少一部分以相对于导光板15中的入光端面15a侧的端部即入光侧端部21在相对板面15c侧重叠的形式配置;光学片(光学部件)16,其相对于导光板15配置于出光板面15b侧且具有与入光侧端部21重叠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以及低透过率部24,其配置于光学片16中的至少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且光透过率比光学片16的其它部分低。

通过这样的设置,来自led13的光入射至导光板15的入光端面15a并在导光板15内传播之后从出光板面15b出射,然后通过光学片16被赋予光学作用的同时向外部出射。就安装led13的led基板14而言,由于其至少一部分以相对于导光板15的入光侧端部21在相对板面15c侧重叠的形式配置,所以与假设led基板14的一部分以相对于导光板15的入光侧端部21在出光板面15b侧重叠的形式配置的情况相比,即使在进行了该背光装置12的窄边框化的情况下,led基板14中的相对于导光板15的入光侧端部21重叠的部分作为暗部也难以被看到,因此在实现背光装置12的窄边框化方面是适合的。

而且,在相对于导光板15配置于出光板面15b侧的光学片16中的至少与导光板15的入光侧端部21重叠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上,配置有光透过率比光学片16的其它部分低的低透过率部24,因此,即使在从led13发出的光中含有不经由导光板15而直接到达光学片16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的光,也能通过低透过率部24而使得该光难以透过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由此,很好地抑制了在导光板15的led13附近局部的明部被看到的这样的亮度不均的产生。由于只要抑制了在导光板15的led13附近产生亮度不均,则从出光板面15b出射的可有效利用的光的范围就变大,所以在实现该背光装置12的窄边框化方面是适合的。而且,至少一部分以相对于导光板15的入光侧端部21在相对板面15c侧重叠的led基板14,被配置为相对于配置于光学片16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的低透过率部24重叠,因此与假设led基板14和低透过率部24被配置为非重叠的情况相比,在实现该背光装置12的窄边框化方面更加适合。

此外,光学片16具有从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朝向led13侧伸出且其一部分与led13重叠的伸出部23,低透过率部24以至少从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伸出至伸出部23的形式配置。通过这样设置,即使在从led13发出的光中含有不经由导光板15而直接到达光学片16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以及伸出部23的光,也能通过低透过率部24而使得该光难以透过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以及伸出部23,因此在导光板15的led13附近局部的明部更加难以被看到。

此外,低透过率部24配置于光学片16中的导光板15侧的面。通过这样的设置,与假设将低透过率部24配置于光学片16中的与导光板15侧相反侧的面的情况相比,通过低透过率部24很好地抑制了对光学片16的入光。

此外,光学片16以多个互相重合的形式配置,低透过率部24配置于多个光学片16中最接近导光板15的光学片。通过这样的设置,即使在从led13发出的光中含有不经由导光板15而直接到达多个光学片16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的光,也能通过由配置于最接近导光板15的光学片16中的导光板15侧的面的低透过率部24,来抑制该光对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的入光。由此,很好地抑制了对多个光学片16的不经由导光板15的入光,因此能够更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此外,在将出光板面15b划分为有效地使光出射的有效出光区域ea、以及围住有效出光区域ea的非有效出光区域nea时,低透过率部24以选择性地与非有效出光区域nea重叠的形式配置。这样,低透过率部24被配置为与出光板面15b中的非有效出光区域nea重叠,由此低透过率部24难以被看到,在抑制亮度不均方面是适合的。

此外,低透过率部24平面地配置在比非有效出光区域nea中的内端位置靠外侧。通过这样的设置,低透过率部24更加难以被看到,在抑制亮度不均方面更加适合。

此外,低透过率部24由相对于光学片16层叠的遮光层构成。通过这样的设置,利用低透过率部24即遮光层,能够对从led13不经由导光板15而直接到达光学片16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的光进行遮蔽,因此避免了上述光入射至入光侧端部重叠部22。由此,在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方面更加适合。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上述的背光装置12、以及利用来自背光装置12的光进行显示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根据这种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10,可实现背光装置12的窄边框化,因此在设计性等方面是优异的。

<实施方式2>

基于图8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例示的是对低透过率部124的形成范围进行变更之后的结构。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低透过率部124,在光学片116中的在多个led113的排列方向即x轴方向(入光端面115a的长度方向)上的与各led113重合的位置排列配置有多个。也就是说,多个低透过率部124与led基板114中led113的配置相同地,间歇性地排列配置在x轴方向。低透过率部124被设定为光学片116中的俯视得到的形成范围比led113的俯视得到的形成范围大。就低透过率部124而言,其以在光学片116中横跨入光侧端部重叠部122(图8所示的相对于入光端面115a的上侧部分)和伸出部123(图8所示的相对于入光端面115a的下侧部分)的形式配置,但其中配置于伸出部123的部分中的x轴方向的尺寸是一定的,与此相对,配置于入光侧端部重叠部122的部分中的x轴方向的尺寸越远离led113越小。低透过率部124中,配置于伸出部123的部分的平面形状为比led113大一圈的横长的方形,与此相对,配置于入光侧端部重叠部122的部分的平面形状为角部被弄圆为圆弧状的横长的方形。

就从led113发出的光中不经由导光板115而直接到达光学片116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122或伸出部123的光的光量而言,将在x轴方向与led113重合的部分和不与led113重合的部分进行比较,存在前者比后者多的趋势。在这方面,各低透过率部124被选择性地配置在光学片116中在x轴方向与各led113重合的位置即上述光量较多的位置,因此能有效地抑制从led113发出且不经由导光板115而直接到达光学片116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122或伸出部123的光的透过,从而很好地抑制了亮度不均的产生。一方面,虽然在光学片116中在x轴方向不与各led113重合的位置,没有配置各低透过率部124,但该位置是上述光量较少的位置,因此本来就不易产生亮度不均。而且,通过在光学片116中的在x轴方向不与各led113重合的位置不配置各低透过率部124,从而不易产生由低透过率部124过量地吸收光这样的事态,因此抑制了亮度降低。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led113沿着入光端面115a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低透过率部124在光学片116中的在长度方向与多个led113重合的位置排列配置有多个。通过这样的设置,利用配置于在光学片116中的在入光端面115a的长度方向与多个led113重合的位置的多个低透过率部124,有效地抑制了从led113不经由导光板115而直接到达光学片116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122的光的透过,由此很好地抑制了亮度不均的产生。另一方面,在入光侧端部重叠部122中的在入光端面115a的长度方向不与多个led113重合的位置,由于从led113不经由导光板115而直接照射的光量本来就少,所以不易产生亮度不均。而且,通过在光学片116中的在入光端面115a的长度方向不与多个led113重合的位置不配置低透过率部124,从而避免了由低透过率部124过量地吸收光等情况,因此抑制了亮度降低。

<实施方式3>

基于图9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虽然在该实施方式3中记载了上述实施方式1,但例示的是追加了用于将光学片216固定至框架218的第二框架固定部件25之后的结构。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架218上,通过第二框架固定部件(框架固定部件)25固定有在光学片216中配置有低透过率部224的扩散片216a。第二框架固定部件25表面呈黑色且具有高光吸收性以及高遮光性。第二框架固定部件25被设定为仅在基材中的里侧(面板固定部件219侧的相反侧)的面涂覆粘接材料而成的单面固定型,且以在z轴方向存在于面板固定部件219与框架218及扩散片216a之间的形式配置。此外,优选由黑色的材料(黑色的pet等)构成第二框架固定部件25的基材本身,但也可以由白色的材料或透明的材料构成基材并在其表面印刷黑色的涂料。而且,第二框架固定部件25以横跨框状的框架218中的led213侧的短边部分和扩散片216a中的伸出部223的形式配置,且在两者上固定有粘接材料。在第二框架固定部件25中的基材的表侧的面上,固定有面板固定部件219中的里侧的粘接材料。因此,框架218经由第二框架固定部件25以及框架固定部件219固定在液晶面板211上。此外,光学片216中的第一棱镜片216b以及第二棱镜片216c与扩散片216a相比伸出部223较短,由此确保上述第二框架固定部件25的配置空间。因此,第二框架固定部件25被设定为其厚度尺寸为与第一棱镜片216b以及第二棱镜片216c的厚度尺寸的和相当程度的大小。这样,通过第二框架固定部件25将配置有低透过率部224的扩散片216a固定至相对于安装有led213的led基板214被固定的框架218,由此实现了扩散片216a的低透过率部224相对于led213的定位,所以能够适当地发挥低透过率部224的光透过抑制功能。因此,很好地抑制了亮度不均的产生,并且在实现窄边框化方面也是适合的。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围住led213以及导光板215的呈框状的框架218、以及用于将光学片216相对于框架218进行固定的第二框架固定部件(框架固定部件)25。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围住led213以及导光板215的框架218上,通过第二框架固定部件25固定有光学片216。由此,实现了光学片216相对于框架218的定位,因此能够适当地发挥配置于光学片216的低透过率部224的功能,能够很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实施方式4>

基于图10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例示的是基于上述实施方式3而对框架318的形状及第2框架固定部件325的形成范围进行变更之后的结构。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3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架318被设定为led313侧的短边部中的截面形状为2级的台阶状,且具有相对较低的第一面318a、以及相对较高的第二面318b。在第一面318a上固定有第二框架固定部件325,与此相对,在第二面318b上固定有面板固定部件319。伴随于此,第二框架固定部件325与上述实施方式3中记载的第二框架固定部件相比y轴方向的尺寸较短,并且相对于框架318的固定面积变小。面板固定部件319具有:固定于框架318的第二面318b的部分、固定于第二框架固定部件325的部分、以及固定于第二棱镜片316c的部分。通过这样的设置,由于面板固定部件319的一部分相对于框架318直接被固定,所以对框架318及液晶面板311进行保持的保持力较高。

<实施方式5>

基于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例示的是基于上述实施方式3而省略了第二框架固定部件的结构。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3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扩散片416a通过面板固定部件419相对于框架418被固定。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固定部件419兼有将框架418、第一棱镜片416b及第二棱镜片416c固定至液晶面板411的功能、以及将扩散片416a固定至框架418的功能。详细地,面板固定部件419具有固定于框架418的部分、固定于扩散片416a的伸出部423的部分、以及固定于第二棱镜片416c的部分,且其中固定于第二棱镜片416c的部分也被固定至液晶面板411。面板固定部件419的、固定于扩散片416a的伸出部423的部分与固定于第二棱镜片416c的部分之间的部分是弯曲的。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4中记载的结构相比,框架418的形状简单化,并且面板固定部件419相对于框架418的固定面积增加,从而粘附作业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6>

基于图12至图14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例示的是基于上述实施方式5而对扩散片516a以及框架518的结构进行变更之后的结构。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5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扩散片516a具有从伸出部523的伸出端进一步沿着y轴方向朝向外侧突出的凸部26。凸部26呈从伸出部523的伸出端中的一部分突出的突片状,且在伸出部523的伸出端中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位置附近设置有一对。配置于入光侧端部重叠部522以及伸出部523的低透过率部524延长并形成在凸部26上。低透过率部524以跨过凸部26的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

与此相对,如图12以及图14所示,在框架518上设置有供上述凸部26插入的凹部27。凹部27通过使框架518中的led513侧的短边部分局部地凹下而形成,且在该短边部分中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位置附近设置有一对。一对凹部27被配置为俯视时与一对凸部26重叠。凸部26的两侧缘能相对于凹部27的内周面中的沿着z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一对内侧面抵接,由此将扩散片516a相对于框架518在x轴方向定位。由此,能够更好地发挥配置于扩散片516a的低透过率部524的功能。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框架518上设置有凹部27,与此相对,在光学片516上设置有插入凹部27的凸部26。通过这样的设置,将设置于光学片516的凸部26插入设置于框架518的凹部27,从而能够将光学片516相对于框架518进行定位。

<实施方式7>

基于图15或者图16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例示的是基于上述实施方式6而对凸部626以及凹部627的配置进行变更之后的结构。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6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凸部626以从扩散片616a的伸出部623中的x轴方向的两侧端沿着x轴方向朝向外侧突出的形式设置有一对。在凸部626上以跨过其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有低透过率部624。凹部627通过分别使框架618中的一对长边部分局部地凹下而形成,且分别配置在各长边部分中的y轴方向的led613侧的端部附近。一对凹部627被配置为俯视时与一对凸部626重叠。凸部626的两侧缘能相对于凹部627的内周面中的沿着z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的一对内侧面抵接,由此将扩散片616a相对于框架618在y轴方向定位。由此,能够更好地发挥配置于扩散片616a的低透过率部624的功能。

<实施方式8>

基于图17或者图18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该实施方式8中,例示的是对上述实施方式2中记载的结构追加了用于将光学片716固定至导光板715的导光板固定部件28之后的结构。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光板715上,通过导光板固定部件28固定有光学片716中配置有低透过率部724的扩散片716a。导光板固定部件28被设定为在基材的表里两面涂覆粘接材料而成的双面固定型。该导光板固定部件28以在z轴方向存在于扩散片716a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722与导光板715的入光侧端部721之间的形式配置,且基材的表侧的粘接材料固定于入光侧端部重叠部722,基材的里侧的粘接材料固定于入光侧端部721。这样,通过利用导光板固定部件28将扩散片716a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722相对于导光板715的入光侧端部721进行固定,从而实现了扩散片716a的低透过率部724相对于导光板715的定位。由此,能够适当地发挥低透过率部724的功能,因此能够很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而且,如图17所示,导光板固定部件28在x轴方向不与各低透过率部724以及led713重合的位置(低透过率部非配置位置)排列配置有多个。也就是说,多个导光板固定部件28与扩散片716a中的低透过率部724的配置相同地,间歇性地排列配置在x轴方向。各导光板固定部件28中的x轴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与在x轴方向上邻接的低透过率部724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或者稍小的程度,由此,各导光板固定部件28与各低透过率部724被配置为非重叠。然而,由于各导光板固定部件28直接与导光板715的入光侧端部721接触,所以入光侧端部721内的光可能被引导至各导光板固定部件28侧,但由于各导光板固定部件28被配置为如上述那样在x轴方向不与各低透过率部724重合,所以即使入光侧端部721内的光被引导至各导光板固定部件28侧,该光也难以到达低透过率部724。由此,避免了由低透过率部724过量地吸收光等情况,因此更好地抑制了亮度降低。此外,就各导光板固定部件28而言,如上述那样,其被配置为难以产生对低透过率部724的导光,因此将其构成为由透光性优异的几乎透明的基材以及粘接材料形成在提高光的利用效率方面是适合的。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排列配置于在长度方向不与多个低透过率部724重合的位置的多个导光板固定部件28,该导光板固定部件28将入光侧端部重叠部722至少相对于入光侧端部721进行固定。通过这样的设置,利用多个导光板固定部件28将光学片716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722相对于导光板715的入光侧端部721进行固定,从而实现了光学片716相对于导光板715的定位。由此,能够适当地发挥配置于光学片716的低透过率部724的功能,因此能够很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由于多个导光板固定部件28排列配置于在入光端面715a的长度方向不与多个低透过率部724重合的位置,所以即使多个导光板固定部件28直接与入光侧端部721接触,从而入光侧端部721内的光被引导至各导光板固定部件28侧,该光也难以到达低透过率部724。由此,避免了由低透过率部724过量地吸收光等情况,因此更好地抑制了亮度降低。

<实施方式9>

基于图19至图21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在该实施方式9中,例示的是基于上述实施方式8而对导光板815以及导光板固定部件828的结构进行变更之后的结构。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8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9以及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光板815上,设置有从入光侧端部821中的入光端面815a沿着y轴方向朝向led813以及框架818侧突出的突出部29。突出部29在x轴方向不与led813重合的位置间歇性地排列配置有多个,并且在x轴方向从两侧夹持各led813。也就是说,在x轴方向邻接的led813之间被突出部29隔开。每多个led813及突出部29以沿着x轴方向交互地反复排列的形式配置。而且,各突出部29被配置为在x轴方向与各导光板固定部件828重合,即被配置为俯视时与各导光板固定部件828重叠。此外,突出部29被设定为从入光端面815a突出的突出前端面能与框架818的短边部分中的内侧面抵接,由此,在导光板815热膨胀时,突出部29与框架818的短边部分抵接,从而能够限制导光板815进一步伸向led813侧,能够防止导光板815对led813的干扰。

如图19至图21所示,导光板固定部件828以除了相对于导光板815的入光侧端部821以及扩散片816a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822重叠以外,还相对于突出部29以及伸出部823重叠的方式,形成为比上述实施方式8中记载的导光板固定部件延长。因此,导光板固定部件828以在z轴方向存在于扩散片816a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822及伸出部823与导光板815的入光侧端部821及突出部29之间的形式配置,且基材的表侧的粘接材料固定于入光侧端部重叠部822及伸出部823,基材的里侧的粘接材料固定于入光侧端部821及突出部29。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导光板固定部件828得到的扩散片816a相对于导光板815的固定面积比上述实施方式8增加,因此固定力进一步强化,所以能够更好地将扩散片816a相对于导光板815进行定位。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光学片816具有从入光侧端部重叠部822朝向led813侧伸出且其一部分与led813重叠的伸出部823,在导光板815上,在长度方向与多个导光板固定部件828重合的位置排列设置有多个从入光端面815a朝向led813侧突出的突出部29,多个导光板固定部件828将入光侧端部重叠部822以及伸出部823相对于入光侧端部821以及突出部29进行固定。通过这样设置,利用导光板固定部件828将入光侧端部重叠部822相对于入光侧端部821进行固定,而且将伸出部823相对于突出部29进行固定,因此得到了更牢固的固定力。由此,能够更好地将光学片816相对于导光板815进行定位。

<实施方式10>

基于图22或者图23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在该实施方式10中,例示的是基于上述实施方式1而对低透过率部924的形成范围进行变更之后的结构。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低透过率部924以跨过俯视时与非有效出光区域nea以及有效出光区域ea重叠的范围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低透过率部924以横跨非有效出光区域nea以及有效出光区域ea的形式平面地配置。而且,在低透过率部924中的、与非有效出光区域nea重叠的非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924a和与有效出光区域ea重叠的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924b中,光透过率不同,与前者相比,后者的光透过率较高。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低透过率部924的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924b以与有效出光区域ea重叠的形式配置,所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将低透过率部24的整个区域配置为与非有效出光区域nea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窄边框化。而且,由于低透过率部924中的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924b的光透过率比非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924a高,所以即使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924b存在于有效出光区域ea中,也难以被使用者看到。因此,不易出现亮度不均。

具体地,非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924a由在扩散片916a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922以及伸出部923中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带状的遮光层构成。与此相对,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924b由在扩散片916a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922中分别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间歇性地排列配置的点状的遮光层构成。也就是说,在扩散片916a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922中,在与非有效出光区域nea重叠的部分,以跨过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有构成非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924a的带状的遮光层,而在与有效出光区域ea重叠的部分,部分地配置有构成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924b的点状的遮光层,从而存在没有形成遮光层的部分。由此,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924b中的光透过率比非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924a中的光透过率高。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低透过率部924被设定为:在将出光板面915b划分为有效地使光出射的有效出光区域ea、以及围住有效出光区域ea的非有效出光区域nea时,以横跨非有效出光区域nea以及有效出光区域ea的形式平面地配置,并且,与有效出光区域ea重叠的部分的光透过率比与非有效出光区域nea重叠的部分高。通过这样设置,由于低透过率部924的一部分以与有效出光区域ea重叠的形式配置,所以与假设将低透过率部924的整个区域配置为与非有效出光区域nea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窄边框化。而且,由于低透过率部924中的与有效出光区域ea重叠的部分的光透过率比与有效出光区域ea重叠的部分高,所以低透过率部924中的与有效出光区域ea重叠的部分难以被看到,因此不易出现亮度不均。

<实施方式11>

基于图24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在该实施方式11中,例示的是基于上述实施方式1而对低透过率部1024的配置进行变更之后的结构。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低透过率部1024设置在扩散片1016a中的表里的板面中的表侧的板面即与导光板1015侧相反侧的板面上。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从led1013发出而到达扩散片1016a中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1022或伸出部1023的光,虽然入射至入光侧端部重叠部1022或伸出部1023,但即使到达了其表侧的板面,也会被低透过率部1024所吸收,因此难以在扩散片1016a中传播并向外部出射。由此,能够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实施方式12>

基于图25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在该实施方式12中,例示的是基于上述实施方式11而对低透过率部1124的形成范围进行变更之后的结构。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1相同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低透过率部1124部分地配置在扩散片1116a的伸出部1123中。详细地,低透过率部1124配置在伸出部1123中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1122侧的部分,而在比其靠伸出前端侧的部分则没有配置。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通过低透过率部1124高效地吸收从led1113发出而到达扩散片1116a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1122附近的光,所以能够很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基于上述描述以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述实施方式也包括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适当地变更低透过率部中的具体的光透过率的数值。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低透过率部由光透过率极低的遮光层构成的情况,但也可以由例如灰色调遮光层或者半色调遮光层等半透过性遮光层构成低透过率部。通过这样设置,能够提高关于低透过率部的光透过率的自由度。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低透过率部以利用印刷或涂覆层叠在光学片的表面的形式形成的情况,但也可以通过例如对光学片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或伸出部中的表面实施压纹加工或粒化加工等来形成低透过率部,通过在其加工处即低透过率部中使光散乱反射,从而使低透过率部的光透过率比其它部分低。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控制例如扩散片的基材中含有的扩散粒子的分布密度,使入光侧端部重叠部或伸出部中的扩散粒子的分布密度比其它部分中的扩散粒子的分布密度高,从而将入光侧端部重叠部或伸出部构成为低透过率部。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低透过率部直接形成在光学片上的情况,但也可以使低透过率部形成在与光学片不同的部件上,并将形成该低透过率部的部件相对于光学片进行层叠配置。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低透过率部以跨过光学片的入光侧端部重叠部以及伸出部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但也可以不将低透过率部配置在伸出部上,而选择性地仅配置在入光侧端部重叠部上。

(6)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适当地变更光学片中的低透过率部的具体的形成范围。

(7)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适当地变更光学片的具体的张数、种类、层叠顺序等。作为扩散片和棱镜片以外的光学片,可以使用反射型偏振片或具有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等。此外,作为光学片,也可以使用多张相同种类的光学片。此外,优选地,即使在变更了光学片的层叠顺序的情况下,也将低透过率部配置在最接近导光板的光学片上。

(8)优选地,当在上述(7)中使用波长转换片作为光学片时,作为led,使用发出蓝色单色光的光学片、发出深红色光的光学片、发出蓝绿色光的光学片,而作为波长转换片,使用含有将上述led的光中所含的蓝色光作为激发光而发出颜色为led发出光的补色的荧光的荧光体(发出绿色光的绿色荧光体、发出红色光的红色荧光体、发出黄色光的黄色荧光体等)的光学片。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低透过率部配置在多个光学片中最接近导光板的光学片上的情况,但也可以将低透过率部配置在除此以外的光学片上。具体地,例如可将低透过率部配置在第1棱镜片或第2棱镜片上。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低透过率部仅配置在光学片的表里两板面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但也可以将低透过率部分别配置在光学片的表里两板面上。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低透过率部仅配置在多个光学片中1张光学片上的情况,但也可以将低透过率部分别配置在多个光学片上。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光学片以直接重叠在导光板的出光板面上的形式配置的情况,但也可以构成为光学片以在其与导光板的出光板面之间通过间隔件等空出间隔的方式配置。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晶面板、光学片以及导光板等的平面形状为方形的情况,但液晶面板、光学片以及导光板等的平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等非方形。

(14)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适当地变更安装在led基板上的led的具体的数量。

(15)在上述实施方式6、7中,示出了将凸部以及凹部各具备2个的情况,但也可以将凸部以及凹部各具备3个以上。

(16)在上述实施方式8、9中,示出了在光学片中在x轴方向不与led重合的部分严密地配置有导光板固定部件的情况,但也可以包括在光学片中在x轴方向不与led重合的部分没有配置导光板固定部件的结构。

(17)在上述实施方式10中,示出了低透过率部中的与有效出光区域重叠的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由点状的遮光层构成的情况,但也可以由上述(2)中记载的灰色调遮光层或者半色调遮光层等半透过性遮光层来构成有效出光区域重叠部。

(18)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2中记载的结构组合成为实施方式3-7、10-12中记载的结构。

(19)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3-7中记载的结构组合成为实施方式8-12中记载的结构。

(20)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8、9中记载的结构组合成为实施方式10-12中记载的结构。

(21)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10中记载的结构组合成为实施方式11、12中记载的结构。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led基板由薄膜状的基材构成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为led基板的基材呈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基板部上安装led而成的led基板,但本发明对于安装了有机el等其它光源的光源基板也能适用。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用于智能手机或平板式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信息终端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发明对于用于车载型信息终端(便携式车载导航系统)、便携式游戏机等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适用。

(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液晶面板具有的彩色滤光片的着色部为r、g、b这3色的结构,但也可以使着色部为4色以上。

(2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对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适用,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对于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适用。

(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备背光装置以及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发明对于具备背光装置以及作为显示面板的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微机电系统)显示面板的mems显示装置也能适用。

符号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

11、211、311、4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

12背光装置(照明装置)

13、113、213、313、513、613、713、813、1013、1113led(光源)

14、114、214led基板(光源基板)

15、215、715、815、1015导光板

15a、115a、715a、815a入光端面

15b、915b、15b出光板面

15c相对板面

16、116、216、516、716、816光学片(光学部件)

16a、216a、416a、516a、616a、716a、816a、916a、1016a、1116a扩散片(光学部件)

18、218、318、418、518、618、818框架

19、219、319、419面板固定部件(框架固定部件)

21、721、821入光侧端部

22、122、722、822、922、1022、1122入光侧端部重叠部

23、123、223、423、523、623、823、923、1023、1123伸出部

24、124、224、524、624、724、924、1024、1124低透过率部

25、325第2框架固定部件(框架固定部件)

26、626凸部

27、627凹部

28、828导光板固定部件

29突出部

ea有效出光区域

nea非有效出光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