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48466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利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通过向带电的感光鼓(像承载体)照射(曝光)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而形成静电潜像。然后,通过利用显影装置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鼓供给调色剂来使静电潜像可见从而形成调色剂像。另外,在使该调色剂像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张上后,利用定影捏合部进行加热,通过进行加压而使其定影从而在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像。在显影装置设有用于对显影装置内的显影剂进行搅拌的搅拌部件。在搅拌部件中公知对显影剂进行搅拌以使显影剂在显影套筒的轴向上移动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为了应对例如b1尺寸等轴向长的纸张而使显影装置尺寸变大的情况下,调色剂容易从显影剂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混入,因此产生轴向上的调色剂浓度的偏差容易变大的问题。为了应对该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显影剂在显影装置内的轴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的一半的区域分别循环的结构。图1是简单地表示现有例中的显影装置的图。如图1所示,显影装置412具有显影套筒412a和显影剂框体412b。在显影剂框体412b中具有对显影剂框体412b内的显影剂进行搅拌的第一搅拌部件412c和第二搅拌部件412d。第一搅拌部件412c和第二搅拌部件412d构成为叶片的朝向在一方侧的第一区域b1和另一方侧的第二区域b2相对于显影套筒412a的轴向的中央部彼此相反。通过第一搅拌部件412c和第二搅拌部件412d的旋转,显影剂在第一区域b1和第二区域b2分别沿着箭头b10、b20的流向循环。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使显影剂在第一区域b1与第二区域b2的边界上积极地向第一区域b1和第二区域b2的两侧流动,从而能够抑制调色剂浓度在第一区域b1和第二区域b2产生差异的结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50-2733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3-260678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结构中,例如在连续形成与第一区域b1和第二区域b2中的一方对应的部分的调色剂量比与另一方对应的部分极度地多的图像的情况下,只有与一方对应的部分的调色剂浓度极度降低,产生第一区域b1和第二区域b2的显影剂的状态不均一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结构中,在连续形成上述图像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区域b1和第二区域b2中的一方的调色剂浓度极度降低,因此一方的调色剂浓度的降低引起另一方的调色剂浓度降低。由此,从上述图像的图像形成处理的初期开始显影装置整体的调色剂浓度降低,因此显影装置整体的调色剂浓度的恢复需要花费时间。也就是说,第一区域b1和第二区域b2的显影剂状态的均一化需要花费时间。另外,在利用分隔部对第一区域b1和第二区域b2进行分隔的情况下,发生带电不良时的载体的消耗量、连续形成低覆盖范围图像时产生的显影剂的劣化量在第一区域b1和第二区域b2彼此不同。因此,难以在显影装置的轴向整体使第一区域b1和第二区域b2的显影剂的状态(显影剂量的偏差、显影剂的劣化量)均一化。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使显影装置的轴向整体的显影剂的状态均一化的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显影装置具备:显影剂承载体,其承载显影剂;显影剂框体,其收纳向所述显影剂承载体供给的所述显影剂,并且具有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轴向上的一方侧的第一区域和另一方侧的第二区域;控制部,其根据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显影剂的状态,进行将显影剂循环状态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控制,所述第一状态是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分别形成显影剂循环路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整体形成一个显影剂循环路的状态。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显影剂承载体,其承载显影剂;显影剂框体,其收纳向所述显影剂承载体供给的所述显影剂,并且具有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轴向上的一方侧的第一区域和另一方侧的第二区域;控制部,其根据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显影剂的状态,进行将显影剂循环状态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控制,所述第一状态是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分别形成显影剂循环路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整体形成一个显影剂循环路的状态。根据本发明,能够高效地使显影装置的轴向整体的显影剂的状态均一化。附图说明图1是简单地表示现有例中的显影装置的图。图2是简要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图4是从上方观察显影装置的图,是使开闭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图。图5是从上方观察显影装置的图,是使开闭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图。图6是表示使开闭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图。图7是表示开闭部的动作的图。图8是表示开闭部的动作的图。图9是表示使开闭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图。图10a是简单地表示显影剂框体内的显影剂的情形的图。图10b是简单地表示显影剂框体内的显影剂的情形的图。图10c是简单地表示显影剂框体内的显影剂的情形的图。图11是表示在与第一区域对应的部分和与第二区域对应的部分形成有覆盖范围的差大的调色剂像的纸张的图。图12是表示显影剂框体内的轴向上的调色剂的电荷量的图。图13是表示显影剂框体内的轴向上的调色剂浓度的图。图14是表示显影剂框体内的轴向上的调色剂浓度的图。图15a是简单地表示显影剂框体内的开闭部部分的立体图。图15b是简单地表示显影剂框体内的开闭部部分的立体图。图15c是简单地表示显影剂框体内的开闭部部分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剂循环状态切换控制的动作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17a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开闭部的图。图17b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开闭部的图。图18a是简单地表示第一变形例的显影剂框体内的开闭部部分的立体图。图18b是简单地表示第一变形例的显影剂框体内的开闭部部分的立体图。图19a是简单地表示第二变形例的显影剂框体内的开闭部部分的立体图。图19b是简单地表示第二变形例的显影剂框体内的开闭部部分的立体图。图20a是简单地表示第三变形例的显影剂框体内的开闭部部分的立体图。图20b是简单地表示第三变形例的显影剂框体内的开闭部部分的立体图。图21是从上方观察第四变形例的显影装置的图。图22是从上方观察第四变形例的显影装置的图。图23是从上方观察第五变形例的显影装置的图。图24是从上方观察第五变形例的显影装置的图。图25a是从上方观察第六变形例的显影装置的图,是使路径形成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图。图25b是从上方观察第六变形例的显影装置的图,是使路径形成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图。图26a是简略地表示显影剂框体内的关闭状态的路径形成部的立体图。图26b是简略地表示显影剂框体内的打开状态的路径形成部的立体图。图27是表示在与第一区域对应的部分和与第二区域对应的部分形成有覆盖范围的差大的调色剂像的纸张的图。图28是用于对使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连通时各区域的显影剂混合的情形进行说明的图。图29是表示显影剂的电荷量相对于印刷张数的变化的图。图30是表示显影剂容积密度相对于印刷张数的变化的图。图31是路径形成部的放大图。图32是路径形成部的放大图。图3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剂路径变更控制的动作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34是第七变形例的显影剂框体中的路径形成部附近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图像形成装置;100控制部;200显影装置;210显影套筒;220显影剂框体;221a第一区域;221b第二区域;222第一搅拌部件;223第二搅拌部件;224调色剂浓度检测部;225调色剂补给部;226液面高度检测部;230显影剂排出部;240开闭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图2、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使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的中间转印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1将在感光鼓413上形成的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各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21,在使四个颜色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421上重合后,将其二次转印于纸张s而形成图像。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采用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串列配置与ymck这四个颜色对应的感光鼓413,以一次的步骤将各色调色剂像依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421的串列式。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输送部50、定影部60以及控制部100。控制部100具备cpu(centralprocessingunit)101、rom(readonlymemory)102、ram(randomaccessmemory)103等。cpu101从rom102读取与处理内容对应的程序而在ram103中展开,与展开的程序协作而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模块的动作进行集中控制。此时,参照在存储部72中存储的各种数据。存储部72由例如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硬盘驱动器构成。控制部100经由通信部71,在与lan(localareanetwork)、wan(wideareanetwork)等通信网络连接的外部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控制部100接收例如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而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通信部71由例如lan网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图像读取部10构成为具备被称为adf(autodocumentfeeder)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和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器)等。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利用输送机构输送在原稿托盘中载置的原稿d而将其向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送出。利用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连续地一举读取在原稿托盘中载置的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含两面)。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对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输送到稿台玻璃上的原稿或载置在稿台玻璃上的原稿进行光学扫描,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coupleddevice)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对原稿图像进行读取。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而生成输入图像数据。该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被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触控面板的液晶显示屏(lcd:liquidcrystal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和操作部22发挥作用。显示部21根据从控制部10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各功能的动作状况、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信息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备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接收用户的各种输入操作,将操作信号输出至控制部100。图像处理部30具备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用户设定对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基于浓淡度校正数据(浓淡度校正表)进行浓淡度校正。并且,除了浓淡度校正之外,图像处理部30还对输入图像数据实施颜色校正、浓淡校正等各种校正处理、压缩处理等。基于实施了这些处理的图像数据对图像形成部40进行控制。图像形成部40具备用于基于输入图像数据而形成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中间转印单元42等。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同样的结构。为了便于图示和说明,对于共通的构成要素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在对彼此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在附图标记后标注y、m、c或k而进行表示。在图2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构成要素标注附图标记,对于其他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构成要素省略附图标记。图像形成单元41具备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200、感光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等。感光鼓413是例如在铝合金制成的导电性圆筒体(铝合金管)的周面依次层叠底涂层(ucl:undercoat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generation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transportlayer)的负带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photo-conductor)。带电装置414通过产生电晕放电而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鼓413的表面均匀地以负极性带电。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相对于感光鼓413照射与各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在感光鼓413的电荷产生层产生正电荷,通过将其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来中和感光鼓413的表面电荷(负电荷)。在感光鼓413的表面由于与周围的电位差而形成有各色成分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00是双组分反转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于感光鼓413的表面来使静电潜像可见从而形成调色剂像。显影装置200通过向感光鼓413供给包含于显影剂的调色剂而在感光鼓413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洁刮板等,将一次转印后残存在感光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调色剂除去。中间转印单元42具备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承辊423、二次转印辊424以及带清洁装置426等。中间转印带421由无端状带构成,在多个支承辊423上张设为环状。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他由从动辊构成。通过驱动辊的旋转,中间转印带421向a方向以一定速度行进。中间转印带421是具有导电性和弹性的带,被来自控制部100的控制信号驱动而旋转。一次转印辊422与各色成分的感光鼓413对置而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一次转印辊422隔着中间转印带421压接于感光鼓413,从而形成用于从感光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捏合部。二次转印辊424与在驱动辊423a的带行进方向下游侧配置的背支辊423b对置而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二次转印辊424隔着中间转印带421压接于背支辊423b,从而形成用于从中间转印带421向纸张s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捏合部。带清洁装置426将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残调色剂除去。在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捏合部时,感光鼓413上的调色剂像依次在中间转印带421上重叠而进行一次转印。具体地说,对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通过对中间转印带421的背面侧、即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一侧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使调色剂像静电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之后,在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捏合部时,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于纸张s。具体地说,对背支辊423b施加二次转印偏压,通过对纸张s的表面侧、即与中间转印带421抵接的一侧施加与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荷,使调色剂像静电转印至纸张s。定影部60具备上侧定影部60a和下侧定影部60b等,上侧定影部60a具有在纸张s的定影面即形成有调色剂像的面侧配置的定影面侧部件,下侧定影部60b具有在纸张s的背面即与定影面相反的面侧配置的背面侧支承部件。通过使背面侧支承部件压接于定影面侧部件,形成夹持纸张s而进行输送的定影捏合部。定影部60通过在定影捏合部对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且输送而来的纸张s进行加热、加压,使调色剂像在纸张s上定影。上侧定影部60a具有作为定影面侧部件的无端状的定影带61、加热辊62以及定影辊63。定影带61张设于加热辊62和定影辊63。下侧定影部60b具有作为背面侧支承部件的加压辊64。加压辊64在与定影带61之间形成夹持纸张s而进行输送的定影捏合部。纸张输送部50具备供纸部51、排纸部52以及输送路径部53等。在构成供纸部51的三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按照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有基于克重、尺寸等识别的纸张s(标准纸张、特殊纸张)。输送路径部53具有对位辊对53a等多个输送辊对等。在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收纳的纸张s从最上部逐张送出而被输送路径部53输送至图像形成部40。此时,利用配设有对位辊对53a的对位辊部,对所供纸的纸张s的倾斜进行校正并且对输送时机进行调整。然后,在图像形成部40,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一并二次转印至纸张s的一方的面,在定影部60实施定影工序。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纸张s被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排出到机外。接着,对显影装置200的细节进行说明。图4是从上方观察显影装置200的图,是使开闭部24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图。图5是从上方观察显影装置200的图,是使开闭部240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图。如图4和图5所示,显影装置200成为能够应对b1尺寸等轴向长的纸张的尺寸,具有显影套筒210、显影剂框体220、显影剂排出部230。显影套筒210是承载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体,轴向的长度成为与长的纸张对应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显影套筒210的直径设定为25mm。显影剂框体220收纳向显影套筒210供给的显影剂。在显影剂框体220中设有开闭部240,该开闭部240位于相对于与显影套筒210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对应的部分位于一方侧的区域即第一区域221a与相对于与显影套筒210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对应的部分位于另一方侧的区域即第二区域221b之间。开闭部240与本发明的“连通状态切换部”对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剂框体220中能够收纳的显影剂量为1200g。另外,在显影剂框体220的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分别设有第一搅拌部件222、第二搅拌部件223、调色剂浓度检测部224、调色剂补给部225、液面高度检测部226。第一区域221a的第一搅拌部件222a和第二搅拌部件223a与本发明的“第一搅拌部”对应。第二区域221b的第一搅拌部件222b和第二搅拌部件223b与本发明的“第二搅拌部”对应。第一搅拌部件222设置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比第二搅拌部件223更远离显影套筒210的部分。第二搅拌部件223设置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与显影套筒210对置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直径设定为25mm,转速设定为450rpm。另外,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第一搅拌部件222的区域与第二搅拌部件223的区域被分隔板227分隔。通过分隔板227的分隔,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第一搅拌部件222的区域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区域在与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端部对应的部分相连。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与后述开闭部240的状态对应地使显影剂向图4中的箭头x1、x2方向或图5中的箭头x3方向移动,并且对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内的显影剂进行搅拌。调色剂浓度检测部224对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的调色剂的浓度进行检测。调色剂补给部225分别向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补给调色剂。控制部100基于调色剂浓度检测部224所检测到的检测结果对调色剂补给部225中的调色剂的补给量进行控制。液面高度检测部226是例如具有发光部和受光部的on/off传感器,对显影剂框体220内的显影剂的液面高度进行检测。例如,液面高度检测部226在显影剂的液面高度变高而进入液面高度检测部226的检测范围内时输出on。并且,液面高度检测部226在显影剂的液面高度变低而离开液面高度检测部226的检测范围时输出off。需要说明的是,液面高度检测部226可以是导磁性的调色剂浓度检测部等。显影剂的液面高度在调色剂的带电性比目标电荷量(例如,40μc/g)大的情况下成为较高的高度。这是由于如果调色剂的带电性好则调色剂互相排斥而使显影剂的容积密度变低,因此显影剂的液面高度容易变高。并且,显影剂的液面高度在调色剂的带电性比目标电荷量小的情况下成为较低高度。这是由于如果调色剂的带电性差则调色剂不互相排斥,显影剂的容积密度变高,因此显影剂的液面高度容易变低。显影剂排出部230是排出显影剂框体220内的显影剂的部分,设置在与显影剂框体220中的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部分。显影剂排出部230具有通路部231、螺旋部件232、排出部233。通路部231是与显影剂框体220和排出部233连通的部分。螺旋部件232配置在通路部231内,与第一搅拌部件222同轴。螺旋部件232通过旋转而使显影剂从通路部231朝向显影剂框体220内移动而产生流动。利用该螺旋部件232,使显影剂框体220内的显影剂不进入通路部231内。而且,在显影剂框体220内的显影剂中例如载体劣化的情况下,由未图示的载体补给部向显影剂框体220内补给载体,如果超过显影剂框体220能够收纳的显影剂量,则显影剂从显影剂框体220向通路部231移动而从排出部233排出。接着,对开闭部240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使开闭部24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图。图7是表示开闭部240的动作的图。图8是表示开闭部240的动作的图。图9是表示使开闭部240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图。开闭部240构成为能够开闭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具有移动部件241和轴承部件242。移动部件241以板状部件构成,成为能够关闭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程度的宽度(参照图6)。移动部件241通过传递有外部的驱动,而在关闭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的关闭状态的位置(图4的位置)与打开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的打开状态的位置(图5的位置)之间移动。关闭状态与本发明的“非连通状态”对应,打开状态与本发明的“连通状态”对应。在移动部件241位于关闭状态的位置时(参照图4),切断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之间的显影剂的移动。在移动部件241位于打开状态的位置时(参照图5),位于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各分隔板227之间。因此,利用位于打开状态的位置的移动部件241与分隔板227一起对与第一搅拌部件222对应的区域和与第二搅拌部件223对应的区域进行分隔。如图6所示,轴承部件242是支承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轴的部分,设置为从显影剂框体220的下壁的、与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分别对应的位置突出。另外,在移动部件241的下端部形成有能够与轴承部件242卡合的卡合部241a。通过轴承部件242与移动部件241的卡合部241a的卡合,在处于关闭位置时利用移动部件241和轴承部件242来关闭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另外,在移动部件241的下端部设有用于使移动部件241上下移动的轴243。轴243从移动部件241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而贯穿显影剂框体220的底部。在轴243的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槽。如图7所示,在显影剂框体220的底部的与轴243对应的位置设有与轴243的槽卡合的卡合部件244。卡合部件244从显影剂框体220的底部向上方延伸,在移动部件241位于最下方的位置时位于移动部件241的内部。在轴243向箭头h1方向旋转时,利用螺旋状槽使移动部件241向上方移动。并且,移动部件241构成为能够与轴243独立地旋转,在轴243旋转时,不随着轴243旋转地上下移动。如图8所示,在移动部件241到达最上方的位置后,通过控制部100的控制,使移动部件241向箭头h2方向旋转90°。由此,能够将移动部件241的方向改变为与打开状态的位置和关闭状态的位置对应的方向。而且,如图9所示,在改变移动部件241的方向后,轴243向箭头h3方向旋转时,利用螺旋状的槽使移动部件241向下方移动。由此,能够使移动部件241从关闭状态的位置移动到打开状态的位置。并且,前述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的各区域能够彼此独立地旋转。控制部100与移动部件241的位置对应地对第一区域221a中的第一搅拌部件222a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第二区域221b中的第一搅拌部件222b和第二搅拌部件223b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首先,对移动部件241处于关闭状态的位置时的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旋转方向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控制部100在移动部件241处于关闭状态的位置时,对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的第一搅拌部件222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以使显影剂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内从显影套筒210的轴向的内侧向外侧移动。控制部100在移动部件241处于关闭状态的位置时,对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的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以使显影剂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内从显影套筒210的轴向的外侧向内侧移动。因此,在移动部件241处于关闭状态的位置时,通过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旋转,显影剂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内向箭头x1、x2方向移动。即,显影剂框体220中的显影剂循环状态成为在第一区域221a内和第二区域221b内分别形成显影剂循环路的第一状态。具体地说,在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以由第一搅拌部件222a和第二搅拌部件223a形成的、第一区域221a内的显影剂的循环方向(箭头x1)与由第一搅拌部件222b和第二搅拌部件223b形成的、第二区域221b内的显影剂的循环方向(箭头x2)不同的方式进行控制。接着,对移动部件241处于打开状态的位置时的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旋转方向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控制部100在移动部件241处于打开状态的位置时,对第一搅拌部件222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以使显影剂的移动方向在与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第一搅拌部件222对应的区域为相同方向。在图5的例子中,对第一搅拌部件222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以使显影剂的移动方向成为从左侧向右侧的方向。也就是说,第一区域221a的第一搅拌部件222a的旋转方向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改变。因此,在移动部件241处于打开状态的位置时,通过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旋转,使显影剂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内向箭头x3方向移动。即,显影剂框体220中的显影剂循环状态成为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整体形成一个显影剂循环路的第二状态。具体地说,在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整体形成环状的显影剂循环路(箭头x3)。需要说明的是,在使显影剂向与箭头x3的方向位于相反侧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以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来改变第二区域221b的第一搅拌部件222b和第二搅拌部件223b的旋转方向即可。然而,如图10a所示,在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一状态时,在显影剂的容积密度在显影剂框体220中的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产生差异的情况下,在打开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时,由于在相邻的区域不存在传递显影剂的机构,因此显影剂难以移动到相邻的区域。因此,使所有的显影剂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均匀地混合需要时间。并且,在显影剂的容积密度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产生差异的情况下,容积密度高的一方的显影剂t1向容积密度低的一方的显影剂t2单向流入,因此在显影剂的容积密度的低的一方的区域(在图10a中为第一区域221a)侧容易产生显影剂的分层。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根据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的显影剂的状态,进行对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进行切换的控制。通过将显影剂循环状态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能够使第一区域221a中的显影剂t2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t1在相同的显影剂循环路中流动。由此,容易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整体均匀地混合显影剂,并且能够抑制一方的区域中的显影剂的分层。并且,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旋转方向可以根据实施方式任意地设定。例如,如图10b所示,在使显影剂从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t1侧向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t2侧循环的情况下,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t2的流动性好,因此比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t1先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显影剂的分层。另外,如图10c所示,在使显影剂从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t2侧向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t1侧循环的情况下,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t2的液面更高且流动性更好,因此流动到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t2侧。然后,利用第一搅拌部件222或第二搅拌部件223迅速地进行搅拌,因此能够抑制显影剂的分层。接着,对将显影剂循环状态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时的控制进行说明。在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一状态时,例如,如图11所示,在连续形成与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部分s1的调色剂量比与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部分s2的调色剂量极多的调色剂像t的情况下,在第一区域221a逐渐补给新的调色剂,因此如图12所示,调色剂的电荷量位置在接近目标电荷量(例如,40μc/g)的值(参照实线y1)。与此相对,由于不从第二区域221b消耗调色剂,因此不从显影剂框体220排出而止步于第二区域221b的调色剂量变多,显影剂逐渐劣化。因此,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发生耗尽、外部添加剂劣化、润滑剂转移等,因此调色剂的电荷量大幅降低(参照实线y2)。如果调色剂的电荷量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产生差异,则例如在印刷半色调图像时,浓度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产生阶差,图像品质产生缺陷。调色剂的电荷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载体的劣化,因此为使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调色剂的电荷量均一化,需要使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载体的状态均一化。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在显影剂循环状态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根据液面高度检测部226所检测到的、第一区域221a的液面高度与第二区域221b的液面高度的差,来决定是否将显影剂循环状态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具体地说,控制部100在第一区域221a的液面高度与第二区域221b的液面高度的差比第一阈值(例如,10mm)大的情况下,将显影剂循环状态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由此,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被打开,显影剂在显影剂框体220整体混合,因此载体的状态、即显影剂的状态均一化,进而调色剂的电荷量均一化。由此,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调色剂的电荷量难以产生差异,因此能够高效地使显影剂的状态均一化,进而使图像品质稳定。接着,对将显影剂循环状态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时的控制进行说明。在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二状态时,在连续形成图11所示的调色剂像t的情况下,产生与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部分的调色剂浓度降低的问题。具体地说,如果连续形成图11所示的调色剂像t,则只有第一区域221a中的调色剂的消耗量极度增加。因此,如图13所示,第一区域221a中的调色剂浓度,随着从轴向上的调色剂补给部225的位置离开、即从轴向的左端部向中央逐渐变小(参照实线y3)。与此相对,第二区域221b中的调色剂浓度与目标浓度(例如,6.5%)成为大致相同的浓度(参照实线y4)。在这样地打开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的情况下,在轴向的单侧半部分进行调色剂量集中的图像形成,则轴向上的调色剂浓度的偏差变大。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在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根据调色剂浓度检测部224所检测到的、第一区域221a中的调色剂浓度与第二区域221b中的调色剂浓度的差来决定是否将显影剂循环状态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具体地说,控制部100在第一区域221a中的调色剂浓度与第二区域221b中的调色剂浓度的差比第二阈值(例如,0.5%)大时,将显影剂循环状态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然而,控制部100在将显影剂循环状态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对调色剂补给部225进行控制,从而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调色剂消耗量多的一方、即调色剂浓度小的一方的区域增大调色剂补给量。例如,在图13的情况下,仅第一区域221a的调色剂浓度极度降低,在调色剂浓度检测部224的位置检测为5%。相对于此,第二区域221b中的调色剂浓度由于几乎没有调色剂消耗量而在轴向上成为与目标浓度大致相同的浓度。因此,第一区域221a中的调色剂浓度与第二区域221b中的调色剂浓度的差为1.5%,处于第二阈值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00使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一状态,对第一区域221a进行调色剂补给。由此,如图14所示,能够使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的状态高效且迅速地均一化(参照实线y5、y6),进而使显影装置200的轴向整体的图像品质稳定化。另一方面,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打开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经过一定时间后,第一区域221a中的显影剂与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相互混合,第一区域221a中的调色剂浓度降低引起调色剂浓度整体降低(参照虚线z1、z2)。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被关闭,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任一方引起调色剂浓度整体降低。并且,控制部100在将显影剂循环状态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使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动作停止。具体地说,在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一状态时(参照图15a),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在各自的区域向箭头的旋转方向旋转,但在使移动部件241移动时,使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旋转停止(参照图15b)。这是由于在使移动部件241向上方移动时,如果使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继续旋转,则各区域中的显影剂可能会流到显影剂框体220的预想不到的部位。然而,在使移动部件241旋转后,使移动部件241下降而使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动作(参照图15c)。并且,控制部100可以对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转速、即旋转速度进行控制。具体地说,控制部100可以使第一区域221a的第一搅拌部件222a和第二搅拌部件223a的旋转速度、第二区域221b的第一搅拌部件222b和第二搅拌部件223b的旋转速度不同。例如,进行以下控制:使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显影剂的液面高度高的一方的区域、即调色剂的电荷量大的一方的区域中的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旋转速度比显影剂的液面高度低的一方的区域、即调色剂的电荷量的小的一方的区域中的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旋转速度大。这样,能够使处于显影剂的液面高度高的一方的区域的显影剂迅速地移动到显影剂的液面高度低的一方的区域侧,因此能够迅速地使调色剂的电荷量均一化。另外,控制部100可以根据从第一区域221a向显影套筒210供给的显影剂量与从第二区域221b向显影套筒210供给的显影剂量的差,来进行将显影剂循环状态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控制。也就是说,可以根据与显影剂框体220的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调色剂像的覆盖范围和与显影剂框体220的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调色剂像的覆盖范围的差,来决定是否进行切换显影剂循环状态的控制。具体地说,控制部100在覆盖范围的差例如比50%大的情况下,进行切换显影剂循环状态的控制。在调色剂的消耗量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存在差异的情况下,第一区域221a中的显影剂的状态与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的状态容易产生差异。因此,根据覆盖范围的差来决定是否执行对显影剂循环状态进行切换的控制,仅在必要时进行控制,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控制。另外,优选控制部100在后述使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二状态时,以朝向显影剂排出部230的方式对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进行控制。这样,劣化的显影剂容易沿着第二状态下的显影剂循环路的流动而移动到显影剂排出部230,因此能够高效地将劣化的显影剂从显影剂框体220排出。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显影剂循环状态切换控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显影剂循环状态切换控制的动作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16中的处理在印刷任务中适宜地执行。如图16所示,控制部100对显影剂循环状态是否为第一状态进行判定(步骤s101)。根据判定的结果,在显影剂循环状态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01,是),计算出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的显影剂的液面高度的差(步骤s102)。接着,控制部100对显影剂的液面高度的差是否比第一阈值大进行判定(步骤s103)。根据判定的结果,在显影剂的液面高度的差在第一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步骤s103中为否),使处理进入步骤s112。另一方面,在显影剂的液面高度的差比第一阈值大的情况下(步骤s103,是),控制部100使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动作停止(步骤s104)。接着,控制部100将显影剂循环状态从第一状态改变为第二状态(步骤s105)。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10。返回步骤s101的判定,在显影剂循环状态为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计算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的调色剂浓度的差(步骤s106)。接着,控制部100判定调色剂浓度的差是否比第二阈值大(步骤s107)。根据判定的结果,在调色剂浓度的差在第二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07,否),处理进入步骤s112。另一方面,在调色剂浓度的差比第二阈值大的情况下(步骤s107,是),控制部100使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动作停止(步骤s108)。接着,控制部100将显影剂循环状态从第二状态改变为第一状态(步骤s109)。在步骤s105和步骤s109之后,控制部100改变第一区域221a的第一搅拌部件222a和第二搅拌部件223a的旋转方向(步骤s110)。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10中,可以以改变第二区域221b的第一搅拌部件222b和第二搅拌部件223b的旋转方向的方式进行控制。接着,控制部100使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动作开始(步骤s111)。接着,控制部100判定印刷任务是否结束(步骤s112)。根据判定的结果,在印刷任务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12,否),处理返回步骤s101,在印刷任务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12,是),控制部100使本控制结束。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根据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的状态,对显影剂循环状态进行控制,因此能够高效地使显影装置200的轴向整体的显影剂的状态均一化。另外,通过使显影剂循环状态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能够使显影剂积极地向相邻的区域移动,因此能够使显影装置200轴向整体的显影剂的状态迅速地均一化。接着,对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17a及图17b所示,在第一变形例的移动部件241中不设置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轴243,而是形成与传递有外部的驱动的传动齿轮250的一部分啮合齿轮齿部241b。通过传动齿轮250的旋转,移动部件241上下移动。移动部件241在显影剂循环状态为第一状态的位置时,位于最上侧(参照图17a),在显影剂循环状态为第二状态的位置时,位于最下侧(参照图17b)。并且,在第一变形例的移动部件241的下端部设有分隔部件245。分隔部件245是分隔设有第一搅拌部件222的区域与设有第二搅拌部件223的区域的部件。分隔部件245位于与第一区域221a中的分隔板227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分隔板227b之间对应的位置(参照图18a),在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二状态时,在显影剂框体220内,位于分隔板227a、227b之间(参照图18b)。由此,第一搅拌部件222的区域与第二搅拌部件223的区域被完全分隔。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显影剂循环状态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不需要使移动部件241旋转90°的动作,因此能够使显影剂循环状态切换控制简化。接着,对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一变形例中,移动部件241与分隔部件245一体构成,但如图19a和图19b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移动部件241与分隔部件246分体构成。分隔部件246在显影剂循环状态为第一状态时,例如退避到显影剂框体220的分隔板227b的位置。分隔部件246在显影剂循环状态为第二状态时,在移动部件241向上侧移动时,从分隔板227a的位置沿轴向滑动而位于分隔板227a、227b之间的位置。由此,第一搅拌部件222的区域与第二搅拌部件223的区域被完全分隔。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9a中,省略分隔部件246的图示。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不需要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移动部件241旋转90°的动作,因此能够使显影剂循环状态切换控制简化。接着,对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在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中,设有分隔部件245、246,但如图20a和图20b所示,也可以是不设置分隔部件245、246的结构。也就是说,移动部件241在关闭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的关闭位置(参照图20a)和退避到关闭位置上方的打开位置(参照图20b)之间移动。由此,能够成为更简易的结构。接着,对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移动部件241,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图21及图22所示,也可以是不设置移动部件241的结构。也就是说,在第四变形例中,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常时打开,仅对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各自的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具体地说,如图21所示,在显影剂循环状态为第一状态时,对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使显影剂的移动方向为箭头x1、x2所示的方向。并且,如图22所示,在显影剂循环状态为第二状态时,对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使显影剂的移动方向为箭头x3所示的方向。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显影剂循环状态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不需要使移动部件241移动的控制,因此能够使显影剂循环状态切换控制简化。接着,对第五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显影剂循环状态为第一状态时,第一区域221a中的显影剂的循环方向与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的循环方向不同。然而,如图23所示,在第五变形例中,在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一状态时,由第一区域221a的第一搅拌部件222a和第二搅拌部件223a形成的显影剂循环路的循环方向(箭头x1)与由第二区域221b的第一搅拌部件222b和第二搅拌部件223b形成的显影剂循环路的循环方向(箭头x2)成为相同方向(图示顺时针方向)。因此,如图24所示,在使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二状态时,不需要对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具体地说,在图16中的流程图中,不需要步骤s104、s108、s110、s111的控制。也就是说,即使在移动部件241移动时,也能够不使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动作停止而顺畅地进行显影剂框体220内的显影剂的搅拌动作。接着,对第六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5a是从上方观察显影装置200的图,是使路径形成部26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图。图25b是从上方观察显影装置200的图,是使路径形成部260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图。图26a是简略地表示显影剂框体220内的关闭状态的路径形成部260的立体图。图26b是简略地表示显影剂框体220内的打开状态的路径形成部260的立体图。如图25a和图25b所示,在第六变形例的显影剂框体220中设有位于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之间的路径形成部260。路径形成部260将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分隔。如图26a及图26b所示,路径形成部260位于显影剂框体220中的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的交界,具有第一门261、第二门262、支承部件263。支承部件263分别位于与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对应的位置。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对第一搅拌部件222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263。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在位于与支承部件263平行的位置时处于将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关闭的关闭状态(参照图26a)。也就是说,路径形成部260具有在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处于关闭状态时,利用第一门261、第二门262以及两个支承部件263对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的作用。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通过向第一区域221a侧或第二区域221b侧转动而处于将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打开的打开状态(参照图26b)。通过使第一门261处于打开状态,上下方向上的与第一门261对应的部分形成用于使显影剂在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之间移动的第一路径。并且,通过使第一门261处于关闭状态而处于不形成第一路径的状态。通过使第二门262处于打开状态,上下方向上的与第二门262对应的部分,即第一门261的下方的部分成为用于使显影剂在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之间移动的第二路径。并且,通过使第二门262处于关闭状态而处于不形成第二路径的状态。然而,在连续形成与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部分的调色剂量和与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部分的调色剂量的差大的图像的情况下,在第一区域221a中的显影剂的容积密度与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的容积密度之间产生差异。例如,如图27所示,在连续形成与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部分s1的调色剂量比与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部分s2的调色剂量极少的调色剂像t的情况下,如图28所示,由于在第一区域221a不使用调色剂,因此第一区域221a中的显影剂t3容易劣化,进而使显影剂t3的容积密度变高。并且,在第二区域221b通过调色剂的使用而补给了新的显影剂,因此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t4的容积密度变低。由于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t3比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t4比重大而重,因此在显影剂框体220中的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连通的情况下,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t3潜入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t4的下侧。因此,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的显影剂由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t3和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t4分为两层,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难以高效地使显影剂混合。尤其是印刷张数越多,所使用的调色剂量少的区域侧的显影剂的劣化量变大。例如,如图29所示,在连续印刷图27所示的调色剂像t的情况下,在印刷张数超过规定张数m(例如,10k张)时,在第二区域221b,由于持续补给新的显影剂,几乎不从印刷开始时的第一电荷量q1(例如,50μc/g)发生波动。与此相对,在第一区域221a,在显影剂的电荷量降低时,在规定张数m时,下降到第二电荷量q2(例如,40μc/g)。将其以显影剂的容积密度来看,如图30所示,在第二区域221b,在印刷张数为规定张数m时,几乎不从印刷开始时的第一容积密度g1(例如,1.6g/cc)发生波动。与此相对,在第一区域221a,显影剂的容积密度时,在规定张数m时,上升到第二容积密度g2(例如,1.9g/cc)。这样,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容积密度产生差异,在与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部分和与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部分画质产生差异。于是,在第六变形例中,控制部100根据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的显影剂容积密度对路径形成部260进行控制。通过这样地进行控制,即使在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之间显影剂容积密度产生差异,也能够高效地使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混合。以下,对路径形成部260的控制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1和图32中,以第一区域221a为显影剂容积密度低的一方的区域,第二区域221b为显影剂容积密度高的一方的区域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31及图32所示,控制部100对路径形成部260进行控制,以使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显影剂容积密度高的一方的区域(第一区域221a)的显影剂通过第一路径而向显影剂容积密度低的一方的区域(第二区域221b)移动。具体地说,控制部100使第一门261向显影剂容积密度低的一方的第二区域221b侧转动。换句话说,控制部100在利用第一路径使第一区域221a的显影剂向第二区域221b移动的情况下,使第一门261向第二区域221b侧转动。控制部100对路径形成部260进行控制,以使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显影剂容积密度低的一侧的区域(第二区域221b)的显影剂通过第二路径而向显影剂容积密度高的一侧的区域(第一区域221a)移动。具体地说,控制部100使第二门262向显影剂的容积密度高的一侧的第一区域221a侧转动。换句话说,在控制部100利用第二路径使第二区域221b的显影剂向第一区域221a移动的情况下,使第二门262向第一区域221a侧转动。这样,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分别转动而位于彼此不同的区域侧。通过这种方式,容积密度不同的显影剂互不干涉地在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之间移动。以下,具体地说,对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和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分别在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之间的移动进行说明。首先,对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的移动进行说明。如图31所示,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在第一区域221a内向逆时针方向(图25a中的箭头x1)移动。在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移动到路径形成部260的位置时,位于上下方向上与第一门261对应的部分的显影剂通过第二门262的上方的第一路径而向第二区域221b移动(参照箭头x3a)。并且,位于上下方向上与第二门262对应的部分的显影剂与第二门262碰撞而止步于第一区域221a内(参照箭头x4a)。接着,对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的移动进行说明。如图32所示,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在第二区域221b内向顺时针方向(图25a中的箭头x2)移动。在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移动到路径形成部260的位置时,位于上下方向上与第二门262对应的部分的显影剂穿过第一门261的下方的第二路径而向第一区域221a移动(参照箭头x5)。并且,位于上下方向上与第一门261对应的部分的显影剂与第一门261碰撞而止步于第二区域221b内(参照箭头x6)。这样,路径形成部260通过形成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而使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与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互不干涉地在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之间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之间的显影剂容积密度均一化。并且,由于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比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比重大而重,因此从第二路径的上方即第一路径向容积密度低的一侧的区域移动。因此,移动而来的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从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上方下沉,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与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混合。另外,显影剂容积密度例如由控制部100基于从第一区域221a向显影套筒210供给的调色剂像的第一覆盖范围k1与从第二区域221b向显影套筒210供给的调色剂像的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来判断。而且,控制部100根据第一覆盖范围k1与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来决定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的转动方向,根据该差来决定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的开口量。作为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的开口量,能够举出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相对于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的交界的开口角度。例如,在第一覆盖范围k1与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为30%以上不足50%的情况下,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的开口角度设定为30°,在第一覆盖范围k1与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在50%以上的情况下,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的开口角度设定为45°。并且,控制部100可以根据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进行控制,从而决定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的转动方向和开口量。例如,在第一区域221a中的调色剂浓度与第二区域221b中的调色剂浓度的差为0.5%的情况下,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的开口角度设定为30°,在第一区域221a中的调色剂浓度与第二区域221b中的调色剂浓度的差为1.0%的情况下,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的开口角度设定为45°。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显影剂路径变更控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图3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显影剂路径变更控制的动作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33中的处理在印刷任务中适宜地执行。如图33所示,控制部100获取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的图像形成信息(步骤s201)。接着,控制部100根据所获取的图像形成信息来计算第一覆盖范围k1与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步骤s202)。接着,控制部100判定第一覆盖范围k1与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的绝对值是否在30%以上(步骤s203)。根据判定的结果,在第一覆盖范围k1与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的绝对值不足30%的情况下(步骤s203,否),使处理进入步骤s212。另一方面,在第一覆盖范围k1与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的绝对值为30%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03,是),控制部100对第一覆盖范围k1与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的绝对值是否在50%以上进行判定(步骤s204)。根据判定的结果,在第一覆盖范围k1与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的绝对值为50%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04,是),控制部100将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的开口角度设定为45°(步骤s205)。另一方面,在第一覆盖范围k1与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的绝对值不足50%的情况下(步骤s204,否),控制部100将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的开口角度设定为30°(步骤s206)。在步骤s205和步骤s206后,控制部100对第一覆盖范围k1是否比第二覆盖范围k2大进行判定(步骤s207)。根据判定的结果,在第一覆盖范围k1比第二覆盖范围k2大的情况下(步骤s207,是),控制部100通过将路径形成部260设定为第一打开状态而使路径形成部260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步骤s208)。第一打开状态是第一区域221a中的显影剂容积密度比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容积密度低的情况。也就是说,第一打开状态是第一门261位于第一区域221a侧,第二门262位于第二区域221b侧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一覆盖范围k1在第二覆盖范围k2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07,否),控制部100通过将路径形成部260设定为第二打开状态而使路径形成部260处于第二打开状态(步骤s209)。第二打开状态是第一区域221a中的显影剂容积密度比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容积密度高的情况。也就是说,第二打开状态是第一门261位于第二区域221b侧,第二门262位于第一区域221a侧的状态。在步骤s208和步骤s209之后,控制部100在显影剂框体220内进行一分钟的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搅拌动作(步骤s210)。接着,控制部100通过将路径形成部260设定为关闭状态而使路径形成部260处于关闭状态(步骤s211)。接着,控制部100使图像形成动作开始(步骤s212)。之后,使本控制结束。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六变形例,路径形成部260通过形成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而使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和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互不干涉地在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之间移动。由此,能够高效地使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之间的显影剂容积密度均一化。并且,由于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比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比重大而重,因此从第二路径的上方即第一路径向容积密度低的侧的区域移动。因此,移动而来的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从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上方下沉,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与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混合,进而使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之间的显影剂容积密度迅速地均一化。并且,通过在分隔显影剂框体220中的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的部分设置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来开闭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来使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之间的显影剂容积密度均一化。接着,对第七变形例的路径形成部270进行说明。图34是第七变形例的显影剂框体220中的路径形成部270附近的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4中的显影剂框体220内的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省略图示。如图34所示,变形例的显影剂框体220具有对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进行分隔的分隔部280。分隔部280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具有开口部281。路径形成部270设置于开口部281。路径形成部270具有旋转轴271和一对板部272。旋转轴271位于分隔部280的开口部28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各板部272分别从旋转轴271延伸,构成为能够关闭旋转轴271的上方和下方的开口部281。路径形成部270以旋转轴271为中心旋转,通过在一对板部272从开口部281离开时使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连通而形成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具体地说,旋转的一对板部272彼此挤压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内的显影剂而将其向开口部281输送。作为路径形成部270的旋转方向,成为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t3通过旋转轴271的上方的开口部281a(第一路径)且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t4通过旋转轴271的下方的开口部281b(第二路径)的旋转方向。例如,在第一区域221a内的显影剂比第二区域221b内的显影剂容积密度高的情况下,位于第一区域221a侧的板部272从下向上旋转,并且,位于第二区域221b侧的板部272从上向下旋转。由此,第一区域221a内的容积密度高的显影剂t3通过旋转轴271的上方的开口部281a、即第一路径而向第二区域221b移动。并且,第二区域221b内的容积密度低的显影剂t4通过旋转轴271的下方的开口部281b、即第二路径向第一区域221a移动。路径形成部270的旋转方向根据与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调色剂像的第一覆盖范围k1和与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调色剂像的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来决定。而且,路径形成部270的旋转速度根据该差来决定。例如,在第一覆盖范围k1与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为30%以上不足50%的情况下,路径形成部270的旋转速度设定为450rpm,在第一覆盖范围k1与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为50%以上的情况下,路径形成部270的旋转速度设定为600rpm。并且,路径形成部270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可以根据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来决定。并且,可以根据第一覆盖范围k1与第二覆盖范围k2的差、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进行控制,从而决定路径形成部270的旋转时间。除此之外,上述实施方式均表示在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化的一个例子,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于此。即,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主旨或主要特征地以各种形态实施。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在内的以多个单元构成的图像形成系统。在多个单元中包含例如后处理装置、与网络连接的控制装置等的外部装置。最后,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评价实验进行说明。首先,进行对将显影剂循环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的效果确认。具体地说,在连续形成1000张图11所示的调色剂像t之后,确认在纸张整个面上进行半色调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图像浓度是否产生阶差。作为实施例使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二状态,作为比较例使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一状态。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图像浓度阶差实施例○比较例×表1中的“○”表示图像浓度没有产生阶差。并且,“×”表示图像浓度产生阶差。如表1所示,在比较例中,确认半色调图像浓度产生了阶差。与此相对,在实施例中,能够确认半色调图像浓度未产生阶差,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品质。接着,进行将显影剂循环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的效果确认。具体地说,在连续形成1000张图11所示的调色剂像t后,确认在纸张整个面上进行半色调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图像浓度是否产生阶差、初始状态的浓度是否降低。作为实施例使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一状态,作为比较例使显影剂循环状态处于第二状态。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图像浓度阶差初始状态的浓度实施例○○比较例××表2中的“○”表示图像浓度没有产生阶差或没有产生初始状态的浓度降低。并且,“×”表示图像浓度产生阶差或产生初始状态的浓度降低。如表2所示,在比较例中,能够确认半色调图像浓度产生阶差,并且,从初始状态开始图像整体发生浓度降低。与此相对,在实施例中,能够确认半色调图像浓度未产生阶差,并且,从初始状态开始图像整体未产生浓度降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品质。接着,对第六变形例的显影装置200的评价实验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评价实验中,使用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评价。首先,对于图27所示的与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部分s1比与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部分s2调色剂量的差大的调色剂像,以a3尺寸的纸张s走纸1000张,对走纸后的品质进行评价。然后,由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实施搅拌动作,对其后的画质进行评价。在本实验中,以与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部分s1的调色剂像的覆盖范围为1%,以与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部分s2的调色剂像的覆盖范围为30%。实施例1为具有图25a、图25b、图26a和图26b所示的路径形成部260的结构,实施例2为具有图34所示的路径形成部270的结构。并且,比较例1是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被分隔的结构,比较例2是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连通的结构。实施例1、2和比较例1、2中的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比较例2走纸1000张后××××1分钟搅拌动作○△××2分钟搅拌动作○○×△表3中的“○”表示能够得到从第一区域221a供给的调色剂量与从第二区域221b供给的调色剂量不产生差异的良好的图像,“△”表示能够得到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级别的图像,“×”表示发生图像不良。并且,在以下表2~4中也是同样的情况。根据表3,在走纸1000张后,确认均产生图像不良。然后,进行搅拌动作,在比较例1和比较例2中,在进行1分钟搅拌动作的情况下,确认发生图像不良。并且,在进行2分钟搅拌动作的情况下,比较例2能够观察到画质有些许改善,但比较例1仍然确认发生了图像不良。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中,能够确认在进行了1分钟搅拌动作的情况和进行了2分钟搅拌动作的情况下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并且,在实施例2中能够确认在进行2分钟搅拌动作的情况下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在进行1分钟搅拌动作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级别的图像。也就是说,能够确认通过适用本发明,能够使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迅速地混合。接着,对于图27所示的在与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部分s1和与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部分s2调色剂量的差异大的调色剂像,以a3尺寸的纸张s走纸1000张,对走纸后的画质进行评价。然后,使上述实施例1中的路径形成部260的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的开口角度变化为0°、15°、30°、45°而实施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搅拌动作,对其后的画质进行评价。在本实验中,以与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部分s1的调色剂像的覆盖范围为1%,以与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部分s2的调色剂像的覆盖范围为30%。每个开口角度的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根据表4,在搅拌时间为30秒的情况下,在任一开口角度均产生图像不良,在搅拌时间为60秒的情况下,在开口角度为0°、15°时产生图像不良,但在开口角度为30°时能够得到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级别的图像,在开口角度为45°时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因此能够确认,通过使开口角度为30°以上,第一区域221a和第二区域221b中的显影剂能够迅速混合。并且,在搅拌时间为90秒的情况下,在开口角度为15°时能够得到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级别的图像,在开口角度为30°时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也就是说,能够确认通过增加搅拌时间来改善画质。接着,对于图27所示的与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部分s1的调色剂像和与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部分s2的调色剂像的覆盖范围的差发生变化的调色剂像,以a3尺寸的纸张s走纸1000张,对走纸后的画质进行评价。然后,将上述实施例1中的路径形成部260的第一门261和第二门262的开口角度设定为45°而实施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搅拌动作,对其后的画质进行评价。每个覆盖范围的差的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表5】根据表5,在搅拌时间为30秒的情况下,确认在覆盖范围的差为50%以上的情况下产生图像不良。然而,如果使搅拌时间为60秒以上,则能够确认在任一覆盖范围均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因此能够确认搅拌时间需要在60秒(1分钟)以上。最后,对于图27所示的在与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部分s1和与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部分s2调色剂量的差大的调色剂像,以a3尺寸的纸张s走纸1000张,对走纸后的画质进行评价。而且,使上述实施例2中的路径形成部270的旋转速度变化为225rpm、450rpm、600rpm而实施第一搅拌部件222和第二搅拌部件223的搅拌动作,对其后的画质进行评价。并且,作为比较例,采用第一区域221a与第二区域221b被分隔的结构。在本实验中,以与第一区域221a对应的部分s1的调色剂像的覆盖范围为1%,以与第二区域221b对应的部分s2的调色剂像的覆盖范围为30%。每个旋转速度的实验结果如表6所示。【表6】根据表6,对于比较例,能够确认即使使搅拌时间发生变化仍然会产生图像不良。与此相对,能够确认,使路径形成部270的旋转速度变化,在搅拌时间为30秒的情况下,在任一旋转速度都发生了图像不良,在搅拌时间为60秒的情况下,在旋转速度为450rpm时,能够得到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级别的图像,在旋转速度为600rpm时,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也就是说,能够确认在使搅拌时间为60秒(1分)的情况下,优选路径形成部270的旋转速度为450rpm以上。另外,使搅拌时间为90秒,旋转速度为225rpm能够得到实用上不存在问题的级别的图像,在旋转速度为450rpm以上时,确认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也就是说,确认能够通过增加搅拌时间来进一步改善画质。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