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5390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源(BackLight)是位于液晶显示器(LCD)背后的一种光源,它的发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模块(LCM)视觉效果。背光源主要由光源、导光板或者扩散板、光学用模片及结构件组成。

图1为现有的背光源的局部结构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光源包括印刷电路板1和设置在该印刷电路板1上的多个LED灯11,多个LED灯11与导光板(或扩散板)2的发光面21相对设置,且沿导光板(或扩散板)2位于该发光面21的侧边依次排列。

上述光源在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考虑到LED灯11的发光面与显示模组的有效发光区3之间的距离A与相邻的两个LED灯之间的中心距P的比例关系,距离A与中心距P的比值越大,则“萤火虫”(Hot-spot,是指明暗相间、不均匀的一种画面不良)现象越不明显,从而入光侧画面效果越好。但是,相邻的两个LED灯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间距,导致相邻的两个LED灯之间的中心距P在20mm以上,从而造成距离A与中心距P的比值过小,进而造成显示模组的画面存在“萤火虫”现象。

其二,由于LED灯是将电能转换为光能,其在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导致在显示模组设计中需要考虑散热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其不仅可以消除“萤火虫”现象,而且可以改善显示模组的散热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提供一种背光源模组,其包括红外光源、光纤和转换部件,其中,

所述红外光源与所述光纤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提供红外光;

所述光纤的输出端与所述转换部件连接,用于将所述红外光传输至所述转换部件;

所述转换部件包括柔性管体,在所述柔性管体中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纳米微粒单元,所述纳米微粒单元在被红外光照射时释放可见光。

优选的,在所述柔性管体的外管壁上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锥形孔,各个所述纳米微粒单元一一对应地填充在各个锥形孔中。

优选的,所述背光源模组还包括导光板;

所述柔性管体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

优选的,所述柔性管体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包括直线形、U形或者平面螺旋形。

优选的,所述柔性管体相对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背光源模组还包括扩散板;

所述柔性管体设置在与所述扩散板的入光面相对的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柔性管体在所述扩散板的入光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包括直线形、U形或者平面螺旋形。

优选的,所述柔性管体相对于所述扩散板的入光面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柔性管体采用3D打印的方式一体成型。

作为另一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源模组和显示模组,所述背光源模组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模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模组,其利用红外光源通过光纤将红外光传输至转换部件,该转换部件包括柔性管体,在该柔性管体中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纳米微粒单元,纳米微粒单元在被红外光照射时释放可见光。由于相邻的两个纳米微粒单元之间的中心距范围为微米级甚至纳米级,这使得纳米微粒单元与显示模组的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两个纳米微粒单元之间的中心距的比值很小,从而可以消除“萤火虫”现象,进而可以提高入光侧画面效果。同时,由于红外光源远离显示模组,其在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会影响显示模组,从而可以改善显示模组的散热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其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模组,不仅可以消除“萤火虫”现象,而且可以改善显示模组的散热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背光源的局部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的局部结构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柔性管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纳米微粒单元的尺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柔性管体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柔性管体的又另一种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变型提供的背光源的局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2,背光源模组包括红外光源4、光纤5、转换部件6和导光板7,其中,红外光源4与光纤5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提供红外光。光纤5的输出端与转换部件6连接,用于将红外光传输至转换部件6。请参阅图3A,转换部件6包括柔性管体61,柔性管体6相对设置在导光板7的入光面71一侧。该柔性管体61采用可弯曲的柔性材料制作。并且,在该柔性管体61中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纳米微粒单元62,纳米微粒单元62在被红外光照射时释放可见光。纳米微粒单元62可以为掺杂有发光材料的稀土,发光材料例如为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红外光在通过柔性管体61时,会激发纳米微粒单元62释放可见光,从而每个纳米微粒单元62可以视为一个点光源。

如图3B所示,由于相邻的两个纳米微粒单元62之间的中心距P范围为微米级甚至纳米级,这使得纳米微粒单元62与显示模组的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与该中心距P的比值很小,从而可以消除“萤火虫”现象,进而可以提高入光侧画面效果。同时,由于红外光源4远离显示模组,即,其位于显示模组的外部,并通过光纤5与转换部件6连接,因此,红外光源4在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会影响显示模组,从而可以改善显示模组的散热问题。

优选的,在柔性管体61的外管壁上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锥形孔,各个纳米微粒单元62一一对应地填充在各个锥形孔中。通过使纳米微粒单元62形成锥形结构,可以起到汇聚纳米微粒单元62释放出的可见光的作用,以使更多的光线朝向导光板7的入光面71照射。容易理解,上述锥形孔的开口应朝向导光板7的入光面71。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管体61在导光板7的入光面71上的正投影形状为直线形。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在实际应用中,柔性管体61在导光板7的入光面71上的正投影形状还可以为其他任意形状,例如,如图4所示,柔性管体61在导光板7的入光面71上的正投影形状也可以为U形;或者,如图5所示,还可以为平面螺旋形。

优选的,柔性管体61相对于导光板7的入光面71均匀分布,以提高进入入光面71的光线的均匀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入光侧画面效果。

进一步优选的,柔性管体61采用3D打印的方式一体成型。该方式可以使柔性管体61的直径达到微米级,从而可以减小光源的厚度,进而可以有利于显示模组的薄型化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源模组为侧入式结构,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在实际应用中,背光源模组还可以为直下式结构。具体地,如图6所示,对于直下式结构的背光源模组,其包括红外光源4、光纤5、转换部件6和扩散板8。其中,红外光源4、光纤5和转换部件6的结构和功能与上述侧入式结构的背光源模组的结构和功能相同,而区别仅在于:

柔性管体61设置在与扩散板8的入光面相对的位置处。

另外,与上述侧入式结构的背光源模组相同的,柔性管体61在扩散板8的入光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包括直线形、U形或者平面螺旋形。并且,优选的,柔性管体61相对于扩散板8的入光面均匀分布,以进一步提高入光侧画面效果。

由于红外光源4、光纤5和转换部件6在上述侧入式结构的背光源模组的实施例中已有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另一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源模组和显示模组,其中,该背光源模组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其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源模组,不仅可以消除“萤火虫”现象,而且可以改善显示模组的散热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