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04324发布日期:2018-12-08 06:55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全面屏设计的显示面板越来越深得消费者的欢迎,全面屏通常采用四周超窄边框设计,并在显示区域(activearea,aa)中设置透光孔区域,该透光孔区域用于诸如摄像头等部件的放置,一般来讲,全面屏是目前面板显示屏占比最高的一种面板构架。

在透光孔区域,一些膜层可通过透光性较好的材料进行制造,不需要进行挖孔,但另一些膜层由于材料特性的限制或者其他原因,依然需要这些膜层上进行挖孔,那么在挖孔区域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凹坑,使得涂布在该膜层上的可流动性的膜层材料塌陷在凹坑中,这样,在seal压合之后,孔周边的盒厚就会小于正常显示区域,且由于在盒厚不同时,不同波长的光透过的难易程度不同,而液晶盒厚较低时蓝光更容易透过,从而使得孔周边容易出现发蓝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孔周边出现发蓝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透光孔区域、第一非显示区域和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包围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包围所述透光孔区域;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支撑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隔离柱,所述多个隔离柱至少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内;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和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在所述透光孔区域设置有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过孔之间的距离位于预设范围内的至少一个隔离柱具有对应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至少一个隔离柱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预设范围的上限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透光孔区域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与所述第一过孔之间的距离位于所述预设范围内的每个隔离柱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位于与其对应的所述支撑体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和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的缓冲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背离所述缓冲层一侧的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背离所述第一绝缘层一侧的平坦化层;

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仅存在于所述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内,所述缓冲层和所述平坦化层存在于所述显示区域内、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以及所述透光孔区域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支撑体设置在所述缓冲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缓冲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设置有第一金属层,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第一金属层采用同种材料在同一工艺中形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支撑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平坦化层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平坦化层之间设置有第二金属层,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第二金属层采用同种材料在同一工艺中形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支撑体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和所述隔离柱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平坦化层和所述隔离柱之间设置有第三金属层,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第二金属层采用同种材料在同一工艺中形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支撑体为封闭的环状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支撑体包括多个子支撑体,所述多个子支撑体围绕所述透光孔区域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子支撑体在垂直于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和扇形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支撑体的厚度与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第一过孔之间的距离负相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支撑体与所述隔离柱采用同种材料在同一工艺中形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基板为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为彩膜基板;

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间隔设置的黑色矩阵、彩色滤光膜层以及第三绝缘层,所述黑色矩阵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色滤光膜层位于所述黑色矩阵的间隔之间,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彩色滤光膜层和所述黑色矩阵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彩色滤光膜层仅存在于所述显示区域内,所述黑色矩阵仅存在于所述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一非显示区域,所述第三绝缘层存在于所述显示区域、第一非显示区域和所述透光孔区域。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支撑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隔离柱,多个隔离柱至少位于显示区域和第一非显示区域内;其中,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和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在透光孔区域设置有第一过孔,与第一过孔之间的距离位于预设范围内的至少一个隔离柱具有对应的支撑体,支撑体在第一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隔离柱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为过孔周围的隔离柱设置相对应的支撑体,从而通过隔离柱和支撑体的配合,减轻在seal压合后孔周围的塌陷程度,以使得孔周围的盒厚与显示区域的盒厚趋于一致,进而减轻孔周边出现发蓝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放大后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隔离柱40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个隔离柱40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隔离柱40与支撑体103的正投影重合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10的截面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基板20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10的截面示意图之二;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10的截面示意图之三;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10的截面示意图之四;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10的截面示意图之五;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离柱40和支撑体103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隔离柱40和支撑体103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隔离柱40和支撑体103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隔离柱40和支撑体103为一体式结构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除压缩手机上下非显示区域、以iphonex为代表的“刘海”设计的全面屏外,目前,将摄像头等感光组件设置在显示区域中的全面屏也在研究中。

对于将摄像头等感光组件设置在显示区域中的全面屏,如图1所示,为一种在显示区域中的摄像头等感光组件对应位置处,对部分膜层进行挖孔设计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通过在显示面板的部分膜层上挖有一过孔p,摄像头等感光组件30与过孔p相对应,以使光线能够透过过孔p到达摄像头等感光组件30。由于在膜层上挖有过孔p后,过孔p位置会存在大面积的凹坑,位于该膜层的上一膜层在涂布时,由于膜层材料的流动性,位于过孔p周围的膜层材料就会流动进入过孔p,那么如图1所示,就会出现过孔p附近的隔离柱40的高度不足以支撑在上下两侧基板之间,从而在seal压合后,过孔p附近的盒厚会小于正常显示区域(也就是远离过孔p的区域),且由于在盒厚不同时,不同波长的光透过的难易程度不同,而液晶盒厚较低时蓝光更容易透过,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过孔p附近容易出现发蓝的问题。

针对将摄像头等感光组件设置在aa区域中的全面屏存在的显示面板的过孔p附近出现发蓝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附图中各膜层的厚度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之一,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以及支撑于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的多个隔离柱40,多个隔离柱40至少位于显示区域(即a所示的区域)和第一非显示区域(即b所示的区域)内;

其中,第一基板10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01和第一绝缘层102,第一绝缘层102在透光孔区域(即c所示的区域)设置有第一过孔m,与第一过孔m之间的距离位于预设范围内的至少一个隔离柱40具有对应的支撑体103,支撑体103在第一衬底基板101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隔离柱40在第一衬底基板10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其中,一个支撑体103对应着一个隔离柱40,那么每一个支撑体103在第一衬底基板101的正投影与其对应的隔离柱40在第一衬底基板101的正投影至少存在部分交叠,当然,一个支撑体103也可以用于支撑多个隔离柱40,或者为了支撑的可靠性,还可以通过多个支撑体103来支撑一个隔离柱40,本发明实施例对此并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为第一过孔m周围的隔离柱40设置了相对应的支撑体103,支撑体103用于对塌陷的膜层高度进行补偿,通过隔离柱40和支撑体103的配合,减轻在seal压合后孔周围的塌陷程度,以使得孔周围的盒厚与显示区域的盒厚趋于一致,增加蓝光的通过难度,从而进而减轻孔周边出现发蓝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该第一过孔m可选为作为摄像头的透光孔,一般为前置摄像头。在具体实施时,该第一过孔m也可以作为其他部件的透光孔,例如其他感光组件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并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隔离柱40可以是在第一基板10上形成的,或者,也可以是隔离柱40可以是在第二基板20上形成的,或者,隔离柱40可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在第一基板10上形成,另一部分在第二基板20上形成,本发明实施例对此并不做限定。

图3和图4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以及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放大后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截面图是沿图3或图4中通过第一过孔m的任意直线切割得到的截面,例如图2为沿图3中通过第一过孔m的某条直线切割得到的截面。需要声明的是,为了能够清楚地示意透光孔区域c以及围绕透光孔区域c的第一非显示区域b的结构,图中示出的透光孔区域c比较大,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安装部件的需要来设置透光孔区域c的大小以及位置,此处只是为了便于示意,并不对透光孔区域c的大小以及位置进行限定,且图2和图3中以透光孔区域c为圆形为例进行示意,在具体实施时,透光孔区域c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椭圆形、多边形等,以及透光孔区域c的位置也可以是显示面板中的任意位置,此处不做限定。此外,在图2和图3中虽然以一个透光孔区域c为例进行示出,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根据实际安装部件的需要来设置透光孔区域c的数量,例如,手机中需要安装前置摄像头和其他感光组件,那么就需要在显示面板上设置两个或多个透光孔区域c。

如图3和图4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a、第一非显示区域b、透光孔区域c以及第二非显示区域d,其中,第二非显示区域d包围显示区域a,第二非显示区域d一般为显示区域a周围的边框区域,显示区域a包围第一非显示区域b,第一非显示区域b包围透光孔区域c,可以看到,第一非显示区域b所占的面积较小,相较于将透光孔区域c在显示区域a之外的全面屏设计的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大大减小了非显示区域的面积,也就相对的增加了显示区域a的面积,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屏占比。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过孔m的大小以及深度都是有限的,因而流入到第一过孔m的膜层材料也就是有限的,从而只需要对第一过孔m周围小范围的隔离柱40进行支撑,一般来讲,上述预设范围的上限值小于或者等于透光孔区域c与显示区域a之间的距离,即可以只对位于第一非显示区域b内的隔离柱40进行支撑,那么支撑体103也就相应的只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域b内。

具体的,在第一非显示区域b有足够的空间的条件下,可以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隔离柱40,由于每个隔离柱40下都可以设有支撑体103,且设置更多个支撑体103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效果,以使得第一过孔m周围的盒厚与正常显示区域a的盒厚愈加保持一致,进而减轻第一过孔m周边出现发蓝的效果更好。

如图5示出了仅设置一个隔离柱40的情况,相应的,支撑体103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图6示出了设置两个隔离柱40的情况,相应的,支撑体103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当设置更多个支撑体103时,与图6的结构类似,多个支撑体103呈同心圆状分布。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设置有对应的支撑体103的隔离柱40中,每个隔离柱40在第一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其对应的支撑体103在第一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可以重合,具体如图7所示。或者,为了提升支撑的可靠性,还可以是隔离柱40在第一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与其对应的支撑体103在第一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内,图5和图6具体以此为例示出。

具体的,上述隔离柱40在第一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是指隔离柱40靠近第一衬底基板101一侧的平面在第一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支撑体103在第一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是指支撑体103背离第一衬底基板101一侧的平面在第一衬底基板101上的正投影。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选为液晶显示面板,也就是图2中的第一基板10可选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20可选为彩膜基板,在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各个隔离柱40的间隔中填充有液晶材料,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均以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为例进行示意。此外,该显示面板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显示面板,例如,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面板,相应的,第一基板10可以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20可以为封装盖板,对于该种显示面板可以参照液晶显示面板的描述,不过多进行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图8为第一基板10的截面示意图之一。如图8所示,第一基板10还可以包括缓冲层104、第二绝缘层105和平坦化层106。其中,缓冲层104位于第一衬底基板101与第一绝缘层102之间,第二绝缘层105位于第一绝缘层102背离缓冲层104的一侧,平坦化层106位于第二绝缘层105背离第一绝缘层102的一侧。

其中,第一绝缘层102和第二绝缘层105在对应在透光孔区域c的位置挖孔,得到第一过孔m,因此第一绝缘层102和第二绝缘层105仅存在于显示区域a和第一非显示区域b内,而第一衬底基板101、缓冲层104和平坦化层106上未挖孔,因而第一衬底基板101、缓冲层104和平坦化层106存在于显示区域a、第一非显示区域b以及透光孔区域c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为具体以第二基板20为彩膜基板为例示出的第二基板20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基板20包括:第二衬底基板201、间隔设置的黑色矩阵(blackmatrix,bm)202、彩色滤光膜层203以及第三绝缘层204,黑色矩阵202位于第二衬底基板201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彩色滤光膜层203位于黑色矩阵202的间隔之间,第三绝缘层204位于彩色滤光膜层203和黑色矩阵204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其中,彩色滤光膜层203仅存在于显示区域a内,黑色矩阵202仅存在于显示区域a和第一非显示区域b内,第三绝缘层204存在于显示区域a、第一非显示区域b和透光孔区域c内。

具体的,第三绝缘层204为光学透明(oc)层。

具体的,第二基板20中在透光孔区域内未设置黑色矩阵202和彩色滤光膜层203,在黑色矩阵202和彩色滤光膜层203所在的层面上形成了第二过孔n,且第二过孔n与第一过孔m为同心孔。

在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上述支撑体103至少包括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一:

如图10所示,为第一基板10的截面示意图之二,支撑体103设置在缓冲层104与第二绝缘层105之间。这样,支撑体103的支撑作用可以通过第二绝缘层105和平坦化层106传递到隔离柱40,从而对隔离柱40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减轻第一过孔m附近区域的塌陷程度,进一步减轻第一过孔m附近的发蓝现象。如图10所示,支撑体103支撑起第二绝缘层105后,可以在第二绝缘层105上形成凸起,该凸起可以支撑平坦化层106,并在平坦化层106形成凸起,从而对隔离柱40起到支撑作用。其中,为了示意支撑体103的支撑作用,在图10所示的示意图中对形成的凸起的厚度以及大小进行了放大,但其并不代表真实的尺寸。

本发明实施例中,缓冲层104和第二绝缘层105之间设置有第一金属层m1,支撑体103与第一金属层m1同层同材质,因此在具体制作过程中,支撑体103可以与第一金属层m1采用同一工艺中制作,避免增加制作支撑体103的工艺制程,节省一步制作工艺,降低工艺成本。在实际应用中,缓冲层104和第二绝缘层105之间一般会设置栅极层,因此可以将支撑体103可以与栅极层设置为同层且同材质。

具体的,第一基板10可以采用顶栅结构和底栅结构,当采用不同的结构时,第一金属层m1所在的位置不同,因而支撑体103具体设置的位置相应的也就不同。如图11所示,为第一基板10的截面示意图之三,当第一基板10采用底栅结构时,也就是栅极(未示出)位于有源层(未示出)下方时,第一金属层m1位于缓冲层104与第一绝缘层102之间,因而支撑体103就可以设置在缓冲层104与第一绝缘层102之间;当第一基板10采用顶栅结构时,也就是栅极(未示出)位于有源层(未示出)上方时,第一金属层m1位于第一绝缘层102与第二绝缘层105之间,因而支撑体103就可以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02与第二绝缘层105之间,图10具体以此为例示出。

实现方式二:

如图12所示,为第一基板10的截面示意图之四,支撑体103设置在第二绝缘层105与平坦化层106之间。这样,即使是在支撑体103上涂布平坦化层106之后,支撑体103依然会在平坦化层106上支撑起约为0.1μm的凸起,对隔离柱40依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减轻第一过孔m附近区域的塌陷程度,进一步减轻第一过孔m附近的发蓝现象。

具体的,第二绝缘层105与平坦化层106之间设置有第二金属层m2,支撑体103与第二金属层m2同层同材质,因此在具体制作过程中,支撑体103可以与第二金属层m2采用同一工艺中制作,避免增加制作支撑体103的工艺制程,节省一步制作工艺,降低工艺成本。在实际应用中,第二绝缘层105与平坦化层106之间一般会设置源/漏极金属层,因此可以将支撑体103可以与源/漏极金属层设置为同层且同材质。

实现方式三:

如图13所示,为第一基板10的截面示意图之五,支撑体103设置在隔离柱40与平坦化层106之间,这样,通过支撑体103的直接支撑,使得隔离柱第一过孔m周围的隔离柱40能够支撑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从而减轻第一过孔m附近区域的塌陷程度,进一步减轻第一过孔m附近的发蓝现象。

具体的,隔离柱40与平坦化层106之间设置有第三金属层m3,支撑体103与第三金属层m3同层同材质,因此在具体制作过程中,支撑体103可以与第三金属层m3采用同一工艺制作,避免增加制作支撑体103的工艺制程,节省一步制作工艺,降低工艺成本。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一般会在平坦层之上设置触控走线层,而且触控走线层一般采用金属材料,因此可以将支撑体103与触控走线层设置为同层且同材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还可以通过上述实现方式一至实现方式三的任意组合来实现,例如,将实现方式一和实现方式二进行组合,即同时在缓冲层104与第二绝缘层105之间,以及第二绝缘层105与平坦化层106之间设置支撑体103,或者,将实现方式二和实现方式三进行组合,即同时在第二绝缘层105与平坦化层106之间,以及平坦化层106与隔离柱40之间设置支撑体103。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具体的组合,此处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5-图7中所示,位于上述预设范围内的隔离柱40为封闭的环状结构,支撑体103为封闭的环状结构;或者,如图14所示,支撑体103包括多个围绕透光孔区域c设置的子支撑体1031,多个子支撑体1031形成具有间隔的环状结构的支撑体10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15所示,位于上述预设范围内的隔离柱40包括多个子隔离柱401,这多个子隔离柱401围绕透光孔区域c设置,形成了具有间隔的环状结构的隔离柱40,支撑体103为封闭的环状结构;或者,如图16所示,支撑体103包括多个围绕透光孔区域c设置的子支撑体1031,多个子支撑体1031形成具有间隔的环状结构的支撑体103。

具体的,隔离柱40与支撑体103可以同心设置。其中,子隔离柱401的在垂直于厚度方向上的截面,也就是图示中的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和扇形中的任意一种,子支撑体1031在垂直于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和扇形中的任意一种,图示中具体以子隔离柱401和子支撑体1031均为扇形为例进行示出。

可选的,子支撑体1031还可以为与隔离柱40相同材料的颗粒状结构。

支撑体103为封闭的环状结构时,能够达到较好的支撑效果;支撑结构14为具有间隔的环状结构时,也能够达到较好的支撑效果,并且节省材料,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支撑体103的具体结构,此处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在seal压合之后,显示面板中越靠近第一过孔m中心位置塌陷程度愈加厉害,那么越靠近第一过孔m的隔离柱40需要被垫起的厚度越大,那么为了能够垫起隔离柱40,越靠近第一过孔m的支撑体103需要的厚度就越大,也就是说,支撑体103的厚度与支撑体103与第一过孔m之间的距离是呈负相关的。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与第一过孔m相距不同距离的支撑体103的厚度,此处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17所示,支撑体103与隔离柱40可以采用同种材料在同一工艺中形成,也就是说支撑体103与隔离柱40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其中,图17中左起第一个为支撑体103与隔离柱40分离的结构示意图,中间和最后一个为支撑体103与隔离柱40为一体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oled电视等显示装置,也可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vr/ar眼镜等移动设备。如图1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为手机时的俯视图,其中,显示屏可采用上述任一显示面板的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图18中显示区域a被第二非显示区域d包围,在显示区域a中设置第一非显示区域b和透光孔区域c,并在透光孔区域c中设置摄像头等感光组件30,由于在第一非显示区域b内的隔离柱设置有对应的支撑体,从而通过隔离柱和支撑体的配合,减轻在seal压合后孔周围的塌陷程度,以使得孔周围的盒厚与显示区域的盒厚趋于一致,进而减轻孔周边出现发蓝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将摄像头等感光组件30设置在被显示区域a围绕的位置处,有利于窄边框设计。由于该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含了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显示面板,因此,也相应地具有上述显示面板的相关优势,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为过孔周围的隔离柱设置相对应的支撑体,从而通过隔离柱和支撑体的配合,减轻在seal压合后孔周围的塌陷程度,以使得孔周围的盒厚与显示区域的盒厚趋于一致,进而减轻孔周边出现发蓝的问题。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