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3716发布日期:2019-11-12 22:2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的技术渐趋成熟,用户对背光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背光源普遍采用具有斜角的导光板,并在两个斜角之间沿X轴横向设置有入光面,并在所述入光面处排布的LED,即所述背光源包含的若干LED为沿X轴横向排布,这使得导光板左右两侧斜角处会存在暗影,而影响背光源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其包括底框以及设置于底框上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面、第二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位于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两侧,并均相对于所述第二入光面翻折,所述第一入光面、第二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均配置有光源。

所述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其中,

所述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均为倾斜入光面,并且所述第一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均靠近导光板中心线的方向倾斜。

所述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其中,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位于底框与导光板之间,所述背光源电连接于柔性电路板上。

所述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上表面与第一入光面平行,第二安装部的上表面与第二入光面平行,第三安装部的上表面与第三入光面平行。

所述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沿其上表面的倾斜方向布置有与第一入光面相配合的光源,第三安装部沿其上表面的倾斜方向布置有与第三入光面相配合的光源,第二安装部上沿其延伸方向设置有若干与第二入光面相配合的光源。

所述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底框上设置有向远离导光板方向延伸的沉槽,所述柔性线路板装于所述沉槽内。

所述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源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并凸出于所述柔性电路板。

所述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源凸出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导光板齐平,并且所述背光源与其对应的入光面不接触。

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以及装于所述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上的液晶面板。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包括其包括底框以及设置于底框上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面、第二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位于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两侧,并均相对于所述第二入光面翻折,所述第一入光面、第二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均配置有光源。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光板上设置第一入光面、第二入光面和第三入光面,并在各入光面均配置光源,各入光面的光源形成异形发光组件,这样可以提供背光模组的整体亮度,并且可以避免在导光板的入光处产生暗影,而影响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设置光源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中胶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中胶框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实用新型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如图1-3所示,其包括底框1、导光板2和若干背光源10,所述导光板2包括导光板本体21,所述导光板本体21位于所述底框1上方,所述导光板本体21朝向所述底框底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入光面22、第二入光面23和第三入光面24;所述第一入光面22和第三入光面24位于所述第二入光面23的两侧,并均相对于所述第二入光面23翻折。所述第二入光面23沿X轴横向延伸,所述第一入光面22和第三入光面24形成所述第二入光面23的两个翻折角。所述第一入光面22、第二入光面23和第三入光面24均布置有背光源,这样可以避免导光板转角处产生暗影,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以及亮度。

进一步,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入光面22和第三入光面24均向所述导光板2的中心线方向翻折,并且所述第一入光面22、第二入光面23和第三入光面24形成等腰梯形,并且所述第一入光面22和第二入光面23形成的夹角为钝角。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入光面23位于所述导光板2与底框底部相对应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入光面22位于与第一端相邻的第二端与第一端的连接处,并形成转角。相应的,所述第三入光面24位于与第一端相邻的第三端与第一端的连接处,并形成转角。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入光面22和第三入光面24位于导光板的两个转角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光面22和第三入光面24均配置有一颗背光源10,所述第二入光面配置有若干颗背光源10,例如,14颗等。

进一步,所述具有异形发光组件的背光模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9,所述柔性电路板9位于底框1与导光板2之间,所述背光源10电连接于柔性电路板9上。其中,所述背光源10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9上方并凸出于所述背光源10,以使得所述柔性电路板9采用正装方式。其中,所述背光源10凸出所述柔性电路板9的一端与所述导光板2齐平,以将光线射入导光板2。在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源采用LED灯,所述LED灯的长宽厚尺寸优选为2.60mm*0.70mm*0.40mm,这样可以通过LED配合导光板2的光效而缩短光程。

进一步,所述柔性电路板9包括第一安装部91、第二安装部92和第三安装部93,所述第一安装部91的上表面与第一入光面22平行,第二安装部92的顶面与第二入光面23平行,第三安装部93的顶面与第三入光面24平行。所述第一安装部91沿其顶面的倾斜方向布置有与第一入光面22相配合的光源,第三安装部93沿其顶面的倾斜方向布置有与第三入光面24相配合的光源,第二安装部92上沿其顶面的延伸方向设置有若干与第二入光面23相配合的光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91上设置有一颗背光源10,所述第三安装部93上设置有一颗背光源10,所述第二安装部92上设置若干颗背光源10。

进一步,如图4和5所示,所述底框1包括顶边11、第一侧边12、第二侧边13以及底边14,所述顶边11、第一侧边12、第二侧边13以及底边14依次首尾相连接。如图4和5所示,所述顶边11、第一侧边12和第二侧边13均包括第一铁框101和第一胶框102,所述底边14包括第二铁框,所述第二铁框分别与第一侧边12和第二侧边13的第一铁框101相连接,即各第一铁框101和第二铁框形成底框的一体结构的外边框,各第一胶框102形成底框的一体结构内边框,所述内边框具有开口并且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二铁框相对应。所述底边为用于装置背光源的光源端,即胶框位于光源端的部分仅采用铁框而去除了胶框,节省了底框所占用的空间,进而提高了光源端的利用率,降低了光源端非有效视区面积。此外,所述底边采用去除胶框结构,降低了光源端底框的制备难度,提高了底框的生成效率。

如图5所示,所述底框1还包括底面17和挡边15,所述底面17分别与顶边11、第一侧边12、底边14以及第二侧边12相连接以具有容纳空间的底框。所述底边14远离所述底面17的一侧设置有挡边15,所述挡边15相对于所述底边14向顶边11方向翻折且与所述底面17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挡边15相对于所述底边14翻折90°,所述底边14相对于所述底面17翻折90°,即所述挡边15可以由位于光源端的底面17向上连续翻折90°两次而形成,并且所述底面17和挡边15均为采用材料与第二铁框的材料相同。这样以所述挡边替换现有底框内嵌于底边内的胶框,节约了底框所占用的光源端的空间,提高了光源端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在底边上设置向上翻折的挡边,提升了第二铁框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胶框的抗形变能力,增强光源端结构的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底边相对于底面翻折的度数以及挡边相对于底边翻折的度数还可以为其他度数,例如,91°、89°,并且所述底边相对于底面翻折的度数可以与挡边相对于底边翻折的度数不同。

如图5所示,所述底面17靠近底边的一端设置有沉槽16,所述沉槽16向远离挡边15方向延伸且所述沉槽的底面为平面。所述沉槽16的深度大于待装载于所述胶框内的柔性线路板的厚度,并且当柔性线路板装载于所述沉槽16内时,所述柔性线路板与所述沉槽的底面相接触,以通过所述沉槽16承载并固定所述柔性线路板。相对于现有底框,本实用新型底边采用无胶框结构,使得柔性线路板无法从反面组装固定,从而本实用新型在底面上设置沉槽,通过沉槽将柔性线路板装载于背光源后方的正面组装方式,并采用双面胶将柔性线路板和沉槽的底面贴合,解决了反面组装容易造成的灯组高低不一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源端顶面的平齐度,降低了顶碎玻璃组件的概率。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底边14上设置用于组装背光模组时柔性线路板穿过的开孔6,当柔性线路板转载于底框内时,柔性线路板部分穿过所述开孔并置于底框外。

进一步,所述柔性线路板9装载于所述沉槽内。所述柔性线路板9的背面通过双面胶贴合于所述沉槽的底面上,并且所述柔性线路板9的正面焊接有所述背光源10,同时所述柔性线路板9通过双面胶贴合于所述导光板2上,以通过所述导光板2和沉槽固定所述柔性线路板9。相对于现有底框,本实用新型采用正面组装方式将柔性线路板装载于背光源后方,并采用双面胶将柔性线路板和沉槽的底面贴合,解决了反面组装容易造成的灯组高低不一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源端顶面的平齐度,降低了顶碎玻璃组件的概率。

进一步,如图1和6所示,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7、扩散膜6、下增光膜5以及上增光膜4,所述反射片7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与底面之间,所述扩散膜6、下增光膜5以及上增光膜4沿远离导光板的方向依次叠放,并且所述扩散膜6与所述导光板2远离底面的一侧相贴合。其中,所述扩散膜6包括扩散膜主体部61和扩散膜油墨部62,所述扩散膜油墨部62与所述扩散膜主体部61为一体结构,并且所述扩散膜油墨部62位于靠近底边的一侧,并且所述扩散膜油墨部62覆盖所述背光源10以及导光板2靠近背光源一端,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背光模组漏光。此外,所述上增光膜4上连接有遮光胶3,通过所述遮光胶粘结于所述底框内。

基于上述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装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液晶面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