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检测仪器的LCD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7251发布日期:2019-11-08 23:32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检测仪器的LCD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器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检测仪器的LCD模组。



背景技术:

LCD是液晶显示器的一种。其显示的原理是通过背光灯组件发出均匀的面光,光通过液晶屏传到我们的眼睛里。而液晶是一种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物质,本身是不能发光的,需借助要额外的光源才行。

在公告号为CN20537492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扣灯LCD模组,包括LCD、碳纤维树脂复合框架和导光板,LCD上设置有排线,LCD与排线为一体式设置,排线上印刷有LCD电路和背光源电路,碳纤维树脂复合框架上镶嵌有LED芯片,LED芯片与排线电性连接,LED芯片设置有一个以上,碳纤维树脂复合框架侧面镶嵌有散热片,散热片为波浪状设置,散热片和碳纤维树脂复合框架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胶垫,散热片和碳纤维树脂复合框架均与导热硅胶垫粘合,LCD和导光板均与碳纤维树脂复合框架卡持连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LCD模组通过添加导热硅胶垫、散热片对LCD模组进行散热,温度经过散热会逐渐降低。但是由于现有的很大一部分LCD模组都安装在检测仪器上,而检测仪器则需要经常检测一些处于极端环境下的待测物的性能测试;当温度低于0℃时,液晶材料将变得粘滞,响应速度变慢,动态图像出现拖尾现象甚至不能显示,因此用于此类型的检测仪器只存在温度过低而不存在温度过高的情况,完全无需散热。而一旦检测环境的温度过低,液晶态就会消失,变成晶体,导致液晶显示器无法正常显示。这对于野外作业环境、特别是寒冷地区的用户来说,问题更加突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仪器的LCD模组,其具有能够对LCD模组进行加热,保证LCD模组正常运行、操作方便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检测仪器的LCD模组,包括LCD本体以及与LCD本体电连接的导光板,所述LCD本体以及导光板外套设有外框架,所述外框架内开设有发热腔,所述发热腔内设置有防冻液以及电热丝,所述外框架周侧设置有与电热丝电连接的外接电源接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因温度过低而导致LCD模组无法正常工作时,将移动电源接入外接电源接口即可使电热丝发热,电热丝发热后会使防冻液的温度升高,实现加热功能,提高LCD模组周侧的温度,保证LCD模组正常工作;同时由于防冻液的凝固点低,在寒冷地区不容易凝固,因此不会因固化膨胀而将外框架冻裂;再者,工作人员在此过程只需要将移动电源接入外接电源接口即可进行升温,操作十分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防冻液为氯化钙水溶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氯化钙能降低水的凝固点,避免溶液固化;而且氯化钙水溶液容易制得;再者氯化钙为无机盐,氯化钙水溶液在与电热丝直接接触时不会因电热丝的温度过高而发生爆炸。

进一步的,所述外框架周侧开设有与发热腔相连通的注液孔,所述注液孔内设置有橡胶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发热腔内的防冻液量减少时,能够通过注液孔添加防冻液,防冻液添加后能够通过橡胶塞对注液孔进行密封,放置防冻液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外框架周侧开设有蒸汽孔,所述蒸汽孔内设置有戈尔特斯薄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戈尔特斯薄膜具有透气不透水的性能,防冻液不会从蒸汽孔内排出;而在电热丝发热过程中,防冻液内产生部分蒸汽,蒸汽会通过蒸汽孔排出,避免发热腔内气压过大而导致外框架裂开。

进一步的,所述蒸汽孔位于外框架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蒸汽由于密度较小,容易从顶部逸出,因此蒸汽孔设置在外框架顶部方便蒸汽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外框架位于发热腔远离LCD本体的一侧开设有保温腔,所述保温腔内设置有保温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棉具有保温效果,保温棉能够延缓发热腔内的热量向外丧失,使发热腔内的热量传递至LCD本体以及导光板,保证LCD模组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腔内设置有用于使电热丝与外框架分离的支撑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柱起到支撑作用,将电热丝架起,电热丝不会与外框架直接接触,避免电热丝将外框架熔化,提高外框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外接电源接口的开口处设置有魔术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魔术贴贴合状态时能够起到保护外接电源接口的开口封闭,避免外接电源接口内进入异物,从而延长外接电源接口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外框架内开设发热腔,在发热腔内设置防冻液以及电热丝,并设置与电热丝电连接的外接电源接口,当温度过低时,将移动电源接入外接电源接口内,电热丝进行发热,防冻液升温后对LCD本体以及导光板周侧的环境进行加热,使LCD模组正常工作;

(2)通过设置保温腔并在保温腔内设置保温棉,避免热量丧失,对LCD本体以及导光板周侧的环境进行充分加热;

(3)设置蒸汽孔,并在蒸汽孔内设置戈尔特斯薄膜,蒸汽能够通过戈尔特斯薄膜溢出蒸汽孔,避免外框架裂开;在发热腔内设置支撑柱,避免电热丝直接与外框架接触,提高外框架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魔术贴,对外接电源接口进行保护,避免异物进入造成外接电源接口损坏;

(4)通过设置注油孔与橡胶塞,防冻液能够及时补充,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凸显发热腔与电热丝以及支撑柱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凸显保温腔与保温棉与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4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LCD本体;2、导光板;3、外框架;301、面框;302、凸条;4、发热腔;5、电热丝;6、外接电源接口;7、注液孔;8、橡胶塞;9、蒸汽孔;10、戈尔特斯薄膜;11、保温腔;12、保温棉;13、支撑柱;14、魔术贴;1401、子面;1402、母面;15、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与图2,一种用于检测仪器的LCD模组,包括呈片状的LCD本体1以及与LCD本体1电连接的导光板2,LCD本体1与导光板2平行且相互装配在一起。LCD本体1以及导光板2周侧设置有外框架3,外框架3包括呈矩形的面框301以及分别位于面框301的四条边上且与面框301垂直的凸条302,面框301与凸条302一体成型。导光板2与面框301靠近凸条302的一侧贴合,导光板2的周侧以及LCD本体1的周侧与凸条302内壁贴合,LCD本体1呈“凸”字形且其凸起部穿出凸条302外壁。

参照图3与图5,外框架3内开设有发热腔4,发热腔4呈“U”形设置且位于外框架3的底边以及两侧边内。发热腔4内填充有防冻液(图中未示出),防冻液为氯化钙水溶液,氯化钙水溶液的凝固点较低,不容易凝固成固态,避免外框架3裂开。发热腔4内还设置有支撑柱13以及呈“U”形设置的电热丝5,支撑柱13呈柱状且其两端分别与外框架3以及电热丝5固定连接,支撑柱13由岩棉制成,能够耐高温而且能够起到绝缘的效果。

参照图2,面框301顶部远离凸条302的一侧设置有外接电源接口6,外接电源接口6位于面框301的顶边的中部。结合图4与图6,电热丝5的两端电连接有导线15,导线15穿入面框301的顶边并与外接电源接口6电连接。将移动电源接入外接电源接口6即可使电热丝5发热,实现加热功能,保证LCD模组正常工作。面框301位于外接电源接口6的开口处粘贴有魔术贴14。魔术贴14包括子面1401与母面1402,子面1401位于外接电源接口6的周侧,母面1402粘贴于子面1401上且母面1402完全覆盖外接电源接口6,避免异物进入外接电源接口6内。

参照图4与图6,面框301的其中一条侧边上开设有与发热腔4相连通的注液孔7,注液孔7位于面框301侧边靠近顶边的一端,注液孔7内塞紧有橡胶塞8。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注液孔7将防冻液注入发热腔4内。面框301的顶部开设有两个蒸汽孔9,蒸汽孔9分别位于面框301的顶边与两侧边的连接处。蒸汽孔9内固定有戈尔特斯薄膜10,戈尔特斯薄膜10由戈尔特斯面料组成,戈尔特斯薄膜10能够使蒸汽通过的同时阻挡防冻液通过,避免防冻液从蒸汽孔9内倒出。

参照图4与图7,外框架3内还开设有保温腔11,参照图3与图5,保温腔11的纵截面呈“U”形设置且其位于发热腔4远离LCD本体1的一侧。参照图4与图7,保温腔11内填充有保温棉12,保温棉12避免发热腔4内的热量丧失,使发热腔4内的热量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有益效果如下:在温度过低而导致LCD模组无法正常工作时,将移动电源接入外接电源接口6即可使电热丝5发热,电热丝5发热后会使防冻液的温度升高,提高LCD模组周侧的温度,保证LCD模组正常工作;在加热过程中,防冻液的蒸汽会从蒸汽孔9内排出,不会增大发热腔4内气压;同时在加热过程中,保温棉12避免热量从面框301外壁以及凸条302外壁丧失,提高热量利用率。当需要添加防冻液时,将橡胶塞8取出并将防冻液注入发热腔4内,随后将橡胶塞8塞入注液孔7内即可。在不使用外接电源接口6时,将魔术贴14的母面1402与子面1401粘贴即可避免外接电源接口6内进入异物。

综上,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对LCD模组进行加热,保证LCD模组正常运行,而且操作方便、热利用率高、稳定性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