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系统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470716阅读:来源:国知局
图像作为图像数据被传送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基于图像数据形成的图像被记录于记录片P。
[0066]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与使用多种颜色(此处为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各色)的彩色图像相应的数据。因此,显影装置2a?2d和感光单元1a?1d以形成与各色相应的多种(此处为四种)图像的方式分别设定多个(此处各设置四个,分别为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由它们构成多个(此处为四个)图像站。
[0067]感光鼓3a?3d以鼓轴沿着进深方向Y的方式配置,显影装置2a?2d以显影棍轴沿着进深方向Y的方式配置。此处,进深方向Y是与宽度方向X和上下方向Z双方正交的方向。
[0068]中间转印带装置6(参照图2)配置在感光鼓3a?3d的上方。中间转印带装置6包括作为中间转印体发挥作用的中间转印带61、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多个中间转印辊64a?64d和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65。
[0069]中间转印辊64a?64d与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各色对应地设置有4根。中间转印带驱动棍62与中间转印带从动棍63和中间转印棍64a?64d —起将无端状的中间转印带61撑架开,通过被旋转驱动而使得中间转印带61向规定的移动方向M(参照图2)转圈移动,随之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和中间转印辊64a?64d从动旋转。
[0070]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每次进行图像形成时,使中间转印带61向移动方向M转圈移动并且使感光鼓3a?3d旋转,通过带电器5a?5d使感光鼓3a?3d的表面按规定的电位均匀地带电,通过来自曝光装置I的与各色调色剂像对应的激光对感光鼓3a?3d的表面进行曝光,在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2a?2d将感光鼓3a?3d的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鼓3a?3d的表面分别形成调色剂像。由此,在各感光鼓3a?3d的表面形成多种颜色(在本例中为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像。之后,利用鼓清洁部4a?4d除去和回收感光鼓3a?3d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
[0071]接着,在中间转印带装置6,使中间转印带61向移动方向M转圈移动,并且,通过被施加有转印偏压的中间转印棍64a?64d,将在各感光鼓3a?3d的表面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依次转印重叠于中间转印带61,在中间转印带61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由此,在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之后,利用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65将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除去和回收。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由鼓清洁部4a?4d和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65除去和回收的残留调色剂被收容在省略图示的废调色剂盒中。
[0072]另一方面,在片材供给部30,利用片材供给辊31a(参照图2)将积存在供纸托盘31的记录片P从供纸托盘31引出,经由片材输送部40的片材输送路径40a(参照图2)输送至图像形成部101。
[0073]在片材输送路径40a设置有转印辊41、各输送辊42、定位辊43和排出辊44。定位辊43使记录片P暂时停止,将记录片P的前端对齐后,与在中间转印带61与转印辊41之间的转印压送区域的彩色调色剂像的转印时序一致地开始记录片P的输送。即,将从片材供给部30经由片材输送部40的片材输送路径40a被输送至图像形成部101的记录片P夹入到中间转印带61与转印辊41之间的转印压送区域而进行输送,并且利用被施加有转印偏压的转印辊41将中间转印带61表面的彩色的调色剂像转印于记录片P上。
[0074]之后,将记录片P夹入到定影装置7的加热辊71与加圧辊72之间进行加热和加圧,使记录片P上的彩色的调色剂像定影,并进一步向片材排出部50输送,经排出辊44排出至片材排出部50的排出托盘51。
[0075]此外,在不仅进行记录片P的表面而且进行背面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利用排出辊44使通过定影装置7在表面定影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片P向反转路径40b逆向输送,利用反转路径40b使记录片P的表背面反转,将记录片P再次导向定位辊43,与记录片P的表面同样地,在记录片P的背面形成调色剂像并进行定影,将记录片P排出至片材排出部50的排出托盘51。
[0076]另外,对图1所示的通风部112和通风部112的开口部112a,在之后进行说明。
[0077][关于送风系统]
[0078]接着,以下参照图3至图21对本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进行说明。
[0079](第一实施方式)
[0080]图3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背面侧、从斜下方观看时的立体图。图4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正面侧、从斜下方观看时的立体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的平面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底面图。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正面图。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背面图。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左侧面图。图10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将送风装置210和下游侧通道230的第二通道覆盖部件234除去后的状态的背面侧,从左侧观看时的立体图。图11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的背面侧、从斜上方观看时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送风装置21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在图3至图10表示送风系统200设置在感光单元1a?1d的带电器5a?5d的状态。
[0081]如图3至图1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送风系统200。送风系统200在本例中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 (具体而言为感光单元1a?1d的带电器5a ?5d) ο
[0082]送风系统200包括送风装置210(参照图3至图9、图11和图12)和作为引导由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通道发挥作用的下游侧通道230 (参照图3至图11)。
[0083]送风系统200通过送风装置210和下游侧通道230将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空气W(参照图3至图11)排出到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系统200使含有因感光单元1a?1d的带电器5a?5d施加高电圧而产生的臭氧的空气W向外部移动,并利用过滤器112b(参照图4和图10)将臭氧除去,将除去臭氧后的空气W排出到外部。
[0084]详细而言,感光单元1a?1d的带电器5a?5d包括向进深方向Y延伸的中空部件13a?13d(参照图3和图6)。中空部件13a?13d在与感光鼓3a?3d相对的部分具有开口(未图示)。带电器5a?5d在中空部件13a?13d的内侧具有沿进深方向Y设置的带电电极(未图示),通过对带电电极施加高电圧而经由中空部件13a?13d的开口使感光鼓3a?3d的表面带电。
[0085]中空部件13a?13d具有:设置在比进深方向Y上的一侧(在本例中为正面侧)的带电电极更靠外侧端部的位置的吸气口 Ila?IId(参照图3至图6和图10);和设置在比进深方向Y上的另一侧(背面侧)的带电电极更靠外侧端部的位置的排气口 12a?12d(参照图3至图6),并将吸气口 Ila?Ild和排气口 12a?12d连通。由此,能够使中空部件13a?13d内的空气W(即带电电极的周辺的空气)在吸气口 Ila?Ild与排气口 12a?12d之间流通。
[0086]具体而言,中空部件13a?13d为在进深方向Y上延伸的箱形部件。吸气口 Ila?Ild和排气口 12a?12d设置在包围中空部件13a?13d的空气W的周向的面中的、与设置有与感光鼓3a?3d相对的开口的面不同的面(在本例中为与设置有开口的面相反侧的面,下侧的面)。
[0087]送风系统200还包括上游侧通道220 (参照图3至图11),该上游侧通道220具有与带电器5a?5d的排气口 12a?12d连接的吸气口 221a?221d(参照图11)和与下游侧通道230的吸气口 231 (参照图10)连接的排气口 222 (参照图10)。
[0088]上游侧通道220为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中空部件。上游侧通道220具有:在与带电器5a?5d的多个排气口 12a?12d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的多个吸气口 221a?221d (参照图11);设置在宽度方向X上的比带电器5a?5d更靠外侧端部(在本例中为从正面观看时的右侧端部)的位置的排气口 222 (参照图10),将吸气口 221a?221d与排气口 222连通。由此,能够使上游侧通道220内的空气W在吸气口 221a?221d与排气口 222之间流通。
[0089]具体而言,上游侧通道220为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箱形部件。吸气口 221a?22Id在包围上游侧通道220的空气W的周向的面中的、与带电器5a?5d的排气口 12a?12d相对的面(在本例中为上面),沿宽度方向X并列设置(参照图11)。此外,排气口 222设置在包围上游侧通道220的空气W的周向的面中的、与送风装置210的吸入口 213a相对的面(在本例中为背面)(参照图10)。
[0090]送风装置210(参照图12)包括:驱动发动机211 ;固定于驱动发动机211的旋转轴,通过驱动发动机211的旋转轴的旋转驱动而向规定方向V(从背面看时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送风叶片212 ;和引导因送风叶片212的旋转而移动的空气W的送风引导部件213。
[0091]送风引导部件213具有:在送风叶片212的空气W的流入侧,与下游侧通道230的吸气口 231 (参照图10)连接的吸入口 213a ;和在送风叶片212的空气W的流出侧,与下游侧通道230的通道部232 (参照图10)连接的排出口 213b。
[0092]具体而言,送风引导部件213包括:两个平板部213c、213d ;和与两个平板部213c、213d交叉而与两个平板部213c、213d连接的侧板部213e。吸入口 213a设置在两个平板部213c、213d中的一个平板部213c,排出口 213b设置在侧板部213e的周向的一部分。送风引导部件213的侧板部213e的进深方向Y (厚度方向)的尺寸(送风引导部件213的厚度)比两个平板部213c、213d的宽度方向X和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小。
[0093]在本例中,送风装置210为西洛克风扇(离心式风扇),具有涡旋状的涡形外壳。送风引导部件213的两个平板部213c、213d在正面视图或背面视图中为圆形,在两个平板部213c、213d中的任一个平板部213c的中央部设置有圆形的吸入口 213a。送风引导部件213具有从两个平板部213c、213d的圆形的一部分向接线方向延伸设置的延设部213f,在延设部213f设置有排出口 213b。送风引导部件213的涡形外壳在进深方向Y上的一侧和另一侧被分割为两部分。送风叶片212为在进深方向Y上彼此相对的圆形的壳体212a、212a的外周部,沿圆周方向排列设置有沿着轴向的长的多个叶片部212b?212b的前弯叶片。
[0094]下游侧通道230为具有与上游侧通道220的排气口 222连接的吸气口 231 (参照图10)和将来自吸气口 231的空气W向外部引导的通道部232(参照图10)的中空部件。关于下游侧通道230,在之后进行详细说明。
[0095]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在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送风方向上的下游侧通道230的下游侧(下游侧通道230的下游侧附近,具体而言,与下游侧通道230接近的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或接触的位置),设置有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冲撞和通过的通风部112 (参照图1、图4至图8和图10)。此处,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的送风方向是指,由送风装置210输送而被下游侧通道230引导的空气W朝向通风部112整体地移动的整体的移动方向。即,空气W的送风方向是指下游侧通道230整体地对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进行引导的方向。
[0096]详细而言,通风部112包括: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冲撞的被冲撞部;和与该被冲撞部相邻,送风装置210输送的空气W所通过的通过部。图像形成装置100将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 (具体而言为感光单元1a?1d的带电器5a?5d)内的空气W从送风装置210经下游侧通道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