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546209阅读:来源:国知局
需光线。
[0034]请参考图1及图3,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还包括一可挠性框体150,可挠性框体150设置于可挠性显示模组130上方。当第二组件114如图2所示位于第一位置P1时,可挠性框体150不挠曲且如图5所示将可挠性显示模组130的一部分压合于第二组件114的承载面114a。当第二组件114如图4所示位于第二位置P2时,可挠性框体150挠曲且如图6所示将可挠性显示模组130的一部分压合于第一组件112的承载弧面112a。通过可挠性框体150的可挠性及其对可挠性显示模组130的压合,可让可挠性显示模组130随着第二组件114相对于第一组件112的滑动而确实地靠合于第二组件114的承载面114a并成为平板状,或确实地靠合于第一组件112的承载弧面112a并成为弧状。
[0035]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可挠性框体150具有两固定部152及两弹性部154,两固定部152连接于第一组件112,各弹性部154连接于两固定部152之间且位于第二组件114上方。当第二组件114如图2所示位于第一位置P1时,可挠性显示模组130的相对两边缘130b (图5例示性地标示出一个边缘130b)被夹置于两弹性部154与承载面114a之间。当第二组件114如图4所示位于第二位置P2时,可挠性显示模组130的两边缘130b (图6例示性地标示出一个边缘130b)被夹置于两弹性部154与承载弧面112a之间。
[0036]请参考图2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件112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挡墙W1及相对的两个第二挡墙W2,两个第一挡墙W1及两个第二挡墙W2共同围绕图1及图3所示的可挠性显示模组130。可挠性框体150的两个固定部152分别连接于两第一挡墙W1,两承载弧面112a分别形成于两个第二挡墙W2的顶侧。在此设计方式之下,仅需将各第二挡墙W2的顶侧制作为弧形就可形成承载弧面112a,而不需将板体112b制作为弧状,故通过冲压制程即可顺利地制造出板体112b,以降低显示装置100的背板110的制造困难度。
[0037]如图2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组件114包括两个支架,各所述支架包括一基部B1、一承载部B2及一滑设部B3。第一组件112的板体112b具有多个开孔H。滑设部B3连接于基部B1与承载部B2之间且包括多个柱体,这些柱体分别沿方向D滑设于第一组件112的这些开孔H。两个基部B1位于第一组件112下方,两个承载部B2位于第一组件112上方,而使各基部B1与对应的承载部B2分别位于板体112b的相对两侧。两个承载面114a分别形成于两个承载部B2上以用于在图1及图2所示状态时承载可挠性显示模组130。
[0038]此外,第二组件114例如是通过从各基部B1延伸出的连接部C而连接于可挠性框体150的弹性部154。当第二组件114从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P1相对于第一组件112滑动至图4所示的第二位置P2时,第二组件114通过连接部C施力于可挠性框体150的弹性部154,以使可挠性框体150通过弹性部154的弹性变形而挠曲。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组件114可通过其它适当结构来连接并施力于可挠性框体150,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
[0039]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中的一个,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可挠性显示模组可通过第二组件相对于第一组件的滑动而承载于第一组件的承载弧面并成为弧状,且可挠性显示模组可通过第二组件相对于第一组件的滑动而承载于第二组件的承载面并成为平板状,让使用者便于依需求将可挠性显示模组的显示面调整为弧面或平面,以提升显示装置使用上的灵活度。此外,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仅需在背板的第一组件形成承载弧面而不需将第一组件的板体制作成弧状,故可降低显示装置的背板的制造困难度。另外,除了在第一组件的板体上配置直下式的第一光源以对平板状的可挠性显示模组提供光线之外,还可在第一组件的弧形侧壁上配置侧入式的第二光源,以在可挠性显示模组成为弧状时利用第二光源提供光线至导光板的弧形入光侧面,使可挠性显示模组在平板状或弧状时皆可具有良好的显示亮度。
[004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所有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发明专利覆盖的范围。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实现本发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仅用以命名组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并非用来限制组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0041]【符号说明】
[0042]100:显示装置
[0043]110:背板
[0044]112:第一组件
[0045]112a:承载弧面
[0046]112b:板体
[0047]114:第二组件
[0048]114a:承载面
[0049]120:第一光源
[0050]122、142:基板
[0051]124、144:发光二极管光源
[0052]130:可挠性显示模组
[0053]130a:显示面
[0054]130b:边缘
[0055]132:导光板
[0056]132a:入光侧面
[0057]134:光学膜片组
[0058]136:显示面板
[0059]140:第二光源
[0060]150:可挠性框体
[0061]152:固定部
[0062]154:弹性部
[0063]B1:基部
[0064]B2:7承载部
[0065]B3:滑设部
[0066]C:连接部
[0067]D:方向
[0068]Η:开孔
[0069]P1:第一位置
[0070]P2:第二位置
[0071]W1:第一挡墙
[0072]W2:第二挡墙。
【主权项】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背板、一第一光源以及一可挠性显示模组, 所述背板包括一第一组件及一第二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相互滑设,所述第二组件具可挠性且用于相对于所述第一组件滑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所述第一组件具有至少一承载弧面以及一板体,所述第二组件具有至少一承载面, 所述第一光源配置于所述板体上, 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配置于所述第二组件的所述承载面上,且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具有一显示面,其中当所述第二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承载面承载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而使所述显示面成为平面,当所述第二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承载弧面承载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而使所述显示面成为弧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滑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承载面用于将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撑离于所述承载弧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弧面为凹弧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可挠性框体,其中所述可挠性框体设置于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上,当所述第二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可挠性框体不挠曲且将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的一部分压合于所述承载面,当所述第二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可挠性框体挠曲且将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的一部分压合于所述承载弧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框体具有两个固定部及两个弹性部,所述两个固定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组件,各所述弹性部连接于所述两个固定部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组件上方,当所述第二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的相对两边缘被夹置于所述两个弹性部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当所述第二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的所述两边缘被夹置于所述两个弹性部与所述承载弧面之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挡墙及相对的两个第二挡墙,所述两个第一挡墙及所述两个第二挡墙共同围绕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所述两个固定部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第一挡墙,所述至少一承载弧面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形成于所述两个第二挡墙。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件包括两个支架,各所述支架包括一基部、一承载部及一滑设部,所述滑设部连接于所述基部与所述承载部之间且滑设于所述第一组件,所述两个基部位于所述第一组件下方,所述两个承载部位于所述第一组件上方,所述至少一承载面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形成于所述两个承载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具有多个开孔,各所述滑设部包括多个柱体,这些柱体分别滑设于这些开孔,各所述基部与对应的所述承载部分别位于所述板体的相对两侧。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光源,其中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包括一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侧面,所述第一组件具有至少一弧形侧壁,所述第二光源配置于所述弧形侧壁,当所述承载弧面承载所述挠性显示模组时,所述入光侧面成为弧形且对位于所述弧形侧壁。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显示模组包括依序叠设的一导光板、一光学膜片组及一显不面板。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一背板、一第一光源及一可挠性显示模组。背板包括一第一组件及一第二组件。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相互滑设,第二组件具可挠性且用于相对于第一组件滑动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第一组件具有至少一承载弧面,第二组件具有至少一承载面。第一组件包括一板体,第一光源配置于板体上。可挠性显示模组配置于第二组件的承载面上且具有一显示面。当第二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承载面承载可挠性显示模组而使显示面成为平面。当第二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承载弧面承载挠性显示模组而使显示面成为弧面。本发明的显示装置易于制造且其显示面便于被调整为弧面或平面。
【IPC分类】G02F1/1333
【公开号】CN105301817
【申请号】CN201410373627
【发明人】王国士
【申请人】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3日
【申请日】2014年7月3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