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弯曲光学元件的成像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282198阅读:来源:国知局
b出射。然后,从出射表面Lll-b出射的光束经过第一透镜组Gl的第二透镜元件L2和位于可移动透镜组光学轴线02上的第二、第三和第四透镜组G2、G3和G4,并且在第二棱镜L12上通过其入射表面L12-a入射。然后,经过入射表面L12_a的光束通过第二棱镜L12的反射表面L12-C在沿着后弯曲光学轴线03的方向上反射并且在影像传感器IS的成像表面上入射从而在其上形成物体影像。
[0028]如图1至图4中所示,弯曲成像装置10设置有壳体13、第一透镜组单元盖14、电机单元30和固位盖40。壳体13容纳第一透镜组Gl、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第四透镜组G4、第二棱镜L12和影像传感器IS。
[0029]壳体13为盒状构件,其后部完全打开而其前部部分打开。壳体13沿着可移动透镜组光学轴线02延长并且在预弯曲光学轴线01和后弯曲光学轴线03的方向上的厚度较小(细长)(参见图5)。弯曲成像装置10在壳体13的纵向方向上的壳体13的一个端部(左端)处设置有保持第一透镜组Gl的第一透镜组单元12 ;并且第四透镜组G4、第二棱镜L12和成像传感器IS固定地保持在壳体13的纵向方向上的壳体13的另一个端部(右端)处。影像传感器IS通过柔性线路板(未示出)连接至可移动电子装置(未示出)的驱动控制电路,其中,弯曲成像装置1并入所述可移动电子装置中。
[0030]壳体13在壳体13左部的后表面中设置有上方和下方成对的支架支撑凹部13a,并且在成对的支架支撑凹部13a的每一者的底部处设置有左支架支撑突起部(定位器)13b,左支架支撑突起部13b具有向后突出的柱形状。另一方面,壳体13在壳体13右部的后表面上设置有后方盖卡扣突起部(定位器)13c和FPC卡扣突起部13d,后方盖卡扣突起部13c和FPC卡扣突起部13d两者均向后突出。FPC卡扣突起部13d设置在后方盖卡扣突起部13c的下方。壳体13在其右端表面上进一步设置有右侧固位盖卡扣突起部13e。壳体13在其顶表面和底表面的每一者上进一步设置有侧盖卡扣突起部13f和第一透镜组单元盖卡扣突起部13g。壳体13在其左端表面上进一步设置有上方和下方成对的第一透镜组单元盖卡扣突起部13h。壳体13在其顶表面和底表面的每一者上进一步设置有固位盖接合凹部13i。壳体13在壳体13右端的顶侧和底侧的每一者上设置有电机壳体凹部13k。壳体13在上方和下方电机壳体凹部13k中设置有上方和下方接合凹槽13m,从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支撑支架32和第三透镜组驱动电机支撑支架35突出的上方和下方电机支撑凸耳(电机支撑部)32b和35b分别接合在所述上方和下方接合凹槽13m中。壳体13在其在上方电机壳体凹部13k的直接左侧上的壁中设置有插入凹槽,从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31延伸的丝杆31b插入所述插入凹槽,并且壳体13在上述插入凹槽的竖直对立侧上(即在丝杆31b的竖直对立侧上)的上述壁的两个后端表面上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两个电机支架接收突出部13η,并且壳体13在下方电机壳体凹部13k的直接左侧上的壳体13的壁上设置有插入凹槽,从第三透镜组驱动电机34延伸的丝杆34b插入所述插入凹槽,并且壳体13在上述插入凹槽的竖直对立侧上(即在丝杆34b的竖直对立侧上)的上述壁的两个后端表面上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两个电机支架接收突出部13η。尽管每个电机支架接收突出部13η可以与壳体13整体形成,但是每个电机支架接收突出部13η也可以由弹性或低排斥(low-repulsive)材料例如海绵制成,作为与壳体13分离并且固定至壳体13的构件。
[0031]如图1至图4中所示,弯曲成像装置10设置有第一透镜组单元盖14,第一透镜组单元盖14装配在壳体13的左部分上。第一透镜组单元盖14在其上方壁和下方壁的每一者中设置有接合孔14a,壳体13的相关的第一透镜组单元盖卡扣突起部13g接合在接合孔14a中,并且第一透镜组单元盖14在其左壁中设置有两个(上方和下方)接合孔14b,上方和下方成对的第一透镜组单元盖卡扣突起部13h分别接合在接合孔14b中。通过每个第一透镜组单元盖卡扣突起部13h分别在第一透镜组单元盖14的相关的接合孔14b中的接合和每个第一透镜组单元盖卡扣突起部13g在相关的接合孔14a中的接合,第一透镜组单元盖14保持装配在壳体13上。此外,第一透镜组单元盖14在其前表面上设置有透镜暴露开口 14c,第一透镜组LI通过透镜暴露开口 14c朝向弯曲成像装置10的前方暴露(参见图1)。
[0032]弯曲成像装置10在壳体13中设置有上方和下方成对的杆22和23,杆22和23平行于可移动透镜组光学轴线02。每个杆22和23的两端(左端和右端)固定在壳体13内部。如图6等中所示,分别通过第二透镜组框架20和第三透镜组框架21保持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第二透镜组框架20和第三透镜组框架21被成对的杆22和23支撑从而沿着可移动透镜组光学轴线02是可移动的。第二透镜组框架20和第三透镜组框架21的每一者设置有上方和下方成对的通孔,所述通孔可滑动地分别装配在成对的杆22和23上。
[0033]电机单元30设置有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31、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支撑支架32、螺母33、第三透镜组驱动电机34、第三透镜组驱动电机支撑支架35、螺母36、缓冲构件(弹性材料)37和柔性印刷线路板38。
[0034]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31整体地设置有电机体31a和丝杆31b,丝杆31b从电机体31a向左突出。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31在平行于可移动透镜组光学轴线02的丝杆31b的轴线上是可旋转的。通过螺母33形成的内螺纹孔与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31的丝杆31b螺纹接合。
[0035]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支撑支架(电机支撑支架)32通过加压模制而由金属板形成并且通常为在向左和向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的形状。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支撑支架32设置有主体(平面部分)32a、上述电机体支撑凸耳(电机支撑部分)32b和螺杆支撑凸耳(螺杆支撑部分)32c (参见图4)。主体32a在正交于向前和向后方向的方向上为平面形状,电机体支撑凸耳32b从主体32a的右端向前延伸,并且螺杆支撑凸耳32c从在主体32a的左端附近的主体32a下边缘的部分向前延伸。电机体支撑凸耳32b设置有平行于可移动透镜组光学轴线02的圆形通孔,丝杆31b延伸通过所述通孔。螺杆支撑凸耳32c的右端(螺杆支撑凸耳32c在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31侧的端部)由位于正交于向左和向右方向的平面中的板状部分形成,通过该板状部分形成与电机体支撑凸耳32b的圆形通孔同轴的圆形通孔,并且轴承32d装配入该圆形通孔。主体32a在其左端处设置有接合孔(通孔)32e,接合孔32e与壳体13的相关的(上方)左框架支撑突起部13b是可接合的。上述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构件37的一者附接至主体32a的后表面(参见图4)。
[0036]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31固定地安装至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支撑支架32,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31的丝杆31b与螺母33螺纹接合。具体地,丝杆31b通过电机体支撑凸耳32b的上述圆形通孔而直接设置在主体32a的前方,丝杆31b的左端通过装配入螺杆支撑凸耳32c的轴承32d可旋转地支撑,并且电机31a的左侧固定至电机体支撑凸耳32b的右侧。
[0037]第三透镜组驱动电机34的规格与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31相同并且设置有分别对应于电机体31a和丝杆31b的电机体34a和丝杆34b。
[0038]规格与螺母33相同的螺母36与第三透镜组驱动电机34的丝杆34b螺纹接合。
[0039]如图4等中所示,第三透镜组驱动电机支撑支架(电机支撑支架)35由与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支撑支架32相同的材料形成,并且第三透镜组驱动电机支撑支架35和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支撑支架32的形状在竖直方向上基本上对称。亦即,第三透镜组驱动电机支撑支架35设置有分别对应于第二透镜组驱动电机支撑支架32的主体32a、电机体支撑凸耳32b、螺杆支撑凸耳32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