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吸声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00062阅读:来源:国知局
口边缘包覆于吸声板的周边建立可靠的连接关系,同时确保形成共振用空腔31,可以理解,该结构基于3与吸声板之间连接关系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方式实现,实际设计时,结构基体3也可以贴合于板基体2的板面,同样能够满足上述功能需要。
[0036]为了进一步提升复合吸声板的吸声效果,板基体2可以为弹性板基体,优选采用橡胶、树脂或聚碳酸酯制成;利用其良好的阻尼特性,可进一步改善其吸声性能。在此基础上,可对于板基体2作进一步优化,吸声空腔21的底壁为吸声薄层23,该吸声薄层23可在声波的作用下振动,也可以起到振动耗能的功效。具体来说,本方案中吸声板的整体厚度可以在Imm?30mm范围内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相适应地,吸声薄层的最小厚度可以为0.1mm?Imm;应当理解,这里的“最小厚度”是指,对于非等截面的吸声空腔21的吸声薄层23最小尺寸处的厚度,而对于等截面的吸声空腔21而言,例如圆柱状,则是指底壁吸声薄层23的基本尺寸。
[0037]另外,沿两者贴合面,微穿孔板I与板基体2的相对位置可调,以便吸声空腔21相对于吸声孔11位移。也就是说,此结构中的板基体2为可移动,通过移动板基体2,带动位于板基体2中的吸声空腔21发生移动,从而使吸声孔11、吸声空腔21和连通通道22构成的整体吸声结构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了吸声孔11所对应的空腔深度及位置,最终改变吸声空腔复合吸声结构的吸声频带,达成吸声性能的调节。
[0038]图中所示,吸声空腔21的形状为非等截面状的抛物线形,即自开口侧(近微穿孔板I 一侧)至底壁呈依次减小的趋势变化,由此,吸声空腔21间连通通道22的三根微管道,上下间隔设置长度不同,进而可以获得不同频率下的吸声系数,在不同频率都有较好的吸声作用。这里,吸声空腔21也还可以为椭圆柱形,及其他异形的吸声空腔。
[0039]特别说明的是,自开口侧至底壁呈依次减小的趋势变化的吸声空腔21,还可以下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锥形。
[0040]实施例二
[0041]请参见图3,该图示出了第二实施例所述复合吸声结构的剖面图,其剖切位置与图2的剖切位置相同。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相同功能构件采用相同标记进行示明,以清楚示出两个实施例的区别和联系。
[0042]本方案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实施例吸声空腔的截面轮廓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状;而本方案中,吸声空腔21a的截面轮廓为开口向上的锥形。其中构成及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0043]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44](I)本发明的复合吸声结构包括:具有吸声空腔21的弹性板基体2、贴合在板基体上的微穿孔板1,以及与吸声板形成共振空腔的结构基体3。加工容易,生产成本低,吸声效果显著。
[0045](2)本发明中的弹性板基体使得整个吸声空腔主动吸声机构的重量有所下降,同时该种板基体也有利于吸声空腔的制作。
[0046](3)在板基体上设置有圆柱形、椭圆柱形或锥形的异形吸声空腔,空腔能够与微穿孔板起到共振作用,进一步提高吸声效果。
[0047](4)相邻吸声空腔之间至少有一根微管道连接,构成连通通道22,对于所设计的圆柱形、椭圆柱形或锥形的空腔,在板厚方向上,不同位置的微管道长度不同,在不同频率都有较好的吸声作用;
[0048](5)本发明的吸声空腔底壁的吸声薄层,可以进一步起到薄膜振动耗能的功效。
[0049](6)本发明的复合吸声结构中的板基体可以移动,使得位于板基体中的吸声空腔发生移动,达到调节吸声系数和吸声频带的效果,满足不同场合的吸声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005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复合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结构基体和吸声板;所述吸声板包括: 微穿孔板,其上设有多个贯通的吸声孔;和 板基体,其上设有多个吸声空腔,相邻两个所述吸声空腔之间设有连通通道;且所述板基体的开设所述吸声空腔的表面与所述微穿孔板贴合设置,且所述微穿孔板上的吸声孔与所述板基体上的吸声空腔连通; 其中,所述结构基体与所述吸声板的板基体之间设有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基体为弹性基体,所述结构基体为刚性基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基体采用橡胶、树脂或聚碳酸酯制成,所述结构基体采用金属、木材、玻璃、有机玻璃、陶瓷、石膏或水泥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空腔的底壁为吸声薄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板的厚度为Imm?30mm,所述吸声薄层的最小厚度为0.1mm?Imm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沿两者贴合面,所述微穿孔板与所述板基体的相对位置可调,以便所述吸声空腔相对于所述吸声孔位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空腔的形状,自开口侧至底壁呈依次减小的趋势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穿孔板上的吸声孔与所述板基体上的吸声空腔一一对应连通,相邻两个所述吸声空腔之间连通通道包括至少一根微管道。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空腔为圆柱形、椭圆柱形或锥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基体为壳体结构,且其开口边缘包覆于所述吸声板的周边。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吸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吸声结构。该复合吸声结构的吸声板包括微穿孔板和板基体,微穿孔板上设有多个贯通的吸声孔,板基体上设有多个吸声空腔,相邻两个吸声空腔之间设有连通通道;板基体的开设吸声空腔的表面与微穿孔板贴合设置,微穿孔板上的吸声孔与板基体上的吸声空腔连通;且其结构基体与吸声板的板基体之间设有空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微穿孔板、吸声空腔及空腔间的连通通道均能有效参与耗能吸声,此外,在复合吸声板与结构基体间的空腔能够与吸声板起到共振作用,使得该结构的吸声效果尤为显著。同时,上述吸声结构可分体独立加工,工艺性较好,具有生产成本可控的特点。
【IPC分类】G10K11-16, G10K11-172
【公开号】CN104616647
【申请号】CN201410834510
【发明人】赵俊娟, 李贤徽, 张斌, 王月月
【申请人】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