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极射线管用玻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186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阴极射线管用玻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阴极射线管的玻锥,特别是涉及在侧壁部的内壁上封接有可安装吸气剂安装体的阳极钮的同时,形成限制吸气剂安装体围绕阳极钮旋转的隆起部的阴极射线管用玻锥。
玻锥1的成型是,通过把高温的熔融玻璃块供应给由底模和筒形模构成的成型模,在这种状态下降低挤压模并赋予挤压力,一面将熔融玻璃块推压使之展开,一面产生运动到对应于侧壁部4的部位的熔融玻璃向封接边缘面2一侧的爬升。
另一方面,在玻锥1成型后的阴极射线管制造工艺中,在玻锥1与面板封接后的将阴极射线管的内部排气,进而,通过从阴极射线管外部用高频辐照使保持在玻锥1的内壁5上的钡等吸气剂7加热蒸发,借此,使之与残留在阴极射线管内部的少量空气反应、将真空度提高到10-6Pa。
在前述工艺中,作为把吸气剂7保持在玻锥1的内壁5上的机构,在作为安装构件的弹性金属片8的一端上形成安装吸气剂7的吸气剂安装体10,将弹性金属片8安装到封接埋设到侧壁部4的内壁5上的阳极钮6上,借助弹性金属片8的弹性力将吸气剂7压紧到侧壁部4的内壁5上。此外,弹性金属片8相对于阳极钮6的安装,通过使形成于阳极钮6上的球状或圆柱状的突出端子与形成于弹性金属片8上的配合孔8a配合来进行。
然而,由于安装吸气剂7的弹性金属片8只不过是借助其弹性力支持在阳极钮6上,所以,在阴极射线管的搬运或使用时有机械振动作用时,弹性金属片8绕阳极钮6转动,会导致吸气剂7的位置从所需的初始位置移开的问题。
由此所引起的当在与面板封接后,从阴极射线管的外部高频加热吸气剂7时,由于不能确定目标,所以对吸气剂的加热蒸发会造成障碍,不能达到对阴极射线管的内部气氛所要求的真空度,导致电子束的发射不好乃至显像特性的恶化。同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阴极射线管的内部已经排气,所以对吸气剂的位置的矫正极为困难,其结果会造成不能作为阴极射线管使用。
为了应对这种问题,例如在实开平3-885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在玻锥1的内壁5上形成一对由玻璃的加厚引起的隆起部的技术。即,在内壁5的阳极钮6的附近,形成一对隆起部9从两侧夹持弹性金属片8,通过存在这样一对隆起部9防止吸气剂安装体10绕阳极钮6的旋转。
但是,在包含上述公报所公开的技术在内的现有技术中,对于隆起部9的形状没有进行任何考虑,仅停留在形成以防止吸气剂安装体10的旋转为目的的隆起部9。具体地说,现有技术的隆起部9,如图6所示,以玻锥1的内壁5为基准,最大隆起部分9a的封接边缘面2一侧中间经过第一倾斜部分9b连接到内壁5的同时,最大隆起部分9a的颈管3一侧中间经过第二倾斜部分9c连接到内壁5上。同时,第一倾斜部分9b与第二倾斜部分9c以内壁5为基准,被设定成具有相同的倾斜度,即相同的倾斜角。
在这种情况下,在玻锥1的成型过程中,在熔融玻璃对应于侧壁部4的部位向封接边缘面2一侧爬升时,在对应于隆起部9的部位流动的熔融玻璃的流速,与在对应于作为其附近的非隆起部的内壁5的部位流动的熔融玻璃的流速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当这种流速不同的两种形式的熔融玻璃流在对应于隆起部9的部位的封接边缘面2一侧的端部附近汇流时,在该端部附近熔融玻璃流受到扰乱而受阻。其结果是,在成型后的玻锥1的隆起部9的封接边缘面2一侧的端部附近,会导致皱褶及裂纹等成型不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在把可安装吸气剂及其安装构件构成的安装体的阳极钮,封接在从供面板封接用的封接边缘面向颈管侧逐渐减径的侧壁部的内壁上的同时,形成至少一对从两侧限制吸气剂安装体绕阳极钮转动的隆起部的阴极射线管用玻锥中,提供一种如下所述的结构,即,该隆起部相对于侧壁部的内壁,从最大隆起部起倾斜地连接到封接边缘面侧及颈管侧,且,封接边缘面侧的倾斜度小于颈管侧的倾斜度。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隆起部中最大隆起部分的封接边缘面侧的倾斜度小于颈管侧的倾斜度,所以在上面所述的玻锥的成型过程中,熔融玻璃在对应于侧壁部的部位向封接边缘面侧爬升时,有以下的优点。即,即使流过对应于隆起部的最大隆起部分的部位的熔融玻璃的流速、与流过对应于附近隆起部分的内壁部位的熔融玻璃的流速处于不同的状态,由于其中一部分熔融玻璃流通过倾斜度相对比较小的封接边缘面侧的倾斜部分,所以在通过该处时或在通过该处之后,可适当减少两者之间的流速差,且两者的流动方向相对地成为近似状态。从而,抑制两者之间相互扰乱的流动,不容易造成其汇流部发生扰乱等现象,其结果是,可以有效地避免在成型后的玻锥隆起部的封接边缘面侧端部附近产生皱褶及裂纹等成型不良。
在这种情况下,以内壁为基准,隆起部的最大隆起部分的高度例如被设定在0.5mm~1.5mm的范围内。当不足0.5mm时不能获得足够的防止吸气剂转动的功能,另一方面,当超过1.5mm时,上述两种形式的熔融玻璃流的流速相差过大,不能可靠地防止成型不良。此外,同样以内壁为基准,最大隆起部分在封接边缘面侧的倾斜度假如被设定在2°~10°的范围内,最大隆起部分在颈管侧的倾斜度例如被设定在7°~20°的范围内。当封接边缘面侧的倾斜度不足2°时,该倾斜部分向封接边缘面侧的长度过长,另一方面,当超过10°时,在上述两种形式的熔融玻璃流的汇流部发生扰乱,不能可靠地防止成型不良,而当颈管侧的倾斜度不足7°时,不能充分确保隆起部的隆起高度或者隆起部从颈管侧至封接边缘面侧的总长度过长,另一方面,当超过20°时,该倾斜部会阻碍熔融玻璃的流动,在隆起部在颈管侧端部附近有可能造成新的成型不良。此外,封接边缘面侧及颈管侧的倾斜形成可以是直线状的,也可以是高次曲线状的。
同时,隆起部相对于侧壁部的内壁,从最大的隆起部分起倾斜地连接到吸气剂安装体侧及吸气剂安装体的相反侧,且优选地设定成吸气剂安装体相反侧的倾斜度比吸气剂安装体侧的倾斜度小。
采用这种结构,对于隆起部的吸气剂安装体侧,即,配置在吸气剂安装体两侧的隆起部相互间隙之间的中央侧、以及作为其相反侧的吸气剂安装体相反侧,由于从最大隆起部分起是倾斜的,使得在玻锥成型时在整个隆起部周围的熔融玻璃的流动是顺滑的,同时,可以避免隆起部的最大隆起部分周边的过分的厚度变化的引起的温度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应力集中,可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成型不良。而且,由于吸气剂安装体相反侧的倾斜度小于吸气剂安装体侧的倾斜度,所以能够确保隆起部防止吸气剂安装体旋转的功能,从而可有效地防止成型不良的发生。而且,在从隆起部的最大隆起部分起,中间经由吸气剂安装体侧及吸气剂安装体相反侧的倾斜部分连接到内壁的部位上,形成在各个弯曲部分上具有所需的曲率半径的弯曲面,从成型性能的观点出发是十分有益的。此外,将隆起部与内壁平行地剖开所得到的截面形状,优选地是向吸气剂安装体的相反侧逐渐减少尺寸的形状,例如大致为部分椭圆形或梯形。
进而,优选地,隆起部在通过阳极钮的中心且横贯封接边缘面与颈管延伸的假想的基线的两侧形成大致对称的形状。这样,将阳极钮各个隆起部的相对位置关系最佳化,在不会由于阳极钮造成吸气剂安装体的安装状态的几何位置上的偏离的同时,也不会产生由于各隆起部造成的防止吸气剂安装体转动的状态(夹持状态)的几何偏离,可以非常好的防止吸气剂安装体绕阳极钮的转动。
此外,优选地,隆起部与假想基线平行的方向的长度大于与该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这样,在只形成一对隆起部的情况下就可以确保防止吸气剂安装体旋转所必须的隆起部的长度,同时,通过使其宽度尺寸短可以使整个隆起部小型化并减少隆起部的数目,乃至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进而,隆起部,优选地,其吸气剂安装体侧的侧面部形成沿假想基线平行方向的大致直线形状。这样,例如,即使是圆形吸气剂或者矩形安装构件,不管对哪种情况,都可由隆起部确实可靠地进行夹持,在提高方便性的同时,还可以简化把吸气剂保持到玻锥内壁上的操作。
同时,假想基线是包含管轴在内的平面与侧壁部的内壁的交叉线,优选地通过封接边缘面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这样,在容易进行隆起部的形状设计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用于成型的模具的制作。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玻锥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正面图。
图3(a)是表示作为形成于上述玻锥的隆起部的一个例子的周边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正视图,图3(b)是图3(a)的b-b线剖面图,图3(c)是图3(a)的c-c线剖面图。
图4(a)是表示作为形成于上述玻锥的隆起部的另外一个例子的周边主要部分的放大正视图,图4(b)是图4(a)的b-b线剖面图,图4(c)是图4(a)的c-c线剖面图。
图5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玻锥的透视图。
图6是表示形成在现有技术的玻锥上的隆起部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1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阴极射线管用玻锥1(下面简称为玻锥1)的透视图,图2是表示把吸气剂7保持在玻锥1上的状态的正视图,图3是表示形成于玻锥1上的隆起部9的正视图(图3(a))、纵剖面侧视图(图3(b))、横剖面底面图(图3(c))。
如图1所示,在玻锥1的侧壁部4的内壁5的规定位置处,封接埋设具有向前端侧逐渐扩径的、具有圆锥形头部的单一的阳极钮6。在内壁5上,于离开阳极钮6规定的尺寸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在从阳极钮6到颈管3一侧的规定尺寸的位置处,成一整体地形成作为玻璃加厚部的一对隆起部9。一对隆起部9对称地形成于通过阳极钮6中心,且横贯封接边缘面2与颈管3延伸的假想基线A的两侧。假想基线A是包含管轴Z在内的假想平面与内壁5的交叉线,通过封接边缘面2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
如图2所示,吸气剂7安装到弹性金属片8的一端上的吸气剂安装体10被支承在阳极钮6上。这种支承状态的具体情况是,阳极钮6的头部配合到形成于弹性金属片8的大致中央部的配合孔8a内,利用伴随着弹性金属片8的弯曲引起的弹性力保持这种配合。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一对隆起部9从两侧夹持安装到弹性金属片8的一端上的圆环状吸气剂7进行支承,可以限制吸气剂安装体10绕阳极钮6的转动。此外,也可以代替以从两侧夹持吸气剂7的方式形成隆起部,而以从两侧夹持弹性金属片8的方式形成隆起部9,或者,也可以以从两侧同时夹持吸气剂7和弹性金属片8两者的方式形成隆起部9。
隆起部9的正视图的形状(向内壁5垂直观察时所看到的形状),如图3(a)所示,是一种与假想基线A平行方向的长度L1大于与之正交的方向的宽度L2的细长形状,且吸气剂安装体一侧(一对隆起部9的相互之间的中央部一侧)的侧缘9f以比吸气剂安装体相反侧的侧缘9g小的曲率进行弯曲。同时,在比隆起部9的宽度L2方向中央部更靠近吸气剂安装体侧的位置处,存在着沿着与假想基线A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隆起部分9a。在本实施例中,隆起部9的吸气剂安装体侧的侧面部9d(最大隆起部分9a的吸气剂安装体侧的倾斜部分9d)形成大致的直线形状。
如图3(b)所示,隆起部9,从具有长度Lx的最大隆起部分9a起向封接边缘面2一侧(该图的斜上方)及颈管3一侧(该图的斜下方)倾斜,连接到内壁5上。同时,相对于内壁5、封接边缘面2一侧的倾斜部分9b的倾斜度被设定得相对小于颈管3一侧的倾斜部分9c的倾斜度。具体地说,隆起部9的长度L1设定为24mm,最大隆起部分9a的长度Lx设定为9mm,以内壁5为基准的最大隆起部分9a的高度H设定为0.8mm,以内壁5为基准的封接边缘面2一侧的倾斜部分9b的倾斜度为4.5°,以内壁5为基准的颈管3一侧的倾斜部分9c的倾斜度设定为9°。此外,一对隆起部9以16mm的间隔形成。
此外,如图3(c)所示,隆起部9在其宽度L2的方向,从最大隆起部分9a朝向吸气剂安装体侧(该图的左方)及吸气剂安装体的相反侧(该图的右方)倾斜连接到内壁5上。同时,吸气剂安装体相反侧相对于内壁5的倾斜部分9e的倾斜度,设定为比吸气剂安装体侧的倾斜部分9d的倾斜度小。具体地说,包含最大隆起部分9a的顶部呈曲率半径0.8mm的凸状圆弧,吸气剂安装体侧的倾斜部分9d向内壁5的连接部呈曲率半径1.5mm的凹状圆弧,吸气剂安装体相反侧的倾斜部分9e向内壁5的连接部呈曲率半径为10mm的凹状圆弧。
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玻锥1的另外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隆起部9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隆起部9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a)所示,宽度L2方向短,且最大隆起部分9a存在于宽度L2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同时,如图4(b)所示,最大隆起部分9a的封接边缘面2一侧及颈管3一侧的倾斜度分别较大,与此相应地,长度L1短,以及,如图4(c)所示,吸气剂安装体侧的倾斜部分9d的倾斜度以及吸气剂安装体相反侧的倾斜部分9e的倾斜大致相等。具体地说,隆起部9的长度L1被设定为18mm,以内壁5为基准的封接边缘面2一侧的倾斜部分9b的倾斜度被设定为7.5°,以内壁5为基准的颈管3一侧的倾斜部分9c的倾斜度被设定为15°,在吸气剂安装体侧及吸气剂安装体相反侧双方的倾斜部分9d、9e处,向内壁5的连接部的曲率半径被设定为1.5mm。其它各部分的尺寸与上述实施例中隆起部9相同。此外,在图4中,对于与上述实施例的隆起部9(图3所示)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在阳极钮6的颈管3一侧形成隆起部9,也可以但代替这种情况而在阳极钮6的封接边缘面2一侧形成隆起部9。
此外,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将隆起部9的最大隆起部分9a、封接边缘面2一侧的倾斜部分9b、以及颈管3一侧的倾斜部分9c用分别连接成弯曲状的直线状部分构成,但也可以使这三个部分9a、9b、9c没有弯曲部而成一整体地以弯曲状的方式构成。
进而,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利用一对隆起部9从两侧夹持吸气剂7及/或安装构件8,但也可以用具有同样结构的三个以上的隆起部9从两侧夹持吸气剂7及/或安装构件8。
权利要求
1.一种阴极射线管用玻锥,所述阴极射线管玻锥在从用于和面板封接的封接边缘面向颈管侧逐渐减径的侧壁部的内壁上,封接有可安装由吸气剂及其安装构件构成的吸气剂安装体的阳极钮的同时,至少形成一对用于从两侧限制上述吸气剂安装体围绕上述阳极钮转动的隆起部,其特征在于,上述隆起部相对于上述侧壁部的内壁、从最大隆起部分倾斜地连接到上述封接边缘面侧及上述颈管侧,且将上述封接边缘面侧的倾斜度设定得小于上述颈管侧的倾斜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射线管用玻锥,其特征在于,上述隆起部相对于上述侧壁部的内壁、从上述最大隆起部分倾斜地连接到吸气剂安装体一侧及吸气剂安装体相反侧,且上述吸气剂安装体相反侧的倾斜度被设定成小于上述吸气剂安装体一侧的倾斜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阴极射线管用玻锥,其特征在于,上述隆起部在通过上述阳极钮的中心且横贯上述封接边缘面及颈管延伸的假想基线的两侧大致对称地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阴极射线管用玻锥,其特征在于,上述隆起部在与上述假想基线平行的方向的长度比沿该假想基线垂直方向的宽度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阴极射线管用玻锥,其特征在于,上述隆起部,其吸气剂安装体一侧的侧面部在与上述假想基线平行的方向形成大致直线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阴极射线管用玻锥,其特征在于,上述隆起部,其吸气剂安装体一侧的侧面部在与上述假想基线平行的方向形成大致直线状。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阴极射线管用玻锥,其特征在于,上述假想基线是包含管轴的假想平面与上述侧壁部的内壁的交叉线,并穿过上述封接边缘面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
8.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阴极射线管用玻锥,其特征在于,上述假想基线是包含管轴的假想平面与上述侧壁部的内壁的交叉线,并穿过上述封接边缘面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
全文摘要
在玻锥1的侧壁部4的内壁5的规定位置上,封接埋设具有向前端侧逐渐扩径的圆锥形头部的单一的阳极钮6。在内壁5上、从阳极钮6离开颈管3一侧规定尺寸的位置上,成一整体地形成作为玻璃加厚部的一对隆起部9。一对隆起部9在通过阳极钮6的中心,且横贯封接边缘面2与颈管3延伸的假想基线A的两侧对称地形成。假想基线A是包含管轴Z的假想平面与内壁5的交叉线,它穿过封接边缘面2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
文档编号H01J29/94GK1381867SQ0210575
公开日2002年11月27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17日
发明者国友一伸, 吉野肇 申请人: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