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5519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特别是涉及以发光元件为光 源的投射式的灯具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车辆用前照灯中,也正在采用以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为光 源的灯具组件。
例如"专利文献r中记载有一种所谓投射式的灯具组件,该灯具组件具
备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光轴上配置的投影透镜;在该投影透镜的后侧 焦点的后方侧且在光轴附近向上配置的发光元件;按照自上方侧覆盖该发光 元件的方式配置、将来自该发光元件的光向前方靠近光轴反射的反射镜。
此时,该"专利文献r中记载的灯具组件中,在反射镜和投影透镜之间 设有镜部件,该镜部件具有将来自反射镜的反射光的一部分向上方侧反射的 向上反射面,并且按照其前端缘通过投影透镜的后侧焦点的方式形成,利用 该镜部件使来自反射镜的反射光的一部分向上方侧反射,形成在上端部具有 作为其向上的反射面的前端缘的翻转投影图像的明暗截止线的近光用配光图形。
专利文献l:特开2005 - 166590号公报
若采用上述"专利文献r,中记载的那样的具备镜部件的投射式灯具组件, 则不仅可提高相对于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光束利用率,而且可形成在上端部 具有鲜明的明暗截止线的近光用配光图形。
但是,在该灯具组件中,由于为利用镜部件将来自反射镜的反射光的一 部分向上方侧反射的构成,故不仅近光用配光图形的自车线侧明暗截止线的 下方附近区域明亮,而且其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的下方附近区域也明亮。 形成该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的下方附近区域的光由雨天行马史时润湿的^各面 正反射而进入对向车驾驶者的眼中,另外,在车辆前后颠簸时也进入对向车 的驾驶者的眼中,因此,存在当该光过强时会给予对向车驾驶者大的眩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发明就是鉴于所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 前照灯的灯具组件,在采用以发光元件为光源的投射式灯具组件时,不仅可 形成在上端部具有鲜明的明暗截止线的近光用配光图形,而且不会给予对向 车驾驶者大的眩光。
本申请发明在具备将来自反射镜的反射光的 一部分向上方侧反射的镜部 件的构成的基础上,通过对该镜部件的构成进一步进行研究,由此实现上述 目的。
即,本申请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其具备在沿车辆 前后方向延伸的光轴上配置的投影透镜;在该投影透镜的后侧焦点的后方侧 且在所述光轴附近向上配置的发光元件;按照自上方侧;菱盖该发光元件的方 式配置且将来自该发光元件的光向前方靠近所述光轴反射的反射镜,其特征 在于,
在所述反射镜和所述投影透镜之间设有镜部件,该镜部件具有将来自所 述反射镜的反射光的一部分向上方侧反射的向上反射面,并且按照该向上反 射面的前端缘通过所述投影透镜的后侧焦点的方式形成,
所述向上反射面的比所述光轴靠近自车线侧的区域由包含所述光轴的水 平面构成,
在所述水平面的从所述向上反射面的前端缘向后方侧离开的位置形成有 将由该水平面反射的来自所述反射镜的反射光的一部分遮蔽的遮蔽用突起部
所述"发光元件"是指具有大致点状面发光的发光芯片的元件状的光源 ,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采用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等。另外,该 "发光元件"在光轴附近向上配置,但未必是垂直向上配置。
就所述"向上反射面"而言,只要其自车线侧的区域由含有光轴的水平 面构成,则该向上反射面的对向车线侧的区域的构成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 可采用如下结构等由自光轴向斜下方延伸的中间斜面及自其下端部与上述 水平面平行地延伸的水平面构成的结构;只是由自光轴向斜下方延伸的斜面 构成的结构;使自车线侧的水平面直接延伸形成到对向车线侧的结构等。所述"遮蔽用突起部"只要按照可将由第一水平面反射的来自反射镜的 反射光的一部分遮蔽的方式构成,则其形状及大小或其形成个数等具体的构 成就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对于该"遮蔽用突起部,,的形成位置而言,只要 是"从向上反射面的前端缘向后方侧离开的位置",则其具体的位置就没有特 别限定。
如上述构成所示,本申请发明的车辆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作为以发光元 件为光源的投射式灯具组件构成,但由于在该反射镜和投影透镜之间设有镜 部件,该镜部件具有将来自所述反射镜的反射光的一部分向上方侧反射的向 上反射面,并且按照该向上反射面的前端缘通过投影透镜的后侧焦点的方式 形成,因此,可提高相对于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光束利用率,可形成在上端 部具有鲜明的明暗截止线的近光用配光图形。
而且,此时,向上反射面的自车线侧区域由包含光轴的水平面构成,但 由于在该水平面的从向上反射面的前端缘向后方侧离开的位置形成有将由水 平面反射的来自反射镜的反射光的一部分遮蔽的遮蔽用突起部,故可得到如 下效果。
即,由于由遮蔽用突起部遮蔽的光是近光用配光图形的形成对向车线侧 明暗截止线的下方区域附近的光,因此,由于该光未向前方照射,从而可防 止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的下方附近区域过于明亮。由此,即使形成对向车
或者因汽车前后颠簸而进入到对向车驾驶者的眼中,也不会给予对向车驾驶 者大的眩光。
为车辆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时,不仅可形成在上端部具有鲜明的明暗截止线 的近光用配光图形,而且不会给予对向车驾驶者大的眩光。
在上述构成中,若由高度随着朝向离开光轴的方向逐渐降低的倾斜面构 成立壁的上端面的光轴的相反侧的端部,则可在该反光轴侧的端部使由立壁 遮蔽的光的量逐渐变化。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的 下方附近区域的水平方向外侧端部产生配光不均。特别是由于该对向车线侧 明暗截止线的下方附近区域的水平方向外侧端部的光度比近光用配光图形的 中心部低且配光不均显著,因此,采用这样的构成特别有效。
在上述构成中,"遮蔽用突起部"的形成位置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如上,但若将该前端侧位置设定为距投影透镜的后侧焦点1 4mm的位置,则向上 反射面的比遮蔽用突起部靠近前方侧的部分确保作为向上反射面的功能,因 此,不仅可鲜明地形成由向上反射面的前端缘形成的明暗截止线,而且还能 够有效地遮蔽朝向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的下方附近区域的光的一部分。


图1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的正面
图2是图i的n-n线剖面图; 图3是图i的m-m线剖面图4是图2的IV部详细图5是将上述灯具组件的立壁自其前方左斜上方观察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透视地表示利用自上述灯具组件向前方照射的光在配置于车辆前 方25m位置的虛拟垂直幕上形成的近光用配光图形的图。 才亍3己i兌明 10 灯具组4牛 12投影透镜 14 发光元件 14a发光芯片 14b 基板 16 反射镜 16a 反射面 18 4竟部件 18A 透镜支架 18B 后方延长部 18C凹状弯曲部 18a 向上的反射面 18al 第一水平面 18a2 第二水平面 18a3 中间4斗面 18b 前端缘18c 相4造面处理部
18d扩散反射元件
30作为遮蔽用突起部的立壁
30 上端面
30al、 30a2 倾名+面
A 区域
Ax 光轴
CL1 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
CL2 自车线侧明暗截止线
CL3 斜明暗截止线
E 弯点
F 后侧焦点
HZ 热区
PL 近光用配光图形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t明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灯具组件10的正面图。另外,图2是图 1的II - II线剖面图,图3是图1的III - III线剖面图。
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灯具组件IO具备配置于沿车辆前后方向 延伸的光轴Ax上的投影透镜12、比该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靠后方侧配 置的发光元件14、按照自上方侧覆盖该发光元件14的方式配置且将来自该发 光元件14的光向前方靠光轴Ax反射的反射镜16、配置于该反射镜16和投 影透镜12之间且将来自该反射镜16的反射光的一部分向上方侧反射的镜部 件18。
该灯具组件IO在作为车辆用前照灯的一部分装入的状态下使用,在装入 车辆用前照灯的状态下,以其光轴Ax沿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向下0.5 ~0.6。 程度的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而且,该灯具组件IO进行用于形成左配光的近 光用配光图形的光照射。
投影透镜12由前方侧表面为凸面、后方侧表面为平面的平凸非球面透镜 构成,将其后侧的焦点面(即包含后侧焦点F的焦点面)上形成的光源图像作为翻转图像投影到灯具前方的虛拟垂直幕上。该投影透镜12按照位于镜部件18的前方侧的方式固定在与该镜部件18 —体形成的环状的透镜支架18A 上。发光元件14是白色发光二极管,其由具有lmm见方左右的正方形的发 光面的发光芯片14a、和支持该发光芯片14a的基板14b构成。此时,发光芯 片14a由覆盖其发光面而形成的薄膜密封。而且,该发光元件14以其发光芯 片14a在光轴Ax上为垂直向上而配置的状态定位固定在自镜部件18向后方 延长形成的后方延长部18B的上面形成的凹部。反射镜16的反射面16a具有与光轴Ax同轴的长轴,并且由以发光元件 14的发光中心为第一焦点的大致椭圆面状的曲面构成,其离心率设定为自垂 直截面朝向水平截面而逐渐增大。而且,该反射面16a的构成为,将来自发 光元件14的光聚束于在垂直截面内位于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的大致前 方的点,并且在水平截面内该聚束位置由后侧焦点F构成,向前方位移。该 反射镜16由其反射面16a的周缘下端部,固定在镜部件18的后方延长部18B 的上面。镜部件18作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构成,其上面作为自 后侧焦点F的位置沿光轴Ax向后方延伸的向上反射面18a构成。而且,该镜 部件18在其向上的反射面18a将来自反射镜16的反射光的一部分向上方侧 反射。该向上反射面18a通过在镜部件18的上面实施铝蒸镀等的镜面处理而 形成。该向上反射面18a的前端缘18b沿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面延伸而形成。 即,该前端缘18b "fe照平面看自后侧焦点F向光轴Ax的两侧逐渐向前方侧位 移的方式弯曲地形成。另夕卜,该向上反射面18a由比光轴Ax靠近自车线侧即左侧(灯具正面看 为右侧)的左侧区域含有光轴Ax的第一水平面18al构成,比光轴Ax靠近侧区域低一段的第二水平面18a2构成。但是,自右侧区域的后侧焦点F大幅 度离开的右端部分及后方延长部18B在构成左侧区域的第一水平面18al的同 一面形成。此时,中间斜面18a3的向下的倾斜角度设定为15° ,第二水平面 18a2形成为位于相对于第一水平面18al低0.4mm左右下方。如图2及图3所示,由反射镜16的反射面16a反射的来自发光元件14的光朝向前方靠近光轴Ax反射,入射到投影透镜12的下部区域,但其一部 分入射到镜部件18的向上反射面18a,由该向上反射面18a反射后入射到投 影透镜12的上部区域。而且,入射到投影透镜12的下部区域及上部区域的 光都作为向下的光自投影透镜12向前方射出。在该向上的反射面18a的第一水平面18al,在自向上的反射面18a的前 端缘18b向后方侧离开的位置形成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立壁30。该立壁30 作为将由第一水平面18al反射的来自反射镜16的反射光的一部分遮蔽的遮 蔽用突起部构成。图4是图2的IV部的详细图。另外,图5是将立壁30自其前方左斜上 方观察表示的立体图。也如这些图所示,立壁30的高度为0.3 ~ 0.7mm (例如0.5mm )、前后宽 度为0.5 - 1.5mm(例如1mm ),从光轴Ax附近起在光轴Ax的左侧8 ~ 15mm (例如10mm)的范围形成。此时,该立壁30的其前端面的位置被设定在距 后侧焦点Fl ~ 4mm (例如2mm )的卩立置。该立壁30的上端面30a如图5所示,作为水平面形成,其左侧的端部由 在2 ~ 6mm(例如4mm )的范围内高度朝向左侧逐渐降低的倾斜面30al构成。另外,在该立壁30的上端面30a的右侧端部,以比向上的反射面18a的 中间斜面18a3的向下的倾斜角度稍大的倾斜角度延长形成有延伸到中间斜面 18a3的下端缘的位置的倾斜面30a2。但是,该倾斜面30a2的上端部由按照 与光轴Ax的左侧邻接的方式向上突出的凸状曲面构成。通过形成该立壁30,如图4所示,将入射到该立壁30的后端面的来自反 射镜16的反射光遮蔽,同时将入射到向上反射面18a的第一水平面18al的 来自反射镜16的反射光中在立壁30的后方附近向第一水平面18al入射且反 射向上方的光由立壁30的后端面遮蔽。此时,入射到立壁30的上端面30a 的来自反射镜16的反射光由该上端面30a向上反射入射到投影透镜12上。由该立壁30遮蔽的光如同图中双点划线所示,是4i设在未形成立壁30 时,在向上反射面18a的前端缘18b的上方附近通过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 面的光,因此,向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CL1的下方附近靠近V-V线的位置 照射的光因立壁30的存在而减少。即,如图5所示,镜部件18的位于向上反射面18a的前端缘18b的下方 的凹状弯曲部18C的表面的一部分作为通过喷砂及褶皱加工等实施了粗糙面处理的粗4造面处理部18c构成。该粗4造面处理部18c在以向上反射面18a的 前端缘18b的下方附近为上弦的大致弓形的区域形成。而且,通过这样在凹 状弯曲部18C的表面预先形成粗糙面处理部18c,来有效地抑制眩光。即,由于在该凹状弯曲部18C的表面,与向上反射面18a—起实施了铝 蒸镀等镜面处理,故到达投影透镜12的来自反射镜16的反射光中、未向投 影透镜12入射而由其后方侧表面反射并入射到凹状弯曲部18C的表面的光由 该表面再反射,自投影透镜12作为杂散光向前方照射,从而可能成为眩光。 因此,通过在该凹状弯曲部18C的表面预先形成粗糙面处理部18c,利用粗 糙面处理部18c使入射到该凹状弯曲部18C的光的大部分漫反射,由此,成 为眩光的原因的光不会从投影透镜12向前方照射。进而在该粗糙面处理部18c的位于该轴Ax的正下方的区域形成有凸圆弧 状的水平截面形状的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扩散反射元件18d。由此,不仅使 由^:影透镜12的后方侧表面反射而入射到粗糙面处理部18c的光漫反射,而 且其一部分通过多个扩散反射元件18d沿水平方向扩散反射,由此,进一步 有效地抑制眩光的产生。图6是透视地表示利用从本实施方式的灯具组件10向前方照射的光在配 置于车辆前方25m位置的虛拟垂直幕上形成的近光用配光图形PL的图。如同图所示,该近光用配光图形PL为左配光的近光用配光图形,在其 上端缘具有左右不同段的明暗截止线CL1、 CL2、 CL3。该明暗截止线CL1、 CL2、 CL3以通过作为灯具正面方向的消点的H-V 的垂直线即V-V线为界,左右不同段地沿水平方向延伸,V-V线的更右侧 作为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CL1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形成,并且,V-V线的 更左侧作为自车线侧明暗截止线CL2比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CU高一段地 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形成。而且,该自车线侧明暗截止线CL2的靠近V-V线 的端部作为斜明暗截止线CL3形成。该斜明暗截止线CL3以从对向车线侧明 暗截止线CL1和V-V线的交点向左斜上方倾斜15°的倾斜角延伸。在该近光用配光图形PL中,下段明暗截止线CL1和V-V线的交点即 弯点E位于H-V的0.5-0.6°左右下方。这是光轴Ax向相对于车辆前后方 向向下0.5-0.6°程度的方向延伸的点。而且,在该近光用配光图形PL中, 靠近左侧地包围弯点E而形成有作为高光度区域的热区HZ。该近光用配光图形PL如下形成,即,利用投影透镜12将通过由反射镜16反射的来自发光元件14的光在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面上形成的发光元 件14的图像作为翻转投影图像投影到上述虚拟垂直幕上,其明暗截止线CL1 、 CL2、 CL3作为镜部件18的向上反射面18a的前端缘18b的翻转投影图像形 成。此时,该近光用配光图形PL作为利用反射镜16的反射面16a反射的来 自发光元件14的光中由直接入射到投影透镜12的下部区域的光形成的配光 图形、和由镜部件18的向上反射面18a反射后入射到投影透镜12的上部区 域的光形成的配光图形的合成配光图形形成。该近光用偏光图形PL中,热区HZ按照将弯点E靠左包围的方式形成是 如下实现的,向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CL1的下方附近的靠近V-V线的位置 (同图中由虛线所示的区域A)照射的光因形成于镜部件18的立壁30的存 在而减少。而且,这样朝向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LC1的下方附近的区域A照射的 光因立壁30的存在而减少,由此,即使形成该区域A的光因雨天行驶时润湿 的路面反射、或者因汽车前后颠簸而进入到对向车驾驶者的眼中,也可以减 轻给予对向车驾驶者的眩光。如以上所详述,本实施方式的车利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IO作为以发光元 件14为光源的投射式灯具组件10构成,由于在其反射镜16和投影透镜12 之间设有镜部件18,该镜部件18具有将来自反射镜16的反射光的一部分向 上方侧反射的向上反射面18a,并且使该向上反射面18a的前端缘18b通过投 影透镜12的后侧交点F而形成,因此,不仅提高了相对于来自发光元件14 的光的光束利用率,而且可形成上端部具有鲜明的明暗截止线CL1、 CL2、 CL3的近光用配光图形PL。此时,向上反射面18a的自车线侧的区域由含有光轴Ax的第一水平面 18al构成,并且向上反射面18a的对向车线侧的区域由自光轴Ax向斜下方 延伸的中间斜面18a3及自其下端缘与第一水平面18al平行地延伸的第二水 平面18a2构成,但在该第一水平面18al的自向上反射面18a的前端缘18b 向后方侧离开的位置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立壁30作为将由第一水平面 18al反射的来自反射镜16的反射光的一部分遮蔽的遮蔽用突起部,因此,可 得到如下作用效果。即,由该立壁30遮蔽的光是近光用配光图形PL的形成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CL1的下方附近区域的光,因此,由于该光未向前方照射,从而可防止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CL1的下方附近区域过于明亮。由此,即使形成对反射、或者汽车前后颠簸而进入到对向车驾驶者的眼中,也不会给予对向车 驾驶者大的眩光。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车辆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10中,在采用以发光元件为光源的投射式灯具组件的情况下,不仅可形成上部具有鲜明的明暗截止线CL1、 CL2、 CL3的近光用偏光图形PL,而且也不会给予对向车驾驶 者大的眩光。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立壁30的上端面30a的光轴Ax的相反侧的端 部由高度随着朝向离开光轴Ax的方向而逐渐降低的倾斜面30al构成,因此, 可使由立壁30遮蔽的光的量在该反光轴侧的端部逐渐变化。由此,能够有效 地抑制在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CL1的下方附近的区域A的水平方向外侧端 部(即右端部)产生配光不均。特别是由于该区域A的水平方向外侧端部的 光度比近光用配光图形PL的中心部低,而配光不均显著,因此,采用这样的 构成是特别有效的。另夕卜,在本实施方式中,立壁30的高度被设定为0.3 ~ 0.7mm,并且立壁 30的前端面的位置被设定为距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l ~4mm的位置,因 此,向上的反射面18a的邻接前端缘18b的部分确保作为向上反射面18a的 功能。由此,不仅可鲜明地形成由向上反射面18a的前端缘18b形成的明暗 截止线CL1、 CL2、 CL3,而且可实现给予对向车驾驶者的眩光的降低。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立壁30的上端面30a的光轴Ax侧的端部, 以比向上反射面18a的中间斜面18a3的向下的倾斜角度稍大的倾斜角,延伸 形成有延伸到中间斜面18a3的下端缘位置的倾斜面30a2,该倾斜面30a2的 上端部由与光轴Ax的左侧邻接而向上突出的凸状曲面构成,因此,可不对倾 斜的明暗截止线CL3的形成带来妨碍地形成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CL 1的下 方附近的区域A,以使其延伸到V-V线附近,由此,能够有效地实现给予对 向车驾驶者的眩光的减轻。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将由第一水平面18al反射的来自反射 镜16的反射光的一部分遮蔽的遮蔽用突起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立壁 30进行了说明,但作为遮蔽用突起壁,也可以采用在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形成有凸台状突起部的构成等。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发光元件14的发光芯片14a为具有lmm 见方左右的正方形的发光面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为具有其以外的形 状及大小的发光面的构成,进而也可以为将多个发光芯片14a相邻配置的构 成。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向上反射面18a按照从后侧交点F的位置沿 光轴Ax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作成使该向上反 射面18a在车辆前后方向稍微(例如1.5°程度)向前下形成的构成。通过采 用这样的构成,可在成型镜部件18时容易地脱模,另外,可使由向上反射面 18a反射的来自反射镜16的反射光更大量地入射到投影透镜12。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各种因素表示的数值只不过是一例,当然也 可以将它们适宜设为不同的值。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其具备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光轴上配置的投影透镜;在该投影透镜的后侧焦点的后方侧且在所述光轴附近向上配置的发光元件;按照自上方侧覆盖该发光元件的方式配置且将来自该发光元件的光向前方靠近所述光轴反射的反射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射镜和所述投影透镜之间设有镜部件,该镜部件具有将来自所述反射镜的反射光的一部分向上方侧反射的向上反射面,并且按照该向上反射面的前端缘通过所述投影透镜的后侧焦点的方式形成,所述向上反射面的比所述光轴靠近自车线侧的区域由包含所述光轴的水平面构成,在所述水平面的从所述向上反射面的前端缘向后方侧离开的位置形成有将由该水平面反射的来自所述反射镜的反射光的一部分遮蔽的遮蔽用突起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遮蔽用突起部作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立壁构成。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立壁的上端面的所述光轴的相反侧的端部由高度随着向从所述光轴离开的 方向而逐渐降低的倾斜面构成。
4、 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其特征 在于,所述遮蔽用突起部的前端缘的位置被设定在距所述投影透镜的后侧焦 点1 ~ 4mm的叶立置。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前照灯的灯具组件,在采用以发光元件为光源的投射式灯具组件时,不仅形成在上端部具有鲜明的明暗截止线的近光用配光图形,而且不会给予对向车驾驶者大的眩光。设置将来自反射镜(16)的反射光的一部分向上方侧反射的镜部件(18),并由该向上反射面(18a)的前端缘(18b)形成明暗截止线。而且,在向上反射面(18a)的自车线侧的第一水平面(18a1)的自前端缘18b向后方侧离开的位置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立壁(30)来作为遮蔽由第一水平面(18a1)反射的来自反射镜(16)的反射光的一部分的遮蔽用突起部。由此,形成近光用配光图形的对向车线侧明暗截止线的下方附近区域的光不会向前方照射。
文档编号F21S8/12GK101275729SQ200810088418
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26日
发明者仲田裕介, 塚本三千男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