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灯具散热鳍片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432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Led灯具散热鳍片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关于LED灯具的散热技术,尤指一种能具有良好空气对流效果与散热面积的散热鳍片组。
背景技术
LED (发光二极管)灯具的散热问题,一直是其产业所欲克服与解决的问题,当LED 呈现的照度与功率更高时,其发热的问题就越为显着,因此散热技术一直为发光二极体的运用产业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关于现有运用在发光二极管灯具的散热技术可参阅国内专利文献专利公告第 M353309号“环状散热装置的挤压紧结改良结构”,该散热装置通过冲子和成型模具对结构体进行挤压紧结而成型;环状散热装置包括有环状体,环状体的外缘部份分布有多个导沟以及凹槽,并且该导沟与凹槽为相邻互错顺序排列,底板设置于环状体内,散热鳍片则插置在环状体外缘的凹槽中。其底板、环状体、散热鳍片之间的结合手段,通过冲子对导沟挤压,使环状体夹制散热鳍片,同时由成型模具挤压而形变的底板将紧结于环状体内面预定位置,令环状体、底板及散热鳍片紧结为一体。现有底板最主要的设置目的,在提供发光模块架设与接触之用,以直接对发光模块进行热传导,令热源能自底板传送至环状体、散热鳍片后与外部空气接触而进行散热。但底板、环状体及散热鳍片之间的接合效果,会直接影响其间的热传导效果及其间的应力结构,尤其是由成型模具挤压而形变的底板,其与环状体内面的紧结容易产生结合缝隙,而其接触位置仅为底板的周缘,再加上容易导致发生点接触或线性接触的问题,令其间的热传导效果远不及理想的面接触效果。前述散热鳍片与周遭空气之间的接触状况,亦是影响散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国内专利文献专利公报公告第M3372^号,其利用设置压花散热部的手段,来增加散热鳍片的表面积,但散热鳍片与散热鳍片之间所产生的狭缝区间,容易使得空气滞留而不易流通,因此即便通过压花手段使得散热鳍片的表面变得粗糙,所能提升的散热效果仍然有限。有鉴于此,设计人乃针对于LED灯具的散热鳍片组进行研究与探讨,进而设计出本实用新型,以令LED灯具的散热效果更为提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ED灯具散热鳍片组,包括一中空固定环,内部具有容置空间以容置容纳LED发光模块,外部周围则设置多个轴向间隔排列的定位槽;以及多个片散热鳍片,每一散热鳍片根部分别嵌固于一所述的定位槽,使多个片散热鳍片在中空固定环外部周围呈放射状排列;[0011]上述每一片散热鳍片表面皆冲压有多个透孔,并且在该透孔周围形成突出于散热鳍片表面的扰流部,通过多个透孔及其周围突出于散热鳍片表面的扰流部,能增加空气对流速度及散热面积。实施时,所述的LED发光模组模块进一步包括一 LED单体、以及一承载LED单体以吸收其废热的导热座,该导热座周围连接于所述的中空固定环内缘,以将LED单体的废热传导到中空固定环。实施时,所述的导热座呈片状,周围与中空固定环内壁为紧配合。实施时,所述的导热座呈片状,周围向后弯折设置有卡持部,卡持部与中空固定环内壁紧配合。实施时,所述的导热座的卡持部内围形成一容置部以容置纳LED电气驱动装置, 由导热座将LED电气驱动装置运作时的废热导出。实施时,所述的LED电气驱动装置底部设置在一灯头内,该灯头与导热座固定,用以将LED灯具电气连接于灯座。实施时,所述的灯头规格包括螺旋型、插接型其中之一。实施时,所述的中空固定环为一柱状体经切削加工而在内部形成导热座,使导热座周围一体连接于中空固定环内缘。实施时,所述的中空固定环在导热座下方内围形成一容置部以容置纳LED电气驱动装置,由导热座及中空固定环位于容置部周围的壁面将LED电气驱动装置运作时的废热导出。实施时,所述的电气驱动装置设置在一灯头内,该灯头与中空固定环固定,用以将 LED灯具电气连接于灯座。实施时,所述的中空固定环的容置空间设有一透镜,该透镜位于LED单体上方,使 LED单体的光源得以通过透镜折射后透出。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组的优点在于利用多个透孔以及扰流部, 令相邻的散热鳍片之间,能产生极佳的空气流动路径,有利于散热鳍片热空气与周遭的冷空气能进行自然对流,除了可增加空气对流速度之外,同时也能使散热面积获得增加。以下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配合图面详细说明如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剖视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立体外观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空固定环及导热座的实施例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附图标记说明10-中空固定环;11-定位槽;20-散热鳍片;21-根部;22-透孔; 23-扰流部;30-LED发光模块;31-LED单体;32-导热座;33-卡持部;34-容置部;40-LED 电气驱动装置;50-灯头;60-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LED灯具散热鳍片组包括一中空固定环10、 以及多个片散热鳍片20 ;其中,中空固定环10内部具有容置空间以容纳LED发光模块30, 外部周围则设置多个轴向间隔排列的定位槽11 ;每一散热鳍片20根部21分别嵌固于一定位槽11,使多个片散热鳍片20在中空固定环10外部周围呈放射状排列。如图3、图4所示,上述每一片散热鳍片20表面皆冲压有多个透孔22,并且在透孔 22周围形成突出于散热鳍片表面的扰流部23,通过多个透孔22及其周围突出于散热鳍片 20表面的扰流部23,可增加空气对流速度及散热面积。请再参阅图1、图2,前述LED发光模块30进一步包括一 LED单体31、以及一承载 LED单体31以吸收其废热的导热座32,该导热座32周围连接于前述中空固定环10内缘, 以将LED单体31的废热传导到中空固定环10。请同时参阅图5,所述导热座32呈片状,周围与中空固定环10内壁为紧配合;实施时,导热座32呈片状,周围向后弯折设置有卡持部33,卡持部33与中空固定环10内壁紧配合,令导热座32能与中空固定环10之间产生最佳的传导效果,并且利用导热座32来强化中空固定环10的应力结构。上述导热座32的卡持部33内围形成一容置部34以容纳LED电气驱动装置40,由导热座32将LED电气驱动装置40运作时的废热导出。实施时,所述中空固定环10亦可以为一柱状体经切削加工而在内部形成导热座 32,使导热座32周围一体连接于中空固定环10内缘。所述LED电气驱动装置40底部设置在一灯头50内,该灯头50与导热座32固定, 用以将组合完成的LED灯具电气连接于灯座(未显示)。又该灯头50规格包括螺旋型、插接型其中之一,以利本实用新型能广泛的实施于各种常见的使用环境;该灯头50规格为插接型的实施例如图6所示。请同时参阅图1、图2及图6,实施时,所述中空固定环10的容置空间内进一步设置一透镜60,该透镜60位于LED单体31上方,使LED单体31的光源得以通过透镜60折射后透出,令LED单体31的光源呈现出特定的照射角度、聚焦或散射效果。上述各实施例及图式所示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用以局限专利申请范围;凡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装置近似或雷同者,均应属本实用新型的创设目的及申请专利范围,谨此声明。
权利要求1.一种LED灯具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中空固定环,其内部具有容置空间以容纳LED发光模块,所述的中空固定环外部周围设置多个轴向间隔排列的定位槽;以及多个片散热鳍片,每一散热鳍片根部分别嵌固于一所述的定位槽,多个片散热鳍片在所述的中空固定环外部周围呈放射状排列;上述每一片散热鳍片表面皆冲压有多个透孔,在该透孔周围形成突出于散热鳍片表面的扰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灯具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ED发光模块包括一 LED单体、以及一承载所述LED单体以吸收其废热的导热座,该导热座周围连接于所述的中空固定环内缘,以将所述的LED单体的废热传导到所述的中空固定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灯具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座呈片状,该导热座周围与所述的中空固定环内壁为紧配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灯具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座呈片状,该导热座周围向后弯折设置有卡持部,该卡持部与所述的中空固定环内壁紧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LED灯具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持部内围形成一容置部以容纳一 LED电气驱动装置,由所述的导热座将该LED电气驱动装置运作时的废热导出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LED灯具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ED电气驱动装置底部设置在一灯头内,该灯头与所述的导热座固定,用以将所述的LED灯具电气连接于灯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LED灯具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头规格包括螺旋型、插接型其中之一。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灯具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空固定环为一柱状体经切削加工而在内部形成导热座,使导热座周围一体连接于中空固定环内缘。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LED灯具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空固定环在导热座下方内围形成一容置部以容纳LED电气驱动装置,由导热座及中空固定环位于容置部周围的壁面将LED电气驱动装置运作时的废热导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LED灯具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气驱动装置设置在一灯头内,该灯头与所述的中空固定环固定,用以将该LED灯具电气连接于灯座。
11.如权利要求2至10所述任一项的LED灯具散热鳍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空固定环的容置空间设有一透镜,该透镜位于所述的LED单体上方,使LED单体的光源得以通过该透镜折射后透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ED灯具散热鳍片组的结构,包括一中空固定环、多个片散热鳍片,其中,每一片散热鳍片表面皆冲压有多个透孔,并且在透孔周围形成突出于散热鳍片表面的扰流部,通过多个透孔及其周围突出于散热鳍片表面的扰流部,可增加空气对流速度及散热面积。
文档编号F21V29/00GK202074479SQ20112016225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0日
发明者李世荣, 王滢智, 蔡铭倢, 许超翔, 陈国榕 申请人:洋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