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1460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且散热效果优异。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制造技术的突破,使得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亮度及发光效率大幅提升,因而使得发光二极管逐渐取代传统的灯管而成为新的照明组件,广泛地应用于例如汽车照明装置、手持照明装置、液晶面板背光源、交通号志指示灯、指示广告牌等照明应用。请参考图1,其为传统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传统发光二极管Ia包括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芯片11a、一基板12a以及一封装体13a,其中发光二极管芯片Ila设置于基板12a上,且与基板12a导接。封装体13a封装发光二极管芯片Ila以及基板12a,藉此以构成可发出特定颜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Ia的运作受一外部驱动电路2a所驱动与控制,因此发光二极管Ia在应用时需与具有该驱动电路2a的载体3a导接,从而进行运作。发光二极管在受外部驱动电路驱动与控制而运作时会衍生散热问题,因此必须有效处理发光二极管散热的问题才能提升发光效率以及降低散热处理的成本。传统解决发光二极管散热问题的方法可粗略地区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为发光二极管内部的散热机制,另外一种则为发光二极管外部的辅助散热机制。发光二极管内部散热机制一般是在封装体内部设置导热组件,以将内部发光二极管芯片于运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封装体外部,而发光二极管外部的辅助散热机制则通常可利用散热器或风扇的设置来辅助发光二极·管进行散热。虽然传统的发光二极管可利用内部散热机制及/或外部辅助散热机制来对发光二极管进行散热,但这些散热机制所能处理的热能有限,且无法有效地降低发光二极管的操作温度,因而影响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且增加散热处理的成本。此外,由于发光二极管需利用外部散热机制来辅助散热,因此不利于发光二极管与具驱动电路的载体间的连接、配置以及应用。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缺失且可以降低发光二极管操作温度以及提升应用性的机制,实为相关技术领域者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主要包含有一散热座,具有一第一面及在该第一面反面的一第二面;一发光模块,位于该散热座的该第一面;一壳体,对应于该第二面并与该散热座接合固定,该壳体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且该壳体的侧面开设有多个气口 ;一电源供应模块,位于该容置空间中并位于该第二面之下,该电源供应模块包含有一发光模块驱动电路;一无线传输模块,位于该容置空间中并位于该第二面之下;以及一扩散器,对应于该第一面并与该散热座接合固定。本实用新型中会产生热能的构件主要有发光模块、电源供应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其中该发光模块为一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散热座的表面可以涂布散热膏,该散热膏涂布于该
第一面。本实用新型把会产生热能的构件分开设置,藉以降低热能蓄积效应,再利用热传导效率优异的散热座将热能迅速吸收并传导至外部环境空间,搭配可让空气进入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口,使得散除热能的效率及散热效果大幅提升,如此可延长各构件的使用寿命。并使各构件效能长时间能有效发挥。

图I为传统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的散热座不意图;图5A为利用凹凸缘卡合固定的扩散器与散热座或散热座之上的环形构件的局部放大视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的侧面剂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鳍片的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以及图8A为将壳体及散热鳍片组设在一起的勾部及勾槽的局部放大视图;图8B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鳍片与壳体相组接的一实施例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散热座101 第一面103 第二面105 柱体107散热鳍片1071分支结构109 座体10如斜面部111固定板Illa 固定孔113 勾槽20光学模块30 壳体[0031]301容置空间303 气口305 支架307 勾部40电源供应模块50无线传输模块60扩散器70 灯头Ia发光二极管Ila发光二极管芯片12a 基板13a封装体2a外部驱动电路3a 载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组件符号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参考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的立体示意图,参考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的立体分解图。本实用新型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主要包含有散热座10、光学模块20、壳体30、电源供应模块40、无线传输模块50、扩散器60以及灯头70。参考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的散热座不意图。散热座10具有第一面101及在第一面101的相反面的第二面103,其中散热座10由柱体105及散热鳍片107构成,散热鳍片107以柱体105为中心而向外以辐射状排列设置,相邻的散热鳍片107之间相隔有间距,其中散热鳍片107的外端向外并延设有分支结构1071,如此可增加散热鳍片107的散热面积,且散热鳍片107的两侧面呈高低起伏状,概呈为波浪状及锯齿状,当散热鳍片107的两侧面呈现高低起伏状时,与两侧面呈平整表面相比之下,散热鳍片107的两侧面的表面积会增加许多,换言之,散热鳍片107有更大用以散逸热能的散热面积,因此散热座10的散热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其中,该散热座10是以实心铝材所制成。参考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的侧面剖视图。光学模块20位于散热座10的第一面103上,光学模块20的较佳设置位置可以是在散热座10的第一面103的中心处。其中散热座10的第一面103上可涂布有散热膏(图未显示),由前文所述可知,散热膏会介于光学模块20及第一面103之间,而光学模块20发光时所产生的热能会被散热膏直接吸收,并将热能传导至散热座10,最后经由散热鳍片107将热能散逸出去。其中,光学模块20可以是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壳体30与第二面103相对应并与散热座10藉螺丝80接合固定,壳体30内部具有容置空间301,且壳体30的侧面开设有多个散热口 303。请参考图3,电源供应模块40位于容置空间301中并对应于第二面103,电源供应模块40至少包含用以驱动光学模块220的光学模块驱动电路(图未显不),而无线传输模块50亦位于容置空间301中并对应于第二面103,其中电源供应模块40及无线传输模块50的配置方式可以参考图3,将电源供应模块40设置于散热座10及无线传输模块50之间。要注意的是,上述的电源供应模块40与无线传输模块50的配置方式视实际需要而定,在此仅是说明用的实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壳体30内可进一步设置有两支架305,两支架305用于固定电源供应模块40及无线传输模块50。其中壳体30及支架305是由模制塑料(MOLDED PLASTIC)所制成。无线传输模块50包含蓝芽(Bluetooth(RTM))传输模块、标准IEEE 802. 11无线传输模块、同时包含蓝芽(Bluetooth(RTM))传输模块及标准IEEE 802. 11无线传输模块或其它适当的 无线传输模块50。扩散器60 (diffuser)对应于第一面101并与散热座10接合固定,其中扩散器60与散热座10或散热座10之上的环型构件可利用凹凸缘卡合而固定,如图5的区域A所示。灯头70组设于壳体30的底部,用以螺接于灯座(图未显示)中,以接通电源。在本实用新型中会产生热能的构件包含光学模块20、电源供应模块40、无线传输模块50,其中光学模块20位于散热座10的第一面101上,光学模块20所产生的热能可被散热膏直接吸收,并将光学模块20所产生的热能直接传导至散热座10,最后经由具有大范围散热面积的散热鳍片107将热能快速的散逸出去。电源供应模块40及无线传输模块50则位于散热座10的第二面103上,也就是在第一面101的相反面,电源供应模块40及无线传输模块50所产生的热能可以经散热口 303直接排散至外部环境空间,且散热座10的第二面103也可吸收并排散电源供应模块40及无线传输模块50所产生的部份热能。综上所述可知,将会产生热能的构件分开设置,可以把热能蓄积效应有效降低,再利用热传导效率优异的散热座10将热能迅速吸收并传导至外部环境空间,搭配可让空气进入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口 303,使得散除热能的效率及散热效果大幅提升,如此可延长各构件的使用寿命,并使各构件效能长时间能有效发挥其工作效能。参考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其中可更进一步包含有座体109,座体109设置于散热座10的第一面103上,而光学模块20则设置于座体109之上,其中座体109两侧各具有斜面部109a,透过斜面部109a的设置,可增加光学模块20的发光角度,使光学模块20的光照范围更广大。其中座体109可与散热座10—体成型。参考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鳍片的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其中散热座10进一步设置有多个固定板111,所述固定板111穿插于散热鳍片107之间,其中所述固定板111对应于该壳体30的一面设置有固定孔111a,固定孔Illa可供螺丝80锁固,如令螺丝80穿过壳体30在锁入于固定孔Illa中,可使壳体30与散热座10紧密的结合。参考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鳍片与壳体相组接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其中图8b中的壳体30及散热鳍片10分别设置在图8a中有相对应的勾部307及勾槽113,勾部307设于勾槽113中,透过勾部307及勾槽113的卡合作用,藉以将壳体30及散热鳍片10组设在一起。[0058]以上所述者仅为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因此,凡有在相同的创作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修饰 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意图保护的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散热座,具有一第一面及在该第一面反面的一第二面; 一发光模块,位于该散热座的该第一面; 一壳体,对应于该第二面并与该散热座接合固定,该壳体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且该壳体的侧面开设有多个气口; 一电源供应模块,位于该容置空间中并位于该第二面之下,该电源供应模块包含有一发光模块驱动电路; 一无线传输模块,位于该容置空间中并位于该第二面之下;以及 一扩散器,对应于该第一面并与该散热座接合固定。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座由一柱体及多个散热鳍片构成,所述散热鳍片以该柱体为中心,向外以福射状排列设置,该散热鳍片的外端向外并延设有一分支结构。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座是以实心铝材所制成。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一散热膏,该散热膏涂布于该第一面。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模块为一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模块位于该第一面的中心处。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内进一步设置有两支架,该两支架用于固定该电源供应模块及该无线传输模块。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其特征在于,该壳体是由模制塑料所制成。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其特征在于,该支架是由模制塑料所制成。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其特征在于,该无线传输模块包含一蓝芽传输模块及一标准IEEE 802. 11无线传输模块的至少其中之一。
1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一座体,该座体设置于该散热座的该第一面,而该光学模块则设置于该座体之上,其中该座体两侧各具有一斜面部,其中该座体与该散热座一体成形。
1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座进一步设置有多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穿插于所述散热鳍片之间,且所述固定板对应于该壳体的一面设置有至少一固定孔,该至少一固定孔供一螺丝锁固。
1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及该散热座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至少一勾部及至少一勾槽,该至少一勾部设于该至少一勾槽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多层式散热结构的多层式阵列型发光二极管光引擎,主要包含有散热座、光学模块、壳体、电源供应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扩散器以及灯头。本实用新型中会产生热能的构件主要有光学模块、电源供应模块及无线传输模块,本实用新型把会产生热能的构件分开设置,藉以降低热能蓄积效应,再利用热传导效率优异的散热座将热能迅速吸收并传导至外部环境空间,搭配可让空气进入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口,使得散除热能的效率及散热效果大幅提升,如此可延长各构件的使用寿命,并使各构件效能长时间有效发挥。
文档编号F21Y101/02GK202719393SQ201220075089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日
发明者胡仲孚, 吴永富, 刘奎江 申请人:盈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