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1070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薄型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光源模组、第一与第二扩散板,以及光学调控膜设置于第一与第二扩散板之间。光源模组包含载板与设置于载板上的多个光源。载板的承载面上突设有支撑结构位于相邻两光源之间。第一扩散板及光学调控膜设置于所述光源上方并为支撑结构所支撑。在未与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部分中,光学调控膜上的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以最接近的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变化;在与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部分中,则依第一函数的函数值乘以介于1.05至1.30之间的加权值变化。本发明通过光学调控膜与扩散板的组合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学品质,通过适当设置支撑结构减小背光模组厚度。
【专利说明】薄型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具体而言,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薄型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的技术渐趋成熟。随着消费者的喜好及要求增加,液晶显示装置也逐渐走向薄型化。为求达到薄型化的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各组成部分均需进行厚度的缩减,例如显示面板、光学膜片及背光模组。其中背光模组因需要混光空间,所需要的厚度通常较大,因此也成了主要进行厚度缩减的目标。
[0003]图1所示为现有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Ia包含灯箱9a、以及承载或容纳于灯箱9a的光源8与具有孔洞的反射片3。反射片3大致将灯箱9a分隔为下层空间SI与上层空间S2,其中下层空间SI内有光源8,光源8产生的光并经反射片3入射至上层空间S2。进一步而言,光线在下层空间SI反射片3将光引导至上层空间S2,在上层空间S2混光。
[0004]当薄型化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Ia时,合理的作法即是减少灯箱9a的体积,特别是将其高度缩减,因此下层空间SI及/或上层空间S2的高度缩减。此时,通常反射片3将因此更接近光源8。如此以来,反射片3受到光源8热影响的变形或位移将更容易发生,连带影响光学品质。
[0005]综上所述,现有背光模组难以兼具薄型化设计及光学品质,若非两者择一,则有赖本发明的设计。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实现薄型化设计。
[0007]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解决光学调控膜受热变形的问题。
[0008]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提供较佳光学品质。
[0009]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包含光源模组、第一扩散板、光学调控膜与第二扩散板。光源模组包含载板、多个光源以及至少一支撑结构。载板具有承载面,所述光源分别设置于承载面。支撑结构突设于承载面,并位于相邻两光源之间。第一扩散板设置于所述光源上方,并为支撑结构所支撑。光学调控膜叠设于第一扩散板相背于光源模组的一侧,而第二扩散板叠设于该光学调控膜相背于该第一扩散板的一侧。光学调控膜包含反射面与多个出光结构;其中反射面形成于光学调控膜朝向光源模组的一侧,多个出光结构分别贯穿光学调控膜。在未与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以最接近的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变化;在与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以最接近的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第一函数的函数值乘以一加权值变化,该加权值介于1.05至1.30之间。
[0010]本发明的另一背光模组包含光源模组、第一扩散板、光学调控膜与第二扩散板。光源模组包含载板与多个光源。载板具有承载面及至少一侧墙,其中侧墙突设于承载面,并区隔承载面为多个区块;所述光源分别设置于所述区块。第一扩散板设置于所述光源上方,并为侧墙所支撑。光学调控膜叠设于第一扩散板相背于光源模组的一侧,第二扩散板则叠设于该光学调控膜相背于该第一扩散板的一侧。光学调控膜包含反射面与多个出光结构;其中反射面形成于光学调控膜朝向光源模组的一侧,多个出光结构分别贯穿光学调控膜。在未与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以最接近的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变化;在与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以最接近的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第一函数的函数值乘以一加权值变化,该加权值介于1.05至1.30之间。
[0011]本发明通过调整光学调控膜与扩散板的组合,并适当设置支撑结构,可以改善现有背光模组中LED及交接处暗影的缺陷,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学品质,并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所示为现有背光模组的侧视示意图;
[0013]图2A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的分解图;
[0014]图2B所示为图2A所示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0015]图3A所示为图2A?2B所示实施例的光路图;
[0016]图3B所示为图2A?2B所示实施例的光源模组及光学调控膜的俯视图;
[0017]图4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0018]图5A?5E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其他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0019]图6A?6E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其他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0020]符号说明:
[0021]10背光模组
[0022]100光源模组
[0023]120 载板
[0024]1200载板单元
[0025]1201 底部
[0026]1202 侧墙
[0027]1203 连接部
[0028]125承载面
[0029]1250 区域
[0030]150 光源
[0031]160支撑结构
[0032]160a、160c、160d 侧墙
[0033]161a、161c、161d 顶端
[0034]162a、162c、162d 墙面
[0035]160b 隔板
[0036]160e 凸肋
[0037]160f 支撑柱
[0038]200第一扩散板
[0039]300光学调控膜
[0040]310反射面
[0041]330出光结构
[0042]331 区块
[0043]400第二扩散板
[0044]500光学膜片
[0045]700 胶材
[0046]710下胶层
[0047]720反射层
[0048]730上胶层
[0049]t 厚度
[0050]w 宽度
[0051]P 光路
[0052][现有]
[0053]Ia背光模组
[0054]2扩散板
[0055]3反射片
[0056]5光学膜片
[0057]8 光源
[0058]9a 灯箱
[0059]SI下层空间
[0060]S2上层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61]本发明提供一种供显示装置使用的背光模组。在较佳实施例中,显示装置使用的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配合以产生影像,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显示装置亦可配合其他需要背光模组的显示面板。
[0062]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包含光源模组100、光学调控膜300以及扩散板(例如包含第一扩散板200及第二扩散板400)。光源模组100包含载板120与多个光源150。进一步而言,载板120具有承载面125,供承载光源150 ;承载面125的反射率较佳介于50%到100%之间,其中反射率的测定较佳是以硫酸钡白色粉末为基准进行比较,以硫酸钡白色粉末的反射率为1,来决定其他材质的反射率数值。载板120较佳为金属材质,例如铝板;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载板120亦可为塑料材质所制成。当载板120表面直接作为承载面125时,载板120的材质可反映承载面125的反射性质;亦即当载板120是什么样的材质,载板120就有怎么样的反射率,例如当载板120为铝材,其反射率大体上相当于金属铝的反射率。然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以外加的反射材料例如以涂布反射材料的方式设置于载板120上以形成承载面125。
[0063]光源150设置于承载面125上,且较佳采行列矩阵方式分布。在较佳实施例中,光源150为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光源模组100再者包含至少一支撑结构160,突设于承载面125,并位于相邻两光源150之间。举例来说,支撑结构160可为柱状结构并依据行列矩阵方式分布的光源150位置而设置或形成于承载面125,且每一光源150较佳为支撑结构160所包围。支撑结构160可为柱状结构不连续设置亦可为一连续的整体。在图2A?2B所示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60例如为隆起于承载面125的侧墙160a。侧墙160a具有顶端161a及相对两墙面162a,墙面162a连接顶端161a并分别面向相邻的两光源150。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中,支撑结构160具透光性,或者为高反射率材质、或于表面设置有高反射材质。举例来说,墙面162a的反射率较佳介于60%至100%之间,但承载面125的反射效果较佳仍优于墙面162a的反射效果。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墙面162a不一定需要具有好的反射效果,也不一定需要加设高反射率材质,主要以具有良好反射效果的承载面125提供光线反射即可。
[0064]支撑结构160可以不同的方式设置或形成,且支撑结构160位于相邻两光源150之间。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60突设于承载面125,且区隔承载面125为多个区域1250(图2A)。无论是以外加方式设置于承载面125或直接形成于承载面125,支撑结构160可为一连续的整体,或以拼接方式于承载面125上区隔出所述区域1250。以图2A?2B所示为例,支撑结构160例如载板120本身形成于承载面125上的侧墙160a,且侧墙160a区隔承载面125为多个区域1250。所述光源150较佳分别设置于所述区域1250内。
[0065]第一扩散板200、光学调控膜300及第二扩散板400相叠设,由支撑结构160支承而设置于载板120上以及光源模组100的出光方向上。光源150产生的光通过光学调控膜300及扩散板而构成本发明背光模组的出光。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如图2A?2B所示,光学调控膜300夹设于第一扩散板200与第二扩散板400之间,其中第一扩散板200的厚度较佳不小于1_ ;光学调控膜300可进一步与第一扩散板200及第二扩散板400的至少其一胶合。此外,光学调控膜300、第一扩散板200及第二扩散板400中至少其一可由多片拼接而成,且拼接的接缝位置至少部分与支撑结构160在垂直承载面125的方向上投影重叠。
[0066]光学调控膜300包含反射面310与多个出光结构330,且可分配光源150产生的光自光学调控膜300的不同位置穿射而出。出光结构330可以是贯穿孔,亦可是非贯穿孔如压痕等结构。以较佳实施例而言,反射面310形成于光学调控膜300朝向光源模组100的一侧;多个出光结构330分别贯穿光学调控膜300。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出光结构330较佳是构成多个区块331分别对应于不同光源150的上方;以光源150采行列矩阵方式分布的背光模组10为例,多个区块331较佳采行列矩阵方式分布。光源150产生的光线可由反射面310及承载面125来回反射,并自出光结构330处穿出光学调控膜300。因此,借由调整出光结构330在光学调控膜300上不同位置的数量及大小,可分配来自光源150的光线。此外,前述的扩散板并在光线通过光学调控膜300之后及/或入射光学调控膜300之前,将光线作进一步的均匀化。借由光学调控膜以及扩散板的组合,本发明改善现有背光模组中LED mura及交接处暗影的缺陷。
[0067]当第一扩散板200为支撑结构160所支撑且设置于所述光源150上方时,光学调控膜300即叠设于第一扩散板200相背于光源模组100的一侧;再者,第二扩散板400叠设于光学调控膜300相背于第一扩散板200的一侧。在图2A?2B所示实施例中,侧墙160a可以其顶端161a抵触第一扩散板200的底面而支撑第一扩散板200。总而言之,第一扩散板200、光学调控膜300以及第二扩散板400形成三明治状结构,并且由支撑结构160支撑于光源150上方。在支撑结构160得稳定支撑第一扩散板200、光学调控膜300以及第二扩散板400的前提下,支撑结构160较佳具有较小的顶端面积/顶端宽度。其中第一扩散板200、光学调控膜300以及第二扩散板400在支撑结构160的支承下并能保持其得以发挥最佳功效的状态。
[0068]进一步而言,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来自光源150的光首先抵达第一扩散板200。此夕卜,光线并经过第一扩散板200而抵达光学调控膜300及第二扩散板400 ;与支撑结构160例如侧墙160a接触的第一扩散板200并且协助导光至支撑结构160上方,改善、减低支撑结构160例如侧墙160a所致的暗影。其中第一扩散板200较佳有较高的光穿透度。光线于第一扩散板200的光路P如图3A的示意,其中第一扩散板200的厚度提供导光至支撑结构160上方的空间并射入光学调控膜300。举例来说,当支撑结构160如侧墙160a的顶端161a面积越大,则所致的暗影也愈明显;此时,可增加第一扩散板200的厚度以补偿之。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扩散板200的厚度不小于Imm ;此外,第一扩散板200的厚度t与支撑结构160顶端的宽度w的关系较佳依据关系式t>w/4。
[0069]接着,自光源150的光线并通过光学调控膜300分配(于后详述),提高背光模组出光的均匀度且解决LED造成的暗带(mura);光学调控膜300的出光进入第二扩散板400,在此进行混光,改善、减低光学调控膜可能所致暗影,并且提高背光模组出光的均匀度。此夕卜,第一扩散板200的穿透度较佳大于第二扩散板400的穿透度,亦有助于提高出光均匀度。
[0070]如前所述,出光结构330在光学调控膜300上的不同位置可有不同的数量及/或大小,其中单位面积的光学调控膜300上的出光结构330数量可视为出光结构330的密度。出光结构330于光学调控膜300上占有的面积可称为穿透面积,其中单位面积的光学调控膜300上的出光结构330贡献的穿透面积构成光学调控膜300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其意义也相当于在一单位面积的光学调控膜300内,出光结构330(即开口)所占的面积比率(即单位穿透面积比率)。单位穿透面积比率或开口率较佳是为一标准化的比率值,而不具有单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同一光学调控膜300具有不同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再者,单位穿透面积比率可依据距离光源150的远近而变化。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穿透面积比率是以最接近的光源150的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预设的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变化。
[0071]以图3B所示为例。图3B所示为光学调控膜300的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光学调控膜300上包含有多个区块331 ;所述区块331依据预设光源/光源模组设计,并且在实际操作上分别对应于各光源150。举例来说,光学调控膜300设置于光源模组100上方,且各区块331与光源模组100内的各光源150对应。以较佳实施例而言,每一区块331内的出光结构330分布均为相同、相似或有一定程度的关连性。在各区块331内,出光结构330的穿透率/单位穿透面积比率以所对应的光源(于光学调控膜300上的)投影位置为中心,而依预设的第一函数的函数值朝区块331的外侧变化。换言之,第一函数的函数值(穿透率/单位穿透面积比率)将随着距离光源投影位置的距离增加而渐增。此外,第一函数并可随光源的形状或其对称的方向性而有不同。第一函数较佳为多项式函数,例如两次或三次以上多项式函数,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函数为如下所示的多项式函数:
[0072]Tr = 1^(1η+1?2(1η-1+1?3(1η-2+....+knd+m
[0073]其中ki?k ?与m分别为依光学需求调整的系数,d为出光结构330与光源于光学调控膜300上的投影位置之间的距离,Tr为该位置的穿透率/单位穿透面积比率或者在乘以一个参数后成为穿透率/单位穿透面积比率。其中,距离d可依如下所示的椭圆函数变化:
[0074]d= [(x/a)2+(y/b)2]0.5
[0075]其中a与b分别为椭圆的长、短轴系数,椭圆中心为光源投影位置的中心.’X与y分别为区块331中各位置与短、长轴的距离。
[0076]此外,依据椭圆函数的函数值作图,亦即作各区块331的开口率/单位穿透面积比率分布图,则该分布图大致呈现为对称的椭圆形,但不以此为限。借由此一设计,可使最终产生的背光在支撑结构160上方的光线分布较为均匀。
[0077]再者,以75吋面板的背光模组为例,第一函数为如下所示的多项式函数:
[0078]Tr= Ad2+Bd2_1+C
[0079]A = 0.0001
[0080]B = 0.0032
[0081]C = O
[0082]且距离d依如下所示的椭圆函数变化:
[0083]d= [(x/a)2+(y/b)2]0.5
[0084]a = I
[0085]b = 0.92
[0086]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设置于光源模组100上方的光学调控膜300由支撑结构160支承,并设置于载板120上;此时,光学调控膜300部分与支撑结构160投影重叠。光学调控膜300在与支撑结构160投影重叠的部分,其上开口率/单位穿透面积比率在第一函数的基础上较佳再通过乘以一加权值进行调整,其中该加权值较佳介于1.05至1.30之间。换句话说,本发明考量支撑结构而更优化光学调控膜300或出光结构的设计。
[0087]加权值并且依据不同的支撑结构而可以改变。以图2A?2B所示实施例为例,支撑结构160为侧墙160a,侧墙160a具有顶端161a及相对两墙面162a分别面向相邻的两光源150。墙面162a进一步相对于承载面125倾斜,并使侧墙160a的剖面呈现梯形状。此时,如图3B所示,光学调控膜300上有侧墙160a的顶端161a投影的部分邻接有墙面162a投影的部分;光学调控膜300上与顶端161a(投影)重叠的部分区域以及与墙面162a(投影)重叠的部分区域可分别有不同的穿透率/单位穿透面积比率加权值。举例来说,在与顶端161a投影重叠的光学调控膜300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330的穿透率/单位穿透面积比率的计算使用第一加权值;在与墙面162a投影重叠的光学调控膜300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330的穿透率/单位穿透面积比率的计算使用第二加权值,且第一加权值大于该第二加权值。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加权值介于1.2至1.3之间,第二加权值介于1.05至1.1之间。借由此一设置,可减少支撑结构160于光学调控膜300的投影位置上形成的暗影,进一步增加所产生背光在支撑结构160上方的均匀度。
[0088]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支撑结构160由隔板160b所组成。举例来说,当以拼接方式于承载面125上区隔出多个区域1250时,多个纵向、横向的隔板160b直立而组成格状构造;格状构造于高度方向上支撑光学调控膜300及扩散板,并且于扩散板上的投影为二维的格状图。其中,与隔板160b搭配使用的光学调控膜300,依据前述第一函数及加权值,相较于图2A?2B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侧墙,隔板160b顶端的宽度较小,于有隔板160b投影的部分可以具有较小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
[0089]图5A?5B再示意本发明其他支撑结构160实施例。如图5A所示,支撑结构160为侧墙160c ;侧墙160c具有相对两墙面162c相对承载面125倾斜。然而,相较于图2B所示的侧墙160a,本例中侧墙160c的顶端161c基本上为相对两墙面162c的交界,且为棱边。此亦能有效减低支撑结构160造成的背光暗影,且侧墙160c的顶端161a构成的二维格状构造亦足以对扩散板及光学调控膜300提供良好支持。
[0090]再者,如图5B所示,支撑结构160为侧墙160d。侧墙160d也具有相对两墙面162d相对承载面125倾斜,然侧墙160d具有形成为圆角的顶端162d。此一方面增加支撑结构160与扩散板的接触面积,一方面亦能有效减低支撑结构160造成的背光暗影。
[0091]图5C?5E再示意本发明其他支撑结构160实施例。其中图5C与6D的实施例是由载板120本身形成支撑结构160,图5E的实施例是另于载板120上放设支撑结构160。如图5C所示,支撑结构160为对载板120进行加工形成的凸肋160e ;凸肋160e突出于承载面125而支撑扩散板及光学调控膜300。此外,凸肋160e同时可增强载板120整体的刚性,以减低产生挠曲的机会。
[0092]在图的实施例中,载板120可由多个载板单元1200构成;载板单元1200组成载板120的同时,相邻载板单元1200并且构成支撑结构160。举例来说,载板单元1200具有底部1201、围绕底部的侧墙1202,以及自侧墙1202顶朝载板单元1200外侧延伸的连接部1203 ;其中连接部1203可相接或部分相叠,载板单元1200的底部1201 —方面相当于承载面125,另一方面,各底部1201范围亦大致相当于区块1250。多个载板单元1200可以连接部1203相互拼接来组成载板120,并且支承扩散板及光学调控膜300。比较图的实施例与图2A?2B的实施例,图中载板单元1200的侧墙1202相当于图2A?2B中侧墙160a的墙面162a,邻接的载板单元1200相互拼接的连接部1203则相当于侧墙160a的顶端161a。借由此一设计,可以组合的方式将较小的载板单元1200合组为完整的载板120,而非使用模具直接制成完整的载板120,因此可节省在模具上的成本。
[0093]如图5E所示,支撑结构160由支撑柱160f所提供。在此实施例中,支撑柱160f可为设置于承载面125上的一连续的整体,或者是多个纵、横向支撑柱160f设置于承载面125上并拼接成支撑结构160。支撑柱160f可配合载板120及/或光学调控膜300选用或更换。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中,支撑柱160f可选用透光材质、高反射率材质、或于表面设置高反射材质。
[0094]支撑结构160上支承有相叠设的光学调控膜300与扩散板,其中光学调控膜300夹设于第一扩散板200与第二扩散板400之间,且光学调控膜300可进一步与第一扩散板200及第二扩散板400的至少其一胶合,增加光学调控膜300与第一扩散板200及/或第二扩散板400之间的固定程度。用于胶合点的胶材700较佳为透明胶或光学胶。如图6A所示,光学调控膜300的相对两侧面可分别与第一扩散板200及第二扩散板400胶合;如图6B?6C所示,光学调控膜300可与第一扩散板200或第二扩散板400胶合。
[0095]光学调控膜300上与第一扩散板200及第二扩散板400胶合处以可以胶合点的方式实施;换言之,即胶材700仅施用于光学调控膜300上的局布区域而非全部施用。胶合点的设计以不影响出光质量为前提。胶合点较佳与光源150在光学调控膜300上的投影范围至少部分重叠。如图6D所示实施例,胶合点分布于光学调控膜300的局部且位在光源150的正上方。由于光学调控膜300较佳在光源150正上方对应位置的穿透率/单位穿透面积比率为最小,因此在此处胶合对于光学表现的影响将减低。
[0096]胶材并可与反射材质搭配,提升反射效果。如图6E所示,胶材700进一步包含下胶层710、反射层720以及上胶层730。下胶层710贴合第一扩散板200 ;反射层720设置于下胶层710背向第一扩散板200的一面,用以增强反射效果;上胶层730设置于反射层720背向下胶层710的一面,且贴合光学调控膜300。借由此一设置,可使因胶材700而对光学表现产生的影响降低。
[0097]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权利要求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光源模组,包含: 一载板,具有一承载面; 多个光源,分别设置于该承载面上;以及 至少一支撑结构,突设于该承载面,并位于相邻两个该光源之间; 一第一扩散板,设置于所述光源上方,并为该支撑结构所支撑; 一光学调控膜,叠设于该第一扩散板相背于该光源模组的一侧;其中,该光学调控膜包含多个出光结构,其中在未与该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是以最接近的该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一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变化;在与该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是以最接近的该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该第一函数的函数值乘以一加权值变化,该加权值介于1.05至1.30之间;以及 一第二扩散板,叠设于该光学调控膜相背于该第一扩散板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结构形成为一侧墙,该侧墙具有一顶端及相对的两墙面,该两墙面连接该顶端并分别面向相邻的两个该光源,该顶端抵触该第一扩散板相对该光学调控膜的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墙面相对于该承载面倾斜;在与该顶端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计算时使用的该加权值为一第一加权值;在与该墙面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计算时使用的该加权值为一第二加权值;该第一加权值大于该第二加权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加权值介于1.2至1.3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加权值介于1.05至1.1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四倍该第一扩散板的厚度的值大于该支撑结构的顶端宽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至少与该第一扩散板及该第二扩散板其中之一胶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与该第一扩散板或该第二扩散板的胶合点与该光源在该光学调控膜上的投影范围至少部分重叠。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及该第一扩散板以一胶材在该胶合点胶合,该胶材包含: 一下胶层,贴合该第一扩散板; 一反射层,设置于该下胶层背向该第一扩散板的一面;以及 一上胶层,设置于该反射层背向该下胶层的一面,且贴合该光学调控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该第一扩散板及该第二扩散板中至少其一是由多片拼接而成,且拼接的接缝位置至少部分与该支撑结构投影重叠。
1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光源模组,包含: 一载板,具有一承载面及至少一侧墙,其中该侧墙突设于该承载面,并区隔该承载面为多个区块;以及 多个光源,分别设置于所述区块上; 一第一扩散板,设置于所述光源上方,并为该侧墙所支撑; 一光学调控膜,叠设于该第一扩散板相背于该光源模组的一侧;其中,该光学调控膜包含: 一反射面,形成于该光学调控膜朝向该光源模组的一侧;以及多个出光结构,分别贯穿该光学调控膜;其中,在未与该侧墙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是以最接近的该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一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变化;在与该侧墙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是以最接近的该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该第一函数的函数值乘以一加权值变化,该加权值介于1.05至1.30之间;以及 一第二扩散板,叠设于该光学调控膜相背于该第一扩散板的一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侧墙具有一顶端及相对两墙面,该两墙面连接该顶端并分别面向相邻的两个该光源,该顶端抵触该第一扩散板相对该光学调控膜的表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墙面相对于该承载面倾斜;在与该顶端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计算时使用的该加权值为一第一加权值;在与该墙面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计算时使用的该加权值为一第二加权值;该第一加权值大于该第二加权值。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加权值介于1.2至1.3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加权值介于1.05至1.1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四倍该第一扩散板的厚度的值大于该支撑结构的顶端宽度。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至少与该第一扩散板及该第二扩散板其中之一胶合。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与该第一扩散板或该第二扩散板的胶合点与该光源在该光学调控膜上的投影范围至少部分重叠。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及该第一扩散板以一胶材在该胶合点胶合,该胶材包含: 一下胶层,贴合该第一扩散板; 一反射层,设置于该下胶层背向该第一扩散板的一面;以及 一上胶层,设置于该反射层背向该下胶层的一面,且贴合该光学调控膜。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该第一扩散板及该第二扩散板中至少其一是由多片拼接而成,且拼接的接缝位置至少部分与该侧墙投影重叠。
【文档编号】F21S8/00GK104501034SQ201410712319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1日
【发明者】钟炜竣, 林苏逸, 张继圣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