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透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8285阅读:16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镜,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车灯上,并用于传导一发光件的光线的车灯透镜。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灯包含一发光件,以及一用于传导该发光件的光线的车灯透镜。该车灯透镜包括前后间隔相对的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以及一自该入光面朝该出光面延伸连接的反射面。当光线自该入光面进入后,可受到该反射面反射而朝该出光面射出,达到传导光线、出光照明的目的。

而其中一种利用全反射原理反射光线的车灯透镜,其反射面包含许多个相连接的反射面部,在设计上通常包含八个反射面部,借此使该反射面构成多重焦距反射表面。然而,由于设计八个反射面部,在数量上过多、过于复杂,使得其光学设计困难,尤其是当每一反射面部的曲率设计不同,焦距设计不同时,更会造成设计上的难度,而且该车灯透镜于生产制造上也会较麻烦,因此有必要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光学设计也较简单,方便生产制造的车灯透镜。

本实用新型的车灯透镜,包含一个入光面、一个间隔地设置于该入光面前侧的出光面,及一个自该入光面周缘朝该出光面周缘延伸连接的反射面,该反射面包括两个上下间隔的第一反射面部,以及两个左右间隔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反射面部间的第二反射面部,所述第一反射面部与所述第二反射面部都是连续且弧曲的表面,每一个第一反射面部与所述第二反射面部间形成断差,使该反射面为非连续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灯透镜,该出光面包括数个上下左右排列且朝前弧突的扩散突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灯透镜,位于该出光面中央部位的所述扩散突部的弧突程度,大于位于该出光面左右两侧的所述扩散突部的弧突程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灯透镜,所述扩散突部的其中至少几个分别包括一个位于其中央最突出处的突出区域,该突出区域由上往下逐渐朝后倾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灯透镜,所述第一反射面部彼此上下对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灯透镜,所述第二反射面部彼此左右对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灯透镜,每一个第一反射面部与每一个第二反射面部为一个抛物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灯透镜,该入光面包括数个弧曲的第一区块,以及数个自所述第一区块朝后延伸并连接该反射面的第二区块,所述第二区块围绕所述第一区块而上下左右相连排列。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灯透镜,定义一条通过该入光面与该出光面的光轴,所述第一反射面部与所述第二反射面部都是绕着该光轴而弧曲。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灯透镜,还包含两个分别突出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面部上的突块,所述突块的尺寸不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面部与第二反射面部,可减少反射面部的数量,所以该反射面结构简单、光学设计也较简单,较方便生产制造。而且该反射面的结构设计,能利用全反射原理反射光线,光利用率佳。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灯透镜的一实施例的一前视立体图;

图2是该实施例的一后视立体图;

图3是该实施例的一前视图;

图4是该实施例的一后视图;

图5是一侧视剖视图,说明该实施例与一发光件,图中箭头说明光线路径;

图6是一俯视剖视图,说明该实施例与该发光件,图中箭头说明光线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车灯透镜的一实施例,为一车灯的其中一构件,并用于传导该车灯的一发光件1(图5)的光线。本实施例的车灯透镜包含一入光面2、一出光面3、一反射面4,以及二个突块5。

参阅图2、4、5,该入光面2向前弧曲并界定出一个对应于该发光件1的安装槽20。该入光面2包括数个弧曲的第一区块21,以及数个自所述第一区块21朝后延伸并连接该反射面4的第二区块22。所述第二区块22也是弧曲设置,并且围绕所述第一区块21而上下左右相连排列。定义一条通过该入光面2与该出光面3中央的光轴L,所述第二区块22围绕该光轴L而形成环形,该发光件1大致位于该光轴L上。

参阅图3、5、6,该出光面3间隔地设置于该入光面2前侧,并包括数个上下左右排列且朝前弧突的扩散突部31。位于该出光面3中央部位的所述扩散突部31的弧突程度,大于位于该出光面3左右两侧(图3以不同色块表示)的所述扩散突部31的弧突程度。所述扩散突部31中的其中几个分别包括一个位于其中央最突出处的突出区域311,该突出区域311由上往下逐渐朝后倾斜,该突出区域311的渐斜设计相对于上下笔直设计而言,能使射出光线的照明角度提高5度左右,此设计的好处在于,由于车辆上用于供车灯安装的空间有所限制,有些安装空间可能会导致车灯透镜安装后,该出光面3并非完全正对前方,而是略微朝下倾斜,因此通过本实施例的突出区域311倾斜设计来将出光照明角度提高,可以补偿出光照明角度,使光线照向正前方。也就是说,该突出区域311的斜向设计,可以弥补安装环境造成的出光角度偏差。

参阅图2、3、5,该反射面4自该入光面2周缘朝该出光面3周缘延伸连接,并包括两个上下间隔且分别连接所述突块5的第一反射面部41,以及两个左右间隔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反射面部41的顶缘与底缘间的第二反射面部42,且所述第二反射面部42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区块22。所述第一反射面部41与所述第二反射面部42相连接而围绕构成环形,并且围绕该入光面2。所述第一反射面部41与第二反射面部42都是连续且弧曲的表面,并且绕着该光轴L弧曲,因此第一反射面部41与第二反射面部42都是中央部位相对于周边部位朝外部弧突。每一个第一反射面部41与所述第二反射面部42间形成断差,使该反射面4为非连续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面部41彼此上下对称,所述第二反射面部42彼此左右对称。每一第一反射面部41与每一第二反射面部42为一抛物面,使该反射面4形成多重焦距抛物面。

所述突块5分别突出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面部41上,且所述突块5的尺寸不相同。所述突块5用于与车灯中的其他座体组装结合,通过该两突块5尺寸不同,使本实用新型车灯透镜以一定方向来与该座体结合,确保车灯透镜安装方向正确。

参阅图3、5、6,本实用新型使用时,该发光件1的光线自该入光面2进入该车灯透镜内部,并受到该反射面4朝该出光面3射出,由于所述第一反射面部41与第二反射面部42的曲率与焦点经过适当设计,能有效地利用全反射原理将光线朝前反射射出,能增加收光率、达到较佳的光线利用率。而该出光面3中央部位的扩散突部31,相较于左右两侧区块的扩散突部31较为向前弧突,因此该出光面3的中央部位具有较佳的光扩散效果,该中央部位属于光线扩散区块,左右两侧则具有较佳集光效果,以增加光线亮度。一般而言,由于发光件1正前方对应于车灯前方中央部位,此部位的光线强度较强,左右两侧的光线则较弱,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该出光面3的特殊结构,可提升中央部位的光扩散效果,以及提升左右两侧部位的集光效果,从而能使车灯正前方区域光线均匀,并补强左右两侧光线。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面部41与第二反射面部42,使该反射面4形成四重焦距全反射表面,相对于以往八重焦距反射表面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反射面部41、42数量较少(总共四个),所以该反射面4结构简单、光学设计也较简单,较方便生产制造,而且同样能使出光光线符合法规需求。更进一步地,若所述反射面部41、42中的任两个、任三个或四个都有相同曲率时,在光学设计上更为简单。此外,该反射面4与该出光面3的特殊结构互相搭配,能增加收光率、并使照明光线均匀,达到良好照明效果。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