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驱动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2313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源驱动外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驱动外壳。



背景技术:

目前照明领域内广泛应用电源驱动,电源驱动外壳通常包括底座和设于底座上的上盖,底座和上盖之间留有布线孔以供电线穿过,为满足结构稳定性要求,上盖和底座之间的配合较为紧密,防止上盖意外脱落而引发漏电等安全事故。由此带来上盖较难拆卸的技术问题,当操作人员需要对电源驱动外壳内的电源驱动或线路进行观察、调整或检修时,需要使用较大气力或配合专用工具(如螺丝刀)才能对上盖进行分离,操作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电源驱动外壳底座和上盖分离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驱动外壳,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上盖,所述上盖于一个或多个方向开设有开口,所述电源驱动外壳还包括与所述开口对应设置的侧盖,所述侧盖可拆卸的与所述上盖和/或所述底座扣合连接。

进一步,上述所述电源驱动外壳还包括撬孔,当所述侧盖与所述上盖扣合连接时,或者所述撬孔开设于所述上盖和侧盖之间;当所述侧盖与所述底座扣合连接时,所述撬孔开设于所述底座和侧盖之间。

进一步,上述所述上盖包括用于与所述底座连接的环形安装壁,所述侧盖可拆卸的扣合于所述上盖的环形安装壁上方。

进一步,上述所述侧盖上形成有第一卡接部,所述上盖于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侧盖和所述上盖通过所述第一卡接部与第一配合部扣合连接。

进一步,上述所述开口包括开设于所述上盖侧面的第一开口和开设于上盖顶面的第二开口,所述侧盖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的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口对应的顶壁,所述第一卡接部为设置在所述顶壁上的卡扣,所述第一配合部为所述上盖形成于所述第二开口处的卡槽。

进一步,上述所述撬孔为形成于所述上盖的环形安装壁上端面和所述侧盖下底面之间的布线孔。

进一步,上述所述开口、侧盖和所述撬孔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两个开口于所述上盖上对称设置。

进一步,上述所述底座上设有若干第二卡接部,所述环形安装壁于所述第二卡接部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配合部。

进一步,上述所述底座上开设有若干定位柱,所述侧盖顶壁于所述定位柱的对应位置设置有中空导引柱。

进一步,上述各所述侧盖上的中空导引柱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中空导引柱之间形成上卡线端,所述底座于所述上卡线端的对应位置形成所述下卡线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侧盖,使得操作人员对电源驱动外壳内的电源驱动或线路进行观察、调整或检修可在仅拆卸侧盖的情况下进行,由于电源驱动仍然有上盖进行保护,降低了漏电等安全风险。同时,侧盖相较于上盖的安装配合强度要求较低,使用扣合连接的方式不需要操作人员花费较大气力或使用专用工具,使操作更加简单、节省了拆装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驱动外壳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正视角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A-A剖视图;

图5是底座的立体图;

图6是上盖的立体图;

图7是侧盖的立体图;

图8是图1拆下侧盖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若存在)等序数词时,除非根据上下文其确实表达顺序之意,应当理解为仅仅是起区分之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若存在)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驱动外壳,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上盖2,所述上盖2于一个或多个方向开设有开口21,所述电源驱动外壳还包括与所述开口21对应设置的侧盖3,所述侧盖3可拆卸的与所述上盖2和/或所述底座1扣合连接。

上述电源驱动外壳还包括撬孔4,当所述侧盖3与所述上盖2扣合连接时,或者所述撬孔4开设于所述上盖2和侧盖3之间;当所述侧盖3与所述底座1扣合连接时,所述撬孔4开设于所述底座1和侧盖3之间。用户可通过撬孔4轻便的拆卸侧盖3,拆卸过程中可免除需要使用专用工具(如螺丝刀)的困扰,降低了拆装难度。

上述上盖2包括用于与所述底座1连接的环形安装壁22,所述侧盖3可拆卸的扣合于所述上盖2的环形安装壁22上方。环形安装壁22利于增大上盖2和底座1的接触面积,利于将上盖2紧密的固定在底座1上,提高上盖2和底座1的整体结构强度。

上述侧盖3上形成有第一卡接部,所述上盖2于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侧盖3和所述上盖2通过所述第一卡接部与第一配合部扣合连接。

上述开口21包括开设于所述上盖2侧面的第一开口211和开设于上盖2顶面的第二开口212,所述侧盖3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211对应的侧壁31,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口212对应的顶壁32,所述第一卡接部为设置在所述顶壁上的卡扣33,所述第一配合部为所述上盖2形成于所述第二开口212处的卡槽23。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11和第二开口212利于操作人员更全面的观察电源驱动或布线结构,同时,卡槽23设置在第二开口212处使操作人员可方便的向下按压,实现侧盖3的便捷安装。

上述撬孔4为形成于所述上盖2的环形安装壁22上端面和所述侧盖3下底面之间的布线孔。撬孔4和布线孔共用简化了结构,同时可保障电源驱动外壳的密封效果,提高安全性。

上述开口21、侧盖3和所述撬孔4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两个开口21于所述上盖3上对称设置。对称设置的开口211可便于操作人员从多个角度对电源驱动进行检修,也利于电源驱动的整体更换。

上述底座1上设有若干第二卡接部11,所述环形安装壁22于所述第二卡接部11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配合部221。第二卡接部11和第二配合部221用于固定底座1和上盖2。

上述底座1上开设有若干定位柱12,所述侧盖顶壁32于所述定位柱12的对应位置设置有中空导引柱34。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柱12上部为倒圆角结构,利于侧盖3在安装过程中的定位,进一步简化了安装操作。

上述各侧盖3上的中空导引柱34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中空导引柱34之间形成上卡线端35,所述底座1于所述上卡线端35的对应位置形成所述下卡线端13。上述结构实现了侧盖3和底座1的卡线功能,使操作人员仅需拆卸侧盖3即可对电源驱动的线路布局进行调整,操作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侧盖,使得操作人员对电源驱动外壳内的电源驱动或线路进行观察、调整或检修可在仅拆卸侧盖的情况下进行,由于电源驱动仍然有上盖进行保护,降低了漏电等安全风险。同时,侧盖相较于上盖的安装配合强度要求较低,使用扣合连接的方式不需要操作人员花费较大气力或使用专用工具,使操作更加简单、节省了拆装时间。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如上述扣合连接不仅限于通过卡扣连接,还可以包括通过螺纹连接;上述撬孔不仅限于与布线孔共用等。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