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9414发布日期:2019-02-26 17:58阅读:8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射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照明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反射器。



背景技术:

LED灯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固态半导体器件,其采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技术作为发光源,可以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不同种类的 LED能够发出各种颜色的不同波长的光线。由于LED灯具有高亮度、低耗能、环保、寿命长、耐冲击性和性能稳定的优点,使得其在照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用于基础照明的LED灯具,需要进行大角度配光,这类灯具一般包括以下两种灯具: (1)筒灯:一般采用中小功率光源,在光源上加一个扩散板,一般情况下,扩散板上的亮度非常高,导致眩光严重;(2)面板灯:分为直下式面板灯和侧发光面板灯,直下式面板灯虽然采用了大面积扩散板,对降低亮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亮度仍然很高,眩光降低有限;侧发光面板灯,由于采用了导光板和扩散板,灯具出光较均匀,防眩效果优于底发光面板灯,但成本较高,且光效较低。

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灯具反射部件进行优化设计,在应用到灯具进行大角度配光的同时,也能达到无眩光的照明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反射器,该反射器为暗光反射器,其包括一体成型的混光部和反光部,以及位于混光部和反光部之间的扩散部,三者相互配合,在进行基础照明的大角度配光过程中,人眼平视时无直射光入射到人眼,以达到消除直射眩光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反射器,包括混光部和反光部,所述反光部位于混光部的上方,且所述混光部和反光部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混光部呈圆柱状或圆台状,所述反光部呈碗状;在所述混光部和反光部之间设置有扩散部,所述扩散部的透光率范围为70%~85%,雾度范围为85%~98%。

该反射器通过将混光部和反光部做成一体成型,结构牢固稳定,且在混光部和反光部之间设置了透光率范围为70%~85%,雾度范围为85%~98%的扩散部,三者相互进行配合,对光路进行优化,能保证反射光的合理分配,形成均匀配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混光部和反光部为采用PC一体注塑成型。PC为聚碳酸酯的简称,作为一种强韧的热塑性树脂,其生产得到反射器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抗冲击性和阻燃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扩散部为透光率为80%,雾度为92%的扩散板。扩散部优选透光率为80%,雾度为92%的扩散板,在提高光源利用率的同时,配合混光部和反光部的使用能降低LED光源的亮度,进而降低眩光,提高照明舒适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反光部的内侧为反射面,所述反射面为旋转对称曲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反射面为电镀镜面。

反射面的母线为精心设计好的非自由曲线,其可以将反射面上所有的光入射反射在直射光范围内,即反射面的反射光控制在直射光范围内,确保反射光的照射范围,从而控制眩光。

将该反射器运用到筒灯等灯具上,在进行基础照明的大角度配光过程中,,人眼平视时无直射光入射到人眼,可以有效地降低眩光;将测试,采用该反射器的筒灯,眩光值可以降低到19以下。

基于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射器,通过对光学部件混光部、扩散部和反光部的结构进行设计并优化光学参数和光路,使三者相互进行配合,保证反射光的合理分配,形成均匀配光,进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眩光,提高照明舒适度,保护人眼健康。

(2)本实用新型的反射器为暗光反射器,在实现基础照明的大角度配光时,使眩光值降低到19以下,人眼平视时无直射光入射到人眼,以达到消除直射眩光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射器的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射器的半剖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射器的直射光和反射光的光路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射器的配光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图1给出了本实施例的反射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和图3则给出了本实施例的反射器的截面图和半剖图,结合参考图1~图3,一种反射器,包括混光部1、反光部2和扩散部3,其中反光部2位于混光部1的上方,扩散部3位于混光部1和反光部2之间,而且混光部1和反光部2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混光部1和反光部2为采用PC一体注塑成型,PC 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的简称,作为一种强韧的热塑性树脂,PC生产得到反射器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抗冲击性和阻燃性。

本实施例的反射器通过将混光部和反光部做成一体成型,结构牢固稳定;当然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和结构的优化,也将扩散部与混光部以及反光部做成一体结构。

混光部,也称为混光腔,其底部设置了LED光源(图中未标出),LED光源发出的光源,经由混光部、扩散部以及反光部出射。混光部1的内部一般不进行表面处理,其具有圆柱(圆筒)状或圆台状的结构,与此对应地,反光部2呈碗状结构,或者近似喇叭状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扩散部的透光率范围为70%~85%,雾度范围为85%~98%,进一步地优选,扩散部3选用了透光率为80%,雾度为92%的扩散板,混光部1、反光部2和扩散部 3三者相互进行配合,对光路进行优化,能保证反射光的合理分配,形成均匀配光。

图4为本实施例的反射器的直射光和反射光的光路示意图,参考图4,并进一步参考图2,混光部1的直径为a,反光部2的直径为b,反光部2的高度为c,且反光部2与混光部1之间形成遮光角θ;反光部2的内侧为反射面21,反射面21为电镀镜面,且具有旋转对称曲面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面21的母线为精心设计好的非自由曲线,在上述结构,需满足“遮光角θ≥30°”,以及“2*c/(a+b)≥0.577”的参数要求,这样可以将反射面21上所有的光入射反射在直射光范围内,即反射面的反射光控制在直射光范围内,确保反射光的照射范围,从而控制眩光。

另外,反射器的曲线由多个离散点组成,每一个离散点上的斜率K,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斜率要求。本实施例的反射器,按照上述的参数对反射面进行设计,使得从扩散部3出射的光经过反射面的每一个反射点反射后,都在直射光范围内。在保证反射光反射方向后,需要保证反射光的合理分配,以方便形成均匀配光。图5为本实施例的反射器的配光曲线图,本实施例通过对反射器的反射光进行合理配合,从而调整型材最终的配光曲线,调整了各个离散点的斜率,直至形成一个均匀过渡的光斑。

本实施例提供的反射器可以有效地降低眩光,将该反射器运用到筒灯上,在进行基础照明的大角度配光过程中,人眼平视时无直射光入射到人眼,可以有效地降低眩光;经测试,采用该反射器的筒灯,UGR(Unified Glare Rating),即统一眩光值,可以降低到19以下,测试结果参见表1。

表1暗光反射器的实测UGR数值

依据CIE Publ.117计算UGR,S/H=0.25

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该反射器的筒灯,UGR数值在任何空间尺寸下均小于19。

另外,该暗光反射器的其他参数测试结果如下:

灯具光通量(lm):1401.48;灯具效能(lm/w):97.73;

中心光强(cd):1313.803;最大光强(cd):1332.579;

最大光强角度:C=270.0,γ=9.0;C270面光束角:61.36;

平均光束角(IEC 61341):61.01;

最大允许距高比(1/2):CO_l80=0.90 C90_270=0.83;

最大允许距高比(1/4):CO_l80=0.93 C90_270=0.88;

上射光通比(占灯具):0.76%;下射光通比(占灯具):99.24%;

CIE Type:直接型;

π立体角内输出光通量比:99.204%。

本实施例提供的反射器,通过对光学部件混光部、扩散部和反光部的结构进行设计并优化光学参数和光路,使三者相互进行配合,保证反射光的合理分配,形成均匀配光,进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眩光,提高照明舒适度,保护人眼健康,实现健康照明。

以上内容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