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轧辊返修方法

文档序号:3196843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轧辊返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辊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轧辊返修方法。
背景技术
轧辊是使(轧材)金属产生塑性变形的工具,是决定轧机效率和轧材质量的重要消耗部件。轧辊是轧 钢厂轧钢机上的重要零件,利用一对或一组轧辊滚动时产生的压力来轧碾钢材。它主要承受轧制时的动静载荷、磨损和温度变化的影响。由于轧辊对金属的挤压作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轧辊的表面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损伤或者形变,因此在轧辊使用周期中,需要进行多次返修。现有技术中对轧辊的修复工作多采用车削修复工艺,车削修复主要是用车刀对旋转中的轧辊进行车削加工,车削修复工艺具体步骤为;首先,将轧辊从轴承座上拆卸下来;然后,将轧辊安装于轧辊机床上;在轧辊加工找正之后开启轧辊机床对轧辊进行切削修复,在对轧辊修复之后,还需要将轧辊再装回至轴承座上。在轧钢生产线中,粗轧机组轧制速度较慢,一般都在I. 5m/s以下,套设于轧辊上的轴承规格大,在一个轧制周期下来,轧辊工作表面尽管已经磨损,但是轴承以及油脂密封件等并未损坏。为了重新车削辊身,在多次拆卸轴承座过程中,由于轧辊体积大、重量重,使得轴承座操作复杂拆装困难,稍有不慎,就会损坏密封件,碰坏轴承,扩大损失。综上所述,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对轧辊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将轧辊从轴承座上拆下而带来的轧辊拆卸安装复杂,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轧辊返修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解决现有技术在对轧辊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将轧辊从轴承座上拆下而带来的轧辊拆卸和安装复杂的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轧辊返修方法,用于对中小型棒线材粗轧机轧辊的返修,包括轧辊和安装于轧辊上的轴承座,包括步骤I)将所述轧辊和所述轴承座同时吊装并装夹至轧辊机床上,并固定所述轴承座;2)启动轧辊车床对轧辊进行修复。优选地,在首次返修轧辊前,调整所述轧辊上安装的动迷宫与所述轧辊的同心度
保持一致。优选地,在首次返修轧辊前,在轴承座的受力端设置进行吊装用的吊耳。优选地,所述步骤I)中具体包括步骤11)将所述轧辊和所述轴承座同时吊装至轧辊机床上;12)将所述吊耳连接于所述轧辊机床的吊装横梁上;13)将所述轧辊的传动侧使用轧辊机床的夹盘固定,并以所述动迷宫为参照基准,调整轧辊与所述夹盘的同轴度;
14)将所述轧辊机床的顶针顶住所述轧辊的传动侧相对的一端。优选地,所述步骤13)中,以所述动迷宫的外圆为找正基准面,通过百分表对所述动迷宫的跳动进行检测,以该跳动作为参照,调整轧辊与所述夹盘的同轴度。优选地,所述动迷宫为304不锈钢动迷宫,所述动迷宫的内外圆光洁度不小于7级。优选地,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步骤21)从所述轧辊中间偏右的部位进刀,并使所述轧辊机床的切削刀向左移动至所述轧辊的左边沿;22)调整二次进刀位置,使所述轧辊机床的切削刀于所述步骤21)的进刀部位进刀,并向右进行轧辊修复加工到所述轧辊的右边沿;23)顺序重复所述步骤21)和所述步骤22)。优选地,所述步骤2)还包括步骤24)对所述轴承座的润滑脂进行更换,所述步骤24)与所述步骤21)、所述步骤22)和所述步骤23)同步进行。优选地,所述步骤24)具体包括步骤241)打开所述轴承座的换油口和排油口 ;
242)在所述轧辊滚动的过程中,从所述换油口加注新润滑油脂。优选地,还包括步骤3)于所述动迷宫的外侧涂抹高温锂基脂。本发明所提供的轧辊返修方法,是一种用于对中小型棒线材粗轧机轧辊进行修复的方法,包括轧辊和安装于轧辊上的轴承座。本发明所提供的轧辊返修方法包括步骤I)将所述轧辊和所述轴承座同时吊装至轧辊机床上,并固定所述轴承座;步骤2)启动轧辊车床对轧辊进行修复。在本发明所提供的轧辊返修方法步骤I)中,同时将轧辊和轴承座吊装至轧辊机床上对轧辊进行加工,不需要再进行轴承座的拆卸工作,能够实现解决现有技术在对轧辊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将轧辊从轴承座上拆下而带来的轧辊拆卸和安装复杂的目的。


图I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轧辊机床对轧辊进行修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轧辊返修方法的流程图;图I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轧辊I ;轴承座2;吊耳21;动迷宫3 ;轧辊机床4 ;夹盘41 ;顶针42。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轧辊返修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解决现有技术在对轧辊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将轧辊从轴承座上拆下而带来的轧辊拆卸和安装复杂的目的。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I和图2,图I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轧辊机床对轧辊进行修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轧辊返修方法的流程图。本发明所提供的轧辊返修方法,是一种用于对中小型棒线材粗轧机轧辊进行修复的方法,包括轧辊I和安装于轧辊I上的轴承座2。本发明所提供的轧辊返修方法包括步骤I)将轧辊I和轴承座2同时吊装至轧辊机床4上,并固定轴承座2 ;步骤2)启动轧辊机床4对轧辊I进行修复。在本发明所提供的轧辊返修方法步骤I)中,先将轧辊I连同轴承座2 —起吊至轧辊机床4处,然后通过固定轴承座2实现轧辊I于轧辊机床4上的安装。在本发明中,同时将轧辊I和轴承座2吊装至轧辊机床4上对轧辊I进行加工,不需要再进行轴承座2的拆卸工作,能够实现解决现有技术在对轧辊I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将轧辊I从轴承座2上拆下而带来的轧辊I拆卸和安装复杂的目的。对轧辊I进行修复时轧辊机床4上用于对轧辊I的表面进行修复用的切削刀为直 线移动,因此需要轧辊I转动实现轧辊I的周向切削。为了实现切削刀于轧辊I上的均匀切削,轧辊I在转动的过程中尽量保证不存在偏心距,所以在轧辊I装于轧辊I车床上时首先进行轧辊I的轴线与加装装置之间的同心度。本发明提供的轧辊返修方法是同时将轧辊I以及安装于轧辊I上的轴承座2同时吊装至轧辊机床4上进行修复,由于轴承座2是安装于轧辊I的端部,在进行轧辊I的轴线与加装装置之间的同心度测量时对轧辊I直接进行测量较为复杂,并且有轴承座2的影响,还将增大测量的误差。为了方便轧辊I的轴线与加装装置之间的同心度的测量,本发明对测量进行了基准转换。该基准转换是通过动迷宫3实现的,具体设置如下将动迷宫3设置为与轧辊I的同心度保持一致。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能够通过检测动迷宫3与加装装置之间的同心度,从而确定轧辊I与加装装置之间的同;L、度。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将动迷宫3设置为与轧辊I的同心度保持一致,可以理解为在理想状态下动迷宫3的中心线与轧辊I的轴线同轴(重合)。在实际当中,动迷宫3的中心线与轧辊I的轴线存在偏差,如果该偏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则也可以认为动迷宫3的中心线与轧辊I的轴线同轴。另外,上述动迷宫3与加装装置之间的同心度可以理解为,在轧辊I车床上的两个相对的用于对轧辊I进行加装的夹具所具有的虚拟的轴线,动迷宫3的中心线与该虚拟轴线的同心度。基于上述实施例,当轧辊I夹装于轧辊机床4上时,为了避免轴承座2对轧辊I转动地影响,需要将轴承座2进行固定设置,该轴承座2固定设置为在轧辊I进行切削旋转时,轴承座2保持固定,当轧辊I完成修复之后轴承座2还能够从轧辊机床4上卸下。为了便于轴承座2的吊装以及对轴承座2的固定设置,本发明于轴承座2的受力端设置有吊耳21,吊耳21能够用于轴承座2的吊装,还能够通过吊耳21设置于轧辊机床4上。轴承座2为一种支撑部件,当轴承座2放置于机架或者地面上时,将对轧辊I具有支撑作用,轧辊I的重力将施加给轴承座2的下部,因此轴承座2的受力端在一种实施例中也可以理解为轴承座2的下部。具体地,步骤包括如下步骤11)将轧辊I和轴承座2同时吊装至轧辊机床4上;12)将吊耳21连接于轧辊机床4的吊装横梁上;13)将轧辊I的传动侧使用轧辊机床4的夹盘41固定,并以动迷宫3为参照基准,调整轧辊I与夹盘41的同轴度;14)将轧辊机床4的顶针42顶住轧辊I上与传动侧相对的一端。其中,步骤12)为本发明对轴承座2的一种具体固定方式。轧辊机床4具有吊装横梁,可以在吊装横梁上设置有与轴承座2上所设置的吊耳21相配合的安装部(如挂钩或者插销),通过安装部实现轴承座2的固定安装。步骤13)中采用夹盘41对轧辊I的传动侧进行固定,该操作与现有技术相同,因此在这里不再赘述。需要对轧辊I的传动侧进行解释轧辊I在对金属进行轧制作业时,轧辊I是通过外部传动设备实现转动的,一般情况下外部传动设备是通过齿轮系实现传动的,齿轮系的输入端与外部传动设备的动力输出部连接,齿轮系的输出端与轧辊I的一端连接,轧辊I用于与齿轮系的输出端实现连接的一端为轧辊I的传动侧。在步骤13)中以动迷宫3为参照基准,调整轧辊I与夹盘41的同轴度。其具体操作为以动迷宫3的外圆为找正基准面,通过百分表对动迷宫3的跳动进行检测,以该跳动作为参照,调整轧辊I与夹盘41的同轴度。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动迷宫3采用304不锈钢制成,并且动迷宫3的内外圆光洁度为8级。采用不锈钢材质作为动迷宫3的制作材料能够使动迷宫3具有较高的使用强度,提高其使用寿命。本发明对轧辊I的入刀切削方式还做出了如下调整步骤2)具体包括步骤21)从轧辊I中间偏右的部位进刀,并使轧辊机床4的切削刀向左移动至轧辊I的左边沿;步骤22)调整二次进刀位置,使轧辊机床4的切削刀于步骤21)的进刀部位进刀,并向右进行轧辊I修复加工到所述轧辊I的右边沿;步骤23)顺序重复所述步骤21)和步骤22)。上述切削刀的入刀点为轧辊I的体部切入,能够避免切削刀从轧辊I的侧端切入而引起的卡刀 现象。为了实现左右方向的切削加工,本发明对轧辊机床4做出了部分改进,轧辊机床4用于进行切削作业的切削刀安装于轧辊机床4上的可移动的遛板上,并设置了一把切削刀。为了实现遛板带动切削刀能够左右对轧辊I进行切削,于遛板上设置了两把切削刀,其刀刃的朝向方向分别设置为用于左加工和右加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如果实现切削刀对轧辊I的切削加工,其刀上的刀刃需要具有一定的角度偏斜从而实现切削工作。在采用本发明对轧辊I进行修复时,轧辊I进行转动,轴承座2则相对于轧辊I固定不动,上述动作状态与轴承座2更换润滑脂动作状态相同,因此在进行轧辊I的修复的同时,还能够实现轴承座2润滑脂的更换工作。因此,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2)还包括步骤24)对轴承座2的润滑脂进行更换。具体地,步骤24)与步骤21)、步骤22)和步骤23)同步进行。步骤24)具体包括步骤241)打开轴承座2的换油口和排油口 ;步骤242)在轧辊I滚动的过程中,从换油口加注新润滑油脂。当新加注润滑油脂不断充满轴承座2时,废旧的润滑脂则从排油口排出,从而实现轴承座2润滑脂的更换。为了提高动迷宫3的工作性能,本发明还增加了步骤3)于动迷宫3的外侧涂抹高温锂基脂,锂基润滑脂在极端恶劣的操作条件下,还具有较强润滑效能的润滑脂,因此于动迷宫3的外侧涂抹高温锂基脂能够增加动迷宫3的润滑性,使其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耐磨性,提高动迷宫3的使用寿命。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轧辊返修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 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轧辊返修方法,用于对中小型棒线材粗轧机轧辊的返修,包括轧辊(I)和安装于轧辊(I)上的轴承座(2),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1)将所述轧辊(I)和所述轴承座(2)同时吊装并装夹至轧辊机床(4)上,并固定所述轴承座⑵; 2)启动轧辊机床对所述轧辊(I)进行修复。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轧辊返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首次返修轧辊(I)前,调整所述轧辊(I)上安装的动迷宫(3)与所述轧辊(I)的同心度保持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轧辊返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首次返修轧辊(I)前,在轴承座 (2)的受力端设置进行吊装用的吊耳(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轧辊返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具体包括步骤 11)将所述轧辊(I)和所述轴承座(2)同时吊装至轧辊机床(4)上; 12)将所述吊耳(21)连接于所述轧辊机床(4)的吊装横梁上; 13)将所述轧辊⑴的传动侧使用轧辊机床⑷的夹盘(41)固定,并以所述动迷宫(3)为参照基准,调整轧辊(I)与所述夹盘(41)的同轴度; 14)将所述轧辊机床(4)的顶针(42)顶住所述轧辊(I)的传动侧相对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轧辊返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3)中,以所述动迷宫(3)的外圆为找正基准面,通过百分表对所述动迷宫(3)的跳动进行检测,以该跳动作为参照,调整轧辊⑴与所述夹盘(41)的同轴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轧辊返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迷宫(3)为304不锈钢动迷宫,所述动迷宫⑶的内外圆光洁度不小于7级。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轧辊返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步骤 21)从所述轧辊⑴中间偏右的部位进刀,并使所述轧辊机床⑷的切削刀向左移动至所述轧辊(I)的左边沿; 22)调整二次进刀位置,使所述轧辊机床(4)的切削刀于所述步骤21)的进刀部位进刀,并向右进行轧辊(I)修复加工到所述轧辊(I)的右边沿; 23)顺序重复所述步骤21)和所述步骤22)。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轧辊返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还包括步骤24)对所述轴承座(2)的润滑脂进行更换,所述步骤24)与所述步骤21)、所述步骤22)和所述步骤23)同步进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轧辊返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4)具体包括步骤 241)打开所述轴承座(2)的换油口和排油口; 242)在所述轧辊(I)滚动的过程中,从所述换油口加注新润滑油脂。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轧辊返修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3)于所述动迷宫(3)的外侧涂抹高温锂基脂。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轧辊返修方法,是一种用于对中小型棒线材粗轧机轧辊进行修复的方法,包括轧辊和安装于轧辊上的轴承座。本发明所提供的轧辊返修方法包括步骤1)将所述轧辊和所述轴承座同时吊装至轧辊机床上,并固定所述轴承座;步骤2)启动轧辊车床对轧辊进行修复。在本发明所提供的轧辊返修方法步骤1)中,同时将轧辊和轴承座吊装至轧辊机床上对轧辊进行加工,不需要再进行轴承座的拆卸工作,能够实现解决现有技术在对轧辊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将轧辊从轴承座上拆下而带来的轧辊拆卸和安装复杂的目的。
文档编号B23P6/00GK102744550SQ20121000198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5日
发明者刘加宝, 刘红军, 宋继红, 张树萍, 李剑, 杨乐彬, 董毓强, 郑玉良 申请人: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