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金属带材轧制的十辊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5430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金属带材轧制的十辊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轧辊轴水平排列的金属轧制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金属带材轧制的十棍轧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六辊轧机,这种轧机由上辊系的上工作辊、上中间辊和上支承辊三根轧辊和下辊系的下工作辊、下中间辊和下支承辊三根轧辊共六根轧辊组成。轧制带材时,带材在两根工作辊之间轧制,采用工作辊和中间辊的弯辊装置调节板型,依靠中间辊的轴向横移窜辊调整带钢边部的不均匀载荷以减小轧辊的不均匀磨损。这种轧机不能轧制较薄的带材。如果需要轧制较薄的带材,则要减小工作辊的直径,工作辊直径的减少,降 低了工作辊的扭转强度和刚度。在轧制带材过程中,小刚度工作辊可能出现横向侧弯,带材表面上会出现振动纹,影响带材的表面质量。如果使用现有的多辊轧机,例如二十辊轧机,虽然可以轧制较薄的带材,但多轧棍的轧机对板形控制存在一定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轧制较薄带材、轧制质量高的轧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金属带材轧制的十辊轧机。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发明目的一种用于金属带材轧制的十辊轧机,包括轧机机架(I)、弯辊缸块(2)、上辊系和下辊系,上辊系由上工作辊(31)、上中间辊(32)和上支承辊(33)组成,下辊系由下工作辊
(41)、下中间辊(42)和下支承辊(43)组成,上工作辊(31)、上中间辊(32)、上支承辊(33)、下工作辊(41)、下中间辊(42)和下支承辊(43)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座设于轧机机架(I)上,弯辊缸块(2)对称地设于上辊系和下辊系的两侧,其特征是还包括上支撑辊(51)、下支撑辊(52)、支撑辊底座(61)、支撑辊滑架¢2)和支撑辊压紧液压缸(63),上支撑辊(51)共有两根,分别位于上工作辊(31)的左侧和右侧,且上支撑辊(51)的辊面都贴合于上工作辊(31)的辊面,下支撑辊(52)共有两根,分别位于下工作辊(41)的左侧和右侧,且下支撑辊(52)的辊面都贴合于下工作辊(41)的辊面,支撑辊底座¢1)固定在轧机机架(I)上,且支撑辊支架¢1)位于上工作辊(31)轴承座和下工作辊(41)轴承座的内侧面,支撑辊支架(61)上连接支撑辊滑架¢2)和支撑辊压紧液压缸(63),上支撑辊(51)和下支撑辊(52)都装设于支撑辊滑架¢2)上,支撑辊压紧液压缸¢3)活塞杆的前端分别连接上支撑辊(51)和下支撑辊(52)并将上支撑辊(51)辊面和下支撑辊(52)辊面分别压紧在上工作辊(31)辊面和下工作辊(41)辊面上,上支撑辊(51)轴线和上工作辊(31)轴线所在水平面的夹角在O 15°,下支撑辊(52)轴线和下工作辊(41)轴线所在水平面的夹角在O 15°,支撑辊压紧液压缸¢3)活塞杆的压力作用线和为水平方向或斜上方且和水平线的夹角不大于 15°。所述的用于金属带材轧制的十辊轧机,其特征是上支撑辊(51)轴线和经过上工作辊(31)轴线的水平面的距离不大于10mm,下支撑辊(52)轴线和经过下工作辊(41)轴线的水平面的距离不大于10mm。本实用新型中的四根支撑辊在工作辊工作时以适当的压力压住上下工作辊两侧,不让工作辊左右侧弯。支撑辊与中间辊之间不接触,以保证工作辊和中间辊的正负弯辊效果。增加支撑辊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辊直径可以减小,能够轧制更薄的带钢。由于有支撑辊的支撑,工作辊不会在横向产生侧弯,也避免了带材表面产生振动纹,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工作辊和中间辊弯辊的优势调节带材板型。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六辊轧机的以下缺点1.不能够轧制较薄的带材;2.工作辊会出现横向侧弯;3.带材表面产生振动纹。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能轧制较薄的带材;2.工作辊没有横向侧弯现象;3.带材表面不会产生振动纹;4.有效利用工作辊和中间辊的正负弯辊。

图I是本实用新型中上辊系和下辊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工作辊和上支撑辊设置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撑辊支架和支撑辊压紧液压缸设置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工作辊和上支撑辊位置设置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工作辊和下支撑辊位置设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一种用于金属带材轧制的十辊轧机,包括轧机机架I、弯辊缸块2、上辊系、下辊系、上支撑辊51、下支撑辊52、支撑辊底座61、支撑辊滑架62和支撑辊压紧液压缸63,如图I 图3所示,具体结构是上辊系由上工作辊31、上中间辊32和上支承辊33组成,下辊系由下工作辊41、下中间辊42和下支承辊43组成,上工作辊31、上中间辊32、上支承辊33、下工作辊41、下中间辊42和下支承辊43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座设于轧机机架I上,弯辊缸块2对称地设于上辊系和下辊系的两侧。上支撑辊51共有两根,分别位于上工作辊31的左侧和右侧,且上支撑辊51的辊面都贴合于上工作辊31的辊面。下支撑辊52共有两根,分别位于下工作辊41的左侧和右侧,且下支撑辊52的辊面都贴合于下工作辊41的辊面。支撑辊底座61固定在轧机机架I上,且支撑辊底座61位于上工作辊31的轴承座和下工作辊41的轴承座2的内侧面,支撑辊底座61上固定支撑辊滑架62和支撑辊压紧液压缸63,上支撑辊51和下支撑辊52的轴承支架都装设于支撑辊滑架62上,支撑辊压紧液压缸63活塞杆的前端分别连接上支撑辊51和下支撑辊52的轴承支架,并将上支撑辊51辊面和下支撑辊52辊面分别压紧在上工作辊31辊面和下工作辊41辊面上。上支撑辊51轴线和上工作辊31轴线所在水平面的夹角在O 15°的范围内,本实施例取0,即上支撑辊51轴线和上工作辊31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下支撑辊52轴线和下工作辊41轴线所在水平面的夹角在O 15°的范围内,本实施例取0,即下支撑辊52轴线和下工作辊41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支撑辊压紧液压缸63活塞杆的压力作用线和为水平方向或斜上方且和水平线的夹角不大于15°,本实施例取水平方向。实施例2一种用于金属带材轧制的十辊轧机,包括轧机机架I、弯辊缸块2、上辊系、下辊系、上支撑辊51、下支撑辊52、支撑辊支架61、支撑辊滑架62和支撑辊压紧液压缸63,具体结构是如图4所示,L1是经过上工作辊31轴线的水平面,L2是经过上支撑辊51轴线的水平面,L1和L2之间的距离Ii1为5mm,且上支撑辊51的辊面贴合于上工作辊31的辊面;如图5所示,L3是经过下工作辊41轴线的水平面,L4 是经过下支撑辊52轴线的水平面,L3和L4之间的距离h2为5mm,且下支撑辊52的辊面贴合于下工作辊41的辊面。其他结构和使用方法都和实施例I同。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金属带材轧制的十辊轧机,包括轧机机架(I)、弯辊缸块(2)、上辊系和下辊系,上辊系由上工作辊(31)、上中间辊(32)和上支承辊(33)组成,下辊系由下工作辊(41)、下中间辊(42)和下支承辊(43)组成,上工作辊(31)、上中间辊(32)、上支承辊(33)、下工作辊(41)、下中间辊(42)和下支承辊(43)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座设于轧机机架(I)上,弯辊缸块(2)对称地设于上辊系和下辊系的两侧, 其特征是还包括上支撑辊(51)、下支撑辊(52)、支撑辊底座(61)、支撑辊滑架(62)和支撑辊压紧液压缸(63), 上支撑辊(51)共有两根,分别位于上工作辊(31)的左侧和右侧,且上支撑辊(51)的辊面都贴合于上工作辊(31)的辊面,下支撑辊(52)共有两根,分别位于下工作辊(41)的左侧和右侧,且下支撑辊(52)的辊面都贴合于下工作辊(41)的辊面, 支撑辊底座¢1)固定在轧机机架(I)上,且支撑辊支架¢1)位于上工作辊(31)轴承座和下工作辊(41)轴承座的内侧面,支撑辊支架¢1)上连接支撑辊滑架¢2)和支撑辊压紧液压缸(63),上支撑辊(51)和下支撑辊(52)都装设于支撑辊滑架¢2)上,支撑辊压紧液压缸¢3)活塞杆的前端分别连接上支撑辊(51)和下支撑辊(52)并将上支撑辊(51)辊面和下支撑辊(52)辊面分别压紧在上工作辊(31)辊面和下工作辊(41)辊面上, 上支撑辊(51)轴线和上工作辊(31)轴线所在水平面的夹角在O 15°,下支撑辊(52)轴线和下工作辊(41)轴线所在水平面的夹角在O 15°,支撑辊压紧液压缸(63)活塞杆的压力作用线和为水平方向或斜上方且和水平线的夹角不大于15°。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金属带材轧制的十辊轧机,其特征是上支撑辊(51)轴线和经过上工作辊(31)轴线的水平面的距离不大于10mm,下支撑辊(52)轴线和经过下工作辊(41)轴线的水平面的距离不大于1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轧辊轴水平排列的金属轧制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金属带材轧制的十辊轧机。一种用于金属带材轧制的十辊轧机,包括轧机机架(1)、弯辊缸块(2)、上辊系和下辊系,上辊系和下辊系分别通过轴承设于轧机机架(1)上,其特征是还包括上支撑辊(51)、下支撑辊(52)、支撑辊底座(61)、支撑辊滑架(62)和支撑辊压紧液压缸(63),上支撑辊(51)分别位于上工作辊(31)的左侧和右侧,下支撑辊(52)分别位于下工作辊(41)的左侧和右侧,支撑辊压紧液压缸(63)活塞杆的前端分别连接上支撑辊(51)和下支撑辊(5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轧制质量高。
文档编号B21B13/02GK202655332SQ20122006836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8日
发明者万飞 申请人: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