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3653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床配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配合吸气夹具使用的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工件在机床中进行加工时一般需要通过治具进行固定,吸气夹具便是诸多治具中的一种。然,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会导致吸气治具局部地方漏气,从而使机床加工时的切削液被吸入吸气治具的吸气管中,当吸入过多切削液时,大部分切削液会被抽气装置吸出机台外,造成切削液浪费,甚至少部分积压在吸气管内的切削液会影响吸气气压,影响工件的加工质量。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在机床加工中可与吸气夹具配合使用的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一种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用于在机床加工中与吸气夹具配合使用,其中,所述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包括一储存缸、一第一连接管、一第二连接管和一排水阀,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固定于所述储存缸的顶端且与所述储存缸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用于连接一吸气夹具,所述第二连接管用于连接一抽气装置,所述排水阀固定于所述储存缸的底端且与所述储存缸密封连接,所述排水阀用于排放储存于所述收集缸内的切削液。进一步地,所述储存缸包括一壳体及分别固定于所述壳体相对两端的一上盖和一下盖,所述壳体为两端开口的空心体,所述上盖固定于所述壳体的顶端,所述下盖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底端。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上设有一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连接管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固定于所述上盖上,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壳体的腔体内,另一端自所述上盖的顶端伸出以连接所述吸气夹具。进一步地,所述上盖上设有一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孔内,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上盖的上方以连接所述抽气装置。进一步地,所述下盖的中心上设有一第三固定孔,所述排水阀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固定孔内。进一步地,所述排水阀包括一主体件、一滚珠和一阀盖,所述主体件的上端固定于所述第三固定孔内,所述阀盖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件的下端,所述主体件的中心设有贯穿上下两端的一容置腔,所述滚珠收容于所述容置腔内。进一步地,所述主体件包括一第一内侧面、一第二内侧面和一内连接面,所述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均为环形面,所述内连接面连接所述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所述第一内侧面、第二内侧面和内连接面共同形成所述容置腔。进一步地,所述内连接面为弧形面,该弧形面的半径等于所述滚珠的半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侧面和所述第二内侧面均为圆筒形,所述第一内侧面的内径小于所述滚珠的直径,所述第二内侧面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滚珠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阀盖上还设有若干排液口,所述排液口位于所述主体件的容置腔的正下方,用以排放切削液。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与机床加工中的吸气夹具配合使用,工件加工过程中切削液被吸气夹具吸入后,会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储存至所述储存缸内,工件加工完成后关闭吸气,切削液会通过排水阀排出所述储存缸。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1中所示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沿III-I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3中所示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中局部IV处的放大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100储存缸10壳体11上腔111下腔112上盖12第一覆盖部121第一密封部122第一固定孔123第二固定孔124下盖13第二覆盖部131第二密封部132第三固定孔133第一连接管20第一抵持部21第二连接管30第二抵持部31排水阀40主体件41容置腔411第一内侧面412第二内侧面413内连接面414第三抵持部415滚珠42阀盖43承载部431固定部432排液口433过滤芯5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100用于在机床加工中配合吸气夹具(图未示)使用,用以收集和排放机床加工中被吸气夹具吸入的切削液。所述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100包括储存缸10、第一连接管20、第二连接管30和排水阀40。所述第一连接管20和第二连接管30固定于所述储存缸10的顶端,且与所述储存缸10密封连接。所述排水阀40固定于所述储存缸10的底端,且与所述储存缸10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20用于连接吸气夹具,所述第二连接管30用于连接外部的抽气装置(图未示)。所述排水阀40用于自动排放储存于所述收集缸10内的切削液。请同时参见图1和图3,所述储存缸10包括壳体11及分别固定于所述壳体11相对两端的上盖12和下盖13。所述壳体11为两端开口的空心体。所述上盖12固定于所述壳体11的顶端,以密封所述壳体11的上端开口。所述下盖13固定于所述壳体11的底端,以密封所述壳体11的下端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1大致呈空心圆柱体。可以理解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1也可以为方形体或其它多边形体等。所述上盖12一体制成。所述上盖12包括第一覆盖部121和第一密封部122。所述第一密封部122呈环状。所述第一密封部122自所述第一覆盖部121的周缘朝向同一侧延伸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覆盖部12为圆形平面板,所述第一密封部122呈圆环状,且所述第一密封部122垂直于所述第一覆盖部12。所述上盖12与所述壳体11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覆盖部121抵持所述壳体11的上端面,所述第一密封部122环绕所述壳体11上端的外周缘,且抵持所述壳体11的外壁。可以理解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覆盖部121也可采用其它状,如曲面板,多边形板等。所述第一密封部122也可采用其它形状,只需与所述壳体11相配匹即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部122的内侧设有内螺纹,所述壳体11上端的外周缘对应设有外螺纹,所述上盖12通过螺纹啮合固定于所述壳体11上端。所述第一覆盖部121上设有第一固定孔123和第二固定孔124。所述第一固定孔123和所述第二固定孔124之间间隔设置,且均为穿孔。所述第一固定孔123用于固定所述第一连接管20。所述第二固定孔124用于固定所述第二连接管3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孔123设于所述第一覆盖部121的中心。所述下盖13一体制成。所述下盖13包括第二覆盖部131和第二密封部132。所述第二密封部132呈环状。所述第二密封部132自所述第二覆盖部131的周缘朝向同一侧延伸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覆盖部131呈漏斗状,所述第二密封部132呈圆环状。所述下盖13与所述壳体11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二覆盖部131位于所述壳体11的正下方,且所述第二覆盖部131的边缘抵持所述壳体11的下端面。所述第二密封部132环绕所述壳体11上端的外周缘,且抵持所述壳体11的外壁。可以理解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密封部132也可采用其它形状,只需与所述壳体11相配匹即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部132的内侧设有内螺纹,所述壳体11下端的外周缘对应设有外螺纹,所述下盖13通过螺纹啮合固定于所述壳体11的下端。所述第二覆盖部131的中心上设有第三固定孔133。所述第三固定孔133为穿孔。所述第三固定孔133用于固定所述排水阀40。所述第一连接管20为空心管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管20为空心圆柱体。所述第一连接管20为直管。所述第一连接管20穿过所述上盖12的第一固定孔123固定于所述上盖12上。固定后,所述第一连接管20的一端伸入所述壳体11的腔体内,另一端自所述上盖12的顶端伸出以连接吸气夹具(图未示)。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管20的外周缘设有外螺纹,所述上盖12的第一固定孔123内对应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管20通过螺纹啮合固定于所述上盖12的第一固定孔123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管20上设有第一抵持部21。所述第一抵持部21与所述第一连接管20一体制成。所述第一抵持部21自所述第一连接管20的外周缘向外延伸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持部21呈圆环状。所述第一连接管20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孔123中时,所述第一抵持部21抵持所述上盖12的第一覆盖部121的内侧面。所述第二连接管30为空心管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管30为曲形管。所述第二连接管30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上盖12的第二固定孔124内,所述第二连接管30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上盖12的上方以连接抽气装置(图未示)。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管30一端的外周缘设有外螺纹,所述上盖12的第二固定孔124内对应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管30通过螺纹啮合固定于所述上盖12的第二固定孔124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管30上设有第二抵持部31。所述第二抵持部31与所述第二连接管30一体制成。所述第二抵持部31自所述第二连接管30的外周缘向外延伸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抵持部31呈圆环状。所述第二连接管30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孔124中时,所述第二抵持部31抵持所述上盖12的第一覆盖部121的外侧面。请同时参见图2至图4,所述排水阀40包括主体件41、滚珠42和阀盖43。所述主体件41为两端开口的空心体。所述主体件41的中心设有容置腔411。所述容置腔411贯穿所述主体件41的上下两端。所述主体件41的上端固定于所述下盖13的第三固定孔133内,所述主体件41的下端与所述阀盖43固定连接。所述滚珠42收容于所述容置腔411内。具体地,所述主体件41两端的外周缘分别设有外螺纹,所述下盖13的第三固定孔133内侧和所述阀盖43的内侧均设有内螺纹,所述主体件41的两端通过螺纹啮合分别与所述下盖13和所述阀盖43固定连接。所述主体件41包括第一内侧面412、第二内侧面413和内连接面414。所述第一内侧面412和第二内侧面413均为环形面。所述内连接面414连接所述第一内侧面412和第二内侧面413。所述第一内侧面412、第二内侧面413和内连接面414共同连接形成所述容置腔41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侧面412和所述第二内侧面413均为圆筒形。所述内连接面414为弧形面,且该弧形面的半径等于所述滚珠42的半径。所述第一内侧面412的内径小于所述滚珠42的直径。所述第二内侧面413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滚珠42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主体件41上还设有第三抵持部415。所述第三抵持部415与所述主体件41一体制成。所述第三抵持部415自所述主体件41的外周面向外延伸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抵持部415呈圆环状。所述主体件41固定于所述第三固定孔133中时,所述第三抵持部415抵持所述下盖13的第二覆盖部131的外侧面。所述阀盖43一体制成。所述阀盖43包括承载部431和固定部432。所述固定部432呈环状。所述固定部432自所述承载部431的周缘朝向所述主体件41延伸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部431为圆形平面板,所述固定部432呈圆环状,且所述固定部432垂直于所述承载部431。所述固定部432的内侧设有与所述主体件41上的外螺纹相啮合的内螺纹,所述阀盖42与所述主体件41固定连接时,所述承载部431抵持所述主体件41的底面,所述固定部432环绕所述主体件41下端的外周缘,且抵持所述主体件41的外壁。所述阀盖43上还设有若干排液口433。所述排液口433形成于所述承载部431上,且位于所述主体件41的容置腔411的正下方,用以排放切削液。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干所述排液口433相互间隔设置,且均匀排列呈圆环状。所述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100作业时:所述第一连接管20之间或通过其它管体间接连接吸气夹具,所述第二连接管30直接或间接连接抽气装置;启动抽气装置,所述吸气夹具通过吸附力固定工件于机床进行加工,此时,所述抽气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30抽取所述壳体11内的空气,所述滚珠42在吸力作用下向上运动,直至其外周面抵持所述主体件41的内连接面414,此时所述排水阀40处于关闭状态;加工过程中被吸气夹具吸入的切削液在抽气装置的作用下沿着所述第一连接管20流入所述储存缸10内;停止加工时,关闭抽气装置,所述滚珠42受到的吸力消失,所述滚珠42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掉落至所述阀盖43的承载部431上,此时所述排水阀40处于开启状态,所述储存缸10内的切削液沿所述内连接面414和所述滚珠42之间的间隙流入所述阀盖43的排液口433,并经该排液口433排出所述储存缸10。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100与机床加工中的吸气夹具配合使用,工件加工过程中切削液被吸气夹具吸入后,会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20储存至所述储存缸10内,工件加工完成后关闭吸气,切削液会通过排水阀40自动排出所述储存缸10。进一步地,所述切削液收集排放装置100还包括过滤芯50。所述过滤芯50固定于所述壳体11的腔体内,并将该腔体分为上腔111和下腔112。所述上腔111靠近所述上盖12,所述下腔112靠近所述下盖13。所述过滤芯50上设有一穿孔,所述第一连接管20的一端自所述上腔111穿过该穿孔伸入所述下腔112内。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盖12和下盖13也可以与所述壳体11一体制成。即,所述上盖12和下盖13均属于所述壳体11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固定孔123和第二固定孔124形成于所述壳体11的顶端。所述第三固定孔133形成于所述壳体11的底端。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