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级进模弯曲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6034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级进模弯曲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压模具,特别是一种级进模弯曲机构。



背景技术:

级进模,由多个工位组成,各工位按顺序关联完成不同的加工,在冲床的一次行程中完成一系列的不同的冲压加工。其具有很高的生产率,操作安全易于自动化。目前,广泛应用于生产各类汽车零件电气零件等。在级进模生产过程中,弯曲凸模常固定在凸模固定板上,当冲压零件两侧有小于90度角弯曲的时候,零件在冲压过程中易挂在弯曲凸模上,故会影响级进模在冲压过程中的正常送料。同时,现有的弯曲凸模是固定在凸模固定板上,与前一步加工工序的送料高度不同,导致送料困难,从而影响级进模的正常运作,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级进模弯曲机构,可有效地解决级进模弯曲小角度零件时的送料问题。

一种级进模弯曲机构,包括凸模固定板、斜楔、卸料板、弯曲凸模、弯曲凹模、限位板;其中凸模固定板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做往复运动,卸料板位于凸模固定板下方,斜楔设置两根且上端穿过卸料板固定于凸模固定板上,斜楔下端面设置为斜面,弯曲凸模固定于卸料板下底面且位于两根斜楔之间,弯曲凹模分为左右两部,左右两部相对的一面设置为与弯曲凸模形状相匹配的外形,左右两部上端面设置与斜楔下端面匹配的斜面,限位板设置两个且位于卸料板两侧,限位板上端设置凸起用于限制卸料板的移动距离。

与现有的采用弯曲凸模进行加工的技术相比,本发明弯曲凸模固定在卸料板上,而卸料板通过限位板实现了与前一步加工工序送料高度的统一;同时本发明的卸料板可以在弯曲凸模向上抬起时,将冲压工间挡在其下方,方便工件与弯曲凸模的分离。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卸料板压钉卸料板浮钉示意图。

图3为限位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一种级进模弯曲机构,包括模柄1、上模座板2、垫板3、凸模固定板14、斜楔13、卸料板6、限位板18、弯曲凸模12、弯曲凹模11、凹模固定板7、垫板9、下模座板10、导柱5、导套4、卸料板压钉16、卸料板浮钉17。模柄1装配在上模座板2上,上模座板2、垫板3、凸模固定板14通过销钉和螺钉定位,斜楔13通过凸模固定板14定位,下端与弯曲凹模11的斜面相配合,下模座板10、垫板9、凹模固定板7通过销钉螺钉定位,卸料板6放置于凹模固定板7上方,设置内导柱导套为卸料板6导向,内导柱与卸料板6过盈配合,内导套与凹模固定板7过盈配合,限位板18设置于凹模固定板7两侧,通过限位座19和限位钉20固定于下模座板10,上模上行时通过限位板18控制卸料板6的上行高度,卸料板压钉16通过凸模固定板14与卸料板6接触,卸料板压钉16上方设有弹簧,弹簧上方设有螺母15,卸料板浮钉17通过凹模固定板7与卸料板6接触,其下方设有弹簧,弹簧放置在下垫板9的孔内,弯曲凸模12用螺栓固定在卸料板6上,随卸料板6运动,弯曲凹模11设置于凹模固定板7内,通过螺钉8定位,螺钉8端部套有弹簧,凹模固定板7设有两个导向槽,弯曲凹模块12两端设有两个与导向槽配合的凸耳,该凸耳陷入导向槽内。在上模上行时可通过弹簧的拉力使弯曲凹模沿导向槽向两侧滑动,弯曲凹模11的斜面与斜楔13的斜面配合,,导套4设置在上模座板2的四周与导柱5连接。

模柄1与外部压力机驱动轴连接。

卸料板6在冲压过程的开模时使零件从弯曲凸模12上分离。

模具的工作过程为:压力机驱动模柄1下行,卸料板压钉16首先与卸料板6接触,推动卸料板6向下运动,直至弯曲凸模12完成压料,压力机滑块继续下行,卸料板压钉16上方的弹簧受力收缩,斜楔13与弯曲凹模11的斜面接触,推动弯曲凹模11沿导向槽向中间滑动,直至压力机滑块达到下始点完成弯曲成形。压力机上行时,斜楔13先向上运动,弯曲凹模11在受弹簧拉力的作用下向两侧滑动,卸料板6因受到卸料板压钉16的压力仍保持静止,压力机滑块继续上行,卸料板压钉16向上运动,卸料板6在卸料板浮钉17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同时条料在浮动导料销的作用下与卸料板6同步向上运动,压力机滑块继续上行至上始点,此时,卸料板6与限位板18接触,条料正常进给,整个弯曲过程结束。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级进模弯曲机构,包括凸模固定板、斜楔、卸料板、弯曲凸模、弯曲凹模、限位板;其中凸模固定板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做往复运动,卸料板位于凸模固定板下方,斜楔设置两根且上端穿过卸料板固定于凸模固定板上,斜楔下端面设置为斜面,弯曲凸模固定于卸料板下底面且位于两根斜楔之间,弯曲凹模分为左右两部,左右两部相对的一面设置为与弯曲凸模形状相匹配的外形,左右两部上端面设置与斜楔下端面匹配的斜面,限位板设置两个且位于卸料板两侧,限位板上端设置凸起用于限制卸料板的移动距离。

技术研发人员:葛志浩;童一飞;林杰;杨客;卓兴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03.10
技术公布日:2017.07.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