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6713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化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

放气阀通常包括外壳1’、内芯2’和铜阀芯3’,如图1所示,内芯2’设置于外壳内1’,铜阀芯3’设置于内芯2’内,在内芯2’上剖一条缝。

现在生产放气阀的的厂家通常通过人工在内芯上剖一条缝,然后将外壳、内芯和铜阀芯安装起来,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浪费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能够自动组装放气阀,替代人工,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包括机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第一转盘,以及于所述机架上、且围绕所述第一转盘依次设置的送外壳机构、送内芯机构、送铜阀芯机构和下料口;

所述第一转盘上设置有工件夹,所述第一转盘旋转,将所述工件夹依次旋转至所述送外壳机构、所述送内芯机构、所述送铜阀芯机构和所述下料口处;

所述送外壳机构将放气阀的外壳固定于所述工件夹上,所述送内芯机构将放气阀的内芯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送铜阀芯机构将放气阀的铜阀芯设置于所述内芯内。

上述的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其中,所述送外壳机构包括第一震动盘、外壳传输轨道、第一推板、第一气缸、第一推杆和外壳备料区;所述外壳传输轨道连接所述第一震荡盘和所述第一推板,所述第一气缸控制所述第一推板于所述外壳传输轨道和所述外壳备料区之间往复运动,将放气阀外壳从所述外壳传输轨道运送至所述外壳备料区;所述第一推杆贯穿所述外壳备料区并将外壳推送至所述工件夹。

上述的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其中,所述送内芯机构包括第二转盘、第二震动盘、第一内芯夹爪、第二内芯夹爪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转盘上的内芯固定装置;放气阀的内芯设置于所述第二震动盘内,所述第一内芯夹爪于所述第二震动盘和所述内芯固定装置之间往复运动,将放气阀的内芯从所述第二震动盘运送至所述内芯固定装置上;所述第二转盘旋转,将所述内芯固定装置由所述第一内芯夹爪处旋转至所述第二内芯夹爪处;所述第二内芯夹爪于所述内芯固定装置和所述工件夹之间往复运动,将放气阀的内芯从所述内芯固定装置运送至所述工件夹处,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上述的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其中,所述送铜阀芯机构包括第三震动盘、铜阀芯运输轨道、铜阀芯备料区、第二推板、第二推杆、第二气缸;所述铜阀芯运输轨道连接所述第三震动盘和所述铜阀芯备料区;所述第二气缸控制所述第二推板于所述铜阀芯备料区内往复运动,将放气阀的铜阀芯由所述铜阀芯运输轨道运送至所述第二推杆处;所述第二推杆贯穿所述铜阀芯备料区,将放气阀的铜阀芯推送入放气阀的内芯内。

上述的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推板上开设有外壳容纳槽,所述外壳容纳槽与所述外壳传输轨道连接。

上述的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其中,所述内芯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转盘上的内芯固定夹、固定于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转盘上部中间的凸轮、连接所述凸轮并于所述内芯固定夹内往复运动的连杆;所述连杆前端靠近放气阀的内芯处设置有刀片夹,所述刀片夹上固定有刀片,所述刀片夹前端设置有弹性部件。

上述的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内芯夹爪包括第一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的第一内芯顶针、控制所述第一内芯顶针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上下运动的第一内芯气缸,控制所述第一安装座左右运动的第二内芯气缸。

上述的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内芯夹爪包括第二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上的第二内芯顶针、与所述第二内芯顶针连接的内芯电机、控制所述第二内芯顶针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上上下运动的第三内芯气缸、控制所述第二安装座左右运动的第四内芯气缸;所述内芯电机控制所述第二内芯顶针旋转,所述第二内芯顶针由所述内芯固定装置旋转至所述工件夹处。

上述的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其中,所述铜阀芯备料区内设置有轨道槽和推杆槽,所述轨道槽与所述铜阀芯运输轨道相连,所述第二推杆经过所述推杆槽并贯穿所述铜阀芯备料区。

上述的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推板上开设有铜阀芯容纳槽,所述第二推板于所述铜阀芯备料区内往复运动,所述铜阀芯容纳槽于所述轨道槽和所述推杆槽之间往复运动。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能够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能够自动组装放气阀,替代人工,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放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送外壳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送内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送铜阀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内芯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内芯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内芯夹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内芯夹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铜阀芯备料区和第二推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2至图5所示,一种放气阀自动组装设备,包括机架100,设置于机架100上的第一转盘1,以及于机架100上、且围绕第一转盘1依次设置的送外壳机构2、送内芯机构3、送铜阀芯机构4和下料口5;第一转盘1上设置有工件夹11,第一转盘1旋转,将工件夹11依次旋转至送外壳机构2、送内芯机构3、送铜阀芯机构4和下料口5处;当第一转盘1将工件夹11旋转至送外壳机构2处时,送外壳机构2将放气阀的外壳固定于工件夹11上,第一转盘1继续旋转,将工件夹11以及工件夹11上的外壳旋转至送内芯机构3处,送内芯机构3将放气阀的内芯设置于外壳内,然后第一转盘1接着旋转,将工件夹11旋转至送铜阀芯机构4处,送铜阀芯机构4将放气阀的铜阀芯设置于内芯内,此时,放气阀组装完毕,最后第一转盘1旋转,将工件夹11旋转至下料口5,进行下料。

具体的,如图3所示,送外壳机构2包括第一震动盘21、外壳传输轨道22、第一推板23、第一气缸24、第一推杆25和外壳备料区26;外壳传输轨道22连接第一震荡盘21和第一推板23,第一气缸24控制第一推板23于外壳传输轨道22和外壳备料区26之间往复运动,将放气阀外壳从外壳传输轨道22运送至外壳备料区26;第一推杆25贯穿外壳备料区26并将外壳推送至工件夹1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第一转盘1只是起到一个移动的作用,将工件夹11于不同的工位之间移动,采用机械手等都能够实现这样的功能,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推板23上开设有外壳容纳槽231,外壳容纳槽231与外壳传输轨道22连接,运行时,在起始位置,第一推板23的外壳容纳槽231对准外壳传输轨道22,外壳从第一震动盘21内震出,经过外壳传输轨道22,到达第一推板21处,进入外壳容纳槽231内,此时第一气缸24控制第一推板23往外壳备料区26方向运动,将外壳容纳槽231内的外壳运输至外壳备料区26内,然后第一推杆25贯穿外壳备料区26并将外壳备料区26内的外壳推送至工件夹11上。

如图4所示,送内芯机构3包括第二转盘31、第二震动盘32、第一内芯夹爪33、第二内芯夹爪34以及设置于第二转盘31上的内芯固定装置35;放气阀的内芯设置于第二震动盘内32,第一内芯夹爪33于第二震动盘32和内芯固定装置35之间往复运动,将放气阀的内芯从第二震动盘32运送至内芯固定装置35上;第二转盘31旋转,将内芯固定装置35由第一内芯夹爪33处旋转至第二内芯夹爪34处;第二内芯夹爪34于内芯固定装置35和工件夹11之间往复运动,将放气阀的内芯从内芯固定装置35运送至工件夹11处,并设置于外壳内。

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9所示,第一内芯夹爪33包括第一安装座331、设置于第一安装座331上的第一内芯顶针332、控制第一内芯顶针332于第一安装座331上上下运动的第一内芯气缸333,控制第一安装座331左右运动的第二内芯气缸334,运行时,第二内芯气缸334控制第一安装座331移动至第二震动盘32处,第一内芯气缸333控制第一内芯顶针332向下运动,使第一内芯顶针332插入内芯的孔内,然后第一内芯气缸333控制第一内芯顶针332向上运动,将内芯取出,第二内芯气缸334控制第一安装座331移动,离开第二震动盘32,到达内芯固定装置35处,第一内芯气缸333控制第一内芯顶针332向下运动,将内芯固定在内芯固定装置35上。

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内芯固定装置35包括固定于第二转盘31上的内芯固定夹351、固定于机架100上、且位于第二转盘31上部中间的凸轮352、连接凸轮352并于内芯固定夹351内往复运动的连杆353;连杆353前端靠近放气阀的内芯处设置有刀片夹354,刀片夹354上固定有刀片355,刀片夹354前端设置有弹性部件356;具体运行时,当第一内芯顶针332将内芯固定在内芯固定装置35上时,此时,连杆353处于凸轮352的最小半径处,第二转盘31旋转,带动内芯固定夹351旋转,由于内芯固定夹351固定在第二转盘31上,因此,在凸轮352的作用下,当连杆353达到凸轮352的最大外径处时,连杆353会最大程度地伸入内芯固定夹351内,同时,连杆353前端的刀片355靠近并贯穿内芯,在内芯上剖出一条缝,第二转盘31继续旋转,到达凸轮352的最小半径处(即初始位置的另一端),在弹性部件356的作用下,连杆353逐渐伸出内芯固定夹351,刀片355退出内芯,此时,内芯固定夹351连同上面的内芯位于第二内芯夹爪34处。

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10所示,第二内芯夹爪34包括第二安装座341、设置于第二安装座341上的第二内芯顶针342、与第二内芯顶针342连接的内芯电机(图中未示出)、控制第二内芯顶针342于第二安装座341上上下运动的第三内芯气缸(图中未示出,其结构原理与第一内芯气缸333相同)、控制第二安装座341左右运动的第四内芯气缸343;具体运行时,内芯电机控制第二内芯顶针342旋转,第二内芯顶针342由初始位置旋转至水平向下位置,第四内芯气缸343控制第二安装座341连同上面的第二内芯顶针342运动并靠近内芯固定夹351,最终使其对准内芯固定夹351上的内芯,第三内芯气缸控制第二内芯顶针342向下运动,将第二内芯顶针342插入内芯的孔内,然后第三内芯气缸控制第二内芯顶针342向上运动,将内芯取出,内芯电机控制第二内芯顶针342旋转,使其对准工件夹11,第四内芯气缸343控制第二安装座341连同上面的第二内芯顶针342运动,使第二内芯顶针342靠近工件夹,最终,第二内芯顶针342上的内芯插入外壳内。

如图5所示,送铜阀芯机构4包括第三震动盘41、铜阀芯运输轨道42、铜阀芯备料区43、第二推板44、第二推杆45、第二气缸46;铜阀芯运输轨道42连接第三震动盘41和铜阀芯备料区43;第二气缸46控制第二推板44于铜阀芯备料区43内往复运动,将放气阀的铜阀芯由铜阀芯运输轨道42运送至第二推杆45处;第二推杆45贯穿铜阀芯备料区43,将放气阀的铜阀芯推送入放气阀的内芯内。

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11所示,铜阀芯备料区43内设置有轨道槽431和推杆槽432,轨道槽431与铜阀芯运输轨道42相连,第二推杆45经过推杆槽432并贯穿铜阀芯备料区43;第二推板44上开设有铜阀芯容纳槽441,第二推板44于铜阀芯备料区内往复运动,铜阀芯容纳槽441于轨道槽431和推杆槽432之间往复运动,具体运行时,第二推板44处于初始位置,此时铜阀芯容纳槽441于准轨道槽431处,铜阀芯从第三震动盘41出来,通过铜阀芯运输轨道42进入到铜阀芯备料区43的轨道槽431内,然后到达铜阀芯容纳槽441,此时第二推板44在第二气缸46控制下运动,通过铜阀芯容纳槽441将内部的铜阀芯运送至推杆槽432内,此时第二推杆45在推杆气缸(图中未示出)以及推杆电机451的控制下运动,将铜阀芯推送至工件夹11处,并旋入内芯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控制各部件运行的先后顺序,只需要通过位置传感器配合即可实现,其控制方式为现有的,在此不再一一指出说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