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替换刀头的PCB铣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3248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替换刀头的PCB铣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方便替换刀头的PCB铣刀,属于铣刀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PCB铣刀是在后工序使用,主要的目的是将制作好的线路板使用此刀具进行切割成单独的客户最终所需求的产品尺寸,是一种具有一个或多个刀齿的旋转刀具。目前铣刀的生产工艺主要还是整支合金原材料加工,在铣刀磨损或折断后,只能整支报废或是将磨损刀头研磨成小尺寸,这种方法报废率也较高,加工后的性能一般,还有采用接杆式焊接生产的方式,采用其他较便宜的金属制作铣刀刀杆,将刀头与刀杆再焊接为一体,这种加工方法要求精度较高,并且由于材质不同,影响使用,还有采用切除磨损部分后继续使用剩余部位的方法,这种可能导致刀刃部分过长,影响铣刀的整体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更换刀头的 PCB铣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方便替换刀头的PCB铣刀,包括多个刀头、套管以及用于封闭所述套管顶端开口的固定端头,多个所述刀头沿垂直方向安装在所述套管内,所述套管内壁分布有多个中心对称的槽道,所述槽道包括第一垂直长条槽、水平弧形槽以及第二垂直长条槽,所述第一垂直长条槽靠近所述固定端头的一端开口至所述套管顶端,靠近所述刀头的一端封闭,靠近封闭端上侧槽壁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水平弧形槽一端第二开口连接,所述水平弧形槽底面上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垂直长条槽上端开口连接,所述第二垂直长条槽开口至所述套管底端,所述第一垂直长条槽与所述第二垂直长条槽不在同一垂直线上,所述刀头包括连接部以及刀刃部,所述连接部侧边设有多个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槽道位置、数量以及大小对应。

所述套管外壁上端设有一条指示线,所述指示线距离所述固定端头底端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垂直长条槽封闭端的距离一致。

所述套管内壁上设有阻尼条。

所述套管顶部设有外螺纹,所述固定端头设有内螺纹,所述套管与所述固定端头螺纹连接。

所述套管采用钨钢制成。

所述刀头采用高速钢或硬质合金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采用上述槽道的设置,不仅可以使刀头与套管连接牢固,还可以直接将刀头从套管底部取出,使用比较便利,采用指示线的设置,可以通过指示端头到达对应位置后,即可将最下面的刀头向上推到第一开口的位置,通过沿着水平弧形槽旋转至第三开口,即可将刀头沿第二垂直长条槽拉出,采用阻尼条的设置,可以提高铣刀的稳定性,减小震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固定端头与刀头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套管的剖视图、主视图、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方便替换刀头的PCB铣刀,包括多个刀头1、套管2以及用于封闭所述套管2顶端开口的固定端头3,多个所述刀头1沿垂直方向安装在所述套管2内,所述套管2内壁分布有4个中心对称的槽道,所述槽道包括第一垂直长条槽21、水平弧形槽22以及第二垂直长条槽23,所述第一垂直长条槽21靠近所述固定端头3的一端开口至所述套管2顶端,靠近所述刀头1的一端封闭,靠近封闭端上侧槽壁上设有第一开口211,所述第一开口 211与所述水平弧形槽22一端第二开口221连接,所述水平弧形槽22底面上设有第三开口222,所述第三开口222与所述第二垂直长条槽23上端开口231连接,所述第二垂直长条槽23开口至所述套管2底端,所述第一垂直长条槽21 与所述第二垂直长条槽23不在同一垂直线上,其中所述水平弧形槽22的圆心角为45°,这样可以使套管2内的槽道分布均匀,受力均匀,刀头1包括连接部12以及刀刃部11,所述连接部12侧边设有4个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槽道位置以及数量一一对应,所述套管外壁上端设有一条指示线24,所述指示线24 距离所述固定端头3底端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开口211与所述第一垂直长条槽21 封闭端的距离一致,所述套管2内壁上设有阻尼条,可以采用橡胶、塑料或是合金制成,所述套管2顶部设有外螺纹,所述固定端头3设有内螺纹,所述套管2与所述固定端头3螺纹连接,所述套管2采用钨钢制成,所述刀头1采用高速钢或硬质合金制成,使用方法如下:将刀头1上的凸起与槽道对应,将多个刀头1放入管套2内,拧紧固定端头3即可使用,需要更换刀头时,将固定端头3拧至指示线24的位置后,将最下面的刀头1向上推到第一开口211的位置,通过沿着水平弧形槽22旋转至第三开口222,即可将刀头1沿第二垂直长条槽23拉出,再向套管2内补充刀头即可使用,而不需要将最下面刀头上的所有刀头取出,才能进行更换,更换效率比较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