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钻床减震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19355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钻床减震底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一种高强度钻床减震底座。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用机械设备来代替手工生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人工劳动的力度,如钻床,钻床是主要用钻头在工件上加工孔的机床,通常钻头旋转为主运动,钻头轴向移动为进给运动,钻床结构简单,可钻通孔、盲孔,更换特殊刀具,可扩、锪孔,铰孔或进行攻丝等加工。

钻床在加工时会有很强烈的振动,剧烈的振动会使钻床在加工工件时,降低加工的精度、加工的稳定型和加工的安全性,同时,钻床加工时的震动时间一长,也会给钻床带来损坏,振动还会引起很大的声响,使加工车间内的声音嘈杂。目前很多的钻床的减震底座只是单纯的安装减震杆,在竖直的方向上对钻床进行减震,但是在钻头旋转时也会有其他方向上的振动,减震效果也不好,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高强度钻床减震底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结构简单,不仅能够降低钻床在竖直方向上的震动,同时还能缓减钻床在水平方向上的震动的一种高强度钻床减震底座。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强度钻床减震底座,包括主要由四个壁板共同形成的一个中心空腔的外底座和位于外底座其中心空腔的内底座,所述壁板上均设置有开口朝向中心空腔的矩形槽;所述矩形槽内竖向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上设有能上下滑动的移动块,且所述移动块通过横置弹簧与内底座的侧壁连接;所述内底座的底部开设有腔体,所述腔体内安装减震支撑内底座的减震柱;所述减震柱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竖直弹簧、卡板、第一柱体、第二柱体,所述第二柱体固定在中心空腔的底面,且安装在第一柱体顶端的卡板通过竖直弹簧与腔体的底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当钻床开始工作时,钻床底座会因为钻头的工作而受到较大的震动,震动主要分散在竖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在竖直方向上,竖直弹簧结合弹簧自身特性,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缓解钻床在竖直方向的震动,其中卡板的设置,使得竖直弹簧被很好的固定在内底座的腔体内,使竖直弹簧相对内底座不会产生水平方向的移动,使竖直弹簧受到的作用力始终在弹簧轴线上,使竖直弹簧始终保持竖直方向的变形,不仅增强了竖直弹簧的减震效果,还延长弹簧的使用寿命,竖直弹簧可以缓解钻床在竖直方向上的震动;在水平方向上,内底座因为钻床加工,钻头旋转,而产生横向震动,因设置在矩形槽内固定杆上的移动滑块可随着内底座在竖直方向的震动而做上下往复运动,使得横置弹簧与滑块可同步上下移动,保证了横置弹簧受力始终在弹簧的轴线方向,提高横向减震效果,同时延长弹簧的使用寿命,横置弹簧可以缓解钻床在水平方向的震动。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杆的两个端部设置有橡胶垫块,且橡胶垫块的另外一端与矩形槽的底部连接。橡胶垫块的设置一方面可以缓减因钻床加工产生的竖直方向的震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钻床的上下震动对固定杆和矩形槽造成的伤害,延长固定杆的使用寿命。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柱体下端横置有至少两个T型杆。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柱体下端横置有四个T型杆。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柱体通过T型杆与第二柱体连接,所述第二柱体的内侧壁设置有卡槽,且所述T型杆的端部通过弹簧与卡槽的内壁连接。T型杆和卡槽的设置使得第一柱体很好与第二柱体连接,弹簧的设置一方面可以缓解钻床水平方向的震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内底座在水平方向的震动会带动第一柱体在水平方向震动而使得第一柱体遭到损坏。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外底座的底端四角上均设置有接地脚,且接地脚下方设置有橡胶垫,橡胶垫的设置有利于缓减钻床在竖直方向上的震动,降低震动对钻床造成的伤害。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外底座的底端还设置有橡胶板,橡胶板的设置可以吸收和消耗钻床震动产生的能量,进一步降低钻床所产生的震动和噪音。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内底座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座,方便钻床很好的被固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钻床的竖直方向上通过竖直弹簧设置了第一层减震层;通过在固定杆的两个端部设置橡胶垫块组成钻床在竖直方向的第二层减震层,通过在接地脚底部设置橡胶垫组成钻床在竖直方向的第三层减震层,能够有效缓解钻床在竖直方向上的震动;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底座四个侧壁和移动块之间设置了横置弹簧可以降低内底座在水平方向的震动,同时在第二柱体的内侧的卡槽内设置了弹簧形成水平方向的第二道减震措施。

综上,通过外底座和内底座的配合,可以使钻床产生的震动由外底座和内底座共同消耗掉,从而可以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共同达到减震的效果,提高钻床加工的精度,增加钻床的使用寿命,削弱钻床工作时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处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柱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柱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底座,101—矩形槽,2—内底座,201—腔体,202—连接座,3—固定杆,4—移动块,5—横置弹簧,6—橡胶垫块,7—竖直弹簧,8—卡板,9—第一柱体,901—T型杆,10—第二柱体,1001—卡槽,11—弹簧,12—接地脚,13—橡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知识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原件必须具有的特定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高强度钻床减震底座,包括主要由四个壁板共同形成的一个中心空腔的外底座1和位于外底座1其中心空腔的内底座2,所述壁板上均设置有开口朝向中心空腔的矩形槽101;所述矩形槽101内竖向设置有固定杆3,所述固定杆3上设有能上下滑动的移动块4,且所述移动块4通过横置弹簧5与内底座2的侧壁连接;所述内底座2的底部开设有腔体201,所述腔体201内安装减震支撑内底座2的减震柱;所述减震柱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竖直弹簧7、卡板8、第一柱体9、第二柱体10,所述第二柱体10固定在中心空腔的底面,且安装在第一柱体9顶端的卡板8通过竖直弹簧7与腔体201的底面连接。

其中外底座1内侧壁的矩形槽101还可以设置成两个或者多个,以提高减震效果,使用者可根据具体需求设置;固定杆3上的移动块4可在竖直方向做小幅度的运动,保障横置弹簧5的受力方向在横置弹簧5自身轴线上,提高钻床水平方向是减震效果的同时,还能延长弹簧的使用寿命;卡板8与竖直弹簧7固定连接,卡板8位于墙体201内,卡板8的宽度设置应与腔体201的左右两端的间距相当,以使竖直弹簧7更好的被固定在腔体201内。内底座2侧面对应腔体201处开设有T型滑槽,以方便竖直弹簧7、卡板8和第一柱体9顺着滑槽进入腔体201内。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所述固定杆3的两个端部还设置有橡胶垫块6。橡胶垫块6的设置,不仅可以缓减钻床在竖直方向上的震动,还可以保护固定杆3,避免钻床竖直方向的震动给固定杆3造成磨损,从而降低固定杆3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3:

如图3、图4、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柱体9下端横置有至少两个T型杆901。T型杆901的设置有利于使第一柱体9和第二柱体10很好的被固定。所述第一柱体9通过T型杆901与第二柱体10连接,所述第二柱体10的内侧壁设置有卡槽1001,且所述T型杆901的端部通过弹簧11与卡槽1001的内壁连接。其中卡槽1001靠近第一柱体9的端部口径应小于T型杆901的端部宽度。第二柱体10的上表面和卡槽1001贯通,方便第一柱体9和弹簧11从上放入卡槽1001内。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柱体9下端横置有四个T型杆901。为更进一步地使第一柱体9和第二柱体10很好的连接,以及缓减钻床水平方向的震动,将T型杆901设置成四个。

实施例5: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外底座1的底端四角上还设置有接地脚12,且接地脚12下方设置有橡胶垫。所述内底座2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座202。橡胶垫的设置有利于缓减钻床在竖直方向上的震动,降低震动对钻床造成的伤害。所述外底座1的底端还设置有橡胶板13,橡胶板13的设置可以吸收和消耗钻床震动产生的能量,进一步降低钻床所产生的震动和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柱体9和第二柱体10的安装方法,可先将竖直弹簧7通过卡板8与第一柱体9固定,然后可通过在内底座侧面开设与减震支柱匹配的T型滑槽将减震支柱划入腔体201内,滑入前可先将竖直弹簧7压缩后在滑入,通过竖直弹簧7与内底座2地面接触,使减震支柱被固定在腔体201内,当内底座2和减震支柱安装结束后,将内底座2和减震支柱可通过第二柱体10上端开口,将第一柱体9上的T型杆901上端的弹簧11压缩后,将T型杆901的端部和弹簧放入对应的第二柱体10的卡槽1001内,为避免后续加工钻床上带的废屑掉落到内底座2侧壁上的滑槽内和第二柱体10上的卡槽1001内,可在对应的开口设置一橡胶密封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