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接设备及U型槽铆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3297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铆接设备及U型槽铆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铆接加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铆接设备及U型槽铆接设备。



背景技术:

风阀又称风量调节阀,风量调节阀是工业厂房民用建筑的通风、空气调节及空气净化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中央空调末端配件,一般用在空调,通风系统管道中,用来调节支管的风量,也可用于新风与回风的混合调节。

风阀外框是风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体的流道,风阀外框上通常设有U型槽,U型槽上设有孔位作为风阀叶片的连接结构。U型槽与风阀外框之间通常通过焊接连接,焊接连接破坏了风阀外框的镀锌层,使得产品的美观性降低,做防锈处理后的焊点位置也容易生锈,同时焊接的U型槽上的孔位偏差较大。

申请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自动脱料,生产效率高的铆接设备及U型槽铆接设备。

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铆接设备,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可朝向所述下模靠近和远离,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下模弹性件,所述下模背离所述上模的一面下设有所述下模弹性件,所述下模弹性件的伸长朝向所述上模。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下垫板,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下垫板与所述下模之间。加设下垫板,为下模弹性件提供平整而稳定的支撑,从而对下模提供稳定的支撑,使得下模能够提供良好的铆接抵压面。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直线驱动件,所述直线驱动件驱动所述上模移动。铆接设备采用自上而下的冲压式的铆接,上模向下模运动进行冲压,下模直接利用其支撑面提供反作用力,对于下模的固定强度的要求较低。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上模弹性件,所述直线驱动件与所述上模之间设有所述上模弹性件,所述上模弹性件的伸长朝向所述下模。上模与直线驱动部之间设有上模弹性件,在铆接工作时,上模弹性件受到压缩,当上模离开下模后,上模弹性件驱动上模回弹,利用回弹惯性可以达到自动脱料的效果。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上垫板,所述上模弹性件设于所述上垫板与所述上模之间,所述直线驱动件驱动所述上垫板移动。加设上垫板,为上模弹性件提供平整而稳定的支撑,从而对上模提供稳定的支撑,使得上模能够提供良好的铆接抵压面。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铆接件和铆接槽;所述铆接件设于所述上模上,所述铆接槽对应地设于所述下模上;或,所述铆接件设于所述下模上,所述铆接槽对应地设于所述上模上;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抵接时,所述铆接件嵌入于所述铆接槽中,所述下模弹性件受到压缩。通过铆接件和铆接槽的结构可以将两个零件铆接在一起,当铆接动作发生时,下模弹性件受到压缩,才能在铆接完成后,下模弹性件带动下模回弹,利用回弹惯性达到自动脱料的目的。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铆接件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可以设置2个或4个甚至更多的铆接件以及对应的配有铆接槽,从而使得框体铆接设备可以同时铆接出多个铆接点,提高铆接效率,以及各个铆接点的铆接程度的一致性更好。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处于非抵接状态时,所述铆接件的表面不高于所述上模或所述下模的表面。即常态时,铆接件缩入于上模或下模之中,从而对铆接件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设于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之间,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分别可以在所述导向件上滑动。加设导向件,使得上模和下模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性更好,保证上模和下模对位的准确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延伸:本申请还提供U型槽铆接设备,包括上述的铆接设备,所述下模和/或所述上模上设有用于放置U型槽的条形凹槽。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的铆接设备的下模之下设有下模弹性件,上模和下模在压合时,下模受到上模的挤压,使得下模下的下模弹性件受到压缩,在完成两个工件的铆合后,上模和下模分离,下模弹性件带动下模回弹复位,利用下模的弹性回复力将铆合好的工件弹出,达到自动脱料的效果。铆接设备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依靠下模弹性件的弹力将铆合好的工件自下模上弹出,是一种可以自动脱料,生产效率高的铆接设备。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1所提供的铆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2所提供的U型槽铆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U型槽和板体铆接的结构侧视图;

图4示出了U型槽和板体铆接的结构仰视图。

图标:1-铆接设备;10-支撑梁;11-上模;12-下模;121-条形凹槽;13-下模弹性件;14-下垫板;15-下夹板;16-直线驱动件;17-上模弹性件;18-上垫板;19-上夹板;20-铆接件;21-铆接槽;211-加硬部;2-U型槽铆接设备;22-导向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本申请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并且可在其中做出调整和改变。因此,将参照在附图中示出的特定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然而,应理解:不存在将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限于在此申请的特定实施例的意图,而是应将本申请理解为涵盖落入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调整、等同物和/或可选方案。结合附图的描述,同样的附图标号标示同样的元件。

在下文中,可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可包括”指示所申请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并且不限制一个或更多个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增加。此外,如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所使用,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

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表述“或”或“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同时列出的文字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例如,表述“A或B”或“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A、可包括B或可包括A和B二者。

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户装置,尽管二者都是用户装置。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同样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

应注意到:如果描述将一个组成元件“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则可将第一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第二组成元件,并且可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连接”第三组成元件。相反地,当将一个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时,可理解为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不存在第三组成元件。

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且并非意在限制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如在此所使用,单数形式意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有指示。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被清楚地限定。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铆接设备1的结构示意图。

铆接设备1,包括上模11和下模12,上模11可朝向下模12靠近和远离,铆接设备1还包括下模弹性件13。下模12背离上模11的一面下设有下模弹性件13,下模弹性件13的伸长朝向上模11。

上述,铆接设备1通过上模11和下模12的靠近压合,从而对两个工件进行挤压,使得两个工件发生变形,利用两个工件的不均等变形,从而使得变形大的工件紧箍于变形小的工价,完成两个工件的铆合。上模11和下模12在压合时,下模12受到上模11的挤压,使得下模12下的下模弹性件13受到压缩,在完成两个工件的铆合后,上模11和下模12分离,下模弹性件13带动下模12回弹复位,利用下模12的弹性回复力将铆合好的工件弹出,达到自动脱料的效果,便于下料。

铆接设备1还包括下垫板14,下模弹性件13设于下垫板14与下模12之间。加设下垫板14,为下模弹性件13提供平整而稳定的支撑,从而对下模12提供稳定的支撑,使得下模12能够提供良好的铆接抵压面。下垫板14的厚度较大,同时还作为整个铆接设备1的底座,为铆接设备1提供稳定的底部支承,并降低铆接设备1的重心,使得铆接设备1放置于支撑面上时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铆接设备1还包括下夹板15,下夹板15设于下模12与下垫板14之间,且下模弹性件13穿设于下夹板15中,下夹板15可以看作为一种限位板,当下模弹性件13受到一定的压缩时,下夹板15同时与下模12和下垫板14抵接,限制下模弹性件13进一步压缩,从而使得下夹板15对下模12提供稳定的支撑,并对下模弹性件13形成良好的保护。

本实施例中,下模弹性件13为压缩弹簧,多个压缩弹簧在下模12下均匀分布,对下模12形成支撑,下夹板15上对应的设有通孔,弹簧穿过下夹板15且两端分别与下模12和下垫板14抵接。可以理解,下模弹性件13还可以是弹片、弹性柱等弹性部件。

铆接设备1还包括支撑梁10和直线驱动件16,直线驱动件16驱动上模11移动,支撑梁10连接在下垫板14,支撑梁10呈框状,直线驱动件16设于支撑梁10的上方并可以朝向和背离下垫板14移动,从而驱动上模11朝向和背离下模12运动,达到压合工件和分离取料、放料的效果。

铆接设备1采用自上而下的冲压式的铆接,上模11向下模12运动进行冲压,下模12直接利用其支撑面提供反作用力,对于下模12的固定强度的要求较低,对铆接设备1的自重要求也较低。

本实施例中,直线驱动件16为气液增压缸,只需普通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节约能源,气液增压缸能够提供较大的顶压力,且体积较小,同时气液增压缸的工作声噪较低,工作行程为定量行程,提前调定好所需的推顶行程,从而使得铆接设备1具有良好的铆接效果。气液增压缸的缸体固定在支撑梁10的上,气液增压缸的活塞杆驱动上模11做往复直线运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直线驱动件16还可以选用如气缸、直线电机、滚珠丝杠机构、齿轮齿条机构、传送带机构、凸轮机构等直线运动机构。

铆接设备1还包括上模弹性件17,直线驱动件16与上模11之间设有上模弹性件17,上模弹性件17的伸长朝向下模12。上模11与直线驱动部之间设有上模弹性件17,在铆接工作时,上模弹性件17受到压缩,当上模11离开下模12后,上模弹性件17驱动上模11回弹,利用回弹惯性可以达到自动脱料的效果。通过上模弹性件17和下模弹性件13的设置使得铆合好的工件无论卡在上模11还是下模12均能够被弹性回复力弹出,进一步优化了工件的取出。

铆接设备1还包括上垫板18,上模弹性件17设于上垫板18与上模11之间,直线驱动件16驱动上垫板18移动。上垫板18连接在油缸的活塞杆上,从而将油缸的直线运动传递到上垫板18上。上垫板18与活塞杆之间通过连接头连接,油缸的活塞杆上带有外螺纹,连接头上设有螺纹孔,从而使得连接头连接在油缸的活塞杆上。连接头的另一端设有法兰盘,连接头通过螺栓和法兰盘连接在上垫板18上。加设上垫板18,为上模弹性件17提供平整而稳定的支撑,从而对上模11提供稳定的支撑,使得上模11能够提供良好的铆接抵压面。

本实施例中,铆接设备1还包括上夹板19,上夹板19设于上模11与上垫板18之间,且上模弹性件17穿设于上夹板19中,上夹板19可以看作为一种限位板,当上模弹性件17受到一定的压缩时,上夹板19同时与上模11和上垫板18抵接,限制上模弹性件17进一步压缩,从而使得上夹板19对上模11提供稳定的支撑,并对上模弹性件17形成良好的保护。

本实施例中,上模弹性件17为压缩弹簧,多个压缩弹簧在上模11上均匀分布,上夹板19上对应的设有通孔,弹簧穿过上夹板19且两端分别与上模11和上垫板18抵接。可以理解,上模弹性件17还可以是弹片、弹性柱等弹性部件。

铆接设备1还包括铆接件20和铆接槽21,铆接件20设于上模11上,铆接槽21对应地设于下模12上。上模11和下模12抵接时,铆接件20嵌入于铆接槽21中,上模弹性件17受到压缩。本实施例中,上模11和下模12的抵接面为平面,铆接件20为设于上模11上的凸起,铆接槽21为设于下模12上的凹陷。当上模11下压时,带动铆接件20一同下移,铆接件20顶压工件,使得工件向下方的铆接槽21中凹陷,工件发生变形,与铆接件20接触的工件的变形量小于与铆接槽21接触的工件的变形量,从而使得二者形成过盈配合连接。

铆接槽21中设有加硬部211,加硬部211与铆接件20相对。本实施例中,铆接件20为冲针,即铆接件20呈杆状,下模12上设有盲孔,盲孔中设有钨钢棒,冲针也可以为钨钢棒。采用硬度较高的铆接件20和铆接槽21,使得铆接件20在与工件抵接时,使得工件发生变形,而自身的形态保持不变。铆接件20通常选用材质较硬的金属制成,上模11或下模12通常采用铸钢或铸铁制成,硬度不够,通过在铆接槽21中设置加硬部211,可以有效的防止铆接槽21发生变形,始终保持铆接的有效性。

铆接件20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本实施例中铆接件20的数量为2个,对应的设有两个铆接槽21,通过一次铆接可以成型出两个铆接点,提高铆接效率,以及各个铆接点的铆接程度的一致性更好。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铆接件20的数量还可以是3、4个,甚至更多,铆接件20之间可以呈直线排列,也可以按需排列。

本实施例中,铆接件20连接在上垫板18上,上夹板19和上模11上设有容许铆接件20穿出的通孔。上模11和下模12处于非抵接状态时,铆接件20的表面不高于上模11的表面,接铆接件20缩入到上模11中,在上模11和下模12抵接时,上模11压缩上模弹性件17上移,从而使得铆接件20从上模11中露出。铆接设备1在不工作时,即上模弹性件17处于常态时,铆接件20缩入于上模11之中,从而对铆接件20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铆接件20设于下模12上,铆接槽21设于上模11上。铆接件20连接在下垫板14上,下夹板15和下模12上设有容许铆接件20穿出的通孔。上模11和下模12处于非抵接状态时,铆接件20的表面不高于下模12的表面,接铆接件20缩入到下模12中,在上模11和下模12抵接时,下模12压缩下模弹性件13下移,从而使得铆接件20从下模12中露出。

本实施例中,铆接设备1还包括导向件22,导向件22设于上模11和下模12之间,上模11和下模12分别在导向件22上滑动。导向件22为导杆,导向件22固定在下垫板14上,上垫板18、上夹板19、上模11、下模12以及下夹板15均可以沿导向件22滑动。加设导向件22,使得上模11和下模12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性更好,保证上模11和下模12对位的准确性。可以在上垫板18和导向件22之间、上夹板19与导向件22之间、上模11和导向件22之间、下模12和导向件22之间、下夹板15和导向件22之间加设滑动轴承,从而使得上模11向下模12的移动更加平滑和顺畅,对于部件的磨损更小,工作声噪更低。

实施例2

图2示出了U型槽铆接设备2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U型槽和板体铆接的结构侧视图,图4示出了U型槽和板体铆接的结构仰视图。

本实施例提供U型槽铆接设备2,包括实施例1中的铆接设备1。用于将U型槽与平板连接在一起,U型槽包括U型槽体和设于U型槽体的槽边的翼板。通过翼板与平板铆接,从而将U型槽连接在平板上。

下模12上设有用于放置U型槽的条形凹槽121,在铆接U型槽时,将U型槽嵌入于条形凹槽121中,翼板设于下模12的上平面上,下模12上的条形凹槽121,一方面防止了将翼板与平板铆合时U型槽的变形,另一方面对U型槽起到了一定的对位、限位的作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模11上设有用于放置U型槽的条形凹槽121,将平面放置于下模12上,将U型槽对正上模11上的条形凹擦,从而使得条形凹槽121对U型槽的铆接进行避位。

在又一实施例中,下模12和上模11上设有用于放置U型槽的条形凹槽121。上模11和下模12上同时设有条形凹槽121,可以将两个U型槽相对的铆合在一起,也可以使得U型槽铆合时的开口放置朝向更加灵活。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