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管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1724发布日期:2019-04-17 00:10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气管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排气管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汽车排气波纹管又称汽车排气管软管,它安装于发动机排气支管和消声器之间的排气管中,使整个排气系统呈挠性联接,从而起到减振降噪、方便安装和延长排气消声系统寿命的作用,通常使用冲压模具进行冲压生产,由于冲压运动,定位柱与定位套产生摩擦,产生的摩擦热量会使冲压模具温度上升,导致模具温度较高,高温会导致工件以及高速冲压模具本身受热变形而出现误差,对于冲压的精度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冲压模具自身会因高温而容易损坏报废,所以需不定时对模具进行加油润滑,现有的润滑加油一般是人工添加,不能够保证润滑油的及时添加,同时涂抹不均匀,另外,在冲压后,排气管在模内易出现卡滞,不易取出,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气管冲压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气管冲压模具,包括底座、支撑柱、下模座、第一固定板、凹模、脱料板、顶杆、升降板、气缸、油箱、储油腔、隔板、吸油腔、吸油棉、弹簧槽、弹簧、定位柱、压油块、油道、定位套、上模座、第二固定板和凸模,所述底座上端四周均匀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端设置有下模座,且支撑柱与底座和下模座均垂直,所述下模座上端中部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端中部设置有凹模,所述凹模上端设置有脱料板,所述脱料板下端均匀设置有顶杆,且顶杆贯穿凹模和下模座延伸至下模座下端,所述顶杆下端设置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下端中部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上端与升降板下端连接,所述气缸下端与底座上端连接,所述下模座相对于凹模两侧均镶嵌有油箱,所述油箱内部下端设置有储油腔,所述储油腔上端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端设置有吸油腔,所述吸油腔内部设置有吸油棉,且吸油棉贯穿隔板延伸至吸油腔内部,所述油箱上部内侧壁开设有弹簧槽,所述弹簧槽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上端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下端中部相对于弹簧内侧设置有压油块,所述压油块和定位柱内部均设置有油道,所述定位柱外端设置有定位套,所述定位套上端设置有上模座,所述上模座下端中部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下端中部设置有凸模,且凸模与凹模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脱料板上端设置有胶垫。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均通过螺栓固定于下模座和上模座。

进一步的,所述油道由横向油道和纵向油道构成,且横向油道两端均设置有弧面。

进一步的,所述吸油棉下端延伸至储油腔为若干棉条。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柱上端设置有减震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气缸升起,带动升降板向上运动,进而顶杆向上顶起脱料板,本实用新型脱料板优选的为一种矩形框,从外侧端将排气管从凹模内顶出,相比于传统人工脱模,本实用新型采用此结构提高了脱模效率,降低人工工作量;

2、通过油箱的设置,定位柱在挤压下向下压缩,使压油块向下挤压吸油棉,吸油棉将储油腔内润滑油吸出,浸满吸油棉,定位柱压缩的同时,将吸油棉内的润滑油挤出进入油道内,润滑油沿油道向外溢出,对定位柱和定位套均匀润滑,同时,通过此结构的设置,能够达到自动润滑的目的,保证模具的运动润滑性,减小摩擦,从而降低摩擦温度,保证冲压精度,延长模具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脱料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油棉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支撑柱;3、下模座;4、第一固定板;5、凹模;6、脱料板;7、顶杆;8、升降板;9、气缸;10、油箱;11、储油腔;12、隔板;13、吸油腔;14、吸油棉;15、弹簧槽;16、弹簧;17、定位柱;18、压油块;19、油道;20、定位套;21、上模座;22、第二固定板;23、凸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排气管冲压模具,包括底座1、支撑柱2、下模座3、第一固定板4、凹模5、脱料板6、顶杆7、升降板8、气缸9、油箱10、储油腔11、隔板12、吸油腔13、吸油棉14、弹簧槽15、弹簧16、定位柱17、压油块18、油道19、定位套20、上模座21、第二固定板22和凸模23,底座1上端四周均匀设置有支撑柱2,支撑柱2上端设置有减震块,便于减震防护,支撑柱2上端设置有下模座3,且支撑柱2与底座1和下模座3均垂直,下模座3上端中部设置有第一固定板4,第一固定板4上端中部设置有凹模5,凹模5上端设置有脱料板6,脱料板6上端设置有胶垫,便于起到缓冲和防护的作用,脱料板6下端均匀设置有顶杆7,且顶杆7贯穿凹模5和下模座3延伸至下模座3下端,顶杆7下端设置有升降板8,升降板8下端中部设置有气缸9,气缸9上端与升降板8下端连接,气缸9下端与底座1上端连接,下模座3相对于凹模5两侧均镶嵌有油箱10,油箱10内部下端设置有储油腔11,储油腔11上端设置有隔板12,隔板12上端设置有吸油腔13,吸油腔13内部设置有吸油棉14,且吸油棉14贯穿隔板12延伸至吸油腔13内部,吸油棉14下端延伸至储油腔11为若干棉条,便于将储油腔11润滑油吸附至吸油棉14,油箱10上部内侧壁开设有弹簧槽15,弹簧槽15内部设置有弹簧16,弹簧16上端设置有定位柱17,定位柱17下端中部相对于弹簧16内侧设置有压油块18,压油块18和定位柱17内部均设置有油道19,定位柱17外端设置有定位套20,油道19由横向油道和纵向油道构成,且横向油道两端均设置有弧面,便于润滑油从纵向油道进入横向油道向定位套20溢出进行润滑,定位套20上端设置有上模座21,上模座21下端中部设置有第二固定板22,第一固定板4和第二固定板22均通过螺栓固定于下模座3和上模座21,便于将下模座3和上模座21进行固定,第二固定板22下端中部设置有凸模23,且凸模23与凹模5对应,使用时将工件放置于下模座3上的凹模5上端,上模座21向下运动,使凸模23向下冲压,冲压后的配气管在凹模5内,通过气缸9升起,带动升降板8向上运动,进而顶杆7向上顶起脱料板6,本实用新型脱料板6优选的为一种矩形框,从外侧端将排气管从凹模5内顶出,相比于传统人工脱模,本实用新型采用此结构提高了脱模效率,降低人工工作量,在冲压运动时,定位柱17在挤压下向下压缩,使压油块18向下挤压吸油棉14,吸油棉14将储油腔11内润滑油吸出,浸满吸油棉14,定位柱17压缩的同时,将吸油棉14内的润滑油挤出进入油道19内,润滑油沿油道19向外溢出,对定位柱17和定位套20均匀润滑,同时,通过此结构的设置,能够达到自动润滑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