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笼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53643发布日期:2022-05-26 05:46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钢筋笼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钢筋笼模组,特别是指一种用于梁钢筋系统的钢筋笼模组及梁钢筋系统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国内现行的箍筋是用于绑缚主筋上固定,以构成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中的钢筋主结构。箍筋于钢筋混凝土柱中扮演诸多重要角色,如抵抗剪力、避免主筋挫屈以及围束核心区域内混凝土等。现有技术的箍筋结构能套设于同一水平面的主筋横截面上,用以将主筋横截面方向上得到平均的箍束力之外,沿着主筋纵向延伸的箍束力也可以平均分散。然而,当架设箍筋后再设置其余主筋时并不便利,且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因此有必要解决当前的现有技术问题可更加地达到提高施工便利性及可缩短工时的箍筋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梁钢筋系统的钢筋笼模组,用于缩短制造梁钢筋系统的工程时间。本实用新型钢筋笼模组包含第一开口钢筋网以及第二开口钢筋网。第一开口钢筋网具有第一开口,且第一开口钢筋网沿中心方向延伸,并部分围绕形成长条凹槽状以围成第一容置部;第二开口钢筋网具有第二开口,且第二开口钢筋网沿中心方向延伸,并部分围绕该中心方向形成长条凹槽状以围成第二容置部,且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是朝向相反方向。其中,第一开口钢筋网与第二开口钢筋网相盖合,第一开口钢筋网的至少部分分布于第二开口,且穿过第二开口伸入第二容置部,使第一容置部与第二容置部至少部分重叠。
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钢筋网包含:一第一本体,一第一横筋,一第二横筋,及一第三横筋;第一本体围成第一容置部;第一横筋设置连接第一本体其中一侧;第二横筋设置连接第一本体另一侧;第三横筋设置连接第一本体并与第一横筋并排设置。
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钢筋网包含:一第二本体、一第四横筋以及一第五横筋;第二本体形成该第二容置部,并具有一横挂部;第四横筋设置连接第二本体其中一边;第五横筋设置连接第二本体另一边,第五横筋与第四横筋并排设置;其中,第二横筋与第五横筋相并排设置。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筋、第二横筋及第三横筋皆设置于该第一开口钢筋网内侧;第四横筋与第五横筋皆设置于该第二开口钢筋网外侧。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筋及该第三横筋皆设置于第一本体内侧;第二横筋设置于第二本体外侧;第四横筋与第五横筋皆设置于第二本体内侧。
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筋及第三横筋设置于第一本体内侧,第二横筋设置于第一本体外侧;第四横筋设置于第二本体外侧,第五横筋设置于第二本体内侧。
9.钢筋笼模组的另一种实施例,其包括具有上开口的上开口钢网以及具有下开口的下开口钢筋网。其中,上开口与下开口为朝向相反方向。上开口钢网包含多个分别并排设置
的上开口钢筋、第一横筋、第二横筋。第一横筋设置连接多个上开口钢筋其中一侧;第二横筋设置连接多个上开口钢筋,且相对于第一横筋的另一侧;第三横筋设置连接多个上开口钢筋,并与第一横筋并排设置。
10.下开口钢筋网包含多个分别并排设置的下开口钢筋、第四横筋以及第五横筋。第四横筋设置连接多个下开口钢筋其中一侧;第五横筋设置连接多个下开口钢筋相对于第四横筋的另一侧,并与第四横筋并排设置。其中,上开口钢筋设置与下开口钢筋相盖合,且上开口钢筋以至少部分分布于下开口,第二横筋与第五横筋相并排设置。
11.在一些实施中,每一该上开口钢筋包含:一第一立筋、一第一底筋及一第二立筋;第一立筋具有一第一弯折部;第一底筋自第一弯折部相对第一立筋弯折并延伸至第二弯折部;第二立筋自第二弯折部相对第一底筋,并与第一立筋并排;其中,上开口为相对于第一底筋一端形成。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立筋、第一底筋及第二立筋形成一第一容置部,第一容置部供容置至少一该主筋。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该下开口钢筋包含:一第三立筋、一第二底筋、一第四立筋;第三立筋具有一第三弯折部;第二底筋自第三弯折部相对第三立筋弯折并延伸至一第四弯折部;第四立筋自第四弯折部相对第二底筋,并与第三立筋并排设置;其中,下开口为相对于第二底筋一端形成。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底筋形成一横挂部,横挂部用于横挂至少一主筋。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筋、第二横筋及第三横筋皆设置于上开口钢筋内侧;第四横筋与第五横筋皆设置于该下开口钢筋外侧。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筋及该第三横筋皆设置于上开口钢筋内侧;第二横筋设置于上开口钢筋外侧;第四横筋与第五横筋皆设置于该下开口钢筋内侧。
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筋及第三横筋设置于上开口钢筋内侧,第二横筋设置于上开口钢筋外侧;第四横筋设置于下开口钢筋外侧,第五横筋设置于下开口钢筋内侧。
18.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梁钢筋系统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9.平行设置二第一主筋;依序挂设多个箍筋于二第一主筋,其中箍筋包含并排的二立筋及连接二立筋底端的底筋;设置钢筋笼模组的第一开口钢筋网于多个底筋上;经由第一开口设置多个第二主筋于多个底筋及第一开口钢筋网的第一底筋,且通过第一开口钢筋网的容置部容置于多个第二主筋;其中,该多个第二主筋及该多个第三横筋并排设置;套设多个第三主筋于第二开口钢筋网的顶部;其中,二第一主筋及该多个第三主筋并排设置,且通过第二开口钢筋网的横挂部横挂于多个第三主筋;设置钢筋笼模组的第二开口钢筋网与第一开口钢筋网相盖合;以及设置多个箍筋帽盖于第一开口钢筋网上;其中箍筋帽盖对应该多个开口设置。
2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梁钢筋系统包含相连接的一第一区段及一第二区段,挂设该多个钢筋笼模组的步骤包含:挂设多个箍筋于该第一区段及该第二区段;以及设置该多个钢筋笼模组于该第二区段。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钢筋笼模组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钢筋笼模组实施例一的侧面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钢筋笼模组实施例二的侧面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钢筋笼模组实施例三的侧面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梁钢筋系统的制造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方法的主要步骤一状态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方法的主要步骤二状态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梁钢筋系统的制造方法的详细步骤流程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方法的详细步骤状态示意图。
30.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方法的主要步骤三状态示意图。
31.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方法的主要步骤四状态示意图。
32.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方法的主要步骤五状态示意图。
33.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方法的主要步骤六状态示意图。
34.图14为本实用新型梁钢筋系统的主要步骤七状态示意图。
3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6.100 钢筋笼模组
37.10 第一开口钢筋网/上开口钢筋网
38.101 第一本体
39.102 第一容置部
40.11 第一开口/上开口
41.12 第一横筋
42.13 第二横筋
43.14 第三横筋
44.16 第一立筋
45.161 第一弯折部
46.17 第一底筋
47.171 第二弯折部
48.18 第二立筋
49.19 第一开口钢筋
50.20 第二开口钢筋网/下开口钢筋网
51.201 第二本体
52.202 第二容置部
53.21 第二开口/下开口
54.22 第四横筋
55.23 第五横筋
56.24 横挂部
57.25 第三立筋
58.251 第三弯折部
59.26 第二底筋
60.261 第四弯折部
61.27 第四立筋
62.28 第二开口钢筋
63.30 第一主筋
64.31 第一区段
65.32 第二区段
66.40 箍筋
67.41 立筋
68.42 底筋
69.43 钩挂端
70.44 箍筋开口
71.50 第二主筋
72.60 第三主筋
73.70 箍筋帽盖
74.x 中心方向
75.y 径向方向
76.p 直立钢筋结构体
77.s501 步骤
78.s502 步骤
79.s503 步骤
80.s504 步骤
81.s505 步骤
82.s506 步骤
83.s507 步骤
84.s801 步骤
85.s802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86.为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对本实用新型的意旨、结构及其功效,获得深入的理解,以下举出一较佳实施例配合说明书附图,将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如下。
8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梁钢筋系统的钢筋笼模组及其制造方法。首先,如图1和图2所示,为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笼模组结构的实施例一。
88.实施例一
89.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钢筋笼模组100包含第一开口钢筋网10及第二开口钢筋网20。第一开口钢筋网10包含第一本体101、第一横筋 12、第二横筋13以及第三横筋14。第一本体101沿中心方向x延伸,并部分围绕中心方向x形成长条凹槽状以围成第一容置部102,且具有第一开口 11。具体来说,第一开口11位于第一开口钢筋网10朝向第二开口钢筋网 20的一面上,且位于图1所示中心方向x及径向方向y所在的平面上。穿过第一开口11后即可伸入第一容置部102。第一横筋12设置连接第一开口钢筋网10其中一侧,例如位于图1所示沿中心方向x而延伸设置于第一本体101的第一容置部102,且相对于第一开口11的第
一容置部102底部;第二横筋13设置连接第一开口钢筋网10另一侧,例如位于图1所示沿中心方向x而延伸设置于第一本体101的第一容置部102侧边;以及第三横筋 14设置连接第一开口钢筋网10一侧并与第一横筋12并排设置;也就是说,第三横筋14与第一横筋12设置在第一开口钢筋网10的同一侧上,且第三横筋14与第一横筋12于中心方向x及径向方向y所在的平面上并排。
90.第二开口钢筋网20包含第二本体201、第四横筋22以及第五横筋23。第二本体201是沿中心方向x延伸,并部分围绕中心方向x形成长条凹槽状以围成第二容置部202。具体来说,第二开口21位于第二开口钢筋网20朝向第一开口钢筋网10的一面上,且位于图1所示中心方向x及径向方向y 所在的平面上。穿过第二开口21后即可伸入第二容置部202。另外,第二开口21与第一开口11朝向相反方向。
91.如图1及图2所示,第四横筋22设置连接第二开口钢筋网20其中一边,例如位于图1所示沿中心方向x而延伸设置于第二本体201的侧边;第五横筋23设置连接相对于第四横筋22的另一边,例如位于图1所示沿中心方向 x而延伸设置相对于有第四横筋22的第二本体201的侧边,以使第五横筋 23与第四横筋22分别设置于第二本体201的侧部,且第五横筋23与第四横筋22于径向方向y同一水平面上并排设置。横挂部24位于第二本体201 的底部,供挂设于至少一主筋上。较佳而言,各横筋是以点焊方式与第一本体101或第二本体201连接,但不以此为限。
92.第一开口钢筋网10与第二开口钢筋网20相盖合以至少部分分布于第二开口21,且第二横筋13与第五横筋23互相并排设置。具体来说,如图2 所示,当第一本体101与第二本体202相互盖合时,第一本体101至少部分穿过第二本体202伸入第二容置部202,使第一容置部102与该第二容置部 202至少部分重叠。
93.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横筋12、第二横筋13及第三横筋14皆设置于第一本体101内侧;第四横筋22与第五横筋23皆设置于第二本体 201外侧。具体来说,当第一本体101与第二本体201相盖合时,第一本体 101的第一横筋12、第二横筋13及第三横筋14皆设置相对于第一本体101 与第二本体201围成的空间之内;第二本体201的第四横筋22与第五横筋 23皆设置相对于第一本体101与第二本体201围成的空间之外,也形成第一本体101的第二横筋13与第二本体201的第五横筋23并排设置。通过此设置,可减少各横筋在组装时相干涉的状况,以增加组装的便利性。
94.另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开口钢筋网10所具有的第一开口11可为上开口;第二开口钢筋网20所具有的第二开口21可为下开口。第一本体101 可包含多个上开口钢筋19,且上开口钢筋19包含第一立筋16、第一底筋 17以及第二立筋18。第一立筋16具有第一弯折部161;第一底筋17是自第一弯折部161相对第一立筋16弯折并延伸至第二弯折部171。第二立筋 18是自第二弯折部171相对第一底筋17弯折,并与第一立筋16并排。其中,上开口11为相对于第一底筋17一端形成的开口。另一方面,第一立筋 16、第一底筋17及第二立筋18之间围成第一容置部102。
95.第二本体201包含多个下开口钢筋28,且下开口钢筋28包含第三立筋 25、第二底筋26以及第四立筋27。第三立筋25具有第三弯折部251;第二底筋26是自第三弯折部251相对第三立筋25弯折并延伸至第四弯折部261。第四立筋27是自第四弯折部261相对第二底筋26弯折,并与第三立筋25 并排设置。其中,下开口21为相对于第二底筋26一端形成的开口。
另一方面,第二底筋26可形成横挂部,以用于横挂于至少一主筋上。上述各立筋及底筋彼此间的连接关系较佳是以一体成型弯折的方式来形成,各横筋是以点焊方式与各立筋或底筋连接,但不以此为限。
96.实施例二
97.如图3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差别在于第一开口钢筋网10与第二开口钢筋网20之间的盖合方式。其中,第一横筋12及第三横筋14皆设置于第一开口钢筋网10内侧;第二横筋13设置于上开口钢筋19外侧;第四横筋22与第五横筋23皆设置于第二开口钢筋网20内侧。具体来说,当第一开口钢筋19与第二开口钢筋28相盖合时,第二横筋13设置相对于第一开口钢筋19与第二开口钢筋28围成的空间之外;第一横筋12、第三横筋14、第四横筋22以及第五横筋23皆设置相对于第一开口钢筋19与第二开口钢筋28围成的空间之内。
98.实施例三
99.如图4所示,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差别在于上开口钢筋网10与下开口钢筋网20之间的盖合方式。第一横筋12及第三横筋14设置于第一开口钢筋19内侧,第二横筋13设置于第一开口钢筋19外侧;第四横筋22设置于第二开口钢筋28外侧,第五横筋23设置于第二开口钢筋28内侧。具体来说,当第一开口钢筋19与第二开口钢筋28相盖合时,第二横筋13及第四横筋22设置相对于第一开口钢筋19与第二开口钢筋28围成的空间之外;第一横筋12、第三横筋14以及第五横筋23设置相对于第一开口钢筋19与第二开口钢筋28围成的空间之内。
100.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梁钢筋系统的制造方法的主要步骤,并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作为示例。
101.本实施例制造方法开始于步骤s501,于平行设置二第一主筋30。具体来说,如图6所示,两条第一主筋30以平行方向穿设于直立钢筋结构体p 中,并且两条第一主筋30于同一水平面上相对平行。
102.接着进行至步骤s502,依序挂设多个箍筋40于二第一主筋30,其中箍筋40包含并排的二立筋41及连接二立筋41底端的底筋42。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箍筋40以进一步包括钩挂端43及箍筋开口44。钩挂端43是于并排的两条立筋41顶端延伸的,以使多个箍筋40通过其钩挂端43钩挂于第一主筋30上,以使两条第一主筋30上挂设多个箍筋40。箍筋开口44是相对于底筋42一端形成且能设置钢筋笼模组100。
103.此外,本实用新型梁钢筋系统的制造方法有进一步的包括图8所示的详细步骤。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方法进行至详细步骤s801,挂设多个箍筋40于第一区段31及第二区段32。具体来说,如图8和图9所示,箍筋40先挂设于第一主筋30的第一区段31及第二区段32上。
104.接着进行至详细步骤s802,设置该多个钢筋笼模组100于第二区段32。具体来说,如图9所示,通过箍筋开口44设置钢筋笼模组100于箍筋40内,且钢筋笼模组100设置于第二区段32上。
105.制造方法进行至步骤s503,设置钢筋笼模组100的第一开口钢筋网10 于多个底筋42。具体来说,如图10所示,先行设置第一开口钢筋网10于多个底筋42上并通过固定件固定绑缚于多个箍筋40上。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固定件是指铁丝,但于实际应用时固定件的材质及外型不受此限制。另参见图8,步骤s503可包含详细步骤s801,挂设多个箍筋40于第一区段 31及第二区段32。具体来说,如图9所示,钢筋笼模组100先挂设于第一主筋30的
第二区段32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区段31及第二区段32于实际应用时分别为梁钢筋系统的塑角区及非塑角区,第二区段32是靠近直立钢筋结构体p的区段,且能使梁钢筋系统的主筋纵向延伸的箍束力平均分散。
106.接着制造方法进行至步骤s504,经由第一开口11设置多个第二主筋50,且通过第一开口钢筋网10的第一容置部102容置于多个第二主筋50。具体来说,如图11所示,第二主筋50能穿设于直立钢筋结构体p时,且第二主筋50设置于第一开口钢筋网10的第一容置部102,并铺设于第一底筋17 上。此外,部分第二主筋50则经由箍筋40与第一开口钢筋网10间的间隙设置于底筋42。
107.接着制造方法进行至步骤s505,设置多个第三主筋60并对应第一开口11;其中,二第一主筋30及该多个第三主筋60并排设置;该多个第二主筋 50及该多个第三主筋60并排设置。具体来说,如图12所示,多个第三主筋60能穿设于直立钢筋结构体p中,并通过固定件绑定,且与第一主筋30 于同一水平面上并排设置。
108.接着制造方法进行至步骤s506,设置该钢筋笼模组100的第二开口钢筋网20与第一开口钢筋网10相盖合,且通过第二开口钢筋网20的横挂部 24横挂于多个第三主筋60上。具体来说,如图13所示,第二开口钢筋网 20通过横挂部24横挂于位于第二区段32上的多个第三主筋60,以使第二开口钢筋网20与第一开口钢筋网10能互相盖合。
109.最后,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方法进行至步骤s507,设置多个箍筋帽盖70 于第二开口钢筋网20及箍筋40上;其中箍筋帽盖70对应该多个开口设置。具体来说,箍筋帽盖70会对应箍筋40的箍筋开口44及第二开口钢筋网20 的第二底筋26设置。最后搭配图14所示,即为完成本实用新型梁钢筋系统的示意图。
110.本实用新型用于梁钢筋系统的第一开口钢筋网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钢筋网的第二开口能互相盖合,且使得主筋的设置更为便利,藉此能缩短钢筋笼模组的施工工时。
111.纵使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的实施例详细叙述而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但皆不脱如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申请范围。因此,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文件的内容所作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