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电容器用高纯铝箔的冷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9551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解电容器用高纯铝箔的冷轧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出了生产铝箔的冷轧压下量计算方法及相应的冷轧加工工艺。属于有色金属压力加工技术领域。
高纯铝板的冷轧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均匀变形。这种不均匀变形表现为,板材内离开表面不同距离的地方冷轧织构很不相同,并出现剪切织构。这会极大地妨碍最终制成的电解电容器铝箔内立方织构的生成,因而损害铝箔的电学性能。H.O.Asbeck等人的研究表明〔Materials and Science Engineering,34,(1978)111-119页〕面心立方金属冷轧过程中当1/d<0.5时会发生明显的不均匀变形,其中12=r(d-d1),式中d为轧前板厚,d1为轧后板厚,r为工作辊半径。随后大量的冷轧分析表明1/d值较大时仍时常有不均匀变形出现。针对这一情况W.Truszkowski等人作了进一步研究〔Proc.6th inter.conf.Textures of Materials,Tokyo,(1981),39-52页〕,他们认为对于面心立方金属当1/h=21/(d+d1)>5时也会出现不均匀变形,大量实验结果表明铝板冷轧变形是否均匀与1/h值是否大于5没有必然的关系。
我国中,高压铝电解电容器的年产量达数千万只。随电子工业,尤其是计算机工业的发展,铝电解电容器的需求量会迅猛增长。目前我国这类产品所用铝箔基本上依靠进口。国外有关铝公司(如西德VAW铝业联合公司)也在积极开展改善铝箔生产和加工工艺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电解电容器用高纯铝箔生产中的有关难题,提供一种生产该产品的计算及轧制工艺。
本发明的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都证明,铝板冷轧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不均匀性。一种表现为由轧板表面的剪切织构逐渐过渡到轧板中心的正常织构,另一种表现为由轧板表面向轧板中心过渡时织构表现为剪切织构→正常织构→剪切织构→正常织构的交替过渡方式。为保证铝板冷轧成铝箔过程中变形的均匀性,在每个道次的轧制时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工艺条件① r(d-d1)/d2>1.22(主要防止后一类不均匀性)② (d-d1)/d<0.3(主要防止前一类不均匀性)其中r为工作辊半径,d,d1分别为轧板轧前和轧后的厚度。r,d,d1需采用同样的长度单位。
(d-d1)实际表示了每道次的冷轧压下量。由①式可知每道次压下量应大于1.44d2/r,而由②式可知每道次压下量应小于0.30d。这样制订冷轧工艺时即可确定出每道次压下量的上下限。
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了铝板制成铝箔时冷轧压下量上下限的确定方法,因而给出了明确的压下量选取范围。该发明可以避免上述不同类型的变形不均匀性,为最终生产出含极强立方织构的铝箔准备了必要的冷轧取向分布状态。
本发明的实施例设某道次轧前铝板厚10mm,工作辊半径为100mm,则根据①式可算出该道次冷轧最低压下量为1.44mm,根据②式可算出该道次冷轧最高压下量为3mm。在这个范围内轧制则不会发生不均匀变形。若此时工作辊半径为45mm,则会出现矛盾情况。即①式要求最低压下量为3.2mm,②式要求最高压下量为3mm,因而无论怎样轧制都会出现不均匀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应更换工作辊,选择半径较大的工作辊以同时满足①式与②式要求的工艺条件。
权利要求
一种电解电容器用高纯铝箔的冷轧工艺,其特征在于每个道次轧制时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工艺条件①r(d-d1)/d2>(1。2)2②(d-d1)/d>0.3其中r为工作辊半径,d,d1分别为轧板轧前和轧后的厚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产电解电容器用高纯铝箔的冷轧工艺,其特征在于每个道次轧制时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工艺条件①r(d-d
文档编号B21B3/00GK1069431SQ9110557
公开日1993年3月3日 申请日期1991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1991年8月17日
发明者毛卫民 申请人:北京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