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合金熔敷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1696阅读:10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巴氏合金熔敷工艺的制作方法
巴氏合金又名锡基轴承合金、白合金、合金代号为ZCHSNSBD11-6。我国工业界如冶金、机械制造等行业。象轧钢厂、电机厂、空气压缩机厂……,对于承受负荷而又往复运动的零部件,一般都采用巴氏合金作工作面。
传统工艺上巴氏合金(又称挂钨)均采用铸造的方式。大中型工件采用静止铸造,小工件有的采用离心铸造。铸造的整个工艺过程比较复杂,难以准确控制,不能保证工件质量的稳定,效率低。特别是大中型工件及其修复,问题更加突出。归纳起来讲,铸造易于出现以下问题1.脱钨(即合金和工件本体贴合不好)砂眼、气孔、裂纹、疏松、编析。2.巴氏合金浪费大,主要是铸造后的加工余量大,以及因铸造缺陷而出现的返工。3.操作复杂劳动强度大。
针对以上问题,我研究了巴氏合金熔敷工艺,巴氏合金熔敷工艺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工件清洗主要是清洗掉工件需上合金部位的锈和油污。
二、工件上锡钢、灰铁、球墨铸铁等材质和巴氏合金不亲和,所以新胚件上合金前,先要上锡。为保证工件的质量,球墨铸铁工件最好先经过喷砂处理,再上锡。
经过清洗的工件加温至300℃左右,用鬃刷或棉纱蘸熟酸浸泡的锡粉刷在工件上,小工件或易变形的薄壁工件可用焊炬对着需上锡的部位,局部加温上锡。
三、浇合金条将巴氏合金熔化,去掉表层的浮渣、杂质、浇出大小长短合用的合金条。如加工直径在300mm以上的工件,可浇长1000mm,直径10-15mm的圆或半圆合金条,加工小工件,可浇小一点的合金条备用。
四、工件熔敷上锡后,可不等工件完全冷却,用焊炬吹熔合金熔敷在工件上,待吹熔的合金堆积形成熔池,不断吹熔合金进熔池,逐渐加厚,直至达到所需尺寸。
如果是修复工件,可直接在经过清洗的残留合金上,进行吹熔形成熔池,补足所需尺寸。但要注意,如被磨损、拉伤的合金表层有缝隙,缝隙里的油污,杂质不易清除,可熔去缝隙部位的合金,再清洗。
熔敷的厚度达到3-5mm时,要用铁钎搅动熔池底部,特别是燕尾槽的角缝这些地方。因为这时合金呈流动的液态,经搅动,可使工件表层的氧化物及杂质上浮到合金的表面,以后逐渐加厚,氧化物及杂质都始终浮在合金表面。搅动熔池时如发现铁屑类金属杂质要及时剔除。
熔敷圆弧形工件,可根据圆弧的大小,将熔池宽度控制在5-15mm范围内,并尽量使熔池保持水平位置。
在熔敷过程中,熔池中的合金温度一般控制在280℃-340℃之间为宜,工件本体温度可控制在200℃以下。如工件小,本体较薄,更要注意温度的控制,发现工件本体温度过高,可采用自然冷却或强制冷却(一般是用水)的方式,等工件温度降低后再熔敷合金。
在熔敷工件时用铁钎搅动熔池,是避免形成夹渣,如发现熔池合金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较多,可待熔池的合金冷却后用钢刷清刷。
由于合金,工件本体,空气的干湿度等多种原因,熔敷过程中会产生气孔,对将要和已经形成的气孔,可用焊炬对其部位吹熔,将气孔提到合金表层,再慢慢提起焊炬,将气孔消除。
熔敷工件时合金温度过高,冷却时收缩不均,即会产生局部缩松现象,这就要求在熔敷过程中注意控制合金和工件本体的温度,如发现缩松现象,可在缩松部位重新吹熔。
熔敷工艺和传统铸造工艺相比,有以下优点1.质量稳定可靠。
2.能有效控制加工余量,减少巴氏合金的损耗,省去铸造用的工装卡具和辅助材料(如石棉板、水玻璃、滑石粉等)。
3.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效1-2倍。
4.特别是在工件修复方面,熔敷工艺在提高工效和节约原材料上效果更是特别突出。传统铸造工艺修复工件,要先熔去或铲去工件上的残留合金,再上锡、浇注、熔敷工艺可在残留合金的基础上补足尺寸,进行局部修复。
权利要求
1.巴氏合金熔敷工艺在工件新挂合金时,是根据工件尺寸大小决定浇注合金焊条的尺寸大小,以及熔敷过程中熔池的比例。
2.巴氏合金熔敷工艺修复工件,可用工件上残存的合金作底,经清洗初熔后,直接熔敷补足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巴氏合金熔敷工艺的特征是浇注和气焊熔敷相结合。
全文摘要
巴氏合金又名锡基轴承合金,在我国工业界如冶金、机械等行业使用较广泛。巴氏合金工件上合金(又称挂钨)历来采用铸造方式。铸造方式合金损耗大,质量不稳定,工效低,劳动强度大。巴氏合金熔敷工艺采用气焊熔敷合金,能控制合金的加工余量,使工件质量稳定,提高工效和降低劳动强度。
文档编号B23K5/18GK1104140SQ94104748
公开日1995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1994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1994年5月13日
发明者王忠庆 申请人:王忠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