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压测试机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899936阅读:来源:国知局
4,塑管内端封板外周面上设有塑管内板环槽,钢管内端封板外周面上设有钢管内板环槽,塑管内板环槽上设有用于接触钢塑转换接头内壁的塑管内密封圈231,钢管内板环槽上设有用于接触钢塑转换接头内壁的钢管内密封圈241,塑管内端封板、钢管内端封板、塑管内板环槽、钢管内板环槽均与轴管同轴,塑管内端封板处在钢管内端封板与塑管外端封板之间,钢管内端封板处在塑管内端封板与钢管外端封板之间,轴管上设有与轴管内部连通的第二进气口 2b、与轴管内部连通的第三进气口 2c,轴管外壁上设有第二气压传感器、第三气压传感器,第一进气口与第一气压传感器均处在钢管外端封板与钢管内端封板之间,第二进气口与第二气压传感器均处在钢管内端封板与塑管内端封板之间,第三进气口与第三气压传感器均处在塑管内端封板与塑管外端封板之间,第二进气口上设有第二进气单向阀,第三进气口上设有第三进气单向阀,第二进气单向阀的可通过方向、第三进气单向阀的可通过方向均为由轴管内至轴管外。第二气压传感器的读数显示端、第三气压传感器的读数显示端均处在被测钢塑转换接头外(第一气压传感器的感应端处在钢管外端封板与钢管内端封板之间,第二气压传感器的感应端处在钢管内端封板与塑管内端封板之间,第三气压传感器的感应端处在塑管内端封板与塑管外端封板之间)。增加了塑管内端封板和钢管内端封板(与塑管外端封板、钢管外端封板一样,随着轴管一起伸入钢塑转换接头内),从而可以一次性进行“三段检测”,分别为钢管段、塑管段以及连接段(钢管段与塑管段的对接段),钢管外端封板与钢管内端封板之间形成检测钢管段的气密腔,钢管内端封板与塑管内端封板之间形成检测连接段的气密腔,塑管内端封板与塑管外端封板之间形成检测塑管段的气密腔,供气栗通过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三进气口同时对各段气密腔进行充气,第一气压传感器、第二气压传感器、第三气压传感器则可同时对各段进行气压检测,从而可快速有效得出是否存在裂缝和泄露,以及具体的泄露部分为哪一段。
[0023]所述钢管外密封圈、钢管内密封圈、塑管内密封圈、塑管外密封圈均为内部具有充气腔的充气密封圈,钢管外端封板上设有将钢管外密封圈内部充气腔与轴管内部连通的钢管外圈充气管222,钢管内端封板上设有将钢管内密封圈内部充气腔与轴管内部连通的钢管内圈充气管242,塑管内端封板上设有将塑管内密封圈内部充气腔与轴管内部连通的塑管内圈充气管232,塑管外端封板上设有将塑管外密封圈内部充气腔与轴管内部连通的塑管外圈充气管212。进一步的,本方案中钢管外密封圈、钢管内密封圈、塑管内密封圈、塑管外密封圈均为充气密封圈,从而其密封性可以调节。当上述各密封圈为普通密封圈时(如橡胶实心密封圈),为了保证检测时的气密效果,密封圈需要与钢塑转换接头内壁之间紧紧压贝占,这就导致各密封圈在进入钢塑转换接头时摩擦极大,易导致进入困难且容易快速磨损。而本方案中,检测之前,上述各密封圈都是不充气的,从而轴管及各封板、各密封圈可顺利伸入钢塑转换接头内,伸入到位后,供气栗对轴管内部进行供气,气体除了进入各段密封腔夕卜,还会经钢管外圈充气管进入到钢管外密封圈、经钢管内圈充气管进入到钢管内密封圈、经塑管内圈充气管进入到塑管内密封圈、经塑管外圈充气管进入到塑管外密封圈,以形成各段密封。并且,各段气密腔内压力越大,各密封圈内压力也越大,所以具备检测气压和密封能力的自主适应调节能力,可有效防止密封不足或过度密封。而检测完成、释放掉钢塑转换接头内及轴管内压力时,各密封圈内高压气体会被释放,泄压后各密封圈与钢塑转换接头之间不存在摩擦或摩擦极小,从而直接让轴管及轴管上的各封板脱离钢塑转换接头即可。采用了充气密封圈的形式后,“三段检测”(钢管段、塑管段、连接段)观察气压传感器读数时,哪一段中的气压传感器先出现明显的压降(超出合理范围),就说明哪一段漏气,存在裂缝或密封缺陷。
[0024]所述轴管上设有与轴管内部连通的泄压排气孔2d,带动架与轴管通过摩擦带动结构连接,摩擦带动结构包括推进限位体541、拉回限位体542、摩擦带动环543、若干推拉杆544,推拉杆水平且推拉杆一端连接带动架,推拉杆另一端连接摩擦带动环,摩擦带动环套设在轴管上且与轴管同轴,摩擦带动环可在轴管上水平移动,摩擦带动环内环面上设有摩擦密封槽,摩擦密封槽上设有摩擦密封圈5431,摩擦密封圈与轴管同轴,摩擦密封圈与轴管外侧壁之间互相挤压,推进限位体、拉回限位体均处在轴管外且均与轴管固定,限位座具有用于限位钢管外端封板的封板限位面,钢管外端封板与限位座的水平间距小于或等于钢管外端封板与轴管的水平间距,泄压排气孔处在推进限位体与拉回限位体之间,摩擦带动环处在推进限位体与拉回限位体之间,摩擦带动环接触推进限位体时,摩擦密封圈封住泄压排气孔;摩擦带动环接触拉回限位体时,摩擦密封圈与泄压排气孔分离。所述推进限位体呈环状,所述拉回限位体呈环状,推进限位体与轴管同轴,拉回限位体与轴管同轴。推进限位体处在塑管外端封板与摩擦带动环之间,拉回限位体处在摩擦带动环与带动架之间。
[0025]本方案可实现加压保护和自动泄压。当需要进行检测时,封头活塞杆伸出,通过带动架、推拉杆来带动摩擦带动环套移动,由于摩擦带动环套和轴管之间具有摩擦密封圈,且摩擦密封圈和轴管外侧壁之间互相挤压摩擦,所以此时摩擦带动环套通过摩擦密封圈可直接带动轴管移动,使轴管连同各封板能进入钢塑转换接头,待钢管外端封板接触到限位座上的封板限位面后,轴管定位、不能继续前进,而摩擦带动环会被继续推动前进直至接触到推进限位体,封头缸体停止工作(此时泄压排气孔被摩擦密封圈封住)。本方案中,只有完成了轴管和各封板的整体伸入、定位,泄压排气孔才会被摩擦密封圈封住,才可顺利让轴管内、各密封圈内实现充气、保压,从而才能进行检测。而检测完成后,封头活塞杆直接收回,由于此时各密封圈处在膨胀状态,与钢塑转换接头之间紧紧相贴,所以轴管连同各封板均无法移动,封头活塞杆只能通过带动架、推拉杆将摩擦带动环拉回,直至摩擦带动环接触拉回限位体,而在此过程中,摩擦密封圈会离开泄压排气孔,轴管内、各密封圈内气体会排出,各密封圈内气体排出后,密封效果消失,钢塑转换接头内(即三个密封段内)的气体也会排出(此时各密封圈与钢塑转换接头之间不再紧紧相贴),从而随着封头活塞杆的继续收回,轴管连同各封板也会一起被拉出、脱离钢塑转换接头。上述过程省去了所有的多余泄压动作(如供气管与供气栗的分离、对接操作),一次性实现了先释放压力、后延时拉出轴管的动作,整个过程合理、连贯、高效。
[0026]所述轴管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钢管内端封板内环面、塑管内端封板内环面均通过内螺纹与轴管外侧壁上的外螺纹配合连接,轴管上设有第一内充气口 2e、第二内充气口2f,第一内充气口、第二内充气口均与轴管内部连通;钢管内端封板内设有第一气道24a,第一气道外端开口于钢管内端封板外环面,第一气道内端开口于钢管内端封板内环面,钢管内圈充气管一端与钢管内密封圈内部充气腔连通、钢管内圈充气管另一端从第一气道外端伸入第一气道内,钢管内圈充气管外管壁与第一气道的气道内壁之间密封,第一气道内端正对第一内充气口且与第一内充气口连通;塑管内端封板内设有第二气道23a,第二气道外端开口于塑管内端封板外环面,第二气道内端开口于塑管内端封板内环面,塑管内圈充气管一端与塑管内密封圈内部充气腔连通、塑管内圈充气管另一端从第二气道外端伸入第一气道内,塑管内圈充气管外管壁与第二气道的气道内壁之间密封,第二气道内端正对第二内充气口且与第二内充气口连通。钢管内密封圈固定在钢管内板环槽上,塑管内密封圈固定在塑管内板环槽上。有了分段检测功能后,依然可以进行钢塑转换接头内部的整体检测,当需要进行钢塑转换接头内部整体密封性检测前,只需旋动钢管内端封板、塑管内端封板,让第一气道内端与第一内充气口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