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发动机气门颈部螺旋磨削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磨削加工工艺,确切地说是一种发动机气门颈部螺旋磨削 工艺。
技术背景发动机气门颈部是气门在使用过程中的第二热点和危险部位,在高温、高 压、疲劳、腐蚀和交变载荷等恶劣环境中,易发生断裂失效。造成易断裂的主 要原因是,目前气门颈部采用车削或磨削方式加工,加工后气门颈部表面形成 的同心圆状的加工痕迹,气门在上述环境条件下长期工作,同心圆状加工痕迹 处会成为应力集中点和疲劳源,即划痕效应。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气门颈部螺旋磨削工艺,在气门颈部 采用螺旋磨削加工工艺可消除同心圆状加工痕迹缺陷,可有效地减少气门颈部 断裂失效。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发动机气门颈部螺旋磨削工艺, 先将气门的气门杆部插于夹具内,将页轮安装在电动磨头上,然后,启动夹具, 夹具带动气门绕气门轴线旋转,启动电动磨头,电动磨头带动页轮旋转;最后,用页轮磨削气门表面,磨削时,页轮沿气门的轴线方向对气门颈部进行磨削, 磨削顺序是由气门盘至气门杆部移动磨削,直至消除气门颈部表面同心圆状加工痕迹。为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磨削时,电动磨头轴线与气门轴线的夹角是a ,20<ci 〈75。夹具转速是500至1000r/min。页轮转速是22000r/min。页轮是涂附磨具弹性带柄页轮。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它由于采用螺旋磨削工艺,可将气门颈部表面粗 糙度值控制在Ra0.8以下,同时,又能有效地减少气门颈部积炭,提高气门颈 部散热效果,减少因热疲劳造成的失效,而且,可使气门外观更加完美。
图l是本发明的加工工艺过程的示意图,图中的页轮已磨削至气门杆部。 图中标号l夹具、2气门杆部、3页轮、4气门盘部、5电动磨头、6气门颈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发动机气门颈部螺旋磨削工艺,先将气门的气门杆部2插于夹具1内,将 页轮3安装在电动磨头5上;然后,启动夹具l,夹具l带动气门绕气门轴线旋 转,启动电动磨头5,电动磨头5带动页轮3旋转;最后,用页轮3磨削气门表 面。磨削时,页轮3沿气门的轴线方向对气门颈部6进行磨削,磨削顺序是由 气门盘部4至气门杆部2移动磨削,直至消除气门颈部6表面同心圆状加工痕 迹。反复实验得出,磨削时,电动磨头5轴线与气门轴线的夹角是a, 20<ci <75。电动磨头5轴线与气门轴线的夹角a在20至75度之间时,磨削效果最 好,可最有效地消除气门颈部6处的同心圆状的加工痕迹。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建模及分析,得出结论,当夹具1转速是500 至1000r/min时,页轮转速是22000r/min时,可达到较好的的磨削效果,在以 上转速下,只需对气门磨削加工一次便可去除气门颈部6处的数条同心圆状的 加工痕迹,得到成品气门,具有磨削效率高,加工时间短的优点,而且,由于, 只需磨削一次,因此,可防止因多次磨削,使气门颈部出现数组磨痕情况发生,影响磨削质量的。经过大量实验得出,使用的页轮是涂附磨具弹性带柄页轮时,磨削精度最 高、磨削效果最好、效率最高。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的范围内。本发明 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权利要求
1、发动机气门颈部螺旋磨削工艺,其特征在于先将气门的气门杆部插于夹具内,将页轮安装在电动磨头上,然后,启动夹具,夹具带动气门绕气门轴线旋转,启动电动磨头,电动磨头带动页轮旋转;最后,用页轮磨削气门表面,磨削时,页轮沿气门的轴线方向对气门颈部进行磨削,磨削顺序是由气门盘至气门杆部移动磨削,直至消除气门颈部表面同心圆状加工痕迹。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发动机气门颈部螺旋磨削工艺,其特征在于 磨削时,电动磨头轴线与气门轴线的夹角是a, 20<(i<75。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气门颈部螺旋磨削工艺,其特征在 于夹具转速是500至1000r/min。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气门颈部螺旋磨削工艺,其特征在于 页轮转速是22000r/min。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气门颈部螺旋磨削工艺,其特征在 于页轮是涂附磨具弹性带柄页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气门颈部螺旋磨削工艺,先将气门的气门杆部插于夹具内,将页轮安装在电动磨头上,然后,启动夹具,夹具带动气门绕气门轴线旋转,启动电动磨头,电动磨头带动页轮旋转;最后,用页轮磨削气门表面,磨削时,页轮沿气门的轴线方向对气门颈部进行磨削,磨削顺序是由气门盘至气门杆部移动磨削,直至消除气门颈部表面同心圆状加工痕迹。它由于采用螺旋磨削工艺,可将气门颈部表面粗糙度值控制在Ra0.8以下,同时,又能有效地减少气门颈部积炭,提高气门颈部散热效果,减少因热疲劳造成的失效,而且,可使气门外观更加完美。
文档编号B24B19/00GK101249627SQ20081001520
公开日2008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8日
发明者任来瑞, 张克民, 毛新海 申请人:山东瑞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