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削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0467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磨削用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磨削工件(work)的磨削用工具。
背景技术
在铸造铸件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用于去除直浇道、飞边的去飞边加工。根据铸件的 形状使用各种磨削用工具进行去飞边加工。图3表示以往公知的磨削用工具。该磨削用工具10是通过将磨粒附着在整体为棒状的金属制构件的前端部而构成 的,尤其能够用在作为磨削对象的工件很小、或形状很细的情况中。磨削用工具10与电动机的旋转轴相连接,利用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驱动以沿长 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通常,利用夹头(chuck)装置12安装电动机的旋转轴和磨削用工具10。S卩、在 旋转轴的前端部构成夹头主体,该夹头主体形成有能够供磨削用工具的后端部插入的插入 孔、和呈放射状地形成在该插入孔周围的多条切槽11。在将磨削用工具10的后端部插入到插入孔内后,利用弹簧筒(collet,未图示)夹 紧夹头主体的周围,从而将磨削用工具10固定在插入孔内而安装在电动机的旋转轴上。如上所述,以往的棒状磨削用工具通常采用弹簧筒夹(collet chuck)的方式固定 在电动机的旋转轴上。但是,在使用磨削用工具磨削工件时,切屑、型砂会飞散。由于在夹头主体中形成 有切槽,因此切屑、型砂有时会进入到该切槽内从而附着在磨削用工具上。这样,存在当切屑、型砂附着在磨削用工具上时不易自电动机的旋转轴拆下磨削 用工具的这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 切屑、型砂等微细的夹杂物附着在磨削用工具与旋转轴之间的磨削用工具。本实用新型的磨削用工具为棒状,在前端设有用于与形成有外螺纹部的旋转驱动 部件的旋转轴相连接的连接部,且被旋转驱动部件的驱动而旋转,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接 部中设有在内壁面上形成有螺纹槽的内螺纹部,以能够与上述旋转轴的外螺纹部结合,棒 状的后端面形成为平面,以能够与上述旋转轴的外螺纹部周围的前端面无间隙地抵接。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而获得的作用如下所述。S卩、由于在旋转轴上形成有外螺纹部、且在磨削用工具上形成有内螺纹部,因此旋 转轴与磨削用工具容易结合,而且旋转轴的外螺纹部周围与磨削用工具的内螺纹部周围能 够无间隙地抵接在一起。因此,在磨削过程中产生的切屑、型砂等不会进入到处于结合状态 的螺纹部中,所以即使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切屑、型砂等,也能够容易地将磨削用工具安装在 旋转轴上或自旋转轴拆下磨削用工具。
3[0015]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磨削用工具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内螺纹部的后部侧形成有 直径比内螺纹部的内径大且与内螺纹部同心圆地形成的、用于定心的大径部。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磨削用工具的特征还在于,在外周面上的夹着轴线相面对的 位置上形成有把持用的平坦面。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扳手(spanner)等把持该平坦面,从而能够可靠地夹紧旋 转轴和磨削用工具。此时,如果也在电动机的旋转轴上的夹着轴线相面对的位置上形成把 持用的平坦面,则能够利用扳手等把持旋转轴和磨削用工具两者,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夹紧 旋转轴和磨削用工具。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磨削用工具的特征还在于,在棒状的前端形成有直径比其他 部位的直径大的凸缘部,在该凸缘部的外周面以及前端面的除中心之外的部位上附着有磨 粒,在前端面的中心设有比前端面凹陷地形成且未附着有磨粒的凹部。采用该结构,通过使凸缘部的外周面以及前端面与工件的相应位置抵接而对该工 件进行磨削等加工。另外,由于前端面的中心处的圆周速度很小,因此实际上很难在该中心 处进行磨削等加工。在使磨粒附着在上述那样的实际上不能进行磨削加工的部位上时,磨 粒有可能剥落。因此,通过设置未附着磨粒的凹部,能够防止磨粒剥落而产生浪费。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磨削用工具,能够防止在进行磨削加工时产生的切屑、型砂附 着在连接部分上,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磨削用工具安装在旋转轴上或自旋转轴拆下磨削用工 具。

图1是磨削用工具以及旋转轴的前端部的侧视图。图2是磨削用工具的剖视图以及旋转轴的前端部的侧视图。图3是以往的磨削用工具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所添加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图1是磨削用工 具和旋转轴的前端部分的侧视图,图2表示图1的磨削用工具的截面。这里说明的磨削用工具20是用于去除铸造品的飞边的工具,固定在未图示的电 动机(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轴30的前端部上。磨削用工具20是以金属为基材的棒状,前端形成为外径比其他部位的外径大的 凸缘部22。在该凸缘部上附着磨粒19而能够进行磨削。作为磨粒19的例子,能够使用金刚石颗粒。能够采用直径为25 30 μ m左右的 金刚石颗粒作为用于去除铸铁飞边的金刚石颗粒。采用镀镍等电镀处理将上述磨粒19固 定在凸缘部22的外周面以及前端面上。另外,在磨削用工具20的前端面的中心部分未附有着磨粒19。这是因为,由于在 前端面的中心处圆周速度很小,所以实际上很难利用该部分进行磨削加工。另外,在使磨粒 19附着在上述那样的实际上不能进行磨削加工的部位上时,磨粒19有可能剥落,所以未预 先使磨粒19附着在前端面的中心处。此外,在该前端面的中心部分上形成有向后端方向凹陷的凹部17。这样,通过在前端面的中心部分上形成凹部17,能够防止在进行上述的镀镍等操作时使磨粒19附着在该 前端面的中心部分上。在凹部17的内壁面以及内底面上均没有磨粒19,不能利用这些部分 进行磨削加工。在形成有凸缘部22的一侧的相反侧(后端)形成有用于与电动机的旋转轴30的 前端部相连接的连接部24。在连接部24上形成有与设在旋转轴30的前端部的中心处的外螺纹部32配合的 内螺纹部26。内螺纹部26自磨削用工具20的后端面25的中心朝向前端方向地形成。另外,在磨削用工具20的后端面25上,除了穿设有内螺纹部26的位置之外的部 分形成为平面(flat)。另外,在内螺纹部26的后端侧形成有内径比内螺纹部26的内径大的定心用的大 径部27。大径部27形成为与内螺纹部26同心的圆状,在将旋转轴30的外螺纹部32插入 内螺纹部26中而拧紧时,该大径部27能够防止外螺纹部32与内螺纹部26的轴心错开。这里,说明旋转轴30侧的结构。在旋转轴30的前端部形成有能够与磨削用工具20的内螺纹部26螺纹嵌合的外 螺纹部32。在比旋转轴30的前端部的外螺纹部32靠电动机侧(后端部侧)的位置上形成有 嵌入在磨削用工具20的大径部27中而进行定心的大径部34。旋转轴30的大径部34的直 径稍小于磨削用工具20的大径部27的内径,旋转轴30的大径部34的外周面与磨削用工 具20的大径部27的内周面基本上无间隙地抵接。在比旋转轴30的大径部34靠电动机侧(后端部侧)的位置上设有用于与磨削用 工具20的后端面25抵接的形成有平坦的抵接面35a的抵接部35。抵接部35的直径比定心用的大径部34更大,且能够利用形成在该抵接部35的前 端侧的抵接面35a与磨削用工具20的后端面25之间无间隙地紧密接触。因此,能够防止 切屑、型砂等进入磨削用工具20的形成有内螺纹部26的部位中。另外,在抵接部3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在安装磨削用工具20时供能够利用工 具把持的平坦面37。平坦面37形成在夹着轴线相面对的2处即可。所谓工具是扳手等。另一方面,在磨削用工具20上也形成有与形成在旋转轴30上的平坦面同样地用 于在将磨削用工具20安装在旋转轴30上时供能够利用工具把持的平坦面29。平坦面29 形成在夹着轴线相面对的2处即可。所谓工具是扳手等。以上,列举了优选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 述实施例,自不必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很多变形。
权利要求一种磨削用工具,其为棒状,设有用于与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轴相连接的连接部,该旋转驱动部件在前端形成有外螺纹部,该磨削用工具被旋转驱动部件驱动而旋转,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接部中设有内螺纹部,以能够与上述旋转轴的外螺纹部结合,该内螺纹部在内壁面上形成有螺纹槽;上述棒状的磨削用工具的后端面形成为平面,以能够与上述旋转轴的外螺纹部周围的前端面无间隙地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磨削用工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螺纹部的后部侧形成有用于定心的大径部,该大径部的内径比内螺纹部的内 径大且与内螺纹部呈同心圆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磨削用工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磨削用工具的外周面上的夹着轴线相面对的位置上形成有把持用的平坦面。
4.根据权利要求1 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磨削用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棒状的磨削用工具的前端设有外径比其他部位的外径大的凸缘部; 在该凸缘部的外周面、以及该凸缘部的前端面的除中心之外的部位上附着有磨粒; 在该凸缘部的前端面的中心设有比该凸缘部的前端面凹陷地形成且未附着有磨粒的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磨削用工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棒状的磨削用工具的前端设有外径比其他部位的外径大的凸缘部; 在该凸缘部的外周面、以及该凸缘部的前端面的除中心之外的部位上附着有磨粒; 在该凸缘部的前端面的中心设有比该凸缘部的前端面凹陷地形成且未附着有磨粒的 凹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切屑、型砂等微细的夹杂物附着在磨削用工具与旋转轴之间的磨削用工具。磨削用工具(20)为棒状,在前端设有用于与形成有外螺纹部(32)的旋转驱动部件的旋转轴(30)相连接的连接部(24),且被旋转驱动部件的驱动而旋转,在连接部(24)中设有在内壁面上形成有螺纹槽的内螺纹部(26),以能够与旋转轴(30)的外螺纹部(32)结合,棒状的后端面(25)形成为平面,以能够与旋转轴(30)的外螺纹部(32)周围的前端面(35a)无间隙地抵接。
文档编号B24B9/04GK201669602SQ20102017154
公开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3日
发明者臼田宏, 馆林道雄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