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吸喷器的表面渗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9897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有吸喷器的表面渗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表面处理装置,尤其是一种带有吸喷器的表面渗碳装置。
背景技术
真空渗碳亦称作低压渗碳,由于其无火焰帘的设计,彻底解决了油烟及高热对处理环境及大气环境的影响,加上近年来技术的逐渐成熟,渗碳品质及再现性明显优于常压渗碳技术,因此正逐步取代传统气体渗碳热处理工艺而成为材料表面渗碳的主要手段。然而真空渗碳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量渗碳气体没有与被渗材料发生反应而直接从处理烧嘴燃烧后排入大气,甚至未参与反应的渗碳气体达到排出气体的50%左右,这就造成了渗碳气体所含热能的浪费;而另一方面,渗碳后排放的气体温度很高,约 900 0C,直接燃烧排入大气也是对热能的一种浪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节省燃料气体,节约能量的表面渗碳
直ο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有吸喷器的表面渗碳装置,其具有用于容纳被处理件并实施渗碳处理的真空渗碳炉;所述真空渗碳炉的上部设有渗碳气体导入管路和渗碳气体分散器,所述渗碳气体导入管路与所述渗碳气体分散器连通,并与所述真空渗碳炉外的渗碳气体源相连通;所述真空渗碳炉的上部还设有辐射加热管,所述辐射加热管与所述真空渗碳炉外的燃烧器相连,所述燃烧器上设有燃料气体导入管路;所述真空渗碳炉的下部与气体引出管路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渗碳装置还具有压力检测部件和温度检测部件,所述压力检测部件和温度检测部件均与一个控制部件相连并向所述控制部件反馈检测信号,所述控制部件分别与所述渗碳气体导入管路和气体引出管路连接并根据所述反馈检测信号控制所述渗碳气体导入管路和气体引出管路的打开与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引出管路的另一端与一个吸喷器相连通,所述吸喷器与所述燃烧器相连通,所述吸喷器上还设有空气导入管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设置了能够将渗碳后气体吸引回收并重新导入燃烧器作为燃料气体使用的吸喷器,一旦有足够的回收渗碳气体被导入燃烧器,则不再需要额外供给燃料气体,从而达到了节省燃料气体用量、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吸喷器能够通过导入空气或者引入导出渗碳后的气体,从而维持真空渗碳炉内气压的稳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带有吸喷器的表面渗碳装置,其具有用于容纳被处理件1并实施渗碳处理的真空渗碳炉2 ;所述真空渗碳炉2的上部设有渗碳气体导入管路3和渗碳气体分散器4,所述渗碳气体导入管路3与所述渗碳气体分散器4连通, 并与所述真空渗碳炉2外的渗碳气体源(未示出)相连通;所述真空渗碳炉2的上部还设有辐射加热管5,所述辐射加热管5与所述真空渗碳炉2外的燃烧器6相连;所述真空渗碳炉2的下部与气体引出管路7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渗碳装置还具有压力检测部件8和温度检测部件9,所述压力检测部件8和温度检测部件9均与一个控制部件10相连并向所述控制部件10反馈检测信号,所述控制部件10分别与所述渗碳气体导入管路3和气体引出管路7连接并根据所述反馈检测信号控制所述渗碳气体导入管路3和气体引出管路7的打开与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引出管路7的另一端与一个吸喷器11相连通,所述吸喷器 11与所述燃烧器6相连通,所述吸喷器11上还设有空气导入管路12。 所述燃烧器6上设有燃料气体导入管路13,以便于初始燃烧产生热量,而一旦有足够的渗碳后气体通过所述吸喷器11导入所述燃烧器6,则不再需要打开燃料气体导入管路13,而只利用吸引回收渗碳气体加热即可。
权利要求1. 一种带有吸喷器的表面渗碳装置,其具有用于容纳被处理件并实施渗碳处理的真空渗碳炉;所述真空渗碳炉的上部设有渗碳气体导入管路和渗碳气体分散器,所述渗碳气体导入管路与所述渗碳气体分散器连通,并与所述真空渗碳炉外的渗碳气体源相连通;所述真空渗碳炉的上部还设有辐射加热管,所述辐射加热管与所述真空渗碳炉外的燃烧器相连,所述燃烧器上设有燃料气体导入管路;所述真空渗碳炉的下部与气体引出管路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渗碳装置还具有压力检测部件和温度检测部件,所述压力检测部件和温度检测部件均与一个控制部件相连并向所述控制部件反馈检测信号,所述控制部件分别与所述渗碳气体导入管路和气体引出管路连接并根据所述反馈检测信号控制所述渗碳气体导入管路和气体引出管路的打开与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引出管路的另一端与一个吸喷器相连通,所述吸喷器与所述燃烧器相连通,所述吸喷器上还设有空气导入管路。
专利摘要一种带有吸喷器的表面渗碳装置,由于其设置了能够将渗碳后气体吸引回收并重新导入燃烧器作为燃料气体使用的吸喷器,一旦有足够的回收渗碳气体被导入燃烧器,则不再需要额外供给燃料气体,从而达到了节省燃料气体用量、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吸喷器能够通过导入空气或者引入导出渗碳后的气体,从而维持真空渗碳炉内气压的稳定。
文档编号C23C8/20GK202099369SQ20112014470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6日
发明者倪杨 申请人:宁波表面工程研究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