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减少含锑耐候圆钢裂纹的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5006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效减少含锑耐候圆钢裂纹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耐候钢,即耐大气腐蚀钢,是介于普碳钢和不锈钢之间的低合金钢系列,耐候钢由普碳钢添加少量铬、镍、铜等耐腐蚀元素而成,其表面易形成致密和附着性很强的保护膜,阻碍锈蚀往里扩散和发展,保护锈层下面的基体,以减缓其腐蚀速度,具有良好的耐大气腐蚀、抗疲劳等性能,主要用于制造集装箱、铁道车辆、石油井架、采油平台及化工石油设备中含硫化氢腐蚀介质的容器等结构件。

节能和环保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越来越多的电厂、炼油厂都着手使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热交换器和余热锅炉等余热回收装置。这类设备在一定程度上给国民生产带来了经济效益,但由于燃油、石油气、煤中的硫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SO2和SO3在换热冷却时要凝结成硫酸产生严重的硫酸露点腐蚀,严重降低普通耐候钢设备的使用寿命。

由于锑元素的加入对提高钢材的耐硫酸腐蚀能力有较大的帮助,科技工作者将锑加入耐候钢中,但锑元素的加入容易产生晶界偏析,对钢材的表面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目前,含锑耐候钢的相关生产厂家通常对连铸坯进行倒角,对轧材进行多道滚磨后方可交货,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如何有效减少含锑耐候钢裂纹,提高一次性探伤合格率,进而提高其生产效率,这些难题严重困扰着相关含锑耐候圆钢的生产厂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减少含锑耐候圆钢裂纹的生产工艺:

该含锑耐候圆钢的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数计算为:C 0.06~0.11%,Si 0.25~0.45%,Mn0.30~0.60%,P≤0.025%,S≤0.020%,Cr 0.70~1.10%,Cu 0.30~0.50%,Sb 0.04~0.08%,Ni 0.30~0.35%,其余为Fe和微量元素,

采用的生产工艺路线为:转炉冶炼→LF精炼→小方坯连铸→轧制工序,具体控制措施如下(未详述的操作细节,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工艺进行即可):

(1)转炉冶炼

出钢1/4时随钢液依次加入脱氧剂、合金和渣料,

其中,步骤(1)控制出钢终点[C](“[]”表示元素的质量百分数,下同)为0.03~0.07%、出钢终点[P]≤0.018%,

出钢1/4时,加入的脱氧剂为电石和铝饼各1kg/t;加入的合金为硅锰5.5~6.0kg/t、硅铁2.2~2.8kg/t、铬铁15.3~16.1kg/t、铜4.0kg/t、锑合金0.60~0.65kg/t、镍板3.3kg/t;加入的渣料为石灰800kg/炉(每炉120吨,下同)、合成渣200kg/炉;

(2)LF精炼

LF精炼全程底吹氩搅拌,采用碳化硅和铝粒进行强化脱氧操作,取第一样后喂铝线100~150m调铝至0.015~0.025%,LF精炼结束前15分钟内加入钛铁1.8~2.2kg/t,精炼终渣二元碱度控制为R=3.8~4.2,精炼结束后喂入硫铁线60~80m/炉,

该措施有助于适当提高硫含量、降低氧含量、提高钛含量,具体而言:控制成品中硫含量为0.008%~0.015%、氧含量为≤35ppm,且将成品中Ti含量控制为0.030%~0.050%,这有助于细化钢中硫化锰夹杂物的尺寸将MnS夹杂物变性为有益的细小、弥散分布的状态,降低了MnS夹杂物本身对钢性能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MnS夹杂物的数量,使更多的锑能够在MnS夹杂物上富集析出,从而大大减少了锑在原奥氏体晶界的析出,同时有效减轻或消除了后续加热炉内和轧制过程中锑在晶界偏聚,大大减轻了因锑在晶界析出而导致的裂纹倾向;

(3)小方坯连铸,该步骤中需注意如下几点:

1、吊包温度设定为,开浇炉次:1615~1630℃,连浇炉次:1600~1615℃,提高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适当提高非正弦振动频率,降低振幅,降低负滑脱时间,

其中,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控制为270±10A,非正弦振动频率为130+40V(opm),振幅控制为±2.0mm,负滑脱时间控制为0.12±0.02s,

提高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可以降低初生坯壳的厚度,进而降低振痕深度;对含锑耐候钢而言,振痕深度与振动频率、振幅和滑脱时间也有关,因此适当提高振动频率、降低振幅、降低负滑脱时间也可以降低连铸坯的振痕深度,改善铸坯表面质量,避免过深的振痕造成连铸坯表面裂纹;

2、提高一冷水温差,二冷采用气雾冷却,优化二冷室喷嘴角度,二冷室加保温罩,以适当提高铸坯矫直温度,

其中,结晶器一冷水流量为100±5m3/h,一冷水温差控制为8~9℃,二冷的气雾冷却的比水量为0.40L/Kg,二冷一段、二段、三段水流量比例分别为40%、40%、20%,二冷室喷嘴角度控制为60~65°,铸坯矫直温度控制为1020~1070℃,

上述提高一冷水温差、优化二冷室喷嘴角度、二冷室加保温罩的措施可以提高铸坯矫直温度,由于FeSb的熔点为1019℃,铸坯矫直温度控制为1020~1070℃可确保矫直前无FeSb相析出,避免了由于FeSb相的析出在矫直应力的作用下导致的细小裂纹和裂纹扩展,提高了铸坯的表面质量,

3、采用多点矫直,连铸坯采用冷床冷却,

采用多点矫直为五点矫直,多点矫直可以避免因过大的矫直应力而导致的裂纹,

冷床冷却采用步进式冷床,步进式冷床可以提高冷却速度,减少锑的析出时间,提高了表面质量;

4、提高保护渣C固含量,具体将保护渣C固含量限定为14.5~15.5%,小方坯连铸断面为160mm*160mm,拉速为1.80±0.05m/min,

提高保护渣C固含量可以提高保护渣的保温性能,确保其润滑效果,避免连铸坯表面产生裂纹;采用小方坯连铸,其连铸坯断面为160mm*160mm,可以降低轧制时压缩比,避免极少数析出的锑在大的压缩比条件下产生裂纹并扩展;拉速为1.80±0.05m/min,过高会导致轧材出现严重的中心疏松,过低会造成矫直温度偏低,容易产生矫直裂纹;

(4)轧制工序

轧制过程中,采取冷坯装入,提高加热速率,提高出钢节奏:

其中,加热速率控制为15~18℃/min,出钢节奏控制为:相邻连铸坯(该连铸坯定尺为10m,断面为160mm×160mm)出钢间隔时间为50~70秒,即50~70秒轧一支10m的连铸坯;轧坯的速率为5~7s/m,

在冷装的前提下,提高加热效率快速升温,升温时间相对短则避免了铸坯在较低的温度(250-700℃)下停留时间过长,同时也避免了热装在相应温度(250-700℃)阶段停留时间长(铸坯转运时间较长)的缺陷,提高出钢节奏,也可以减少锑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的停留时间,都是为了有效减少锑在晶界上的偏析;

并且采用高压水除磷,其压力14~20MPa,确保连铸坯表面氧化铁皮清除干净;加强控轧控冷控制,均热炉温度1180~1220℃,开轧温度1075~1105℃;轧制完成后圆钢及时避风堆冷,堆冷12小时后且在温度小于100℃时方可转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有效减少含锑耐候圆钢裂纹的生产工艺,确保了表面质量良好,生产效率高,不需要进行滚磨处理,一次性探伤合格率可达92%以上,解决了目前生产的含锑耐候圆钢存在的表面裂纹控制不好、探伤合格率低,连铸坯倒角、轧材需要多道滚磨等技术难题。

具体实施方式

生产工艺简述如下:

转炉冶炼→LF精炼→小方坯(160mm*160mm)连铸→轧机轧制工序。

实施例1

(1)转炉冶炼

转炉冶炼采用优质铁水,其中,入炉铁水中组分质量含量要求:Si:0.45%、P:0.094%、S:0.030%,入炉铁水温度T=1310℃;

转炉冶炼控制出钢终点[C]=0.05%,终点[P]=0.012%,出钢温度1635℃,出钢过程采用滑板挡渣操作,出钢时间为4.0分钟,出钢1/4时随钢液依次加入脱氧剂、合金和渣料,

其中,加入的脱氧剂为电石和铝饼各1kg/t;加入的合金为硅锰5.8kg/t、硅铁2.5kg/t、铬铁15.8kg/t、铜4.0kg/t、锑合金0.62kg/t、镍板3.3kg/t;加入的渣料为石灰800kg/炉(每炉120吨,下同)、合成渣200kg/炉;

(2)精炼工序

LF精炼炉钢包加盖,确保LF精炼炉密封良好,炉内为还原性气氛,全程底吹氩搅拌,采用碳化硅120kg/炉和铝粒20kg/炉进行强化脱氧操作,取第一样后喂铝线120m调铝至0.019%,LF精炼结束前15分钟加入钛铁2.0kg/t,精炼终渣二元碱度控制为R=4.0,精炼结束后喂入硫铁线70m/炉,精炼前期、中期底吹氩气量搅拌压力0.9MPa,流量250NL/min,精炼后期、末期底吹氩气量搅拌压力0.7MPa,流量200NL/min,精炼时间为50分钟。精炼完成后喂入硅钙线150m/炉,迅速转入到软吹区域进行软吹氩操作,软吹氩流量90NL/min,软吹氩时间为25分钟,本炉次为开浇炉次,软吹后吊包温度控制为1615~1630℃;

(3)小方坯连铸

连铸采用小方坯连铸,其断面为160mm*160mm,过热度控制40℃,拉速1.80m/min,二冷采用气雾冷却,弱冷配水模式,比水量为0.40L/Kg,二冷一段、二段、三段水流量比例分别为40%、40%、20%,二冷室喷嘴角度控制为62°;采用结晶器电磁搅拌,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控制为270A,频率控制为5HZ,非正弦振动频率为130+40V(opm),振幅控制为±2.0mm,负滑脱时间控制为0.12s,并使用西宝包晶钢结晶器保护渣,C固含量为15.02%,碱度为R=1.04,熔点1160℃,粘度为0.90Pa.S/1300℃,H2O=0.20%;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液渣层厚度,确保液渣层深度为7.5mm;结晶器一冷水流量为100±5m3/h,一冷水温差8~9℃;中包水口直径≥Φ30mm,水口插入深度为100mm,使用6h进行更换;

连铸二冷室加保温罩,铸坯矫直温度为1048℃,采用五点矫直,连铸坯采用步进式冷床冷却;连铸中包选用涂抹式中包,烘烤10.5小时,烘烤温度1120℃,勤加稻壳灰,保持中包黑渣操作;

(4)轧制工序

轧制过程中,采取冷坯装入,加强控轧控冷工艺控制,均热炉温度1205℃,开轧温度1090℃,加热速率为16.5℃/min,出钢节奏控制为:相邻连铸坯(该连铸坯定尺为10m,断面为160mm×160mm)出钢间隔时间为60秒,即60秒轧一支10m的连铸坯;采用高压水除磷,压力16MPa,确保连铸坯表面氧化铁皮清除干净;轧制完成后圆钢及时避风堆冷,堆冷12小时后且在温度小于100℃时方可转运。

本实施例中所生产的含锑耐候圆钢的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数计算为:C 0.09%,Si 0.36%,Mn 0.49%,Cr 0.92%,Cu 0.43%,Sb 0.06%,Ni 0.32%,硫含量控制为0.012%,氧含量控制为25ppm,Ti含量控制为0.040%,其余为Fe和微量元素,

对上述制得的连铸坯和轧材进行跟踪:连铸坯表面、轧材表面质量良好,均未发生裂纹,一次性探伤合格率为94.5%,实行黑皮交货,用户使用后反馈效果较好。

实施例2

将步骤(2)中的“本炉次为开浇炉次,软吹后吊包温度控制为1615~1630℃”修改为“本炉次为连浇炉次,软吹后吊包温度控制为1600~1615℃”,步骤(3)中的过热度为40℃修改为29℃,其余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生产的含锑耐候圆钢的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数计算为:C 0.09%,Si 0.35%,Mn 0.50%,Cr 0.91%,Cu 0.43%,Sb 0.06%,Ni 0.32%,硫含量控制为0.011%,氧含量控制为22ppm,Ti含量控制为0.038%,其余为Fe和微量元素。

对制得的连铸坯和轧材进行跟踪:连铸坯表面、轧材表面质量良好,均未发生裂纹,一次性探伤合格率为93.8%,实行黑皮交货,用户使用后反馈效果较好。

实施例3

将步骤(3)中的拉速修改为1.82m/min,步骤(4)中的加热速率修改为16.7℃/min,出钢节奏修改为58秒,其余操作与实施例2相同。

对制得的连铸坯和轧材进行跟踪:连铸坯表面、轧材表面质量良好,均未发生裂纹,一次性探伤合格率为95.4%,实行黑皮交货,用户使用后反馈效果较好。

对比实施例1

将成品硫含量控制为0.005%,其余操作与实施例2相同。

对制得的圆钢进行检验,圆钢表面质量不好,出现多处深裂纹,一次性探伤合格率为41.8%,需要进行多次滚磨,远差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备的钢材的表面质量。

对比实施例2

将步骤(3)中的“负滑脱时间”控制为0.18s,其余操作与实施例2相同。

对制得的圆钢进行检验,圆钢表面质量不好,出现多处深裂纹,一次性探伤合格率为45.3%,需要进行多次滚磨,远差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备的钢材的表面质量。

对比实施例3

通过对步骤(2)中LF精炼结束前钛铁加入量的调整,将成品钛含量控制为0.025%,其余操作与实施例2相同。

对制得的圆钢进行检验,圆钢表面质量不好,出现多处深裂纹,一次性探伤合格率为43.7%,需要进行多次滚磨,远差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备的钢材的表面质量。

对比实施例4

将步骤(3)中的“铸坯矫直温度”调整为1010℃,其余环节与实施例2相同。

对制得的圆钢进行检验,圆钢表面质量不好,出现多处深裂纹,一次性探伤合格率为58.6%,需要进行多次滚磨,远差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备的钢材的表面质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