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盘阀保温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4632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高温盘阀保温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高温盘阀保温筒。



背景技术:

蜡模精密铸造,又称为失蜡铸造或熔模铸造。铸造方法是:先把要做的铸件用蜡料制成模型,并把模型用同种材料焊接到浇口棒上制成模组,在模组表面蘸上耐火涂料(硅溶胶与细砂的混合物),再洒上耐火砂,(沾浆、撒砂要反复数次,使砂层足够厚),待其干燥固化后,给模组加热,把蜡料从浇口处脱出,形成空壳。将空壳焙烧,使之成为坚固的模壳,将金属液体从浇口浇入,冷凝后,就成为金属铸件。在金属液体从浇口浇入模壳之后需要对模壳和模壳内的金属液体进行一定时间的保温处理,主要起到补缩的作用,避免铸件冷却后出现内部疏松,提高产品质量。现有技术急需一种能够对模壳进行保温处理的耐高温盘阀保温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对模壳进行保温处理的耐高温盘阀保温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耐高温盘阀保温筒,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内保温筒、套接在内保温筒外部的外保温筒,内保温筒和外保温筒之间的空气隔热层;所述内保温筒内壁附着有保温棉,所述底板上表面被内保温筒底部开口覆盖的区域附着有保温棉,所述外保温筒上端设有上盖体;所述底板包括中心圆板以及向外扩张并依次连接的陶瓷隔热圈和外连接圈,所述内保温筒底端与中心圆板连接,所述外保温筒与外连接圈连接,所述陶瓷隔热圈与空气隔热层位置对应。

通过使用本申请所述的保温装置,将浇注过金属液体的模壳放置在内保温筒内,并将上盖体与外保温筒配合扣接;在内保温筒的空间内再通过保温棉的保温进行隔热,通过模壳自身的热量散发,可以在内保温筒内保温较长时间(5至10分钟),使得金属液体缓慢凝固,提高铸件质量。

作为优选地,所述上盖体下端也设有保温棉,所述外保温筒上端设有与上盖体配合的槽体,所述内保温筒上端设有保温棉挡片。这样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保温效果;槽体可以方便外保温筒与上盖体的配合,保温棉挡片可以防止保温棉上端边缘进入槽体内,影响上盖体和外保温筒的配合扣接。

作为优选地,所述内保温筒与外保温筒均为圆柱形筒体。这样的设计是对方案的一种优化。

作为优选地,所述上盖体上还设有吊钩。这样的设计便于将上盖体吊起,避免烫伤。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使用本申请所述的保温装置,将浇注过金属液体的模壳放置在内保温筒内,并将上盖体与外保温筒配合扣接;在内保温筒的空间内再通过保温棉的保温进行隔热,通过模壳自身的热量散发,可以在内保温筒内保温较长时间(5至10分钟),使得金属液体缓慢凝固,提高铸件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中:1、底板;2、内保温筒;3、外保温筒;4、空气隔热层;5、保温棉;6、上盖体;7、槽体;8、保温棉挡片;9、中心圆板;10、吊钩;11、陶瓷隔热圈;12、外连接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耐高温盘阀保温筒,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设有内保温筒2、套接在内保温筒2外部的外保温筒3,内保温筒2和外保温筒3之间的空气隔热层4;所述内保温筒2内壁附着有保温棉5,所述底板1上表面被内保温筒2底部开口覆盖的区域附着有保温棉5,所述外保温筒3上端设有上盖体6;所述底板1包括中心圆板9以及向外扩张并依次连接(卡接)的陶瓷隔热圈11和外连接圈12,所述内保温筒2底端与中心圆板9连接(螺纹或者焊接),所述外保温筒3与外连接圈12(螺纹或者焊接)连接,所述陶瓷隔热圈11与空气隔热层4位置对应。

所述上盖体6下端也设有保温棉5,所述外保温筒3上端设有与上盖体6配合的槽体7,所述内保温筒2上端设有保温棉挡片8。

所述内保温筒2与外保温筒3均为圆柱形筒体。

所述上盖体6上还设有吊钩10。

在使用时,将浇注过金属液体的模壳放置在内保温筒2内,并将上盖体6与外保温筒3配合扣接;在内保温筒2的空间内再通过保温棉5的保温、通过内保温筒2和外保温筒3之间的空气隔热层4进行隔热、通过上盖体6与外保温筒3之间扣合密闭进行隔热,通过模壳自身的热量散发,可以在内保温筒2内保温较长时间(5至10分钟),使得金属液体缓慢凝固,提高铸件质量。

其中内保温筒2底端与中心圆板9连接,所述外保温筒3与外连接圈12连接,所述陶瓷隔热圈11与空气隔热层4位置对应,内保温筒2、外保温筒3、上盖体6、中心圆板9、外连接圈12均使用钢制件,而陶瓷隔热圈11的设计是为了防止与空气隔热层4相接触的底板1导热性太强而降低隔热效果。

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