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线表面除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451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铜线表面除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铜线表面除氧装置,属于铜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在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受潮湿环境和温度影响,铜及其合金在空气中的氧化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南方炎热夏季的来临,使得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大幅度提高,大量铜线出现氧化现象,给生产厂家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铜线表面除氧装置,该表面除氧装置通过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液的浸泡,能够有效溶解铜线表面的氧化物,最后还通过上油装置,使得铜线表面附着一层防护油层。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铜线表面除氧装置,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浸泡槽和废液槽,所述浸泡槽和所述废液槽通过隔板隔开,所述浸泡槽的内部设有输送辊,外部的上端也设有输送辊,铜线通过输送辊进入所述浸泡槽内,从所述浸泡槽内出来的铜线依次经过清洗环、海绵环和上油装置后再通过输送辊输送出去,所述清洗环、所述海绵环和所述上油装置设置在所述废液槽的上端。

所述清洗环呈环形,所述铜线从其中间穿过,所述清洗环的左右两端为开放式。

所述清洗环的内侧设有一个过水腔,所述过水腔设置在所述铜线的外侧,所述过水腔的内壁设有多个清洗孔。

所述海绵环内壁设有一层海绵体,所述铜线穿过所述海绵体。

所述浸泡槽内装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

所述输送辊设有五个,两个设置在所述浸泡槽的内部,两个设置在所述浸泡槽的外部,还有一个设置在所述上油装置的后端。

所述清洗环、所述海绵环和所述上油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铜线表面除氧装置通过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液的浸泡,能够有效溶解铜线表面的氧化物,除氧效果好;

2、本实用新型一种铜线表面除氧装置的清洗装置为环形设置,清洗效果好;

3、本实用新型一种铜线表面除氧装置的后端设有上油装置,使得铜线表面附着一层防护油层,使得铜线能够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保护,上油装置前设有海绵体,使得铜线表面干燥,便于防护油附着;

4、本实用新型一种铜线表面除氧装置设有废液槽,清洗后废水进入废液槽,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便于集中收集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铜线表面除氧装置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铜线表面除氧装置的清洗环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铜线表面除氧装置的海绵环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壳体,2为浸泡槽,3为废液槽,4为隔板,5为输送辊,6为铜线,7为清洗环,8为海绵环,9为上油装置,10为过水腔,11为清洗孔,12为海绵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3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 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实用新型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一种铜线表面除氧装置,其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浸泡槽2和废液槽3,浸泡槽2和废液槽3通过隔板4隔开,浸泡槽2的内部设有输送辊5,外部的上端也设有输送辊5,铜线6通过输送辊5进入浸泡槽2内,从浸泡槽2内出来的铜线6依次经过清洗环7、海绵环8和上油装置9后再通过输送辊5输送出去,清洗环7、海绵环8和上油装置9设置在废液槽3的上端。

清洗环7呈环形,铜线6从其中间穿过,清洗环7的左右两端为开放式。

清洗环7的内侧设有一个过水腔10,过水腔10设置在铜线6的外侧,过水腔10的内壁设有多个清洗孔11。

海绵环8内壁设有一层海绵体12,铜线6穿过海绵体12。

浸泡槽2内装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

输送辊5设有五个,两个设置在浸泡槽2的内部,两个设置在浸泡槽2的外部,还有一个设置在上油装置9的后端。

清洗环7、海绵环8和上油装置9设置在壳体1的外部,上油装置9为现有公知技术,其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尽管已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 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