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盘管退火炉吹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1983发布日期:2019-06-19 01:53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铜盘管退火炉吹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退火炉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盘管退火炉吹扫装置。



背景技术:

铜管的退火主要是利用辊底式退火炉,其具有气密性好,采用保护气体进行气氛保护,使退火后的铜管表面光亮,对于铜管的退火不仅要仅进行气氛保护,还需要对铜管内进行通保护气进行吹扫,使铜管内外均隔离空气;目前,国内外铜管在连续退火炉炉前中后位进行内壁吹扫时,通常是采用铜制软管或不锈钢金属软管进行中间过度连接的方法,该方法的优势是可根据盘管接头的位置进行连接,但是连接过程操作繁琐,难以拆装,既耗时又费力,且接头较多,软管遭多次退火使用后容易发生漏气,当软管发生拉扁、折管、漏气等会使得铜管内壁吹扫不均匀,甚至不能进行有效的吹扫,进而导致盘管内壁氧化、内黑等现象,使得铜盘管各处的性能不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退火炉的吹扫装置,可以减少通气的漏气点,降低铜管内壁氧化及内黑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铜盘管退火炉吹扫装置,包括有多层相同的支撑床,所述支撑床包括网板和边框,所述边框设置在网板的四周,所述边框上设置有至少三个升降支撑柱;所述支撑床的一侧的边框上设置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上部均连接有锥面密封接头,所述锥面密封接头通过锥形螺帽与铜盘管连接;所述每层支撑床的充气管通过进气管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支撑柱包括上支撑柱和升降支撑体,所述上支撑柱设置在边框的上表面,所述支撑柱内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升降支撑体贯穿边框和上支撑柱的底部,所述升降支撑体与边框和上支撑柱的底部通过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支撑体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升降支撑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升降支撑体的底部设置有旋转块。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板和支撑柱底部之间的支撑体外套有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支撑柱还包括下支撑柱,所述下支撑柱设置在边框的下表面,所述下支撑柱的底部设置有与支撑板互相配合的倒圆台。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退火炉吹扫装置,舍弃了以往的软管,将铜盘管直接通过锥形螺帽连接在充气管上,避免了软管损坏发生漏气的现象,且减少了漏气点,以减少铜管内吹扫的漏气率,降低铜管内壁氧化及内黑率;支撑床上设置有网板,网板不会影响炉体内保护气的扩散;且在支撑床的边框上设置有升降支撑柱,可以根据铜盘管的高度调节支撑床之间的间距。

(2)升降支撑柱包括上支撑柱和升降支撑体,升降支撑体与边框和上支撑柱的底部通过螺纹连接,通过向上旋出升降支撑体便可调节其高度,进而调节支撑床之间的间距;升降支撑体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板,可以增大对上一层支撑床的支撑面积;升降支撑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凹槽,升降支撑体的底部设置有旋转块,通过旋转块方便转动升降支撑体,且上层升降支撑体的旋转块可以嵌入下层升降支撑体的第二凹槽内,不会影响支撑的稳定性;升降支撑柱的下支撑柱底部设置有与支撑板互相配合的倒圆台,可以将下层支撑床的支撑板嵌入至上一层下支撑柱子的倒圆台内,使多层支撑床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退火炉吹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支撑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升降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1-支撑床、2-充气管、3-连接管、4-锥面密封接头、5-锥形螺帽、6-升降支撑柱、7-升降支撑体、71-支撑板、72-旋转块、73-第二凹槽、8-上支撑柱、81-第一凹槽、82-弹簧、9-下支撑柱、91-倒圆台、10-边框、11-网板、12-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铜盘管退火炉吹扫装置,包括有多层相同的支撑床1,所述支撑床1包括网板11和边框10,所述边框10设置在网板11的四周,所述边框10上设置有至少三个升降支撑柱6;所述支撑床1的一侧的边框10上设置有充气管2,所述充气管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管3,所述连接管3的上部均连接有锥面密封接头4,锥面密封接头4设置的角度可以根据其位置进行调整,这样方便铜管与锥面密封接头4的连接。所述锥面密封接头4通过锥形螺帽5与铜盘管连接;所述每层支撑床1的充气管2通过进气管1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升降支撑柱6包括上支撑柱8和升降支撑体7,所述上支撑柱8设置在边框10的上表面,所述支撑柱6内设置有第一凹槽81,所述升降支撑体7贯穿边框10和上支撑柱8的底部,所述升降支撑体7与边框10和上支撑柱8的底部通过螺纹连接,通过向上旋出升降支撑体便可调节其高度,进而调节支撑床之间的间距;所述升降支撑体7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板71,可以增大对上一层支撑床的支撑面积,所述升降支撑体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凹槽73,所述升降支撑体7的底部设置有旋转块72,通过旋转块方便转动升降支撑体,且上层升降支撑体的旋转块可以嵌入下层升降支撑体的第二凹槽内,不会影响支撑的稳定性;所述支撑板71和支撑柱8底部之间的支撑体7外套有弹簧82,避免螺纹磨损而引起的升降支撑体无法支撑的现象;所述升降支撑柱6还包括下支撑柱9,所述贯穿支撑体7下支撑柱9,所述下支撑柱9设置在边框10的下表面,所述下支撑柱9的底部设置有与支撑板71互相配合的倒圆台91,可以将下层支撑床的支撑板嵌入至上一层下支撑柱子的倒圆台内,使多层支撑床更加稳定。

操作过程为:将铜管的外端头套上锥形螺帽5,然后将铜管的外端头扩开成喇叭口状,在通过起重机吊至支撑床1上,摆正位置,利用铜管的柔韧性将铜管外端头的锥形螺帽5与连接管3上的锥面密封接头4旋紧,完成铜管的安装。然后将带有铜盘管的支撑床1吊起进行叠加,下一层支撑床的升降支撑体的支撑板71嵌入至上一层支撑床的下支撑柱9的倒圆台91,进行固定,每层支撑床的充气管通过管件与进气管12连通;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