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叶片表面打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30575发布日期:2021-11-22 20:24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叶片表面打磨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空调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叶片表面打磨机构。


背景技术:

2.汽车空气调节装置简称汽车空调。用于把汽车车厢内的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及空气流动调整和控制在最佳状态,为乘员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减少旅途疲劳;为驾驶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对确保安全行车起到重要作用的通风装置。一般包括制冷装置、取暖装置和通风换气装置。这种联合装置充分利用了汽车内部有限的空间,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是国际上流行的现代化汽车空调系统。
3.然而,现有的汽车空调出风口叶片表面打磨机构,不便于根据叶片的大小对叶片进行固定,造成使用不便,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便于使用的汽车空调出风口叶片表面打磨机构成了这一技术领域人员需要探讨与交流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叶片表面打磨机构,解决了使用不便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叶片表面打磨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联动装置,所述防护壳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螺纹筒,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滑动装置,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联动装置,所述防护壳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螺纹筒,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滑动装置,所述第一螺纹筒的表面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表面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设置有打磨辊,所述壳体的表面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的表面设置有第三螺纹筒,所述第三螺纹筒的表面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的一端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滑动装置。
6.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动装置与第二滑动装置均包括第一滑轨与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轨与第一滑块为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分别与第一螺纹筒、第二螺纹筒连接。
7.优选的,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一端贯穿防护壳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一端贯穿防护壳设置在壳体的内部。
8.优选的,所述第三螺纹筒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支撑架的数量与第三螺纹筒的数量一致。
9.优选的,所述第三滑动装置包括第二滑轨与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数量为两
个,所述第二滑块的一端与第三螺纹筒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联动装置与第二联动装置均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与传动带,所述主动轮设置在第一转轴的表面,所述从动轮设置在第一螺纹杆、第二螺纹杆的表面。
11.优选的,所述伸缩装置的数量与支撑架的数量一致,所述固定板的数量与伸缩装置一致。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通过在壳体的表面设置第三电机,第三电机带动双向螺纹杆转动,从而使第三螺纹筒转动,配合第三滑动装置,可以移动支撑架的位置,可以根据叶片的长度移动支撑架的位置,通过在支撑架的表面设置伸缩装置,配合固定板,可以对叶片进行固定,防止在打磨时叶片移动。
附图说明
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完整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面结构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图。
18.图中:1壳体;2底座;3防护壳;4第一电机;5第一转轴;6第一联动装置;7第一螺纹杆;8第一螺纹筒;9第一滑动装置;10第二联动装置;11第二螺纹杆;12第二螺纹筒;13第二滑动装置;14第二电机;15第二转轴;16打磨辊;17连接板;18第三电机;19双向螺纹杆;20第三螺纹筒;21支撑架;22伸缩装置;23固定板;24第三滑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叶片表面打磨机构,包括壳体1,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2,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防护壳3,防护壳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一转轴5,第一转轴5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联动装置6,防护壳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螺纹杆7,第一螺纹杆7的表面设置有第一螺纹筒8,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滑动装置9,第一转轴5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联动装置10,防护壳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螺纹杆11,第二螺纹杆11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螺纹筒12,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滑动装置13,第一螺纹筒8的表面连接有连接板17,连接板17的表面设置有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14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二转轴15,第二转轴15的一端设置有打磨辊16,壳体1的表面设置有第三电机18,第三电机18的输出端安装有双向螺纹杆19,双向螺纹杆19的表面设置有第三螺纹筒20,第三螺纹筒20的表面设置有支撑架21,支撑架21的顶部设置有伸缩装置22,伸缩装置22的一端安装有固定板23,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滑动装置24。
21.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1的表面设置第三电机18,第三电机18带动双向螺纹杆19
转动,从而使第三螺纹筒20转动,配合第三滑动装置24,可以移动支撑架21的位置,可以根据叶片的长度移动支撑架21的位置,通过在支撑架21的表面设置伸缩装置22,配合固定板23,可以对叶片进行固定,防止在打磨时叶片移动,通过第一滑动装置9与第二滑动装置13均包括第一滑轨与第一滑块,第一滑轨与第一滑块为滑动连接,第一滑块分别与第一螺纹筒8、第二螺纹筒12连接,通过第一电机4带动第一转轴5转动,配合第一联动装置6与第二联动装置10,可以使第一螺纹杆7与第二螺纹杆11转动,从而使第一螺纹筒8与第二螺纹筒12移动,配合第一滑动装置9与第二滑动装置13,从而使连接板17升降,可以将打磨辊16移动到合适的高度,通过第二电机14带动第二转轴15转动,从而使打磨辊16转动,对叶片进行打磨。
22.具体的,第一滑动装置9与第二滑动装置13均包括第一滑轨与第一滑块,第一滑轨与第一滑块为滑动连接,第一滑块分别与第一螺纹筒8、第二螺纹筒12连接,通过第一滑动装置9与第二滑动装置13均包括第一滑轨与第一滑块,第一滑轨与第一滑块为滑动连接,第一滑块分别与第一螺纹筒8、第二螺纹筒12连接,通过第一电机4带动第一转轴5转动,配合第一联动装置6与第二联动装置10,可以使第一螺纹杆7与第二螺纹杆11转动,从而使第一螺纹筒8与第二螺纹筒12移动,配合第一滑动装置9与第二滑动装置13,从而使连接板17升降。
23.具体的,第一螺纹杆7的一端贯穿防护壳3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第二螺纹杆11的一端贯穿防护壳3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通过第一螺纹杆7的一端贯穿防护壳3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第二螺纹杆11的一端贯穿防护壳3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可以升降打磨辊16。
24.具体的,第三螺纹筒20的数量为两个,支撑架21的数量与第三螺纹筒20的数量一致,通过第三螺纹筒20的数量为两个,支撑架21的数量与第三螺纹筒20的数量一致,通过第三电机18带动双向螺纹杆19转动,从而使第三螺纹筒20移动,配合第三滑动装置24,使支撑架21移动,便于根据叶片的大小移动支撑架21的位置。
25.具体的,第三滑动装置24包括第二滑轨与第二滑块,第二滑块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滑块的一端与第三螺纹筒20连接,通过第三滑动装置24包括第二滑轨与第二滑块,第二滑块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滑块的一端与第三螺纹筒20连接,便于移动支撑架21的位置。
26.具体的,第一联动装置6与第二联动装置10均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与传动带,主动轮设置在第一转轴5的表面,从动轮设置在第一螺纹杆7、第二螺纹杆11的表面,通过第一联动装置6与第二联动装置10均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与传动带,主动轮设置在第一转轴5的表面,从动轮设置在第一螺纹杆7、第二螺纹杆11的表面,通过第一电机4带动第一转轴5转动,配合第一联动装置6与第二联动装置10,可以带动第一螺纹杆7与第二螺纹杆11移动。
27.具体的,伸缩装置22的数量与支撑架21的数量一致,固定板23的数量与伸缩装置22一致,通过伸缩装置22的数量与支撑架21的数量一致,固定板23的数量与伸缩装置22一致,通过伸缩装置22使固定板23下移,可以对叶片进行固定。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在使用时,通过此机构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通过第三电机18带动双向螺纹杆19转动,使第三螺纹筒20移动,配合第三滑动装置24,从而将支撑架21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将叶片放置在支撑架21的内部,通过伸缩装置22将固定板23下移,对叶片进行固定,通过第一电机4带动第一转轴5转动,配合第一联动装置6与第二联动装置10,使第一螺纹杆7与第二螺纹杆11转动,带动第
一螺纹筒8与第二螺纹筒12移动,配合第一滑动装置9与第二滑动装置13,使连接板17升降,从而将打磨辊16升降到合适的位置,通过第二电机14带动第二转轴15转动,从而使打磨辊16转动,对叶片进行打磨。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