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安装吸附塔及具有该吸附塔的制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0952发布日期:2018-07-13 18:1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氧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安装吸附塔及具有该吸附塔的制氧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市场上,所有制氧机的吸附塔组件均是固定安装于产品外壳内部,当吸附塔内分子筛寿命到期后,制氧机氧浓度下降,此时需要更换吸附塔组件,而客户无法自行更换,只能联系供应商解决。这种操作方式既增加了客户的时间成本,又增加了供应商的运营成本。

制氧机的吸附塔在制取氧气的工艺流程中,一般用来干燥空气和除去空气中油气的作用,一些特殊制氧机的吸附塔也会由于功能或实际情况的需要,添加额外的功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吸附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是串联在制氧机的整个通气管路上的,更换吸附塔时,步骤复杂、繁琐,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操作,如果操作不当,使得密封吸附塔与其他部分的通气管路密封不严,会导致气体泄漏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恶劣后果,这也是现有的制氧机只能返厂进行更换的最主要原因。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首先提供一种易安装吸附塔,其包括:

固定部,其固定在外部装置上,其上设置有第二管道接口;

更换部,其上设置有第一管道接口;

所述第一管道接口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密封连接且可拆卸。

较佳的,所述第一管道接口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通过插拔密封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二管道接口为圆柱形孔洞,所述第二管道接口的孔洞内设置有弹性环;所述第一管道接口为圆锥形且内部设置有气孔,所述第一管道接口插入所述弹性环中。

较佳的,所述弹性环内壁靠近开口处向外扩展,形成圆锥口。

较佳的,所述固定部包括:

第一固定件,其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管道接口;

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其上设置有第三管道接口,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供气体流通;

对接密封块,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对其进行密封。

较佳的,所述第二管道接口贯穿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对接密封块对应所述第二管道接口位置处有孔,且靠近所述第一固定件一侧向所述第二管道接口内侧延伸,形成所述弹性环。

较佳的,所述第二固定件上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一端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的位置对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三管道接口,从而将第二管道接口与第三管道接口连通。

其次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所述吸附塔的制氧机,其还包括:

舱室固定罩,其设置在所述制氧机内,用于固定所述吸附塔;所述舱室固定罩为所述外部装置。

较佳的,所述舱室固定罩罩设在所述吸附塔外侧,一端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安装槽中,避免随所述更换部抽出;另一端开口,供所述更换部从中滑出。

较佳的,所述安装槽一侧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三管道接口通过所述开口中伸出所述舱室固定罩。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不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操作,不需要返厂更换,使用者可以自己进行吸附塔的拆卸,替换,简单方便,便于更换和维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吸附塔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吸附塔中接口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吸附塔中接口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吸附塔中接口的示意图三;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吸附塔中接口的示意图四;

图6是本实用新型吸附塔中固定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吸附塔中固定部的爆炸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吸附塔中第二固定件的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吸附塔的部分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吸附塔中拉杆结合的示意图一;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吸附塔中拉杆的结构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制氧机的部分结构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制氧机中舱室固定罩的结构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制氧机中固定帽的结构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制氧机中固定帽与拉杆铆合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吸附塔包括:

固定部1,其固定在外部装置上,其上设置有第二管道接口11;

更换部2,其上设置有第一管道接口21;

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密封连接且可拆卸。

这样,在正常使用时,第一管道接口21与第二管道接口11密封连接,将更换部2接入外部装置(制氧机等)的通气管道上,进行工作;在需要更换吸附塔时,将第一管道接口21与第二管道接口11拆卸,这样就将更换部2从固定部1上拆卸下来,方便进行更换;然后将更换后的更换部2中的第一管道接口21与第二管道接口11密封连接,使得可以正常使用。这样,不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操作,不需要返厂更换,使用者可以自己进行吸附塔的拆卸,替换,简单方便,便于更换和维修。

实施例2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上述吸附塔为使用者可以自己进行更换的吸附塔,在此基础上,对更换方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使用者来说,更换方式越简单,代表着其操作时越稳定,越不容易出问题,从而更受欢迎,因此对所述吸附塔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改进:

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通过插拔密封连接。

这样,在需要更换吸附塔时,将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 11中拔出(或者第二管道接口11从第一管道接口21中拔出)即可;更换所述吸附塔后,将将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插入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中(或者第二管道接口11插入第一管道接口21中)即可,简单方面,便于更换;不需要拆解产品主体,在需要时,客户可以自行更换吸附塔,且更换安全、简单、便捷。

实施例3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为圆柱形气孔;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为圆柱形且内部设置有气孔,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插入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侧壁上向外设置有环形凸起22,用以密封。

这样,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插入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内,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气孔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气孔连通,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外壁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内壁接触,所述环形凸起22顶靠在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内壁上,形成轻微形变,从而将第一管道接口21的外壁与第二管道接口11的内壁密封,防止漏气;拔出时,稍微用力即可将第一管道接口21从第二管道接口11拔出,进行更换。

较佳的,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内壁具有弹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也可以将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环形凸起22设置为弹性件,也可以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实施例4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为圆柱形气孔;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为圆柱形且内部设置有气孔,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插入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侧壁上向外设置有环形凸起22,用以密封。

这样,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插入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内,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气孔与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气孔连通,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外壁与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内壁接触,所述环形凸起22顶靠在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内壁上,形成轻微形变,从而将第二管道接口11的外壁与第一管道接口21的内壁密封,防止漏气;拔出时,稍微用力即可将第一管道接口21移动,将第二管道接口11从第一管道接口21拔出,进行更换。

较佳的,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内壁具有弹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也可以将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环形凸起22设置为弹性件,也可以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实施例5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为圆锥形气孔;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为圆锥形插头,且内部设置有通气孔;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插入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

这样,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插入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内,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气孔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外壁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内壁接触,形成密封;更换时,将第一管道接口 21从第二管道接口11拔出,即可进行更换。这样,更换简单,使用方便。

较佳的,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内壁具有弹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外壁具有弹性,也可以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较佳的,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外壁锥度大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内壁的锥度,这样,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插入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内时,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外壁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内壁接触,并顶靠在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内壁上,形成轻微形变,从而将第一管道接口21的外壁与第二管道接口11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密封,防止漏气,达到快速拔插的同时密封不漏气的效果。

实施例6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为圆锥形气孔;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为圆锥形插头,且内部设置有通气孔;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插入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

这样,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插入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内,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气孔与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通气孔连通,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外壁与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内壁接触,形成密封;更换时,移动第一管道接口21,将第二管道接口11从第一管道接口21拔出,即可进行更换。这样,更换简单,使用方便。

较佳的,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内壁具有弹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也可以是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外壁具有弹性,也可以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较佳的,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外壁锥度大于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内壁的锥度,这样,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插入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内时,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外壁与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内壁接触,并顶靠在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内壁上,形成轻微形变,从而将第二管道接口11的外壁与第一管道接口21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密封,防止漏气,达到快速拔插的同时密封不漏气的效果。

实施例7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6所示,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为圆柱形孔洞,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孔洞内设置有弹性环 12;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为圆锥形且内部设置有气孔,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 插入所述弹性环12中。

这样,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插入弹性环12后,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外壁与所述弹性环12的内壁接触并挤压,使得所述弹性环12内壁发生弹性形变,从而达到密封效果;使得吸附塔接入外部装置的气体管路内,正常工作;需要更换吸附塔时,只需要将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从所述弹性环12内拔出即可,从而更换吸附塔。这样,使用简单,更换方便,且密封效果好。

所述弹性环12内壁为圆柱形,这样可以使得气体流动畅通。

所述弹性环12内壁靠近开口处向外扩展,形成圆锥口13,这样使得密封效果更好。

所述圆锥口13锥度大于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锥度,这样,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插入所述弹性环12内时,其外壁首先与所述弹性环12内壁的转折部分(弹性环12内壁向外扩展处)接触,该部分为钝角式隆起,隆起的尖端会首先与第一管道接口21的外壁接触,接触面积很小,因此很容易发生形变,随着第一管道接口21继续插入,接触面积越来越大,隆起的上部逐渐开始形变,并将形变蔓延至下部,形变的难度也逐渐增加,直至第一管道接口21不再插入。这样的优点为,初始接触时,很容易发生形变,而且只要发生形变,就容易达到一定的密封效果;接触越多,形变越大,密封效果越好,与此同时,形变的难度也越大,第一管道接口21也就越难插入;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连接很容易进行密封;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第一管道接口21插入的距离,从而选择合适的密封效果,达到容易插拔且密封好的效果。

这样,所述弹性环12对第二管道接口11与第一管道接口21的连接进行密封,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对弹性环12进行限定,从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实施例8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 的数量为三个,分别用于输出氧气、输入原料气、输出废气;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的数量于所述第一管道接口21的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

这样,将吸附塔接入外部装置的气路网络内,形成完整的通路,进行正常工作。

实施例9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7所示,所述固定部1包括:

第一固定件14,其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

第二固定件15,与所述第一固定件14连接,其上设置有第三管道接口17,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供气体流通;

对接密封块16,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件14和所述第二固定件15之间,对其进行密封。

这样,便于将所述固定部1安装固定在外部装置内,且便于拆卸维修。

其中,所述对接密封块16为橡胶密封块,密封效果好。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件14和第二固定件15通过螺钉连接固定,这样连接牢固,便于拆卸。

实施例10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 贯穿所述第一固定件14,所述对接密封块16对应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位置处有孔,且靠近所述第一固定件14一侧向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内侧延伸,形成所述弹性环12。

这样,不仅可以对第一固定件14和第二固定件15之间进行密封,还可以反过来通过第一固定件14和第二固定件15的夹持对弹性环12进行固定,实现双重效果;且更换更加简单方便。

实施例11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8所示,所述第二固定件15上设置有连接槽18,所述连接槽18一端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 的位置对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三管道接口17,从而将第二管道接口11与第三管道接口17连通。

这样,所述对接密封块16夹持在所述第一固定件14和第二固定件15之间,能够遮住所述连接槽18,从而进行密封;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弹性环12的固定,还可以实现对第一固定件14和第二固定件15之间的密封;还可以实现对第二固定件15上连接槽18的密封,结构简单,且可以实现多种功能。

其中,所述连接槽18数量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数量相同,且其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连通。

其中,所述第三管道接口17的数量与所述第二管道接口11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实施例12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可以是在上述所述的各个实施例的基础上,也可以作为一个与上述各个实施例无关联的实施例进行单独描述。

目前国内市场上,所有制氧机的吸附塔均是固定安装于产品外壳内部,当吸附塔内分子筛寿命到期后,制氧机氧浓度下降,此时需要更换吸附塔组件,而客户无法自行更换,只能联系供应商解决。这种操作方式既增加了客户的时间成本,又增加了供应商的运营成本,且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而客户对于更换吸附塔,不仅是客户可以自行更换所述吸附塔,而且要求客户更换吸附塔时,更换涉及的组件更少,更便捷。

目前,要是客户可以自行更换吸附塔,不仅需要考虑吸附塔使用时需要固定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将吸附塔移动时是否便捷的问题;目前虽然在其相邻技术领域存在物体固定方法以及移动方法,但涉及的组件数量较多,且操作较复杂。

本实施例便是为了在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或者不在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解决该技术问题。

如图9所示,其为;其中,所述吸附塔包括:

一拉杆3,其与所述吸附塔连接,并与所述吸附塔产生相对运动;

所述拉杆3运动至第一位置时,与外部装置卡接;

所述拉杆3运动至第二位置时,与所述外部装置脱离卡接状态,通过所述拉杆3带动进行移动。

这样,所述吸附塔设置在所述外部装置内时,所述拉杆3位于第一位置处,将所述吸附塔固定在所述外部装置内;在需要更换所述吸附塔时,将所述拉杆3 移动至第二位置处,此时吸附塔与所述外部装置脱离固定状态,此时拉动拉杆3,带动所述吸附塔从所述外部装置内抽出,进行更换;更换后,握住所述拉杆3,带动所述吸附塔进入所述外部装置内,然后将所述拉杆3运动至第一位置处,将所述吸附塔卡接固定在所述外部装置内。

这样,在正常工作时,所述拉杆3作为固定装置将所述吸附塔固定在所述外部装置内;在需要更换吸附塔时,所述拉杆3作为把手,更换所述吸附塔;这样,以一个结构满足两种状态需求,使得所述吸附塔的移动和固定方便,便于操作,且更换快捷,满足需求。

实施例13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所示,所述吸附塔外侧设置有第一沟槽41,所述拉杆3的连接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沟槽41内,且可沿所述第一沟槽41滑动;

所述外部装置(图中宽斜纹填充的为外部装置)上设置有第二沟槽42,所述第二沟槽42为L型,其中一段所述第二沟槽42与所述第一沟槽41方向相同且位置对应,另一段与所述吸附塔的运动方向平行且端部向所述外部装置的外面开口;

所述拉杆3的连接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沟槽41和第二沟槽42内(图中从内到外分别为第一沟槽41、拉杆3、第二沟槽42) 。

这样,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第一沟槽41与所述第二沟槽42开口的一段重合的位置处;所述第一位置处,为第一沟通与第二沟槽42的另一段重合的位置处;这样,需要移动所述吸附塔(图中第二沟槽42以内,第一沟槽41以外的区域代表所述吸附塔)时,将所述拉杆3滑动至所述第一沟槽41与所述第二沟槽42平行与所述吸附塔运动方向的一段重合的位置处,此时可以拉动拉杆3,则拉杆3沿所述第二沟槽42开口的一段向外滑动,直至滑出所述外部装置;需要固定所述吸附塔时,将所述拉杆3沿所述第二沟槽42开口的一段向内滑动,直至该段的顶部后滑入另一段,在该段内,拉杆3的可移动方向与吸附塔的可移动方向垂直,因此吸附塔被固定在所述外部装置内。

实施例14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1所示,所述拉杆3包括握柄31和定位端32,所述定位端32连接在所述吸附塔上,所述握柄31与所述定位端32连接,便于握持。

这样,在拉动拉杆3时,使用者可以握持所述握柄31进行拉动或推动。

其中,所述定位端32为圆形,其在圆心处与所述吸附塔连接,可以绕连接处转动,所述握柄31与所述定位端32固定,随所述定位端32的转动而运动。

这样,可以将所述定位端32旋转至第一位置处或者第二位置处,从而对吸附塔进行锁定或移动。

其中,所述定位端32圆心处通过螺钉与所述吸附塔固定,这样固定牢固,拆卸方便。

实施例15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2所示,为一种制氧机,其中,所述制氧机包括:

所述吸附塔;

舱室固定罩5,其设置在所述制氧机内,用于固定所述吸附塔;

所述舱室固定罩5为所述外部装置。

这样,便于对所述制氧机中的吸附塔进行更换,在所述吸附塔使用完毕后,使用者可以自行对其进行更换,方便、快捷。

实施例16

如上述所述的制氧机,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3所示,所述舱室固定罩5罩设在所述吸附塔外侧,一端设置有安装槽51,所述固定部1固定在所述安装槽51中,避免随所述更换部2抽出;另一端开口,供所述更换部 2从中滑出。

这样,将所述吸附塔固定在所述制氧机内部,在需要更换时,所述更换部2 从所述安装槽51的开口端滑出,进行更换,更换完毕后再从其中滑入,进行固定。

实施例17

如上述所述的制氧机,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1、图14、图 15所示,所述定位端32紧贴所述舱室固定罩5,所述舱室固定罩5上设置有固定帽52,所述固定帽52贴合所述定位端32,固定所述吸附塔时,所述定位端 32与所述固定帽52铆合,防止所述吸附塔(更换部2)移位或脱落。

其中,所述定位端32数量为两个,所述握柄31两端分别与两个定位端32 固定;这样,使用者可以握持所述握柄31中部,进行运动。

所述握柄31顶端设置在所述定位端32内侧,所述螺钉穿过所述握柄31后螺纹连接在所述吸附塔上。

所述定位端32在所述吸附塔的两侧与所述吸附塔连接固定。

所述定位端32的圆心与所述吸附塔连接固定,

固定所述吸附塔时,所述吸附塔(更新部)放置在所述舱室固定罩5内,部分露出所述舱室固定罩5,所述握柄31顶靠在所述舱室固定罩5的开口处,所述定位端32内侧部分紧贴所述舱室固定罩5的外壁。

所述定位端32内侧设置有弧形槽33,用于容置所述固定帽52,供所述固定帽52在其中滑动。

所述弧形槽33一端向外弯折,穿出所述定位端32边沿,用以使所述固定帽52穿出;另一端设置有定位槽34,用以和所述固定帽52铆合。

这样,在需要更新所述吸附塔(更新部)时,握住握柄31,旋转所述定位端32,此时所述固定帽52静止,所述定位端32的弧形槽33随所述定位端32 的旋转而转动,直至将向外弯折的一端转动到固定帽52处;此时拉动所述握柄 31,固定帽52沿所述弧形槽33穿出所述定位端32(实际上为固定帽52不动,定位端32移动),将吸附塔(更新部)拉出;更换后,新的吸附塔(更换部2) 按照相反顺序装入;在需要固定所述吸附塔(更新部)时,握住握柄31,反方向旋转所述定位端32,此时固定帽52静止,定位端32的弧形槽33随所述定位端32的旋转而转动,直至将设置有定位槽34的一端转动到固定帽52处,固定帽52与定位槽34匹配,铆合,将固定帽52与定位端32铆合固定,进而将吸附塔(更新部)固定在舱室固定罩5中。

这样,所述拉杆3的第一位置,为固定帽52位于所述弧形槽33设置有定位槽34的一端时的位置;所述拉杆3的第二位置,为固定帽52位于所述弧形槽33向外弯折的一端时的位置。

其中,所述弧形槽33的圆心与所述定位端32的圆心重合,这样旋转时可以保证固定帽52保持在所述弧形槽33内。

其中,所述固定帽52包括滑动端53和固定端54,所述滑动端53容置在所述弧形槽33内,在其中滑动,所述固定端54容置在所述定位槽34内,用以铆合。

其中,所述滑动端53为半球形,这样便于滑动;所述固定端54与所述定位槽34形状对应,便于铆合固定。

其中,所述固定端54为半圆柱形,所述定位槽34为半圆柱形槽,这样,所述固定端54容置在所述定位槽34内时,铆合牢固;在需要接触铆合时,半圆柱的边沿可以使得固定端54较容易从定位槽34内脱离,向一侧移动。

这样,拉杆3在第一位置时,固定帽52位于所述弧形槽33设置有定位槽 34的一端,滑动端53容置在弧形槽33内(可以防止固定帽52在定位端32的半径方向上移动),固定端54容置在定位槽34内(可以防止固定帽52在定位端32转动的方向上移动),达到铆合状态防止吸附塔移位或脱落,同时拉杆3 固定定位槽34的径向定位部分(定位槽34)与仓室固定罩壳的圆柱凸起部分铆和,防止由于振动或其他原因造成拉杆3角度旋转及变化;需要将拉杆3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握住握柄31进行旋转,定位端32受到的旋转的力大于定位槽34容置固定端54产生的阻力,使得固定端54从定位槽34中脱出 (半圆柱形可以减小该阻力,且使得固定端54脱出后移动时受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进行移动(该移动是相对移动,实际上为固定端54不懂,定位端32旋转),直至固定端54移动至弧形槽33向外弯折的一端内,固定端54此时容置在该弯折内,拉杆3到达第二位置;在此位置,固定端54可以和滑动端53一起从该弯折处滑出所述弧形槽33。

较佳的,所述定位槽34有多个,这个,不仅可以减少所述定位端32转动的阻力,还可以在不同角度铆合所述拉杆3,使用更加方便。

实施例18

如上述所述的制氧机,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握柄31顶端设置在所述定位端32外侧,所述螺钉穿过所述握柄31后再穿过定位端32,最后螺纹连接在所述吸附塔上。

所述定位端32在所述吸附塔的两侧与所述吸附塔连接固定。

所述定位端32的圆心与所述吸附塔连接固定,

固定所述吸附塔时,所述吸附塔(更新部)放置在所述舱室固定罩5内,部分露出所述舱室固定罩5,所述握柄31顶靠在所述舱室固定罩5的开口处,所述定位端32外侧部分紧贴所述舱室固定罩5的内壁。

这样更换方便,方式简单。

实施例19

如上述所述的吸附塔,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3所示,所述安装槽51一侧设置有开口55,所述第三管道接口17通过所述开口55中伸出所述舱室固定罩5。

这样,可以将第三管道接口17与所述制氧机内的其他气体通道连接,将所述吸附塔接入制氧机内的气体通道网络内,进行正常工作。

较佳的,所述制氧机还包括制氧机主体(图中未画出),用以和所述吸附塔配合,完成氧气的制取工作。

制氧机的一般性结构,是现有技术中比较常见的,制氧机主体应当具有的功能和其中的结构,也是可以知晓的,因此本申请中并不需要额外进行详细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申请中的内容,实现本申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