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埚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71981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埚夹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埚夹。包括: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其末端相铰接,在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的后部设有折弯部,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用于伸入炉体内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其分别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的前端,用于相互配合夹持坩埚;以及第一持握部和第二持握部,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的末端,用于持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设有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避免了操作者在夹持坩埚过程中被炉体内的高温空气烫伤;在第一持握部和第二持握部设有圈环形手柄,便于操作;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具有锥度,便于夹持坩埚。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埚夹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持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祸夹。
【背景技术】
[0002]太阳能电池组件作为利用太阳能的主要工具在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并因此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制备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硅原料中,单晶硅因为其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而成为制造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主要原料之一。现在,单晶硅普遍采用单晶炉进行制备,其具体过程是:将多晶硅块放置于单晶炉的密闭热场中,利用高温来将固态的多晶硅块融化,然后从硅溶液中拉制出固态的单晶硅。在这个过程中,硅溶液盛放在石英坩祸中,而石英坩祸又盛放在石墨坩祸中以对石英坩祸起到支撑作用,当每次拉制单晶硅完成后,都必须更换石英坩祸并清理石墨坩祸,所以沉重的石墨坩祸就需要频繁的在单晶炉中拆装。
[0003]目前,石墨坩祸的拆除和安装都是采用人工操作,即等石墨坩祸出炉降温后由操作人员戴着隔热手套从单晶炉中抬出石墨坩祸,对其清理完成后再将石墨坩祸抬回单晶炉中。操作人员在拆装的过程中需要等待其降温,进而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搬运非常不方便,使生产效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0004]由于采用手戴耐高温手套的方式进行提取,因而不可避免会出现手部烫伤等现象,所存在的不安全系数较大。现有的夹持工具虽然能够伸入护体内部,但是不可避免的使操作者的手处于炉体正上方,炉体内的高温空气极易烫伤操作者的手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祸夹,其设有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避免了操作者在夹持坩祸过程中被炉体内的高温空气烫伤。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
[0007]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其末端相铰接,在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的后部设有折弯部,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用于伸入炉体内部;
[0008]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其分别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的前端,用于相互配合夹持坩祸;以及
[0009]第一持握部和第二持握部,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的末端,用于持握。
[0010]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持握部和第二持握部分别设有圈环形手柄。
[0011]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前端分别设有钳头。
[0012]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具有锥度,所述锥度与坩祸外周相匹配。
[0013]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内侧设有用于缓冲压力的软木块。
[0014]优选的是,在所述圈环形手柄处设有用于隔热的橡胶层。
[0015]优选的是,在所述圈环形手柄之间设有弹性元件。
[0016]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其设有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避免了操作者在夹持坩祸过程中被炉体内的高温空气烫伤;2、在第一持握部和第二持握部设有圈环形手柄,便于操作;3、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具有锥度,便于夹持坩祸;4、在所述圈环形手柄之间设有弹性元件,防止操作人员用力过度,夹裂坩祸。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祸夹的主视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祸夹的俯视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祸夹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21]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22]图1一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现形式,第一折臂110和第二折臂120由金属材料制成,呈杆状结构。在第一折臂110和第二折臂120的后部设有折弯部。在第一折臂110和第二折臂120末端设有连接部并通过连接件相铰接,第一折臂110和第二折臂120用于伸入炉体内部,避免操作人员的手部正对炉口而被高温气体灼伤。作为一种优选,在所述在第一折臂110和第二折臂120的连接部设有销孔,所述连接件为销轴。
[0023]第一夹持部130和第二夹持部140分别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折臂110和第二折臂140的前端,第一夹持部130和第二夹持部140与坩祸外周形状相匹配,用于相互配合夹持坩祸。作为一种优选,在所述第一夹持部130和第二夹持部140内侧设有用于缓冲压力的软木块。作为进一步优选,在所述第一夹持部130和第二夹持部140的前端分别设有钳头131和钳头 141。
[0024]第一持握部150和第二持握部160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折臂110和第二折臂140的末端,用于持握;作为一种优选,在所述第一持握部150和第二持握部160分别设有圈环形手柄170。
[0025]在夹持坩祸的过程中,操作人员手持第一持握部150和第二持握部160,使第一持握部150和第二持握部160张开,在通过第一持握部150和第二持握部160使第一持握部150和第二持握部160逐渐合拢直至紧密夹持坩祸侧壁。再将坩祸转移至炉体外部。在此过程中,由于设有第一折臂110和第二折臂120,使操作人员的手部正对炉口,从而防止操作人员的手部被高温气体灼伤。
[002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持握部150和第二持握部160分别设有圈环形手柄170。通过圈环形手柄170,操作人员可单手夹持和松开坩祸,另一只手便于打开或者闭合炉门,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0027]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夹持部130和第二夹持部140的前端分别设有钳头131和钳头141。通过钳头131和钳头141可夹持为盛装物品的坩祸或者只盛装少量物品的坩祸,还可以将炉体内散落的物体夹出,增加了使用过程中的灵活性。
[002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130和第二夹持部140具有锥度,所述锥度与坩祸外周相匹配。锥度能够增加与坩祸的接触面积,增加摩擦力,从而提高了对坩祸的支撑力,能够防止坩祸在夹持过程中脱落。
[0029]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夹持部130和第二夹持部140的内侧设有用于缓冲压力的软木块。软木块不仅防止由于用力过度致坩祸破裂,还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夹持部130和第二夹持部140与坩祸间具有较大温差,使坩祸炸裂。
[003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圈环形手柄170处设有用于隔热的橡胶层172。橡胶层172能够防止由于热传导使圈环形手柄170温度过高烫伤操作人员。
[003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圈环形手柄170之间设有弹性元件171。弹性元件171能够防止圈环形手柄170间打开角度过大或者过小。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弹性元件171为弹簧。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弹簧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在其外部套设有用于隔热的橡胶层。
[0032]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祸夹I,其设有第一折臂110和第二折臂120,避免了操作者在夹持坩祸过程中被炉体内的高温空气烫伤;在第一持握部150和第二持握部160设有圈环形手柄170,便于操作;所述第一夹持部130和第二夹持部140具有锥度,便于夹持坩祸;在所述圈环形手柄170之间设有弹性元件171,防止操作人员用力过度,夹裂坩祸。
[0033]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主权项】
1.一种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祸夹,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其末端相铰接,在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的后部设有折弯部,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用于伸入炉体内部; 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其分别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的前端,用于相互配合夹持坩祸;以及 第一持握部和第二持握部,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折臂和第二折臂的末端,用于持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祸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持握部和第二持握部分别设有圈环形手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祸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前端分别设有钳头。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祸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具有锥度,所述锥度与坩祸外周相匹配。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祸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内侧设有用于缓冲压力的软木块。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祸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圈环形手柄处设有用于隔热的橡胶层。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直拉法生产单晶硅过程中的坩祸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圈环形手柄之间设有弹性元件。
【文档编号】C30B15/10GK205662625SQ201620545365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7日
【发明人】张功, 王楠楠
【申请人】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锦州凯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