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烯大环内酯衍生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1203阅读:7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烯大环内酯衍生物。本发明尤其关于一种对人类及动物中的真菌感染症的治疗或预防有用的两性霉素B衍生物。

现有技术

两性霉素B会与真菌的细胞膜的麦角甾醇结合而于膜形成小孔,由此作为发挥杀菌作用的药剂自古以来便为人知晓。两性霉素B由于水溶性较低且毒性较高,故而进行使用脱氧胆酸或脂质体的制剂化。但是,脱氧胆酸制剂仍然存在毒性较强,无法进行充分量的投予或长期治疗的问题。脂质体制剂与利用脱氧胆酸的制剂相比,可大幅避免肝毒性及肾毒性的担忧,但存在因药效的减少而无法实现有效的治疗的问题(非专利文献1、2)。

因此,尝试通过对两性霉素B进行化学修饰而改善水溶性或避免毒性。例如,关于两性霉素B的16位酰胺衍生物(专利文献1、3、4、5、10)或酯衍生物(专利文献2、6、7、9、11)提出有申请。另外,关于氨基糖部位的修饰体也提出有申请(专利文献1~4、6~8、11)。但是,任一文献中均未记载本发明化合物的具有16位脲结构的两性霉素B衍生物(非专利文献3)。

进而,Martin D Burke等人于2014年3月18日举办的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的学会上发表了16位为脲结构且其末端为甲基、氨基或羧基的两性霉素B衍生物(非专利文献4),该衍生物已被申请专利(专利文献11)及发表论文(非专利文献5)。其等提示末端为氨基的两性霉素B衍生物的肾毒性低于末端为羧基的两性霉素B衍生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096137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1/051061号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1/009758号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93/17034号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96/32404号

[专利文献6]国际公开第96/35701号

[专利文献7]国际公开第99/51274号

[专利文献8]国际公开第91/07421号

[专利文献9]国际公开第2009/015541号

[专利文献10]日本专利特开昭55-157598号

[专利文献11]国际公开第2015/054148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1998),42(9),2391-2398

[非专利文献2]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7),44(10),1289-1297

[非专利文献3]Natural Product Reports(2010),27,1329-1349

[非专利文献4]147th ACS National Meeting&Exposition Web要旨集(http://www.acs.org/content/acs/en/meetings/spring-2014/program.html)ORGN334Non-toxic amphotericin B derivatization guided by a ligand-selective allosteric effects strategy

[非专利文献5]Nature chemical biology Published online 01June 2015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各种真菌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的两性霉素B衍生物。优选为提供一种肾毒性、肝毒性和/或急性毒性等毒性较低的该衍生物。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是通过对两性霉素B的16位(X)及糖链的氨基部分(Y)进行修饰而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完成以下的发明。

[1]

一种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该化合物以式(I)表示:

[化学式1]

(式中,

X为式:

[化学式2]

所表示的基团、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羟基烷基、或式:-CO-NH(RX)(式中,RX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所表示的基团,

C环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RF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

X1为式:

[化学式3]

中的任一者所表示的基团,

L、J1及V1分别独立为氢、卤素、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

J2及V2分别独立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

或,J1与J2和/或V1与V2也可一起形成氧代基,

Ra1及Rb1分别独立为氢、卤素、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磺酰基、磺基、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铵、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炔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磺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磺酰基,

Ra2及Rb2分别独立为氢、卤素、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

Ra3及Rb3分别独立为氢、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

或,Ra2与Ra3和/或Rb2与Rb3也可分别独立地一起形成氧代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氨基或硫代基(thioxo),或者也可与邻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Ra4、Rb4及Rc4分别独立为氢、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

Rb5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

A环及B环分别独立为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氮芳香族杂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氮非芳香族杂环,

T为单键、-N(Ra5)-或-O-,

Ra5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

m及n分别独立为0~10的整数,

Y为式:

[化学式4]

中的任一者所表示的基团,

RA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

RB及RC分别独立为氢、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

或,RB与RC也可一起形成氧代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氨基或硫代基,或者也可与邻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RD为氢、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脒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

RE为氢、羟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

q为0~10的整数)

(其中,

(i)X为-CH2-OH且Y为-NH2的化合物、及

(ii)X为式:

[化学式5]

中的任一者所表示的基团且Y为-NH2的化合物除外)。

[2]

如上述[1]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X为式:

[化学式6]

所表示的基团或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

[3]

如上述[1]或[2]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J1、L及V1为羟基,

J2及V2为氢。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X为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X1为式(III)所表示的基团,T为单键。

[5]

如上述[4]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Ra1为卤素、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铵、氨基甲酰基、氨磺酰基、磺基、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膦酰基、取代的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

上述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选自由氨基、羟基氨基、氨磺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所组成的组,

上述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选自由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脲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脲基所组成的组,

上述取代的氨磺酰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磺酰基。

[6]

如上述[4]或[5]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Ra2分别独立为氢、卤素、羟基、羧基、氨基、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

Ra3分别独立为氢、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

或,Ra2与Ra3也可一起形成氧代基,或者也可与邻接的原子一起形成非芳香族碳环或非芳香族杂环。

[7]

如上述[4]至[6]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Ra4为氢、羟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

[8]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X为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X1为式(III)所表示的基团,

T为-N(Ra5)-或-O-。

[9]

如上述[8]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Ra1为羟基、羧基、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氰基、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或取代的脲基,

上述取代的氨基为羟基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

上述取代的脲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脲基。

[10]

如上述[8]或[9]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Ra2分别独立为氢、羟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Ra3分别独立为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或,Ra2与Ra3也可一起形成氧代基或硫代基,或者也可与邻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

[11]

如上述[8]至[10]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Ra4为氢。

[12]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X为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X1为式(IV)所表示的基团。

[13]

如上述[12]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Rb1为羟基。

[14]

如上述[12]或[13]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n为1或2,Rb2分别独立为氢或羟基,Rb3为氢。

[15]

如上述[12]至[14]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Rb4为氢,Rb5为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16]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X为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X1为式(V)所表示的基团。

[17]

如上述[16]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A环为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氮非芳香族杂环。

[18]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X为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X1为式(VI)所表示的基团。

[19]

如上述[18]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B环为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氮非芳香族杂环。

[20]

如上述[18]或[19]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Rc4为氢。

[21]

如上述[1]至[20]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RF为氢。

[22]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X为式(II)所表示的基团,该基团为式:

[化学式7]

所表示的基团,

D环及E环分别独立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Z为单键、亚烷基、-O-、-S-或-N(H)-。

[23]

如上述[22]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D环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E环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

[24]

如上述[22]或[23]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Z为单键。

[25]

如上述[22]至[24]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E环的取代基为烷基氨基。

[26]

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RA分别独立为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RB分别独立为氢、羟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

RC分别独立为氢、羟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

或,RB与RC也可一起形成氧代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亚氨基、羟基亚氨基或氰基亚氨基,

RD为氢、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氨基甲酰基、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

RE为氨基,

上述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为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

上述取代或未取代的亚氨基为亚氨基、羟基亚氨基或氰基亚氨基。

[27]

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Y为NH2

[28]

如上述[1]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X为羟基烷基,q为1~10的整数。

[29]

如上述[1]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X为式:-CO-NH(RX)(式中,RX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所表示的基团。

[30]

如上述[3]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X为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

X1为式(III)所表示的基团,

T为-N(H)-,

Ra1为羧基、氨基甲酰基或取代的氨基,

Ra2分别独立为氢或羟基,

Ra3及Ra4为氢,

m为2,

Y为NH2

上述取代的氨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

[31]

一种医药组合物,其含有如上述[1]至[30]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

[32]

如上述[31]的医药组合物,其具有抗真菌作用。

[33]

一种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以式:

[化学式8]

[化学式9]

中的任一者表示。

[34]

如上述[1]至[30]中任一项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是以使用如上述[33]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为特征,且X为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

[35]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为氨基、羟基氨基、氨磺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

[36]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为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甲酰基。

[37]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取代或未取代的氨磺酰基为未取代的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磺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磺酰基。

[38]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为未取代的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脲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脲基。

[39]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

[40]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为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

[41]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为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

[42]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为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芳香族碳环基。

[43]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为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非芳香族碳环基。

[4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为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芳香族杂环基。

[45]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为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非芳香族杂环基。

[46]

如上述[4]至[11]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m为0~6的整数。

[47]

如上述[12]至[15]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中n为0~6的整数。

[48]

一种真菌感染症的治疗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对抗真菌而言有效量的如上述[1]至[30]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投予至人类或动物。

[49]

如上述[1]至[30]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为用于医药治疗。

[50]

一种如上述[1]至[30]中任一项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用以制造用于预防或治疗真菌感染症的医药的用途。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化合物对真菌具有抗真菌作用。进而,本发明的化合物具备作为医药的有用性,优选为具有以下中的任一或全部的优异特征。

a)肾毒性的担忧较少。

b)肝毒性的担忧较少。

c)急性毒性的担忧较少。

d)水溶性较高。

e)溶血毒性的担忧较少。

f)细胞毒性的担忧较少。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对抗真菌剂的有效率的合成有用的中间体。通过使用该中间体,可简便且产率良好地以短步骤合成化合物(I)。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各用语的含义进行说明。各用语只要无特别说明,则于单独使用的情形时、或与其他用语组合使用的情形时,均以相同含义使用。

“由~~构成”这一用语意指仅具有构成要件。

“包含”这一用语意指不限定于构成要件,不排除未记载的要素。

所谓“卤素”,包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及碘原子。特别优选为氟原子及氯原子。

所谓“烷基”,包含碳原子数1~15、优选为碳原子数1~10、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6、进而优选为碳原子数1~4的直链或支链状的烃基。例如可列举: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新戊基、正己基、异己基、正庚基、异庚基、正辛基、异辛基、正壬基、正癸基等。

“烷基”的优选实施方式可列举: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进而优选的实施方式可列举: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叔丁基。

所谓“羟基烷基”,意指1个以上的羟基取代与上述“烷基”的碳原子上所键合的氢原子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羟基甲基、1-羟基乙基、2-羟基乙基、1-羟基丙基、2-羟基丙基、1,2-羟基乙基等。

作为“羟基烷基”的优选实施方式,可列举:羟基甲基、羟基乙基。

所谓“卤烷基”,意指1个以上的上述“卤素”键合于上述“烷基”上的基团。例如可列举:单氟甲基、单氟乙基、单氟丙基、2,2,3,3,3-五氟丙基、单氯甲基、三氟甲基、三氯甲基、2,2,2-三氟乙基、2,2,2-三氯乙基、1,2-二溴乙基、1,1,1-三氟丙烷-2-基等。

作为“卤烷基”的优选实施方式,可列举:三氟甲基、三氯甲基。

所谓“烯基”,包含于任意的位置上具有1个以上的双键的碳原子数2~15、优选为碳原子数2~10、更优选为碳原子数2~6、进而优选为碳原子数2~4的直链或支链状的烃基。例如可列举:乙烯基、烯丙基、丙烯基、异丙烯基、丁烯基、异丁烯基、戊烯基、丁二烯基、戊烯基、异戊烯基、戊二烯基、己烯基、异己烯基、己二烯基、庚烯基、辛烯基、壬烯基、癸烯基、十一烯基、十二烯基、十三烯基、十四烯基、十五烯基等。

作为“烯基”的优选实施方式,可列举:乙烯基、烯丙基、丙烯基、异丙烯基、丁烯基。

所谓“炔基”,包含于任意的位置上具有1个以上的三键的碳原子数2~10、优选为碳原子数2~8、进而优选为碳原子数2~6、进而优选为碳原子数2~4的直链或支链状的烃基。也可进而于任意的位置上具有双键。例如包含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戊炔基、己炔基、庚炔基、辛炔基、壬炔基、癸炔基等。

作为“炔基”的优选实施方式,可列举: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戊炔基。

所谓“亚烷基”,包含碳原子数1~15、优选为碳原子数1~10、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6、进而优选为碳原子数1~4的直链或支链状的2价烃基。例如可列举:亚甲基、亚乙基、三亚甲基、亚丙基、四亚甲基、五亚甲基、六亚甲基等。

所谓“芳香族碳环”,意指单环或2环以上的环状芳香族烃。例如可列举:苯、萘、蒽、菲等。

作为“芳香族碳环”的优选实施方式,可列举苯。

所谓“芳香族碳环基”,意指由上述“芳香族碳环”衍生的1价基团。例如可列举:苯基、萘基、蒽基、菲基等。

作为“芳香族碳环基”的优选实施方式,可列举苯基。

所谓“非芳香族碳环”,意指单环或2环以上的环状饱和烃或环状非芳香族不饱和烃。2环以上的“非芳香族碳环”也包含于单环或2环以上的非芳香族碳环上缩合有上述“芳香族碳环”中的而成的基团。

进而,“非芳香族碳环”也包含以如下方式交联的环或形成螺环的环。

[化学式10]

作为单环的非芳香族碳环,优选为碳原子数3~16,更优选为碳原子数3~12,进而优选为碳原子数3~8。例如可列举: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环辛烷、环壬烷、环癸烷、环丙烯、环丁烯、环戊烯、环己烯、环庚烯、环己二烯等。

作为2环以上的非芳香族碳环基,例如可列举:茚满、茚、苊(アセナフチン)、四氢萘(テトラヒドロナフチン)、芴(フルオレニン)等。

所谓“非芳香族碳环基”,包含由上述“非芳香族碳环”衍生的1价基团。

作为单环的非芳香族碳环基,优选为碳原子数3~16,更优选为碳原子数3~12,进而优选为碳原子数3~8。例如可列举: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环辛基、环壬基、环癸基、环丙烯基、环丁烯基、环戊烯基、环己烯基、环庚烯基、环己二烯基等。

作为2环以上的非芳香族碳环基,例如可列举:茚满基、茚基、苊基、四氢萘基、芴基等。

所谓“芳香族杂环”,意指于环内具有1个以上的自O、S及N中任意选择的相同或不同的杂原子的单环或2环以上的芳香族环。2环以上的芳香族杂环也包含于单环或2环以上的芳香族杂环上缩合有上述“芳香族碳环”中的环而成的环。

作为单环的芳香族杂环,优选为5~8元,更优选为5元或6元。例如可列举:吡咯啉、咪唑啉、吡唑啉、吡啶、哒嗪、嘧啶、吡嗪、三唑、三嗪、四唑、呋喃、异噁唑、噁唑、噁二唑、异噻唑、噻唑、噻二唑等。

作为2环的芳香族杂环,例如可列举:吲哚啉、异吲哚啉、吲唑啉(indazoline)、吲哚嗪啶(indolizidine)、喹啉、异喹啉、噌啉、酞嗪、喹唑啉、萘啶(naphthyridine)、嘌呤、喋啶、苯并咪唑、苯并异噁唑、苯并噁唑、苯并噁二唑、苯并异噻唑、苯并噻唑、苯并噻二唑、苯并呋喃、异苯并呋喃、苯并三唑、咪唑并吡啶、三唑并吡啶、咪唑并噻唑、吡嗪并吡哒唑(ピラジノピリダゾール)、噁唑并吡啶、噻唑并吡啶等。

作为3环以上的芳香族杂环,例如可列举:咔唑、吖啶、呫吨、吩噻嗪(phenothiazine)、吩噻噁(phenoxathiin)、吩噁嗪、二苯并呋喃等。

所谓“芳香族杂环基”,包含由上述“芳香族杂环”衍生的1价基团。

作为单环的芳香族杂环基,优选为5~8元,更优选为5元或6元。例如可列举:吡咯基、咪唑基、吡唑基、吡啶基、哒嗪基、嘧啶基、吡嗪基、三唑基、三嗪基、四唑基、呋喃基、噻吩基、异噁唑基、噁唑基、噁二唑基、异噻唑基、噻唑基、噻二唑基等。

作为2环的芳香族杂环基,例如可列举:吲哚基、异吲哚基、吲唑基、吲哚嗪基、喹啉基、异喹啉基、噌啉基、酞嗪基、喹唑啉基、萘啶基(naphthyridinyl)、喹喔啉基、嘌呤基、喋啶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异噁唑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噁二唑基、苯并异噻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噻二唑基、苯并呋喃基、异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苯并三唑基、咪唑并吡啶基、三唑并吡啶基、咪唑并噻唑基、吡嗪并哒嗪基、噁唑并吡啶基、噻唑并吡啶基等。

作为3环以上的芳香族杂环基,例如可列举:咔唑基、吖啶基、呫吨基、吩噻嗪基、吩噻噁基、吩噁嗪基、二苯并呋喃基等。

所谓“含氮芳香族杂环”,包含于环内包含1个以上的氮原子、进而也可包含O和/或S的单环或2环以上的芳香族杂环。优选可列举上述所例示的“芳香族杂环”中环的构成原子中具有氮原子的“芳香族杂环”。

所谓“非芳香族杂环”,意指于环内具有1个以上的自O、S及N中任意选择的相同或不同的杂原子的单环或2环以上的环状非芳香族环。2环以上的非芳香族杂环也包含于单环或2环以上的非芳香族杂环上缩合有上述“芳香族碳环”、“非芳香族碳环”和/或“芳香族杂环”中的各环而形成的环。

进而,“非芳香族杂环”也包含以如下方式交联的基团或形成螺环的环。

[化学式11]

作为单环的非芳香族杂环,优选为3~16元,更优选为3~12元,进而优选为3~8元。例如可列举:二噁烷、硫杂丙环、环氧乙烷、氧杂环丁烷、氧硫杂环戊烷、氮杂环丁烷、噻唑烷、吡咯烷、吡咯啉、咪唑烷、咪唑啉、吡唑烷、吡唑啉、哌啶、哌嗪、吗啉、硫代吗啉、二氢吡啶、四氢吡啶、四氢呋喃、四氢吡喃、二氢噻唑、四氢噻唑、四氢异噻唑、二氢噁嗪、六氢氮杂卓、四氢二氮杂卓、四氢哒嗪、六氢嘧啶、二氧杂环戊烷、二噁嗪、氮丙啶、二氧杂环戊烯、噁庚英、硫杂环戊烷(thiolane)、噻嗪等。

作为2环以上的非芳香族杂环,例如可列举:吲哚啉、异吲哚啉、色烷、异色烷等。

所谓“非芳香族杂环基”,包含由上述“非芳香族杂环”衍生的1价基团。

作为单环的非芳香族杂环基,优选为3~16元,更优选为3~12元,进而优选为3~8元。例如可列举:二氧杂环己基、噻喃基、环氧乙烷基、氧杂环丁基、氧硫杂环戊基、氮杂环丁基、噻烷基、噻唑烷基、吡咯烷基、吡咯啉基、咪唑烷基、咪唑啉基、吡唑烷基、吡唑啉基、哌啶基、哌嗪基、吗啉基(morpholinyl)、吗啉基(morpholino)、硫代吗啉基(thiomorpholinyl)、硫代吗啉基(thiomorpholino)、二氢吡啶基、四氢吡啶基、四氢呋喃基、四氢吡喃基、二氢噻唑基、四氢噻唑基、四氢异噻唑基、二氢噁嗪基、六氢氮杂环庚烯基、四氢二氮杂环庚烯基、四氢哒嗪基、六氢嘧啶基、二氧杂环戊烷基、二噁嗪基、氮丙啶基、二氧杂环戊烯基、氧杂环庚基、硫杂环戊烷基、噻吩基(チイニル)、噻嗪基等。

2环以上的非芳香族杂环基例如可列举:吲哚啉基、异吲哚啉基、色满基、异色满基等。

所谓“含氮非芳香族杂环”,包含于环内包含1个以上的氮原子、进而也可包含O和/或S的3~18元环的非芳香族杂环。优选为3~16元,更优选为3~12元,进而优选为3~8元。例如可列举:氮杂环丁烷、噻唑烷、吡咯烷、吡咯啉、咪唑烷、咪唑啉、吡唑烷、吡唑啉、哌啶、哌嗪、吗啉、硫代吗啉、二氢吡啶、四氢吡啶、二氢噻唑、四氢噻唑、四氢异噻唑、二氢噁嗪、六氢氮杂卓、四氢二氮杂卓、四氢哒嗪、六氢嘧啶、二噁嗪、氮丙啶、噻嗪、1,4-二氮杂环庚烷、1,4,7,10,13-五氧杂-16-氮杂环十八烷、1,4,7,10-四氧杂-13-氮杂环十五烷等。优选可列举:1,4-二氮杂环庚烷、1,4,7,10,13-五氧杂-16-氮杂环十八烷、1,4,7,10-四氧杂-13-氮杂环十五烷、哌嗪、吗啉、哌啶、吡咯烷、噻唑烷、氮杂环丁烷、吡咯啉。

所谓“芳香族碳环氧基”,意指上述“芳香族碳环基”键合于氧原子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苯氧基、萘氧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碳环氧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碳环基”键合于氧原子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环丙氧基、环己氧基、环己烯基氧基等。

所谓“芳香族杂环氧基”,意指上述“芳香族杂环基”键合于氧原子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吡啶氧基、噁唑氧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杂环氧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杂环基”键合于氧原子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哌啶氧基、四氢呋喃氧基等。

所谓“芳香族碳环羰基”,意指上述“芳香族碳环基”键合于羰基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苯基羰基、萘基羰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碳环羰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碳环”键合于羰基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环丙基羰基、环己基羰基、环己烯基羰基等。

所谓“芳香族杂环羰基”,意指上述“芳香族杂环基”键合于羰基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吡啶基羰基、噁唑基羰基、吡嗪羰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杂环羰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杂环基”键合于羰基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哌啶基羰基、四氢呋喃基羰基等。

所谓“芳香族碳环氨基”,意指上述“芳香族碳环基”取代与氨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芳香族碳环基可相同也可不同。例如可列举苯基氨基、萘基氨基、二苯基氨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碳环氨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与氨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非芳香族碳环基可相同也可不同。

所谓“芳香族杂环氨基”,意指上述“芳香族杂环基”取代与氨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芳香族杂环基可相同也可不同。例如可列举吡啶基氨基、哒嗪基氨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杂环氨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杂环基”取代与氨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非芳香族杂环基可相同也可不同。

所谓“芳香族碳环磺酰基”,意指上述“芳香族碳环基”键合于磺酰基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苯基磺酰基、萘基磺酰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碳环磺酰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碳环基”键合于磺酰基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环丙基磺酰基、环己基磺酰基、环己烯基磺酰基等。

所谓“芳香族杂环磺酰基”,意指上述“芳香族杂环基”键合于磺酰基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吡啶基磺酰基、噁唑基磺酰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杂环磺酰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杂环基”键合于磺酰基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哌啶基磺酰基、四氢呋喃基磺酰基等。

所谓“芳香族碳环羰基氨基”,意指上述“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与氨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芳香族碳环基可相同也可不同。例如可列举苯基羰基氨基、萘基羰基氨基、二(苯基羰基)氨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碳环羰基氨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与氨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非芳香族碳环基可相同也可不同。例如可列举环丙基羰基氨基、环己基羰基氨基、环己烯基羰基氨基等。

所谓“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意指上述“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与氨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芳香族杂环基可相同也可不同。例如可列举吡啶基羰基氨基、噁唑基羰基氨基、吡嗪羰基氨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与氨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非芳香族杂环基可相同也可不同。例如可列举哌啶基羰基氨基、四氢呋喃基羰基氨基等。

所谓“芳香族碳环氨磺酰基”,意指上述“芳香族碳环基”键合于氨磺酰基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苯基氨磺酰基、萘基氨磺酰基、二苯基氨磺酰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碳环氨磺酰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碳环基”键合于氨磺酰基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环丙基氨磺酰基、环己基氨磺酰基等。

所谓“芳香族杂环氨磺酰基”,意指上述“芳香族杂环基”键合于氨磺酰基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吡啶基氨磺酰基、吡嗪基氨磺酰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杂环氨磺酰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杂环基”键合于氨磺酰基而成的基团。例如可列举哌啶基氨磺酰基、哌嗪基氨磺酰基、吡咯烷氨磺酰基、四氢呋喃基氨磺酰基等。

所谓“芳香族碳环脲基”,意指上述“芳香族碳环基”取代与脲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芳香族碳环基可相同也可不同。

所谓“非芳香族碳环脲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与脲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非芳香族碳环基可相同也可不同。

所谓“芳香族杂环脲基”,意指上述“芳香族杂环基”取代与脲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芳香族杂环基可相同也可不同。

所谓“非芳香族杂环脲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杂环基”取代与脲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非芳香族杂环基可相同也可不同。

所谓“烷基氨基”,意指上述“烷基”取代与氨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烷基可相同也可不同。例如可列举单甲基氨基、单乙基氨基、二甲基氨基、二乙基氨基、N-甲基-N-乙基氨基等。

所谓“羟基氨基”,意指羟基取代与氨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意指单羟基氨基、二羟基氨基。

所谓“氨磺酰基氨基”,意指氨磺酰基取代与氨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意指单氨磺酰基氨基、二氨磺酰基氨基。

所谓“烷基铵”,意指上述“烷基”取代与铵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1个、2个或3个而成的基团。2个或3个烷基可相同也可不同。例如可列举单甲基铵、单乙基铵、二甲基铵、二乙基铵、三乙基铵、三乙基铵、N-甲基-N-乙基-N-异丙基铵等。

所谓“烷基脲基”,意指上述“烷基”取代与脲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烷基可相同也可不同。例如可列举单甲基脲基、单乙基脲基、二甲基脲基、二乙基脲基、N-甲基-N-乙基脲基等。

所谓“烷基氨基甲酰基”,意指上述“烷基”取代与氨基甲酰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烷基可相同也可不同。例如可列举单甲基氨基甲酰基、单乙基氨基甲酰基、二甲基氨基甲酰基、二乙基氨基甲酰基、N-甲基-N-乙基氨基甲酰基等。

所谓“烷基氨磺酰基”,意指上述“烷基”取代与氨磺酰基的氮原子键合的氢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烷基可相同也可不同。例如可列举单甲基氨磺酰基、单乙基氨磺酰基、二甲基氨磺酰基、二乙基氨磺酰基、N-甲基-N-乙基氨磺酰基等。

所谓“烷基膦酰基”,意指上述“烷基”取代与膦酰基的氧原子键合的氢原子1个或2个而成的基团。2个烷基可相同也可不同。例如可列举单甲基膦酰基、单乙基膦酰基、二甲基膦酰基、二乙基膦酰基、N-甲基-N-乙基膦酰基等。

所谓“芳香族碳环烷基”,意指经1个以上的上述“芳香族碳环基”取代的上述“烷基”。例如可列举:苄基、苯乙基、苯基丙基、二苯甲基、三苯甲基、萘基甲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意指经1个以上的上述“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的上述“烷基”。另外,“非芳香族碳环烷基”也包含烷基部分经上述“芳香族碳环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例如可列举:环丙基甲基、环丁基甲基、环戊基甲基、环己基甲基等。

所谓“芳香族杂环烷基”,意指经1个以上的上述“芳香族杂环基”取代的上述“烷基”。另外,“芳香族杂环烷基”也包含烷基部分经上述“芳香族碳环基”和/或“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例如可列举:吡啶基甲基、呋喃基甲基、咪唑基甲基、吲哚基甲基、苯并噻吩基甲基、噁唑基甲基、异噁唑基甲基、噻唑基甲基、异噻唑基甲基、吡唑基甲基、异吡唑基甲基、吡咯烷基甲基、苯并噁唑基甲基等。

所谓“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意指经1个以上的上述“非芳香族杂环基”取代的上述“烷基”。另外,“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也包含烷基部分经上述“芳香族碳环基”、“非芳香族碳环基”和/或“芳香族杂环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例如可列举:四氢吡喃基甲基、吗啉基乙基、哌啶基甲基、哌嗪基甲基等。

“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意指羟基的氢原子经上述“芳香族碳环烷基”取代的基团。

“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意指羟基的氢原子经上述“非芳香族碳环烷基”取代的基团。

“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意指羟基的氢原子经上述“芳香族杂环烷基”取代的基团。

“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意指羟基的氢原子经上述“非芳香族杂环烷基”取代的基团。

“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意指取代有上述“芳香族碳环烷基”的磺酰基。

“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意指取代有上述“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的磺酰基。

“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意指取代有上述“芳香族杂环烷基”的磺酰基。

“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意指取代有上述“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的磺酰基。

“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意指取代有上述“芳香族碳环烷基”的羰基氧基。

“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意指取代有上述“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的羰基氧基。

“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意指取代有上述“芳香族杂环烷基”的羰基氧基。

“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意指取代有上述“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的羰基氧基。

“烷基氧基”、“烷基磺酰基”、“烷基膦酰基”、“烷基氧基烷基”、“烷基氧基羰基”、“烷基羰基”、“烷基羰基氧基”、“烷基亚氨基”、“烷基磺酰基”、“羟基烷基氧基”、“羟基烷基氨基”、“羧基烷基”、“氨基甲酰基烷基”、“卤烷基氧基”或“烷基磺酰基氨基”的烷基部分也与上述“烷基”相同。

“烯基氧基”、“烯基氧基羰基”、“烯基羰基”、“烯基羰基氧基”、“烯基磺酰基”、“烯基亚氨基”或“羧基烯基”的烯基部分也与上述“烯基”相同。

“炔基氧基”、“炔基氧基羰基”、“炔基羰基”、“炔基羰基氧基”、“炔基磺酰基”或“炔基亚氨基”的炔基部分也与上述“炔基”相同。

“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羰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羰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芳香族碳环烷基氨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氨基”、“芳香族杂环烷基氨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氨基”、“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及“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的烷基部分与上述“烷基”相同。

“芳香族碳环烯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芳香族杂环烯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芳香族碳环烯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烯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氧基”、“芳香族碳环烯基氧基烯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氧基烯基”、“芳香族杂环烯基氧基烯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氧基烯基”、“芳香族碳环烯基氧基羰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氧基羰基”、“芳香族杂环烯基氧基羰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烯基羰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羰基”、“芳香族杂环烯基羰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羰基”、“芳香族碳环烯基羰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羰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烯基羰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羰基氧基”、“芳香族碳环烯基氨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氨基”、“芳香族杂环烯基氨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氨基”、“芳香族碳环烯基磺酰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磺酰基”、“芳香族杂环烯基磺酰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磺酰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烯基”、“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烯基”、“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及“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的烯基部分与上述“烯基”相同。

“芳香族碳环炔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芳香族杂环炔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芳香族碳环炔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炔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氧基”、“芳香族碳环炔基氧基炔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氧基炔基”、“芳香族杂环炔基氧基炔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氧基炔基”、“芳香族碳环炔基氧基羰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氧基羰基”、“芳香族杂环炔基氧基羰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炔基羰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羰基”、“芳香族杂环炔基羰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羰基”、“芳香族碳环炔基羰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羰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炔基羰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羰基氧基”、“芳香族碳环炔基氨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氨基”、“芳香族杂环炔基氨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氨基”、“芳香族碳环炔基磺酰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磺酰基”、“芳香族杂环炔基磺酰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磺酰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炔基”、“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炔基”、“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及“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的炔基部分与上述“炔基”相同。

“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芳香族碳环烷基氨基”、“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烯基”、“芳香族碳环烯基氧基”、“芳香族碳环烯基氧基烯基”、“芳香族碳环烯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烯基羰基”、“芳香族碳环烯基羰基氧基”、“芳香族碳环烯基氨基”、“芳香族碳环烯基磺酰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烯基”、“芳香族碳环炔基”、“芳香族碳环炔基氧基”、“芳香族碳环炔基氧基炔基”、“芳香族碳环炔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炔基羰基”、“芳香族碳环炔基羰基氧基”、“芳香族碳环炔基氨基”、“芳香族碳环炔基磺酰基”及“芳香族碳环氧基炔基”的芳香族碳环部分与上述“芳香族碳环基”相同。

“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羰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氨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氧基烯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氧基羰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羰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羰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氨基”、“非芳香族碳环烯基磺酰基”、“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烯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氧基炔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氧基羰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羰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羰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氨基”、“非芳香族碳环炔基磺酰基”及“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炔基”的非芳香族碳环部分与上述“非芳香族碳环基”相同。

“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烷基氨基”、“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芳香族杂环烯基”、“芳香族杂环烯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烯基氧基烯基”、“芳香族杂环烯基氧基羰基”、“芳香族杂环烯基羰基”、“芳香族杂环烯基羰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烯基氨基”、“芳香族杂环烯基磺酰基”、“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芳香族杂环炔基”、“芳香族杂环炔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炔基氧基炔基”、“芳香族杂环炔基氧基羰基”、“芳香族杂环炔基羰基”、“芳香族杂环炔基羰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炔基氨基”、“芳香族杂环炔基磺酰基”及“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的芳香族杂环部分与上述“芳香族杂环基”相同。

“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羰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氨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氧基烯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氧基羰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羰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羰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氨基”、“非芳香族杂环烯基磺酰基”、“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氧基炔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氧基羰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羰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羰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氨基”、“非芳香族杂环炔基磺酰基”及“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的非芳香族杂环部分与上述“非芳香族杂环基”相同。

“烷基氨基芳香族碳环基”、“烷基氨基非芳香族碳环基”、“烷基氨基芳香族杂环基”及“烷基氨基非芳香族杂环基”意指经1个以上的上述“烷基氨基”取代的上述“芳香族碳环基”、“非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或“非芳香族杂环基”。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脒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胍基”的取代基,可列举选自羟基、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磺酰基中的相同或不同的1~2个基团。

优选可列举:选自羟基、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中的相同或不同的1~2个基团。

更优选可列举:选自烷基、羟基、羟基烷基、烷基磺酰基、烷基膦酰基、氨磺酰基、芳香族碳环基、非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羰基、非芳香族碳环羰基、芳香族杂环羰基及非芳香族杂环羰基等中的相同或不同的1~2个基团。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的取代基,可列举上述“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的取代基,优选可列举卤素、羟基、羧基、烷基氧基羰基、氨基、烷基氨基、氨基甲酰基、烷基亚氨基、芳香族碳环基、非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烷基氧基芳香族碳环基、烷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基、烷基氧基芳香族杂环基及烷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基等。任意的位置也可以具有选自它们中的1个以上、优选为1~4个相同或不同的基团的取代基。

作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磺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磺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取代的含氮芳香族杂环”、“取代的含氮非芳香族杂环”、“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羰基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氨磺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氨磺酰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磺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磺酰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脲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脲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脲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脲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的烷基氨基芳香族碳环基”、“取代的烷基氨基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的烷基氨基芳香族杂环基”、及“取代的烷基氨基非芳香族杂环基”中的“芳香族碳环”、“非芳香族碳环”、“芳香族杂环”、“非芳香族杂环”上的取代基,可列举:卤素、氰基、烷基、烯基、炔基、卤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甲酰基烷基、卤烯基、羟基烯基、氨基甲酰基烯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烷基羰基、羟基、羧基、氧代基、二氧代基(quioxo,キオキソ)、亚氨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氨基、烷基氨基(单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氨基甲酰基、氨磺酰基、烷基磺酰基、烷基氧基、烯基磺酰基、烯基氧基、脒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芳香族杂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

芳香族碳环基、非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

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

芳香族碳环氧基、非芳香族碳环氧基、芳香族杂环氧基、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氧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氧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氧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等。

优选可列举:卤素、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甲酰基烷基、羧基烯基、羟基、羧基、氧代基、烷基氧基羰基、氨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磺酰基、烷基磺酰基、烷基氧基、脒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芳香族杂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

芳香族碳环基、非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

经卤素、烷基、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经卤素、烷基、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经卤素、烷基、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经卤素、烷基、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经卤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经卤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芳香族碳环氧基、非芳香族碳环氧基、芳香族杂环氧基、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经羟基和/或羟基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氧基、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氧基、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等。环上的可取代的任意位置也任选经选自它们中的1个以上、优选为1~4个相同或不同的基团取代。

作为“取代的烷基”、“取代的烯基”、“取代的炔基”、“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的烯基氧基”、“取代的炔基氧基”、“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的烷基铵”、“取代的烷基磺酰基”、“取代的烯基磺酰基”、“取代的炔基磺酰基”、“取代的烷基膦酰基”、“取代的烯基膦酰基”、“取代的炔基膦酰基”、“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取代的烯基羰基氧基”、“取代的炔基羰基氧基”、“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取代的烯基氧基羰基”、“取代的炔基氧基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取代的烷基氨基”、“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氨基”、“取代的烷基氨基甲酰基”、“取代的烷基氨磺酰基”、“取代的烷基脲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的烷基氨基芳香族碳环基”、“取代的烷基氨基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的烷基氨基芳香族杂环基”及“取代的烷基氨基非芳香族杂环基”中的“烷基”、“烯基”、“炔基”上的取代基,可列举:卤素、氰基、羟基、羧基、氨基、烷基氨基(单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烯基氧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羰基、烷基磺酰基、烯基磺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亚氨基、芳香族碳环基、非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

经卤素、氰基、羟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烷基氧基、卤烷基氧基和/或氨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等。

优选可列举:卤素、羟基、羧基、氨基、烷基氨基、烷基氧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羰基、烷基磺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亚氨基、芳香族碳环基、非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烷基氧基芳香族碳环基、烷基氧基非芳香族碳环基、烷基氧基芳香族杂环基及烷基氧基非芳香族杂环基等。更优选可列举:羟基、羧基、氨基、烷基氨基、烷基氧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羰基、烷基磺酰基、芳香族碳环基、非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及非芳香族杂环基等。任意的位置也可以具有选自它们中的1个以上、优选为1~4个相同或不同的基团的取代基。

“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羰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氨基”及“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意指上述“芳香族碳环”和/或“烷基”部分经取代。

“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氨基”及“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碳环”和/或上述“烷基”部分经取代。

“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羰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氨基”及“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意指上述“芳香族杂环”和/或上述“烷基”部分经取代。

“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氨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杂环”和/或上述“烷基”部分经取代。

“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及“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意指上述“非芳香族杂环”、上述“烯基”部分和/或“炔基”部分经取代。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未取代的氨基、羟基氨基、氨磺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羧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等。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氧基等。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磺酰基等。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羰基氧基等。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芳香族碳环基等。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非芳香族碳环基等。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芳香族杂环基等。

作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非芳香族杂环基等。

另外,“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也任选经“氧代基”取代。于该情形时,意指如以下一样碳原子上的2个氢原子经取代。

[化学式12]

上述“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脲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脲基”的非芳香族碳环及非芳香族杂环部分也与上述同样任选经“氧代基”取代。

另外,“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的环内所具有的S也任选经“二氧代基”取代。于该情形时,意指如以下一样硫原子上的4个氢原子经取代的基团。

[化学式13]

上述“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脲基”及“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脲基”的非芳香族碳环及非芳香族杂环的环内所具有的硫原子的4个氢原子也可与上述同样地经“二氧代基”取代。

以下表示化合物(I)中的优选实施方式。

X为式:

[化学式14]

所表示的基团、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羟基烷基、或式:-CO-NH(RX)(式中,RX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所表示的基团。

X优选为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羟基烷基、或式:-CO-NH(RX)(式中,RX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所表示的基团。

X更优选为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或羟基烷基。

X特别优选为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

X为羟基烷基时,Y为式:

[化学式15]

中的任一者所表示的基团,此时,q为1~10的整数。

J1为氢、卤素、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

J1更优选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

J1进而优选为羟基。

J1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烷基、羟基、羟基烷基等。

J2优选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

J2更优选为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J2进而优选为氢。

J2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烷基、羟基、羟基烷基等。

J1与J2也可一起形成氧代基。

L为氢、卤素、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

L更优选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

L进而优选为羟基。

L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烷基、羟基、羟基烷基等。

V1为氢、卤素、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

V1更优选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

V1进而优选为羟基。

V1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烷基、羟基、羟基烷基等。

V2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

V2更优选为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V2进而优选为氢。

V2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烷基、羟基、羟基烷基等。

V1与V2也可一起形成氧代基。

以下,关于X1的基团,针对式(III)所表示的基团进行说明。

[化学式16]

T为单键、-N(Ra5)-或-O-。

T更优选为单键或-N(Ra5)-。

T进而优选为-N(Ra5)-。

以下表示T为单键的情形时的优选实施方式。

Ra1为氢、卤素、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磺酰基、磺基、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铵、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磺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磺酰基。

Ra1更优选为氢、卤素、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磺酰基、磺基、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铵、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

Ra1进而优选为氢、羟基、羧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铵、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

Ra1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1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更优选的取代基为未取代的烷基、未取代的卤烷基、氨基、羟基、羧基、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烷基、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氨基甲酰基、未取代的烷基氨基、羟基氨基、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氨基、未取代的烷基亚氨基、氨磺酰基、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氰基、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未取代的烷基芳香族杂环基、未取代的烷基氧基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或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

Ra1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特别优选的取代基为羟基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氨基。

Ra2分别独立为氢、卤素、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

Ra2更优选为分别独立为氢、卤素、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

Ra2进而优选为分别独立为氢、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Ra2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3分别独立为氢、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

Ra3更优选为分别独立为氢、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

Ra3进而优选为氢。

Ra3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2与Ra3也可分别独立地一起形成氧代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氨基或硫代基,或者也可与邻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Ra2与Ra3也可分别独立地一起形成氧代基、或硫代基,或者也可与邻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Ra2与Ra3也可分别独立地一起形成氧代基,也可与邻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Ra4为氢、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

Ra4更优选为氢、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

Ra4进而优选为氢或羟基。

Ra4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1、Ra2、Ra3、Ra4、m)的优选的组合如下。

(氢、-、-、氢、0)、(氢、氢、氢、羟基、1)、(氢、氢、氢、羟基、2)、(氢、氢、氢、羟基、3)、(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1)、(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2)、(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3)、(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4)、(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5)、(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羟基、1)、(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羟基、2)、(氢、羧基、羟基、氢、1)、(氢、羧基、羟基、氢、2)、(氢、羧基、羟基、氢、3)、(卤素、-、-、氢、0)、(卤素、氢、氢、氢、1)、(卤素、氢、氢、氢、2)、(卤素、氢、氢、氢、3)、(卤素、卤素、卤素、氢、1)、(卤素、卤素、卤素、氢、2)、(羟基、-、-、氢、0)、(羟基、氢、氢、氢、1)、(羟基、氢、氢、氢、2)、(羟基、氢、氢、氢、3)、(羟基、氢、氢、氢、4)、(羟基、氢、氢、氢、5)、(羟基、氢、氢、氢、6)、(羟基、羟基、氢、氢、1)、(羟基、羟基、氢、氢、2)、(羟基、羟基、氢、氢、3)、(羟基、羟基、氢、氢、4)、(羟基、羟基、氢、羟基、1)、(羟基、羟基、氢、羟基、2)、(羟基、羟基、氢、羟基、3)、(羟基、羟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1)、(羟基、羟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2)、(羟基、羟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3)、(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1)、(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2)、(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3)、(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1)、(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2)、(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1)、(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2)、(羟基、羧基、氢、氢、1)、(羟基、羧基、氢、氢、2)、(羟基、羧基、氢、氢、3)、(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氢、氢、1)、(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氢、氢、2)、(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氢、氢、3)、(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氢、氢、4)、(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氢、氢、1)、(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氢、氢、2)、(羟基、-、-、羟基、0)、(羟基、氢、氢、羟基、1)、(羟基、氢、氢、羟基、2)、(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0)、(羟基、氢、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1)、(羟基、氢、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2)、(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0)、(羟基、氢、氢、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1)、(羟基、氢、氢、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2)、(羧基、-、-、氢、0)、(羧基、氢、氢、氢、1)、(羧基、氢、氢、氢、2)、(羧基、氢、氢、氢、3)、(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1)、(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2)、(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3)、(羧基、羟基、氢、氢、1)、(羧基、羟基、氢、氢、2)、(羧基、羟基、氢、羟基、1)、(羧基、羟基、氢、羟基、2)、(羧基、羧基、氢、氢、1)、(羧基、羧基、氢、氢、2)、(羧基、羧基、氢、氢、3)、(羧基、羧基、羟基、氢、1)、(羧基、羧基、羟基、氢、2)、(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氢、氢、1)、(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氢、氢、2)、(羧基、氢、氢、羟基、1)、(羧基、氢、氢、羟基、2)、(羧基、氢、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羧基烷基、1)、(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羟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羟基、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羧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羧基、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羟基、0)、(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氢、氢、羟基、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0)、(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羟基、0)、(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氢、羟基、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氢、羟基、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氨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氨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氨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烷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烷基、氢、氢、2)、(羟基氨基、-、-、氢、0)、(羟基氨基、氢、氢、氢、1)、(羟基氨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脲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脲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脲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氢、氢、4)、(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烷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烷基、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氢、氢、4)、(氰基、-、-、氢、0)、(氰基、氢、氢、氢、1)、(胍基、-、-、氢、0)、(胍基、氢、氢、氢、1)、(胍基、氢、氢、氢、2)、(胍基、氢、氢、氢、3)、(胍基、氢、氢、氢、4)、(磺基、-、-、氢、0)、(磺基、氢、氢、氢、1)、(磺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氨磺酰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氨磺酰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氨磺酰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膦酰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膦酰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膦酰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0)、(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氨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脲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脲基、氢、氢、氢、1)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脲基、氢、氢、氢、2)。

以下表示T为-N(Ra5)-的情形的优选实施方式。

Ra1为氢、卤素、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磺酰基、磺基、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铵、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磺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磺酰基。

Ra1更优选为氢、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磺酰基。

Ra1进而优选为氢、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磺酰基。

Ra1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1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更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卤烷基、羟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

Ra1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特别优选的取代基为羟基。

Ra2分别独立为氢、卤素、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

Ra2更优选为分别独立为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Ra2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3分别独立为氢、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

Ra3更优选为氢。

Ra3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2与Ra3也可分别独立地一起形成氧代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氨基或硫代基,或者也可与邻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Ra2与Ra3也可分别独立地一起形成氧代基、或硫代基,或者也可与邻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

Ra2与Ra3也可分别独立地、更优选为分别独立地一起与氧代基或邻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

Ra4为氢、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

Ra4更优选为氢。

Ra4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5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

Ra5更优选为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Ra5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1、Ra2、Ra3、Ra4、Ra5、m)特别优选的组合如下。

(氢、-、-、氢、氢、0)、(氢、氢、氢、氢、氢、1)、(氢、氢、氢、氢、氢、2)、(氢、氢、氢、氢、氢、3)、(氢、氢、氢、氢、氢、4)、(氢、氢、氢、氢、烷基、1)、(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氢、1)、(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氢、2)、(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氢、3)、(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氢、4)、(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氢、5)、(羟基、-、-、氢、氢、0)、(羟基、氢、氢、氢、氢、1)、(羟基、氢、氢、氢、氢、2)、(羟基、氢、氢、氢、氢、3)、(羟基、氢、氢、氢、氢、4)、(羟基、氢、氢、氢、氢、5)、(羟基、氢、氢、氢、氢、6)、(羟基、羟基、氢、氢、氢、1)、(羟基、羟基、氢、氢、氢、2)、(羟基、羟基、氢、氢、氢、3)、(羟基、羟基、氢、氢、氢、4)、(羟基、羟基、氢、氢、氢、5)、(羟基、羟基、氢、氢、氢、6)、(羟基、羟基、氢、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1)、(羟基、羟基、氢、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2)、(羟基、羟基、氢、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3)、(羟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1)、(羟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2)、(羟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3)、(羟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4)、(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氢、1)、(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氢、2)、(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氢、3)、(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1)、(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2)、(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3)、(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氢、1)、(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氢、2)、(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氢、氢、3)、(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氢、氢、氢、1)、(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氢、氢、氢、2)、(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氢、氢、氢、3)、(羧基、-、-、氢、氢、0)、(羧基、氢、氢、氢、氢、1)、(羧基、氢、氢、氢、氢、2)、(羧基、氢、氢、氢、氢、3)、(羧基、羟基、氢、氢、氢、1)、(羧基、羟基、氢、氢、氢、2)、(羧基、羟基、氢、氢、氢、3)、(羧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羧基烷基、0)、(羧基、氢、氢、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羧基烷基、1)、(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氢、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氢、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氢、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氢、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氢、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氢、氢、氢、氢、2)、(羟基氨基、-、-、氢、氢、0)、(羟基氨基、氢、氢、氢、氢、1)、(羟基氨基、氢、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氢、氢、氢、4)、(甲酰基、-、-、氢、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氢、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氢、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氢、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氢、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氢、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氢、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氢、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氢、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氢、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氢、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氨基、氢、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氢、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氢、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氨基、氢、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磺酰基、-、-、氢、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脲基、-、-、氢、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脲基、氢、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脲基、氢、氢、氢、氢、2)或(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磺酰基、-、-、氢、氢、0)。

以下表示T为-O-的情形的优选实施方式。

Ra1为氢、卤素、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磺酰基、磺基、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铵、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磺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磺酰基。

Ra1更优选为氢、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氰基、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1进而优选为氢、羟基、羧基、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

Ra1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Ra1的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1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更优选的取代基为羟基、氨基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

Ra2分别独立为氢、卤素、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

Ra2更优选为分别独立为氢、羟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

Ra2进而优选为分别独立为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

Ra2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3分别独立为氢、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

Ra3更优选为氢。

Ra3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2与Ra3可分别独立地一起形成氧代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氨基或硫代基,或者也可与邻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Ra2与Ra3也可分别独立地一起形成氧代基。

Ra4为氢、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

Ra4更优选为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Ra4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a1、Ra2、Ra3、Ra4、m)特别优选的组合如下。

(氢、-、-、氢、0)、(氢、氢、氢、氢、1)、(氢、氢、氢、氢、2)、(氢、氢、氢、氢、3)、(氢、氢、氢、氢、4)、(羟基、-、-、氢、0)、(羟基、氢、氢、氢、1)、(羟基、氢、氢、氢、2)、(羟基、氢、氢、氢、3)、(羟基、氢、氢、氢、4)、(羟基、氢、氢、氢、5)、(羟基、氢、氢、氢、6)、(羟基、羟基、氢、氢、1)、(羟基、羟基、氢、氢、2)、(羟基、羟基、氢、氢、3)、(羟基、羟基、氢、氢、4)、(羟基、羟基、氢、氢、5)、(羟基、羟基、氢、氢、6)、(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1)、(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2)、(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氢、氢、3)、(氰基、羟基、氢、氢、1)、(氰基、羟基、氢、氢、2)、(氰基、羟基、氢、氢、3)、(胍、-、-、氢、0)、(胍、氢、氢、氢、1)、(胍、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氢、氢、氢、4)、(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1)、(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2)、(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3)、(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氢、0)、(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1)或(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氢、氢、氢、2)。

m为0~10的整数。

m更优选为0~6的整数。

m进而优选为0~4的整数。

以下,关于X1的基团,对式(IV)所表示的基团进行说明。

[化学式17]

Rb1为氢、卤素、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磺酰基、磺基、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脲基、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铵、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膦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磺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磺酰基。

Rb1更优选为羟基。

Rb1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b2分别独立为氢、卤素、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

Rb2更优选为分别独立为氢或羟基。

Rb2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b3分别独立为氢、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炔基。

Rb3更优选为氢。

Rb3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b2与Rb3可分别独立地一起形成氧代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氨基或硫代基,或者也可与邻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Rb4为氢、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

Rb4更优选为氢。

Rb4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b5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

Rb5更优选为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Rb5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n优选为0~10的整数。

n更优选为0~6的整数。

n进而优选为0~2。

(Rb1、Rb2、Rb3、Rb4、Rb5、m)特别优选的组合如下。

(羟基、羟基、氢、氢、氢、1)、(羟基、羟基、氢、氢、氢、2)、(羟基、羟基、氢、氢、氢、3)、(羟基、羟基、氢、氢、氢、4)、(羟基、羟基、氢、氢、氢、5)、(羟基、羟基、氢、氢、氢、6)、(羟基、氢、氢、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1)或(羟基、氢、氢、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羟基烷基、2)。

以下,关于X1的基团,对式(V)所表示的基团进行说明。

[化学式18]

A环为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氮芳香族杂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氮非芳香族杂环。

A环更优选为3~16元、更优选为3~12元、进而优选为3~8元的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氮非芳香族杂环。

A环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A环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更优选的取代基为羟基、羧基、未取代的羧基烯基、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未取代的烷基氨基、未取代的羟基烷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烷基、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A环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特别优选的取代基为羟基、羧基、羟基烷基氨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以下,关于X1的基团,对式(VI)所表示的基团进行说明。

[化学式19]

B环优选为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氮芳香族杂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氮非芳香族杂环。

B环更优选为3~16元、更优选为3~12元、进而优选为3~8元的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氮非芳香族杂环。

B环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B环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更优选的取代基为未取代的烷基或羟基烷基。

Rc4优选为氢、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羰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

Rc4更优选为氢。

Rc4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以下,关于X的基团,对式(II)所表示的基团进行说明。

[化学式20]

C环优选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C环更优选为5元或6元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

C环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C环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更优选的取代基为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

以下,关于X的基团,对式(IX)所表示的基团进行说明。

[化学式21]

D环优选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D环更优选为5元或6元的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

D环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E环优选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E环更优选为5元或6元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

E环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E环的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E环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E环的更优选的取代基为未取代的烷基氨基。

Z优选为单键、亚烷基、-O-、-S-或-N(H)-。

Z更优选为单键。

以下,关于Y的基团,对式(VII)及式(VIII)所表示的基团进行说明。

[化学式22]

RA优选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

RA更优选为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

RA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B优选为分别独立为氢、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

RB更优选为氢、羟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

RB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C优选为分别独立为氢、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

RC更优选为氢。

RC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B与RC优选为可分别独立地一起形成氧代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氨基或硫代基,或者也可与邻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

RB与RC更优选为可分别独立地一起形成氧代基、未取代的亚氨基、氰基亚氨基或羟基亚氨基。

RD优选为氢、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脒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

RD更优选为氢、羟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甲酰基、胍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基。

RD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D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更优选的取代基为烷基、羟基、氨基、烷基氨基或脒基。

q优选为0~10的整数。

q更优选为0~6的整数。

RE优选为氢、羟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

RE更优选为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

RE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RF优选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烯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炔基。

RF更优选为氢。

RF具有取代基的情形时,优选的取代基为卤素、羟基、羧基、羧基烷基、羧基烯基、氨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烷基、氰基、氨磺酰基、脒基、烷基、卤烷基、羟基烷基、羟基烷基氨基、羟基烷基氧基、烷基氧基、烷基羰基、烷基氨基、烷基磺酰基、烷基亚氨基、烷基氧基羰基、芳香族碳环基、芳香族杂环基、非芳香族杂环基、芳香族碳环氧基烷基、芳香族碳环烷基、非芳香族杂环烷基、任选经烷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烷基氧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氨基取代的芳香族杂环基、任选经卤素取代的芳香族碳环基、任选经卤烷基取代的芳香族碳环烷基氧基或任选经羟基或羟基烷基取代的非芳香族杂环氧基。

Y例如可列举以下的基团。

[化学式23]

化合物(I)优选为T呈单键或-N(Ra5)-的结构,由此具有具备抗真菌活性且肾毒性的担忧较少的特征。

化合物(I)的另一特征在于:Ra1或Rb1为羧基的情形时,具有肾毒性的担忧较少的特征。

化合物(I)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异构物,包含所有可能的异构物(例如酮-烯醇异构物、亚胺-烯胺异构物、非对映异构物、光学异构物、旋转异构物等)、外消旋体或其等的混合物。

化合物(I)优选为以下的结构。

[化学式24]

化合物(I)的一个以上的氢、碳和/或其他原子可分别被氢、碳和/或其他原子的同位素取代。作为此种同位素的例,分别包括如2H、3H、11C、13C、14C、15N、18O、17O、31P、32P、35S、18F、123I及36Cl这样的氢、碳、氮、氧、磷、硫、氟、碘及氯。化合物(I)也包含经此种同位素取代的化合物。该经同位素取代的化合物作为医药品也有用,包含化合物(I)的所有放射性标记物。另外,用以制造该“放射性标记物”的“放射性标记化方法”也包含于本发明中,该“放射性标记物”作为代谢药物动态研究、结合分析中的研究和/或诊断的工具有用。

化合物(I)的放射性标记物可利用该技术领域中周知的方法而制备。例如,式(I)所表示的氚标记化合物可通过使用氚的催化剂的脱卤化反应而制备。该方法包含在适当的催化剂、例如Pd/C的存在下、碱的存在下或非存在下使化合物(I)适当地经卤素取代的前体与氚气反应。用以制备氚标记化合物的其他适当的方法可参照“Isotopes in the Phys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Vol.1,Labeled Compounds(Part A),Chapter 6(1987年)”。14C-标记化合物可通过使用具有14C碳的原料而制备。

作为化合物(I)的可药用盐,例如可列举:化合物(I)与碱金属(例如锂、钠、钾等)、碱土金属(例如钙、钡等)、镁、过渡金属(例如锌、铁等)、氨、有机碱(例如三甲基胺、三乙基胺、二环己基胺、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葡甲胺、二乙醇胺、乙二胺、吡啶、甲基吡啶、喹啉等)及氨基酸的盐或与无机酸(例如盐酸、硫酸、硝酸、碳酸、氢溴酸、磷酸、氢碘酸等)、及有机酸(例如甲酸、乙酸、丙酸、三氟乙酸、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草酸、顺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杏仁酸、戊二酸、苹果酸、苯甲酸、邻苯二甲酸、抗坏血酸、苯磺酸、对甲苯磺酸、甲磺酸、乙磺酸等)的盐。尤其可列举与盐酸、硫酸、磷酸、酒石酸、甲磺酸的盐等。这些盐可通过通常进行的方法而形成。

化合物(I)或其可药用盐有形成溶剂合物(例如水合物等)和/或多晶型的情形,本发明也包含此种各种溶剂合物及多晶型。“溶剂合物”也可使化合物(I)与任意数量的溶剂分子(例如水分子等)配位。通过将化合物(I)或其可药用盐放置于大气中,而有吸收水分、附着吸附水的情形,或形成水合物的情形。另外,通过使化合物(I)或其可药用盐再结晶,而有形成多晶型的情形。

化合物(I)或其可药用盐有形成前药的情形,本发明也包含此种各种前药。前药是具有可化学分解或代谢分解的基团的本发明化合物的衍生物,是通过加溶剂分解或于生理学条件下在体内(in vivo)成为具有药学活性的本发明化合物的化合物。前药包括于活体内的生理条件下在酶的作用下受到氧化、还原、水解等而转化为化合物(I)的化合物、被胃酸等所水解而转化为化合物(I)的化合物等。选择适当的前药衍生物的方法及制造方法例如记载于“Design of Prodrugs,Elsevier,Amsterdam,1985”。前药有其本身具有活性的情形。

于化合物(I)或其可药用盐具有羟基的情形时,例如可例示:通过使具有羟基的化合物与适当的酰卤、适当的酸酐、适当的磺酰氯、适当的磺酸酐及混合酸酐进行反应,或通过使用缩合剂使的反应所制造的酰氧基衍生物或磺酰氧基衍生物的类的前药。例如可列举:CH3COO-、C2H5COO-、tert-BuCOO-、C15H31COO-、PhCOO-、(m-NaOOCPh)COO-、NaOOCCH2CH2COO-、CH3CH(NH2)COO-、CH2N(CH3)2COO-、CH3SO3-、CH3CH2SO3-、CF3SO3-、CH2FSO3-、CF3CH2SO3-、p-CH3O-PhSO3-、PhSO3-、p-CH3PhSO3-。

本发明的医药组合物以经口、非经口的任一方法均可给药。非口服给药的方法可列举:经皮、皮下、静脉内、动脉内、肌肉内、腹腔内、经黏膜、吸入、经鼻、滴眼、滴耳、阴道内给药等。

口服给药的情形只要依据常规方法制备为内用固形制剂(例如片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膜剂等)、内用液剂(例如悬浮剂、乳剂、酏剂、糖浆剂、柠檬剂(lemonades)、酒精剂、芳香水剂、浸膏剂、煎剂、酊剂等)等通常使用的任一剂型进行给药即可。片剂可为糖衣片、膜衣片、肠溶性包衣片、缓释片、口含片、舌下片、舌下口含片、咀嚼片或口腔内崩解片,散剂及颗粒剂可为干糖浆,胶囊剂可为软胶囊剂、微胶囊剂或缓释性胶囊剂。

于非口服给药的情形时,以注射剂、点滴剂、外用剂(例如滴眼剂、滴鼻剂、滴耳剂、雾剂、吸入剂、洗剂、注入剂、涂布剂、含漱剂、灌肠剂、软膏剂、硬膏剂、凝胶剂、乳霜剂、贴附剂、敷剂、外用散剂、栓剂等)等通常使用的任一剂型均可优选地给药。注射剂可为O/W、W/O、O/W/O、W/O/W型等的乳胶。

可对本发明化合物的有效量视需要混合适于其剂型的赋形剂、结合剂、崩解剂、润滑剂等各种医药用添加剂,而制成医药组合物。进而,该医药组合物也可通过适当变更本发明化合物的有效量、剂型和/或各种医药用添加剂,而制成幼儿用、老年人用、重症患者用或手术用的医药组合物。幼儿用医药组合物优选为给药至12岁或低于15岁的患者。另外,幼儿用医药组合物可给药至出生后未达27天、出生后28天~23个月、2岁~11岁或12岁~16岁或18岁的患者。老年人用医药组合物优选为给药至65岁以上的患者。

本发明的医药组合物的给药量理想的是考虑患者的年齢、体重、疾病的种类或程度、给药途径等后进行设定,但于进行口服给药的情形时,通常为0.05mg/kg/天~100mg/kg/天,优选为0.1mg/kg/天~10mg/kg/天的范围内。于非口服给药的情形时,根据给药途径而差异较大,通常为0.005mg/kg/天~10mg/kg/天,优选为0.01mg/kg/天~1mg/kg/天的范围内。将其分为1天1次~数次进行给药即可。

本发明的化合物(I)对由曲霉属、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毛霉菌属(Mucor genus)、腐化米霉菌属(Absidia genus)、根霉菌属、根毛霉属、分枝孢子菌属、斑替枝孢霉属(クラドヒアロホーラ属)、phonsecaer属(ホンセカエア属)、惜古比天蚕属(hyalohora,ヒアロホーラ属)、外瓶霉属、球孢子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及芽生菌属引起的真菌血症、呼吸器官真菌症、真菌脑膜炎、弥漫性真菌症等感染症有效。

(本发明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化合物(I)例如可通过下述所示的通常的合成法而制造。萃取、纯化等只要进行通常的有机化学的实验中进行的处理即可。关于J1、J2、V1、V2及L的化学修饰,作为两性霉素B的衍生物现已进行(例如有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1993)No3,486-493、NATURE CHEMISTRY(2012)vol4(996),996-1003、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08)47,4339-4342等),因此可依据其等而进行。以下,将J1、L及V1设为羟基、将J2及V2设为氢而进行说明。

起始原料化合物可使用市售试剂或一面参考该领域中的公知方法一面合成。

另外,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简称表示以下含义。

Alloc:烯丙基氧基羰基

Alloc-OSu:N-琥珀酰亚胺基碳酸烯丙酯

Alloc-Cl:烯丙基氧基羰基氯化物

AMB:两性霉素B

Boc:叔丁氧基羰基

CSA:樟脑磺酸

TBS:叔丁基二甲基硅烷基

DEAD:偶氮二羧酸二乙酯

DMAD:偶氮二羧酸二甲酯

DMSO:二甲基亚砜

DIEA:二异丙基乙基胺

DMF:二甲基甲酰胺

DMA:二甲基乙酰胺

EDC: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酰亚胺

NMP:N-甲基吡咯烷酮

Fmoc:芴基甲氧基羰基

Teoc:三甲基硅烷基乙氧基羰基

TBAF:氟化四丁基铵

TFA:三氟乙酸

HATU:O-(7-氮杂苯并三唑-1-基)-N,N,N',N'-四甲基脲鎓六氟磷酸盐

Pd(PPh3)4:四(三苯基膦)钯(0)

PPTS:吡啶鎓对甲苯磺酸盐

PyBOP:六氟磷酸(苯并三唑-1-氧基)三吡咯烷基磷

(通常的合成法1-1)

[化学式25]

[化学式26]

第一步骤

针对作为市售化合物的两性霉素B,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滴加三乙基胺、DIEA、吡啶等季胺、及N-[2-(三甲基硅烷基)-乙氧基羰基氧基]琥珀酰亚胺,于20~30℃进行反应0.5小时~24小时、优选为1小时~5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aa。

第二步骤

针对化合物aa,于包含甲醇的四氢呋喃、醚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于冰浴冷却下添加樟脑磺酸,于-30℃~10℃、优选为-15℃~0℃反应10分钟~6小时、优选为30分钟~3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ab。

第三步骤

针对化合物ab,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并与三乙基胺、DIEA、吡啶等季胺、及叠氮磷酸二苯酯反应,于20~30℃反应0.5小时~2小时,继而于40℃~70℃、优选为40℃~60℃反应1小时~6小时、优选为3小时~4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XII)。

第四步骤

针对化合物(XII),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添加市售或可通过公知方法而合成的伯胺、仲胺、或肼、具有取代基的肼、烷氧基胺、或氨基酸等以X1表示的具有氨基的化合物,于20~70℃、优选为20℃~40℃反应0.1小时~24小时、优选为1小时~12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ad。

第五步骤

针对化合物ad,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添加水,添加PPTS,于20℃~40℃、优选为20℃~30℃反应0.1小时~24小时、优选为1小时~6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ae。

第六步骤

针对化合物ae,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对其实施氨基甲酸酯系保护基的公知的通常的脱保护反应,由此可获得化合物af。

(通常的合成法1-2)

[化学式27]

[化学式28]

第一步骤

针对作为市售化合物的两性霉素B,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滴加三乙基胺、DIEA、吡啶等季胺、及烯丙基氧基羰基氧基琥珀酰亚胺,于20~30℃反应0.5小时~24小时、优选为1小时~5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ba。

第二步骤

针对化合物ba,于包含甲醇的四氢呋喃、醚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于冰浴冷却下添加樟脑磺酸,于-30℃~10℃、优选为-15℃~0℃反应10分钟~6小时、优选为30分钟~3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bb。

第三步骤

针对化合物bb,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并与三乙基胺、DIEA、吡啶等季胺、及叠氮磷酸二苯酯反应,于20~30℃反应0.5小时~2小时,继而于40℃~70℃、优选为40℃~60℃反应1小时~6小时、优选为3小时~4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XIII)。

第四步骤

针对化合物(XIII),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添加市售或可通过公知方法而合成的伯胺、仲胺、或肼、具有取代基的肼、烷氧基胺、或氨基酸等以X1表示的具有氨基的化合物,于20~70℃、优选为20℃~40℃反应0.1小时~24小时、优选为1小时~12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bd。

第五步骤

针对化合物bd,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添加水,添加PPTS,于20℃~40℃、优选为20℃~30℃反应0.1小时~24小时、优选为1小时~6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be。

第六步骤

针对化合物be,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对其实施氨基甲酸酯系保护基的公知的通常的脱保护反应,由此可获得化合物af。

(通常的合成法1-3)

[化学式29]

[化学式30]

第一步骤

针对作为市售化合物的两性霉素B,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添加三乙基胺、DIEA、吡啶等季胺、及烯丙基氧基羰基氯化物,于0℃~20℃、优选为0℃~4℃反应0.5小时~6小时、优选为2小时~3小时,于反应体系中,转化为酸酐中间体ca。其次,升温至20℃~40℃、优选为20℃~30℃,反应0.5小时~6小时、优选为2小时~4小时,由此可伴随分子内的Alloc基的移位而获得化合物(X)。

第二步骤

针对化合物(X),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并与三乙基胺、DIEA、吡啶等季胺、及叠氮磷酸二苯酯反应,于20~30℃反应0.5小时~2小时,继而于40℃~60℃反应1小时~6小时、优选为2小时~4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XI)。再者,化合物(XI)也可不分离而于反应体系中产生,于第3步骤中以单槽法使用。

第三步骤

针对化合物(XI),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添加市售或可通过公知方法而合成的伯胺、仲胺、或肼、具有取代基的肼、烷氧基胺、或氨基酸等、具有氨基的有机化合物,于-20~50℃、优选为20℃~40℃反应0.1小时~4天、优选为1小时~12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cd。

第四步骤

针对化合物cd,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对其实施烯丙基氧基羰基等保护基的公知的通常的脱保护反应,由此可获得化合物af。

(通常的合成法2)

[化学式31]

第一步骤

针对化合物af,于DMF、DIEA、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添加市售或可通过公知方法而合成的伯胺、仲胺、肼、具有取代基的肼、烷氧基胺或氨基酸等具有氨基的化合物,于-20℃~50℃、优选为20℃~40℃反应0.1小时~4天、优选为1小时~24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ag。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中间体(X)、(XI)、(XII)、或(XIII),可简便且产率良好地以短步骤合成X为-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的化合物(I)。另外,所获得的化合物(I)可通过业者周知的反应对母核的羟基部分或糖链部分等适当地进行化学修饰,由此可转化为各种化合物(I)。

关于X为式(II)所表示的基团的化合物(I),也可自羧基、异氰酸酯基衍生而合成。

(通常的合成法3)

[化学式32]

第一步骤

针对作为市售化合物的两性霉素B,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滴加三乙基胺、DIEA、吡啶等季胺、及烯丙基氧基羰基氯化物或烯丙基氧基羰基琥珀酰亚胺基酯,于20℃~40℃、优选为20℃~30℃反应0.5小时~6小时、优选为2小时~4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da。

第二步骤

针对化合物da,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并与三乙基胺、DIEA、吡啶等季胺、及PyBOP、BOP、BrOP、PyBrBOP等鏻系缩合剂反应,于0~20℃、优选为0~10℃反应0.5小时~4小时、优选为0.5~1小时,由此形成活性酯。其后,添加硼氢化钠或与其同等的硼系还原剂,于0~20℃、优选为0~10℃反应0.5小时~4小时、优选为0.5~1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db。

第三步骤

针对化合物db,于DMF、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对其实施烯丙基氧基羰基等保护基的公知的通常的脱保护反应,由此可获得化合物dc。

第四步骤

针对化合物dc,于DMF、DIEA、DMA、NMP、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乙腈等溶剂或其等的混合溶剂中,添加市售或可通过公知方法而合成的伯胺、仲胺、肼、具有取代基的肼、烷氧基胺或氨基酸等具有氨基的化合物,于-20℃~50℃、优选为20℃~40℃反应0.1小时~4天、优选为1小时~24小时,由此可获得化合物dd。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及参考例、以及试验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

各实施例中所获得的NMR分析系于300MHz下进行,使用DMSO-d6、CDCl3进行测定。

参考例1:化合物III-a的合成

[化学式33]

步骤1化合物I-a的合成

将两性霉素B(5g,5.41mmol)溶解于DMF(25mL)中,添加三乙基胺(10mL,72.1mmol)、N-[2-(三甲基硅烷基)乙氧基羰基氧基]琥珀酰亚胺(3.51g,13.5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添加二异丙醚、乙腈,滤取所析出的固体。使其减压干燥,以粗纯化物的形式获得化合物I-a(7.11g)。

[M+Na]+=1090

步骤2化合物II-a的合成

将化合物I-a(2g,1.87mmol)溶解于甲醇(20mmL)中,于冰浴冷却下搅拌10分钟后,添加樟脑磺酸(0.609g,2.62mmol),于冰浴冷却下搅拌1小时。进行减压浓缩而将甲醇蒸馏去除后,使其再次溶解于少量的甲醇中,将所获得的甲醇溶液于冰浴冷却下滴加至二异丙醚(500mL)中,由此获得化合物II-a(1.8g,89%产率)。

步骤3化合物III-a的合成

将化合物II-a(1.8g,1.66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叠氮磷酸二苯酯(1.075mL,4.99mmol)、三乙基胺(1.2mL,8.32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于40℃搅拌3小时。将反应液滴加至二异丙醚与甲醇的混合溶剂中,由此使其粉末化。通过进行过滤,而获得化合物III-a(1.37g,产率76%)。

[M+Na]=1101

参考例2:化合物III-b的合成

[化学式34]

步骤1化合物I-b的合成

将两性霉素B(10.07g,10.9mmol)溶解于N-甲基吡咯烷酮(50mL)、甲醇(50mL)中,添加二异丙基乙基胺(5.7mL,32.7mmol)与Alloc-OSu(2.6g,13.1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30分钟。将反应液注入至二异丙醚/甲醇(10/1,550mL)中,剧烈搅拌后,过滤所析出的粉末。利用异丙醚将所获得的固体洗净,进行减压干燥,由此以粗纯化物的形式获得化合物I-b(11.58g)。化合物I-b的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10.4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相同条件下的原料的两性霉素B的保留时间为8.6分钟。

[M+Na]+=1032.5

步骤2化合物II-b的合成

将化合物I-b(9.8g,7.78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150mL)、甲醇(150mL)中,冷却至0℃。于冰浴冷却下添加樟脑磺酸(1.5g,6.45mmol),于冰浴冷却下搅拌2小时30分钟。添加三乙基胺(1.12mL,6.45mmol),使反应淬灭后,通过旋转蒸发器将反应液浓缩至50mL体积。一面对二乙醚/己烷(1/1,1L)进行搅拌,一面滴加浓缩液,滤取所析出的固体,以粗纯化物的形式获得化合物II-b(黄色粉末,12.48g)。化合物II-b的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8.5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

步骤3化合物III-b的合成

将化合物II-b(7.17g,7.01mmol)溶解于DMF(36mL)中,添加DIEA(7.35mL,42.1mmol)、叠氮磷酸二苯酯(4.52mL,21.4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于50℃搅拌3小时。将反应液滴加至二异丙醚/甲醇(10/1,525mL)的混合溶剂中,由此使其粉末化。通过进行过滤而获得化合物III-b(4.85g,产率87%)。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8.1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

[M+Na]+=1041.4

参考例3-1:化合物I-A及化合物II-A的合成

[化学式35]

步骤1化合物I-A的合成

将两性霉素B(5g,5.41mmol)溶解于DMF(50mL)中,添加DIEA(4.7mL,27.1mmol)。于冰浴冷却下,一面将内部温度控制为4℃以下,一面滴加烯丙基氧基羰基氯化物(3.51g,13.5mmol),于冰浴冷却下搅拌2小时50分钟。升温至室温,搅拌4小时。滴加至二异丙醚/甲醇(4/1,500mL)的混合溶剂中后,于室温下静置后,过滤所析出的粉末,获得化合物I-A(5.85g)。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12.4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

[M+H]=1093.9

步骤2化合物II-A的合成

将化合物I-A(5.28g,4.83mmol)溶解于DMA(25mL)中,添加DIEA(1.26mL,7.25mmol)。添加叠氮磷酸二苯酯(1.56mL,7.25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20分钟。进而,于50℃搅拌2小时。恢复至室温后,利用乙腈(25mL)稀释反应液,注加至二异丙醚(350mL)中。过滤所析出的粉末,由此以黄色粉末的形式获得化合物II-A(5.01g)。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12.5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红外吸收光谱(IR光谱):2141.85(cm-1)

元素分析:(C55H80N2O20)(C3H7NO)3.5(H2O)1

计算值:C57.72;H7.88;N5.65(%)

实测值:C57.81;H7.31;N6.03(%)

参考例3-2:化合物I-B、化合物II-B及化合物III-B的合成

[化学式36]

[化学式37]

步骤1化合物I-B的合成

将两性霉素B(10.00g,10.82mmol)溶解于DMA(78mL)中,添加DIEA(2.53g,19.58mmol)。于冰浴冷却下,一面将内部温度控制为4℃以下,一面逐次少量地添加9-芴基甲氧基羰基氯化物(5.32g,20.6mmol)。升温至室温,搅拌1小时30分钟。流入至乙腈(100mL)与DMA(3.6mL)的混液中后,滴加二异丙醚(500mL)。于室温下熟化后,过滤所析出的粉末,获得粗化合物I-B(15.92g,11.63mmol)。

步骤2化合物II-B的合成

将化合物I-B(10.00g,7.31mmol)溶解于DMA(50mL)中,添加三乙基胺(0.506mL,3.65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40分钟。流入至乙腈(50mL)中后,滴加二异丙醚(500mL)。于室温下熟化后,过滤所析出的粉末,获得粗化合物II-B(8.79g,6.42mmol)。使用氯仿/甲醇(89/11)对粗化合物II-B(4.50g,3.29mmol)进行硅胶层析纯化,获得化合物II-B(2.02g,1.48mmol)。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16.7分钟。(乙腈/0.1甲酸蒸馏水=20/80至90/1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

[M+Na]=1392

步骤3化合物III-B的合成

将化合物II-B(1.50g,1.10mmol)溶解于THF/DMA(1/4,7.5mL)中,添加DIEA(325.5μL,1.86mmol)。添加叠氮磷酸二苯酯(400.5μL,1.86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进而,于40℃搅拌9.5小时。恢复至室温后,滴加乙腈(25mL)。于室温下熟化后,过滤所析出的粉末,由此以黄色粉末的形式获得化合物III-B(0.59g,0.435mmol)。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17.2分钟。(乙腈/0.1甲酸蒸馏水=20/80至90/1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红外吸收光谱(IR光谱):2143至2165(cm-1)

实施例1.化合物I-1的合成

[化学式38]

步骤1化合物1的合成

将五乙酰基甘露糖(4g,10.25mmol)与N-苄氧基羰基-氨基丙醇(4.29g,20.49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20mL)中,添加三氟化硼醚络合物(10.39mL,82mmol),于室温下搅拌16小时。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与2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淬灭后,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并利用水、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利用硫酸镁将有机层干燥、过滤、浓缩。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1(2.55g,46%产率)。TLC:Rf=0.3(己烷/乙酸乙酯=1/1)

步骤2化合物2的合成

将化合物1(2.55g,4.73mmol)溶解于甲醇(10mL)中后,添加甲醇钠(5.2mol/L,1.8mL,9.45mmol)。于室温下搅拌20分钟。确认原料消失后,添加Dowex,进行过滤、浓缩,通过硅胶层析法(乙酸乙酯、甲醇)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2(1.3g,74%产率)。TLC:Rf=0.2(氯仿/甲醇=4/1)

步骤3化合物3的合成

将化合物2(1.3g,3.5mmol)溶解于甲醇(20mL)中,添加5%Pd-C(373mg,0.175mmol),于氢气一个大气压下,搅拌15小时。通过进行过滤、浓缩而获得3-氨基丙基-β-D-甘露糖苷(化合物3,840mg)。不纯化而用于下一反应。

[化学式39]

步骤4化合物I-1的合成

将化合物III-a(500mg,0.463mmol)与3-氨基丙基-β-D-甘露糖苷(化合物3)(154mg,0.649mmol)溶解于DMF(5mL)中,添加DIEA(0.405mL,2.32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进而于40℃搅拌2天,进而于55℃加热6小时。确认原料消失后,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以粗产物的形式获得化合物4(497mg)。将化合物4(470mg,0.357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3mL)、水(3mL)、DMF(0.3mL)中,添加PPTS(269mg,1.07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以粗纯化物的形式获得化合物5(465mg)。其次,将所获得的化合物5(465mg,0.357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6mL)、DMF(3mL)中,添加TBAF(1mol/L,1.78mL),于室温下搅拌3天。通过添加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oil out),利用硅胶层析纯化(氯仿/甲醇/水=50/50/5~20/80/8)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固体再次溶解于DMF(1mL)中,添加二异丙醚,进行固化,获得化合物I-1(44mg,总产率8%)。

LC/MS:1158.6[M+H]+

元素分析:C56H91N3O22(C3H7N)0.9(H2O)7.1

计算值:C52.78;H8.40;N4.09(%)

实测值:C52.71;H8.40;N4.08(%)

实施例2化合物I-3的合成

[化学式40]

将化合物III-a(420mg,0.389mmol)溶解于DMF(5mL)中,添加3-氨基丙醇(175mg,2.34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通过添加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以粗产物的形式获得化合物6(365mg)。将化合物6溶解于四氢呋喃(2mL)、DMF(1mL)、水(0.5mL)中,添加PPTS(238mg,0.948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由此以粗产物的形式获得化合物7(360mg)。将化合物7溶解于DMF(5mL)中,添加TBAF(1mol/L,3.16mL,10等量),于室温下搅拌一整夜。将二异丙醚添加至反应液中而使其出油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110mg,总产率28%)。

LC/MS:996.9[M+H]+

元素分析:C50H81N3O17(C3H7NO)1(H2O)4.3

计算值:C 55.51;H 8.49;N 4.89(%)

实测值:C 55.53;H8.61;N 4.98(%)

实施例3化合物I-4的合成

[化学式41]

将化合物III-a(400mg,0.371mmol)溶解于DMF(5mL)中,添加3-氟丙醇胺盐酸盐(168mg,1.48mmol)、三乙基胺(0.2mL,1.48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后,添加二异丙基乙基胺(0.26mL,1.48mmol),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利用二异丙醚使其出油,以粗产物的形式获得化合物8(260mg,0.225mmol)。将化合物8(260mg,0.225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2mL)、DMF(1mL)、水(0.5mL)中,添加PPTS(169mg,0.674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添加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后,不将所获得的化合物9纯化而是供至下一反应。将化合物9(257mg)溶解于DMF(3mL)中,添加TBAF(1mol/L,2.2mL),于室温下搅拌24小时。利用二异丙醚使其出油,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4(54mg,总产率15%)。

LC/MS:998.5[M+H]+

元素分析:(C50H80FN3O16)(C3H7NO)(H2O)3

计算值:C 56.57;H 8.33;N 4.98;F 1.69(%)

实测值:C 56.20;H8.64;N 4.94;F 2.16(%)

实施例4化合物I-19的合成

[化学式42]

将化合物III-b(2g,1.96mmol)溶解于DMA(20mL)中,添加DIEA(2mL,11.7mmol)、乙酰肼(0.58g,7.85mmol),于70℃搅拌12小时。利用二异丙醚/甲醇进行粉末化,以粗纯化物的形式滤取化合物10(1.79g)。不纯化而直接用于下一反应。将化合物10(1.79g,1.64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10mL)、DMF(5mL)、水(1.25mL)中,添加PPTS(2.05g,8.19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后,利用三乙基胺(1.36mL,9.82mmol)进行淬灭。浓缩后,添加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溶解于氯仿与甲醇,添加氨基硅胶而使的浓缩干固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80/20/2)进行纯化,以产率17%获得化合物11(295mg)。将化合物11(295mg,0.27mmol)溶解于DMF(3mL)中,添加吗啉(0.24mL,2.7mmol)及Pd(PPh3)4(93mg,0.091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添加二异丙醚/甲醇(10/1)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0/10/1至40/60/6)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19(160mg,产率59%)。

LC-MS;m/z 995.5[M+H]+

元素分析:(C49H78N4O17)(C3H7NO)(H2O)3.7

计算值:C 55.03;H 8.21;N 6.17(%)

实测值:C 54.97;H 8.15;N 6.53(%)

实施例5化合物I-36的合成

[化学式43]

步骤1

将化合物III-b(3.08g,1.87mmol)溶解于DMA(20mL)中,添加氨(2mol/L,甲醇溶液,15mL,30mmol),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20分钟后,进而添加氨(2mol/L,甲醇溶液,15mL,30mmol),于45℃搅拌2小时30分钟。使反应液于二异丙醚/甲醇(10/1、400mL)中展开而获得黄色粉末(2.14g)。将其溶解于四氢呋喃(10mL)、DMF(5mL)、水(2.5mL)中,添加PPTS(0.778g,3.1mmol),于室温下搅拌5小时。添加三乙基胺(0.429mL,3.1mmol),使反应淬灭,注加至己烷/二乙醚(1/1、1L),进行粉末化,以粗产物的形式获得化合物12(1.84g)。HPLC的保留时间为9.5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

步骤2

将化合物12(1.844g,1.804mmol)溶解于DMF(11mL)中,添加DMF(11mL)、吗啉(0.47mL,0.54mmol)、Pd(PPh3)4(104mg,0.009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利用逆相层析法(HP20ss,盐酸水溶液(0.5mM)/乙腈=100/0~70/30)进行纯化,进行冷冻干燥,获得化合物I-36(126mg,产率8%)。HPLC的保留时间为6.7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

LC-MS:m/z 938.5[M+H]+

元素分析:(C47H75N3O16)(HCl)0.7(H2O)6

计算值:C 52.67;H 8.25;N 3.92;Cl 2.32

实测值:C 52.97;H 8.01;N 4.01;Cl 2.62

实施例6化合物I-40的合成

[化学式44]

将化合物I-A(1g,0.916mmol)溶解于DMA(10mL)中,添加DIEA(0.24mL,1.37mmol)、叠氮磷酸二苯酯(0.295mL,1.37mmol),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确认转化为叠氮酸后,于50℃搅拌30分钟,由此进行克尔蒂斯重排(Curtius rearrangement)。使2-氨基丙烷-1,3-二醇(250mg,2.75mmol)与体系中所生成的异氰酸酯反应,并搅拌3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50/50/5)将所获得的残渣纯化,获得化合物13(180mg,17%)。将化合物13(180mg,0.152mmol)溶解于DMF(2mL)中,添加吗啉(0.13mL,1.52mmol)、Pd(PPh3)4(17mg,0.015mmol),于室温下搅拌40分钟。进而,追加Pd(PPh3)4(17mg,0.015mmol),于室温下搅拌2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甲醇(10/1)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90/10/1至50/50/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40(76mg,产率49%)。

LC-MS:1012.4[M+H]+,1034.5[M+Na]+

元素分析:C50H81N3O18(C3H7NO)1.3(H2O)4.1

计算值:C 54.81;H 8.39;N 5.10(%)

实测值:C 54.85;H 8.34;N 5.08(%)

实施例7化合物I-59的合成

[化学式45]

步骤1

将化合物I-A(500mg,0.458mmol)溶解于DMF(1.5mL)中,添加DIEA(0.096mL,0.549mmol)、叠氮磷酸二苯酯(0.118mL,0.549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10分钟,于50℃下搅拌40分钟后,添加O-甲基羟基胺盐酸盐(76mg,0.916mmol)、DIEA(0.19mL,1.1mmol),于50℃搅拌8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85/15/1.5,含有0.2%三乙基胺)将所获得的残渣纯化,获得化合物14(163mg,17%)。

LC-MS:1158.5[M+Na]+

步骤2

将化合物14(163mg,0.143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4mL)中,添加水(0.4mL)后,添加吗啉(0.125mL,1.435mmol)、Pd(PPh3)4(8mg,0.007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浓缩后,进行减压干燥。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59(60mg,产率43%)。

LC-MS:m/z 968.5[M+H]+

元素分析:C48H77N3O17(H2O)3.5

计算值:C 55.91;H 8.21;N 4.07(%)

实测值:C 55.95;H 8.13;N 4.21(%)

实施例8化合物I-65的合成

[化学式46]

将叔丁醇(2.4mL,24.9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20mL)中,冷却至-15℃,添加氯磺酰异氰酸酯(2.2mL,24.9mmol),于-15℃搅拌5分钟而制成溶液A。另一方面,将2-氨基乙基氨基甲酸叔丁酯(2g,12.5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20mL)中,添加三乙基胺(1.7mL,12.5mmol)并冷却至-30℃。向其中添加上述制备的溶液A,一面将内部温度保持为-15℃,一面搅拌1小时。利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使的淬灭后,进行蒸发而将二氯甲烷蒸馏去除,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利用硫酸镁进行干燥,并过滤、浓缩后,固体析出,进行滤取后,获得化合物15(2.6g,产率61%)。将化合物15溶解于二氯甲烷(20mL)中,添加盐酸-二噁烷(4mol/L,11.5mL,46mmol),于室温下搅拌4小时。进行浓缩而获得化合物16(1.345g,7.66mmol)。

[化学式47]

将化合物I-A(2.5g,2.289mmol)溶解于DMA(12mL)中,添加DIEA(0.6mL,3.43mmol)、叠氮磷酸二苯酯(0.74mL,3.43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于50℃加热搅拌1小时。向其中添加将2-氨磺酰基氨基乙基胺盐酸盐(化合物16,1.345g,7.66mmol)与DIEA(1.6mL,9.16mmol)溶解于DMA中而成的溶液,于室温下搅拌3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80/20/2)进行纯化,以9%的产率获得化合物17(250mg)。将化合物17(250mg)溶解于DMF(3mL)中,添加吗啉(0.177mL,2.03mmol)、Pd(PPh3)4(24mg,0.02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利用二异丙醚/甲醇(10/1)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70/30/3~50/50/5)进行纯化而获得化合物I-65(216mg,产率62%)。

LC-MS:m/z 1060.5[M+H]+,1082.5[M+Na]+

元素分析:C49H81N5O18S(H2O)3.4(C3H7NO)0.4

计算值:C 52.40;H 7.94;N 6.57;S 2.79(%)

实测值:C 52.40;H 7.82;N 6.60;S 2.63(%)

实施例9化合物I-47的合成

[化学式48]

将化合物I-A(1g,0.916mmol)溶解于DMA(5mL)中,添加DIEA(0.24mL,1.37mmol)、叠氮磷酸二苯酯(0.295mL,1.37mmol),于室温下搅拌40分钟后,于50℃加热搅拌1小时。添加甲氧基羰基肼(247mg,2.75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通过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80/20/2)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18(311mg,29%)。将化合物18(311mg,0.264mmol)溶解于DMF(5mL)中,添加吗啉(0.46mL,5.2mmol)、Pd(PPh3)4(61mg,0.052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利用二异丙醚/甲醇(10/1)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70/30/3~50/50/5)进行纯化,由此获得化合物I-47(89mg,产率33%)。

LC-MS:m/z 1011.4[M+H]+,1033.4[M+Na]+

元素分析:(C49H78N4O18)(C3H7NO)(H2O)4

计算值:C 54.01;H 8.11;N 6.06(%)

实测值:C 54.00;H 8.02;N 6.22(%)

实施例10化合物I-78的合成

[化学式49]

步骤1化合物19的合成

将肼-1,2-二羧酸1-烯丙基2-叔丁基酯(8.06g,37.3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100mL)中,添加盐酸-二噁烷(4mol/L,28mL),于室温下搅拌4小时。过滤所析出的沈淀而获得Aroc肼盐酸盐(5.2g,产率91%)。将如此获得的Aroc肼盐酸盐(4g,26.2mmol)溶解于乙醇中,添加苯乙酮(4.6mL,39.3mmol),进行6小时加热回流。蒸发后,添加乙酸乙酯与水,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将有机层洗净后,利用硫酸镁将有机层干燥、过滤、浓缩后,利用己烷将所获得的固体洗净,以56%产率获得化合物19(3.2g)。

步骤2化合物20的合成

将化合物19(1.9g,8.71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40mL)中,于冰浴冷却下添加氢化钠(60%,3.48g,87mmol)后,添加2-溴-N,N-二甲基乙烷胺(7.94g,52.2mmol),搅拌6天。添加水,使反应淬灭后,利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后,聚集有机层利用硫酸镁进行干燥,并过滤、浓缩。通过管柱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20(2.17g,产率86%)。

步骤3化合物21的合成

将化合物20(2.16g,7.46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10mL)、甲醇(2mL)中,添加盐酸-二噁烷(4mol/L,5.6mL),搅拌后进行浓缩。溶解于甲醇后,添加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获得化合物21(1.43g)。不进行纯化而用于下一反应。

[化学式50]

将化合物I-A(2g,1.83mmol)溶解于DMA(5mL)中,添加DIEA(0.48mL,2.75mmol)、叠氮磷酸二苯酯(0.591mL,2.75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30分钟后,于50℃加热搅拌2小时。添加DIEA(1.92mL,10.99mmol)、1-(2-(二甲基氨基)乙基)肼-1-羧酸烯丙酯盐酸盐21(1.43g,5.49mmol),于室温下搅拌5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80/20/2)将所获得的橡胶状固体纯化,以41%的产率获得化合物22(960mg)。将化合物22(960mg,0.752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吗啉(0.65mL,7.52mmol)及Pd(PPh3)4(87mg,0.0075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90分钟。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70/30/3~20/80/8)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78(156mg,产率20%)。

LC-MS:m/z 1024.5[M+H]+

元素分析:C51H85N5O16(C3H7NO)0.7(H2O)3.4

计算值:C 56.11;H 8.57;N 7.02(%)

实测值:C 56.12;H 8.45;N 7.02(%)

实施例11化合物I-70的合成

[化学式51]

步骤1化合物22的合成

将2-(2-氨基乙氧基)异吲哚啉-1,3-二酮盐酸盐(717mg,2.95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10mL)中,添加DIEA(0.542mL,3.10mmol)及N,N'-Di-Boc-1H-吡唑-1-甲脒(963mg,3.10mmol),于室温下搅拌30分钟。添加DMF(10mL),搅拌20小时后,于60℃加热、搅拌3小时40分钟。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进行淬灭,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水、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利用无水硫酸钠将有机层干燥后,进行过滤、浓缩。通过硅胶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3/1)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22(856mg,65%产率,白色泡状固体)。TLC:Rf=0.3(己烷/乙酸乙酯=3/1)

步骤2化合物23的合成

将化合物22(427mg,0.952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5mL)中,添加甲基肼(0.053mL,1.00mmol),于室温下搅拌4小时40分钟。通过过滤去除白色固体后,将所获得的滤液浓缩,由此获得白色的油状液体。通过硅胶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3/1~1/1)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23(180mg,产率59%,无色透明的液体)。TLC:Rf=0.3(己烷/乙酸乙酯=1/1)

LC-MS:319.4[M+H]+

步骤3化合物24的合成

向化合物23(180mg,0.565mmol)中添加盐酸-二噁烷(4mol/L,1.4m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40分钟。以TLC确认原料消失后,将溶剂蒸馏去除,利用己烷将所获得的橡胶状固体洗净,进行减压干燥,获得化合物24(182mg)。不纯化而用于下一反应。

[化学式52]

步骤1化合物25的合成

将化合物I-A(500mg,0.458mmol)溶解于DMF(2mL)中,添加DIEA(0.088mL,0.504mmol)、叠氮磷酸二苯酯(0.108mL,0.504mmol),于室温下搅拌90分钟,于50℃搅拌30分钟。添加DIEA(0.088mL,0.504mmol)、2-胍基乙氧基胺·2盐酸盐(化合物24,163mg,0.504mmol),于50℃搅拌1小时4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将残渣减压干燥。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0/10/1~85/15/1.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25(209mg,产率38%)。

LC-MS:m/z 1208.6[M+H]+

步骤2化合物I-70的合成

将化合物25(200mg,0.166mmol)溶解于DMF(5mL)中,添加吗啉(0.10mL,1.16mmol)、Pd(PPh3)4(19.1mg,0.017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利用逆相层析法(HP20ss,乙腈/含有0.05%甲酸的水溶液=10/90~30/70)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70(37mg,产率21%)。

LC-MS:m/z 1039.5[M+H]+

实施例12化合物I-99的合成

[化学式53]

将化合物I-A(1g,0.916mmol)溶解于DMF(8mL)中,添加DIEA(0.24mL,1.373mmol)、叠氮磷酸二苯酯(0.295mL,1.373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于50℃搅拌40分钟。添加2-氨基-2-(羟基甲基)丙烷-1,3-二醇(222mg,1.831mmol),于50℃搅拌3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将残渣减压干燥。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70/30/3)进行纯化,获得黄色粉末(262mg,产率24%)。

LC-MS:m/z 1211.2[M+H]+

将其溶解于DMF(5mL)中,添加吗啉(0.19mL,2.17mmol)及Pd(PPh3)4(25mg,0.022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60/40/4)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99(110mg,产率48%)。

LC-MS:m/z 1042.5[M+H]+

元素分析:(C51H83N3O19)(C3H7NO)0.9(H2O)2

计算值:C 56.38;H 8.22;N 4.77(%)

实测值:C 56.16;H 8.22;N 5.08(%)

实施例13化合物I-101的合成

[化学式54]

将化合物I-A(1g,0.916mmol)溶解于DMA(5mL)中,添加DIEA(0.24mL,1.37mmol)、叠氮磷酸二苯酯(0.295mL,1.37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于50℃搅拌2小时后,添加3-氨基苯甲酰胺(374mg,2.753mmol)及双(三丁基锡)氧化物(0.465mL,0.915mmol),搅拌2小时。添加二异丙醚,进行倾析,通过硅胶层析法(CHCl3/MeOH/H2O=80/20/2)将所获得的残渣纯化,以产率14%获得化合物26(160mg)。将化合物26(160mg,0.131mmol)溶解于DMF(5mL)中,添加吗啉(0.114mL,1.31mmol)及Pd(PPh3)4(15mg,0.013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20分钟。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90/10/1~70/30/3)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101(59mg,产率43%)。

LC/MS:m/z 1057.6[M+H]+

元素分析:C54H80N4O17(C3H7NO)0.4(H2O)3.7

计算值:C 57.50;H 7.88;N 5.34(%)

实测值:C 57.46;H 7.83;N 5.37(%)

实施例14化合物I-41的合成

[化学式55]

将化合物II-A(3g,2.75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环丙烷胺(157mg,2.75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通过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70/30)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化合物14(1g,31%产率)溶解于DMF(5mL)中,添加吗啉(0.76mL,8.72mmol)、Pd(PPh3)4(50mg,0.044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添加二异丙醚/甲醇(10/1)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70/30/3至30/70/7)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41(159mg,产率19%)。

LC-MS:m/z 978.3[M+H],1000.4[M+Na]+

元素分析:C50H79N3O16(C3H7NO)0.7(H2O)2.2,[C52.1H88.3N3.7O18.9],FW:1068.97

计算值:C 58.54;H 8.33;N 4.85(%)

实测值:C 58.52;H 8.25;N 4.83(%)

实施例15化合物I-5的合成

[化学式56]

将化合物II-A(6g,5.5mmol)溶解于DMA中,添加组胺(918mg,8.26mmol),于室温下搅拌数小时。利用二异丙醚使其出油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粉末(1.12g)溶解于DMA(8mL)中,添加吗啉(0.81mL,9.3mmol)、Pd(PPh3)4(54mg,0.047mmol),于氮气下搅拌20分钟。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5(370mg,产率6%)。

LC-MS:m/z 1032.5[M+H]+

元素分析:C52H81N5O16(C3H7NO)0.2(H2O)2.5

计算值:C 57.86;H 8.07;N 6.67(%)

实测值:C 57.87;H8.07;N 6.71(%)

实施例16化合物I-56的合成

[化学式57]

将化合物II-A(13.1g,12.03mmol)溶解于DMF(65mL)中,添加甲磺酰基肼盐酸盐(2.645g,18.04mmol)、DIEA(6.3mL,36.1mmol),于室温下搅拌4小时25分钟。利用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进行纯化,获得黄色粉末(1.05g,0.875mmol)。将其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吗啉(0.53mL,6.13mmol)及Pd(PPh3)4(51mg,0.044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50/50/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56(284mg,0.062mmol)。

LC-MS:m/z 1031.5[M+H]+

元素分析:C48H78N4O18S(C3H7NO)0.1(H2O)1.5

计算值:C 54.44;H 7.73;N 5.39(%)

实测值:C 54.46;H7.69;N 5.37(%)

实施例17化合物I-60的合成

[化学式58]

将化合物II-A(17.8g,16.3mmol)溶解于DMA(54mL)中,添加DIEA(4.3mL,24.5mmol)、肼甲酰胺盐酸盐(1.82g,16.3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通过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92/8~70/30)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27(5.56g,产率19%)。将化合物27(5.56g,4.78mmol)溶解于DMF(30mL)中,添加吗啉(2.5mL,28.7mmol)及Pd(PPh3)4(166mg,0.143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3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甲醇(10/1)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70/30/3至50/50/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60(1.85g,产率4%)。

LC/MS:m/z 996.5[M+H]+

元素分析:C48H77N5O17(H2O)4.4,

计算值:C53.61;H8.04;N 6.51(%)

实测值:C53.60;H8.07;N6.59(%)

实施例18化合物I-74的合成

[化学式59]

步骤1化合物28的合成

将2,3,4,6-四-O-乙酰基-α-D-吡喃葡萄糖溴化物(5.346g,13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100mL)中,氢硫酸四丁基铵(4.11g,13mmol),进而添加将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10.6g,65mmol)溶解于碳酸钠水溶液(1mmol/L,100mL)而成的溶液,于室温下搅拌20小时。利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将所获得的有机层洗净后,利用无水硫酸钠进行干燥、过滤、浓缩。通过硅胶层析法(二氯甲烷/乙酸乙酯=9/1)进行纯化,由此以产率15%获得2,3,4,6-四-O-乙酰基-α-D-吡喃葡萄糖氧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化合物28(980mg,白色泡状固体)。

TLC:Rf=0.5(二氯甲烷/乙酸乙酯=9/1)

步骤2化合物29的合成

将化合物28(872mg,1.767mmol)溶解于甲醇(18mL)中,添加肼一水合物(0.086mL,1.767mmol),于室温下搅拌20分钟后,进行浓缩。添加乙酸乙酯,通过过滤而将不溶物去除后,将滤液浓缩。通过硅胶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1/2)进行纯化,由此以产率80%获得2,3,4,6-四-O-乙酰基-α-D-吡喃葡萄糖氧基胺、化合物29(516mg,白色泡状固体)。

TLC:Rf=0.4(己烷/乙酸乙酯=1/2)

13C-NMR(CDCl3,75MHz)δ:170.3,169.8,169.2,169.1,134.4,123.7,103.1,72.7,71.6,69.5,68.1,61.6,20.7,20.6,20.5.:1H-NMR(CDCl3,300MHz)δ:6.1-5.8(br,2H),5.4-6.0(m,3H),4.72(d,1H,J=8.1Hz),4.4-4.0(m,2H),3.8-3.6(d,1H),2.1-2.0(m,12H).

步骤3化合物30的合成

将化合物29(508mg,1.398mmol)溶解于甲醇(14mL)中,添加甲醇钠(1mol/L,0.22mL),于0℃搅拌3小时。添加Amberlite IR-120,通过中和使反应淬灭,添加水,进行过滤。将所获得的滤液浓缩、冷冻干燥,以83%产率获得化合物30(229mg,淡黄色固体)。

1H-NMR(D2O,300MHz)δ:7.58(br,2H),4.21(d,1H,J=8.1Hz),3.7-2.9(m,6H).

[化学式60]

步骤1化合物31的合成

将化合物II-A(10.5g,9.64mmol)溶解于DMA(60mL)中,添加DIEA(5.05mL,28.9mmol)。另外,制备将β-葡萄糖-1-氧基胺(化合物30)(2.258g,11.57mmol)溶解于水(10mL)与DMA(5mL)而成的溶液,添加至上述反应液中,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于40℃搅拌25分钟。通过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85/15/1.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31(2.43g,产率19%)。

LC-MS:1306.5[M+H+]

步骤2化合物I-74的合成

将化合物16(2.43g,1.892mmol)溶解于DMF(30mL)中,添加吗啉(1.65mL,18.9mmol)、Pd(PPh3)4(219mg,0.189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85/15/1.5~30/70/7)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组分进行浓缩、冷冻干燥,由此获得化合物I-74(818mg,产率39%)。

LC/MS:m/z 1116.5[M+H]+。

元素分析:(C53H85N3O22)(H2O)2.3

计算值:C 54.99;H 7.80;N 3.63(%)

实测值:C 55.01;H 7.88;N 3.48(%)

实施例19化合物I-164的合成

[化学式61]

将1,1'-羰基二咪唑(1.316g,8.11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10mL)中,添加2-氨基乙基氨基甲酸叔丁酯(0.984mL,6.24mmol)后,添加包含2-氨基丙烷-1,3-二醇(0.569g,6.24mmol)的甲醇(2mL)溶液,于50℃搅拌1小时,于65℃搅拌1小时。浓缩后,进行硅胶层析法纯化,获得化合物32(1.1g,产率64%)。将化合物32(1.1g,3.97mmol)溶解于甲醇10mL中,添加盐酸/二噁烷(4mmol/L,16mL),搅拌2小时。通过进行浓缩而获得化合物33(1.09g)。不纯化而供于下一反应。

1H-NMR(D2O,300MHz)δ:3.9-3.7(m,1H),3.7-3.5(m,4H),3.4-3.35(m,2H),3.34(s,2H),3.15-3.05(m,2H).

[化学式62]

将化合物II-A(1.5g,1.377mmol)溶解于DMF(5mL)中,添加DIEA(0.481mL,2.75mmol)、1-(2-氨基乙基)-3-(1,3-二羟基丙烷-2-基)脲盐酸盐(化合物33)(294mg,1.377mmol),搅拌3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85/15/1.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34(450mg,产率26%)。将化合物34(450mg,0.355mmol)溶解于DMF(2.5mL)中,添加吗啉(0.31mL,3.55mmol)、Pd(PPh3)4(21mg,0.018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4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50/50/5~20/80/8)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组分进行浓缩、冷冻干燥,由此获得化合物I-164(120mg,产率28%)。

LC/MS:m/z 1098.6[M+H]+

元素分析:C53H87N5O19(C3H7NO)0.5(H2O)2.4

计算值:C 55.56;H 8.15;N 6.54(%)

实测值:C 55.55;H 8.07;N 6.56(%)

实施例20化合物I-182的合成

[化学式63]

步骤1化合物35的合成

将2,2-二甲基-1,3-二噁烷-5-酮(1g,7.68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50mL)中,添加2-氨基乙基氨基甲酸叔丁酯(1.354g,8.45mmol)、三乙酰氧基硼氢化钠(2.117g,9.99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40分钟。添加N-(烯丙基氧基羰基氧基)琥珀酰亚胺(2.469g,12.4mmol)、DIEA(6.71mL,38.4mmol)并于室温下进行搅拌。添加水而使反应淬灭后,利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通过硅胶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50/50~10/90)进行纯化,以产率89%获得化合物35(2.45g,无色的液体)。TLC:Rf=0.6(氯仿/甲醇=9/1)

1H-NMR(CDCl3,300MHz)δ:6.1-5.9(m,1H),5.4-5.2(m,2H),4.7-4.6(m,2H),4.2-3.9(m,4H),3.7-3.5(br,2H),3.4-3.3(br,2H),1.5-1.3(m,15H)

步骤2化合物36的合成

将化合物35(2.45g,6.84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30mL)中,添加盐酸/二噁烷(4mol/L,10.25mL,41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4小时。进行浓缩而获得化合物36(1.7g)。不纯化而供于下一反应。

[化学式64]

将化合物II-A(1g,0.918mmol)溶解于DMF(5mL)中,添加DIEA(0.64mmol)、化合物36(234mg,0.918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后,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37(240mg,产率10%)。将化合物37(240mg,0.184mmol)溶解于DMF(3mL)中,添加吗啉(0.24mL,2.75mmol)、Pd(PPh3)4(11mg,0.009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2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505/50/5~20/80/8)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组分进行浓缩、冷冻干燥,由此获得化合物I-182(67mg,产率26%)。

LC/MS:m/z 1055.6[M+H]+,1077.6[M+Na]+

元素分析:C52H86N4O18(H2O)3.0

计算值:C 56.30;H 8.36;N 5.05(%)

实测值:C 56.35;H 8.36;N 4.84(%)

实施例21化合物I-208的合成

[化学式65]

将化合物II-A(1.32g,1.21mmol)溶解于DMA(5mL)中,添加DIEA(0.42mL,2.42mmol)、4-羟基丁烷酰肼(143mg,1.21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20分钟。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固体(200mg,0.166mmol)溶解于DMF(3mL)中,添加吗啉(0.144mL,1.657mmol)、Pd(PPh3)4(9.5mg,0.0082mmol),于室温下搅拌15分钟。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90/10/1~50/50/5)进行纯化,获得I-208(61mg,产率5%)。

LC/MS:m/z 1039.56[M+H]+,1061.6[M+Na]+

元素分析:C51H82N4O18(C3H7NO)0.3(H2O)5.9

计算值:C 53.40;H 8.28;N 5.16(%)

实测值:C 53.43;H 8.15;N 5.21(%)

实施例22化合物I-219的合成

[化学式66]

将化合物II-A(10g,9.18mmol)溶解于DMF(25mL)中,添加DIEA(4.81mmol)、羟基胺盐酸盐(766mg,11.02mmol),于室温下搅拌40分钟后,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70/30)进行纯化,获得黄色粉末(2.1g,产率20%)。将其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吗啉(1.63mL,18.71mmol)及Pd(PPh3)4(216mg,0.187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4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40/60~5/9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219(530mg,产率30%)。

LC/MS:m/z 954.4[M+H]+,976.5[M+Na]+

元素分析:C47H75N3O17(C3H7NO)0.5(H2O)2.8

计算值:C 55.95(-0.02%);H 8.14(-0.01%);N 4.71(-0.03%);O 31.20(%)

实测值:C 55.93;H 8.13;N 4.68(%)

实施例23化合物I-251的合成

[化学式67]

将化合物II-A(2.6g,2.387mmol)溶解于DMA(10mL)中,添加1-(羟基甲基)-2-羟基-乙氧基胺(811mg,2.86mmol)、双(三丁基锡)氧化物(1.46mL,2.86mmol),于室温下进行搅拌。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粉末(250mg,0.209mmol)溶解于NMP(3mL)中,添加吗啉(0.13mL,1.46mmol)及Pd(PPh3)4(24.1mg,0.021mmol),于室温下搅拌1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90/10~70/30)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251(114mg,产率5%)。

LC/MS:m/z 1028.4[M+H]+,1050.4[M+Na]+

元素分析:C50H81N3O19(C3H7NO)2.9(H2O)1.9

计算值:C 55.32;H 8.31;N6.48(%)

实测值:C 55.30;H 8.30;N6.90(%)

实施例24化合物I-303的合成

[化学式68]

步骤1化合物38的合成

将2,3,4,6-四-O-苯甲酰基-甘露糖-1-O-三氯乙酰亚胺酯(4.19g,5.79mmol)与3-羟基氮杂环丁烷-1-羧酸苄酯(1g,4.83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15mL)中,于-20℃添加三氟化硼二乙醚络合物(0.685mL,5.79mmol),于冰浴冷却下搅拌2小时。升温至室温后,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进行淬灭,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38(2.84g,产率74.9%)。TLC:Rf=0.2(己烷/乙酸乙酯=2/1)

LC-MS:785[M+H]+,803[M+Na]+

步骤2化合物39的合成

将化合物38(2.71g,3.45mmol)溶解于甲醇(20mL)与四氢呋喃(20mL)中,于冰浴冷却下添加甲醇钠(1mol/L,0.345mL),于室温下搅拌16小时。添加Amberlite(H)IRA,使反应淬灭,将过滤所获得的滤液浓缩。利用己烷对所获得的橡胶状的浓缩残渣进行湿磨,由此以白色固体的形式获得化合物39(1.017g,产率79.8%)。TLC:Rf=0.3(氯仿/甲醇=5/1)

1H-NMR(d2o)δ:7.37(brs,5H),5.06(s,2H),4.82(s,1H),4.57(s,1H),4.20(brs,2H),4.0-3.5(br,8H)

步骤3化合物40的合成

将化合物39(1.01g,2.73mmol)溶解于甲醇(20mL)中,添加10%Pd-C(200mg,0.188mmol),于一个大气压的氢气环境下且室温下搅拌2小时。以TLC确认原料消失后,进行硅藻土过滤,将所获得的滤液浓缩。利用己烷将所获得的残渣洗净,以白色固体的形式获得化合物40(597mg,产率92.8%)。

LC-MS:236[M+H]+

[化学式69]

步骤1化合物41的合成

将化合物II-A(2.284g,2.097mmol)溶解于DMF(12mL)中,添加侧链胺40(0.592g,2.52mmol)与DIEA(1.1mL,6.29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40分钟。通过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90/10~70/30)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41(1.15g,产率41%)。

LC/MS:m/z 1324[M+H]+

步骤2化合物I-303的合成

将化合物41(1.15g,0.865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吗啉(1.05mL,12.1mmol)、Pd(PPh3)4(200mg,0.173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4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03(187mg,产率18%)。

LC-MS:1156.5[M+H]+,1178.5[M+Na]+.

元素分析:(C56H89N3O22)(H2O)4(C3H7NO)0.3:

计算值:C 54.66;H 7.99;N 3.70(%)

实测值:C 54.63;H 7.91;N 3.94(%)

实施例25化合物I-310的合成

[化学式70]

步骤1化合物42的合成

将叔丁氧基羰基肼(11.35g,86mmol)溶解于甲醇(70mL)中,添加环氧乙烷-2-羧酸(R)-甲酯(25.4g,249mmol),于室温下搅拌24小时。浓缩后,通过硅胶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9/1~1/1)进行纯化,以39%产率获得化合物42(7.84g,白色固体)。TLC:Rf=0.1(己烷/乙酸乙酯=1/1)

13C-NMR(CDCl3,100MHz)δ:173.82,157.36,81.17,68.92,54.89,52.49,28.36,14.21.;1H-NMR(CDCl3,400MHz)δ:6.20(brs,1H),4.30-4.20(m,1H),3.78(s,3H),3.25-3.10(m,2H),1.48(s,9H).

步骤2化合物43的合成

将化合物42(7.84g,33.5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80mL)中,添加DIEA(7.6mL,43.5mmol)、烯丙基氧基羰基氯化物(4.26mL,40.2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添加水与乙酸乙酯,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后,利用水将有机层洗净,利用无水硫酸钠进行干燥、过滤、浓缩。通过硅胶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1/1)进行纯化,以88%产率获得化合物43(9.38g,无色液体)。TLC:Rf=0.3(己烷/乙酸乙酯=1/1)

1H-NMR(CDCl3,400MHz)δ:6.50(brs,1H),5.9(brs,1H),5.4-5.2(m,2H),4.63(brs,2H),4.43(s,1H),4.40-3.8(m,3H),3.79(s,3H),1.48(s,9H).LC-MS:[M+H]+=341.15

步骤3化合物44的合成

将化合物43(9.38g,29.5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100mL)中,于冰浴冷却下添加三氟乙酸(22.7mL,295mmol),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利用旋转蒸发器进行浓缩后,添加甲苯,进行浓缩。通过进行减压干燥而获得化合物44(11.3g,橡胶状无色液体)。TLC:Rf=0.1(己烷/乙酸乙酯=1/1)。

1H-NMR(D2O,400MHz)δ:5.9-5.8(m,1H),5.3-5.2(m,2H),4.61(m,2H),4.48(m,1H),3.92(m,2H),3.65(s,3H).13C-NMR(D2O,100MHz)δ:173.6,162.8,162.4,131.5,131.1,119.0,117.6,114.7,68.6,68.4,53.0,52.9,50.6.

[化学式71]

步骤1化合物45的合成

将化合物II-A(9.27g,8.51mmol)溶解于DMF(40mL)中,添加DIEA(10.4mL,59.6mmol)、侧链胺化合物44(5.35g,11.9mmol)、双(三丁基锡)氧化物(0.867mmol,1.70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后,冷却至4℃,于4℃反应4天。反应溶液最初悬浮,但于4天后成为橙色的溶液。向反应液中添加二异丙醚(1L)/甲醇(30mL),剧烈搅拌,滤取所析出的橙色的固体。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90/10/1)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组分进行浓缩,由此以橙色的粉末的形式以61%产率获得化合物45(6.82g,5.22mmol)。化合物17的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11.8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

LC-MS:m/z 1308.6[M+H]+

步骤2化合物46的合成

将化合物45(10.03g,7.67mmol)溶解于DMF(55mL)中,添加吗啉(4.68mL,53.7mmol)、Pd(PPh3)4(0.887g,0.767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搅拌4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900mL),滤取所析出的固体。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70/30/3~5/95/5)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组分进行浓缩,由此以橙色的粉末的形式以55%产率获得化合物46(4.45g,黄色粉末)。LC/MS:m/z 1055.6[M+H]+。化合物46的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6.37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

LC-MS:m/z 1055.6[M+H]+

步骤3化合物I-310的合成

向化合物46(4.45g,4.22mmol)中添加四氢呋喃(210mL)、水(11mL),于冰浴冷却下添加氢氧化钠水溶液(0.5mol/L,12.65mL,6.33mmol),于0℃搅拌1小时。滴加盐酸水溶液(0.5mol/L,12.65mL,6.33mmol),进行中和后,利用旋转蒸发器进行浓缩,将四氢呋喃完全蒸馏去除后,将水浓缩至30mL体积。通过进行冷冻干燥而获得化合物I-310(5.87g)。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7.39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

LC-MS:m/z 1041.6[M+H]+

元素分析:(C50H80N4O19)(NaCl)1.7(H2O)2.8

计算值:C 50.42;H 7.24;N 4.70;Na 3.28;Cl 5.06(%)

实测值:C 50.41;H 7.21;N 4.75;Na 3.05;Cl 5.51(%)

实施例26化合物I-246的合成

[化学式72]

将化合物II-A(2g,1.836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DIEA(3.21mL,18.36mmol)、1H-1,2,4-三唑-5-磺酰基肼盐酸盐(0.733g,3.67mmol)并于40℃进行搅拌。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将所获得的固体纯化,获得油状的固体(200mg)。将其溶解于DMF(2mL)中,添加吗啉(0.139mL,1.59mmol)、Pd(PPh3)4(9.2mg,0.008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246(21mg,产率10%)。

LC/MS:m/z 1084.4[M+H]+

实施例27化合物I-254的合成

[化学式73]

步骤1

将1,3-羟基丙烷-2-基氨基甲酸苄酯(4.72g,21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310mL)中,添加1,2,3,4,6-五乙酸β-D-吡喃甘露糖酯(24.5g,62.9mmol),进行冰浴冷却。滴加三氟化硼二乙醚络合物(8mL,62.9mmol),搅拌一小时后,追加三氟化硼二乙醚络合物(0.8mL,6.29mmol),于室温下搅拌一整夜。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进行淬灭,利用氯仿(200mL)萃取2次。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利用无水硫酸钠进行干燥、过滤、浓缩。通过硅胶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进行纯化,由此获得化合物47(3.45g,产率18%)。TLC:Rf=0.4(己烷/乙酸乙酯=1/2)。

LC-MS:886.5[M+H]+

步骤2

将化合物47(3.36g,3.79mmol)溶解于甲醇(30mL)中,于冰浴冷却下添加甲醇钠(1mol/L,3.79mL),于0℃搅拌1小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添加Amberlite IR-120B(H+form)的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中和,并进行过滤、浓缩,获得化合物48(2.05g,产率98%)。TLC:Rf=0.1(氯仿/甲醇=4/1)

步骤3

将化合物48(2.05g,3.73mmol)溶解于甲醇(50mL)中,添加10%Pd-C(200mg,0.188mmol),于氢气(一个大气压)环境下进行搅拌。

将反应液过滤、浓缩而获得化合物49(1.62g)。不纯化而用于下一反应。

LC-MS:416.1[M+H]+

[化学式74]

将化合物II-A(500mg,0.459mmol)溶解于DMF(2mL)中,添加DIEA(0.241mL,1.38mmol)、2-氨基-1,3-丙烷二基双-α-D-甘露糖苷(化合物49:286mg,0.689mmol),于40℃搅拌1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对所获得的固体进行纯化,获得固体(220mg,0.146mmol)。将其溶解于DMF(2mL)中,添加吗啉(0.127mL,1.462mmol)、Pd(PPh3)4(51mg,0.044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70/30/3~10/90/9)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254(70mg,产率12%)。

LC/MS:m/z 1336.6[M+H]+

元素分析:(C62H101N3O28)(H2O)9.5

计算值:C 49.39;H 8.02;N 2.79(%)

实测值:C 49.29;H 7.55;N 4.75;Na 3.14(%)

实施例27化合物I-248的合成

[化学式75]

将化合物II-A(240mg,0.220mmol)溶解于DMF(2mL)中,添加DIEA(0.115mL,0.661mmol)、α-D-甘露糖苷,2-氨基-2-[(α-D-甘露吡喃氧基)甲基]-1,3-丙烷二基,双-化合物50(201mg,0.331mmol),于室温下搅拌20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对所获得的固体进行纯化,获得固体(30mg,0.018mmol)。将其溶解于DMF(1mL)中,添加吗啉(0.015mL,0.177mmol)、Pd(PPh3)4(10mg,0.009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15分钟。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50/50/5~10/90/9)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248(16mg,产率5%)。

LC/MS:m/z 1529.3[M+H]+

实施例28化合物I-260的合成

[化学式76]

将化合物II-A(2g,1.836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DIEA(1.28mL,7.34mmol)、(3R,4R)-吡咯烷-3,4-二醇(227mg,2.203mmol),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85/15/1.5)将所获得的固体纯化,以褐色的固体的形式获得化合物19(379mg,产率17%)。将化合物19(379mg,0.318mmol)溶解于DMF(5mL)中,添加吗啉(0.277mL,3.18mmol)、Pd(PPh3)4(18.4mg,0.016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70/30/3~10/90/9)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260(195mg,产率10%)。

LC/MS:m/z 1024.5[M+H]+,1046.6,[M+Na]+

元素分析:(C51H81N3O18)(H2O)3.9

计算值:C 55.97;H 8.18;N 3.84(%)

实测值:C 55.98;H 8.25;N 3.97(%)

实施例29化合物I-263的合成

[化学式77]

将化合物II-A(2g,1.836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DIEA(1.6mL,9.18mmol)、1-(甲磺酰基)环丙烷羰基肼盐酸盐(394mg,1.836mmol),于40℃进行搅拌。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将所获得的固体纯化,以褐色的固体的形式获得化合物20(576mg,产率25%)。将其溶解于DMF(5mL)中,添加吗啉(0.396mL,4.54mmol)、Pd(PPh3)4(26mg,0.023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263(307mg,产率58%)。

LC/MS:m/z 1099.4[M+H]+,1121.5,[M+Na]+

元素分析:C52H82N4O19S(C3H7NO)0.4(H2O)2.8

计算值:C 54.20;H 7.73;N 5.23;S 2.72(%)

实测值:C 54.22;H 7.68;N 5.23;S 2.76(%)

实施例30化合物I-272的合成

[化学式78]

步骤1

将2-三甲基硅烷基乙氧基羰基肼(3.27g,18.55mmol)、2,2-二甲基-1,3-二噁烷-5-酮(2.414g,18.55mmol)溶解于甲醇(20mL)中,于室温下搅拌后进行浓缩。通过硅胶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9/1)进行纯化,以白色固体的形式获得化合物51(4.46g,产率83%)。

1H-NMR(CDCl3,400MHz)δ:4.19(m,4H),4.29(t,2H,J=12Hz),1.26(s,6H),1.05(t,2H,J=12Hz),0.04(s,9H)

步骤2

将化合物51(4.46g,15.5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100mL)中,添加LiBH4(1.013g,46.5mmol)、甲醇(10mL),于0℃搅拌40分钟后,追加LiBH4(1.013g,46.5mmol),于室温下进行搅拌。利用水进行淬灭,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52(3.91g,产率87%)。

步骤3

将化合物52(3.91g,13.46mmol)溶解于DMF(20mL)中,添加DIEA(3.29mL,18.85mmol),于冰浴冷却下添加氯甲酸烯丙酯(1.72mL,16.16mmol),于室温下进行搅拌。添加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而使反应淬灭,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水将有机层洗净5次,利用硫酸镁进行干燥。通过硅胶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4/1~3/2)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53(4.47g,产率89%)。

1H-NMR(CDCl3,400MHz)δ:5.88(m,1H),5.30(d,1H,J=16Hz),5.27(m,1H),4.62(s,2H),4.23(m,3H),3.97(br,4H),1.41(s,3H),1.40(s,3H),1.01(t,2H,J=8Hz),0.03(s,9H)

步骤4

将化合物53(1.73g,4.62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20mL)中,添加氟化四丁基铵(1mol/L,9.2mL,9.2mmol),于室温下反应1小时。利用水进行淬灭,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水、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利用无水硫酸钠将有机层干燥。进行浓缩而以粗产物的形式获得化合物54(1.17g)。

δ:6.00-5.90(m,1H),5.32(d,1H,J=16Hz),5.25(d,1H,J=8Hz),4.62(d,2H,J=4Hz),4.23(m,1H),4.13(br,2H),3.84(br,4H),1.51(s,3H),1.41(s,3H).

步骤5

将化合物54(1.17g,5.08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10mL)中,添加2N盐酸水溶液(5.08mL,10.16mmol),于室温下搅拌后,进行浓缩。溶解于甲醇中后,吸附于硅胶,利用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1/1)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55(1.02g)。

[化学式79]

将化合物II-A(3g,2.75mmol)溶解于DMF(15mL)中,添加化合物55(524mg,2.75mmol)、DIEA(1.92mL,11.02mmol),于室温下进行搅拌。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将所获得的残渣进行粗纯化。将所获得的粉末(化合物56:887mg)溶解于DMF(5mL)中,添加吗啉(0.6mL,6.93mmol)及Pd(PPh3)4(40mg,0.035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进行搅拌。添加二异丙醚(900mL),滤取所析出的固体。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70/30/3~10/90/9)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组分进行浓缩,由此以橙色的粉末的形式以6%产率获得化合物I-272(213mg,0.176mmol,黄色粉末)。

LC/MS:m/z 1027.4[M+H]+

元素分析:C50H82N4O18(C3H7NO)0.5(H2O)2.4

计算值:C 55.88(0.02%);H 8.22(-0.05%);N 5.69(-0.02%)(%)

实测值:C 55.90;H 8.17;N 5.67(%)

实施例31化合物I-273的合成

[化学式80]

将叔丁氧基羰基氧基氨基甲酸叔丁酯(1.91g,8.19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2-溴乙酰胺(1.243g,9.01mmol)、碳酸钾(1.471g,10.64mmol),于室温下进行搅拌。利用水进行淬灭,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获得化合物57(898mg,产率38%)。将其溶解于二氯甲烷(20mL)中,添加盐酸-二噁烷(4mol/L,6.19mL,24.75mmol),于室温下搅拌后进行浓缩,获得化合物58(391mg)。直接用于下一反应。

[化学式81]

将2-羟基氨基乙酸酰胺(化合物58:0.391g,3.08mmol)溶解于DMF(15mL)中,添加DIEA(1.924mL,11.02mmol),于室温下进行搅拌后,添加化合物II-A(3g,2.75mmol),于室温下搅拌20分钟。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将所获得的残渣粗纯化。将所获得的固体(2.23g,1.891mmol)溶解于DMF(4mL)中,添加吗啉(1.65mL,18.91mmol)、Pd(PPh3)4(109mg,0.095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进行搅拌。添加二异丙醚,滤取所析出的固体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70/30/3~10/90/9)进行纯化,以黄色的粉末的形式获得化合物I-273(341mg,16%产率)。

LC/MS:m/z 1011.4[M+H]+

元素分析:C49H78N4O18(C3H7NO)1.3(H2O)1.9

计算值:C 55.71(0.02%);H 8.03(-0.05%);N 6.51(-0.02%)(%)

实测值:C 55.73;H7.98;N 6.49(%)

实施例32化合物I-281的合成

[化学式82]

步骤1

将1-(羟基甲基)环丙烷羧酸乙酯(500mg,3.47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20mL)中,添加叔丁氧基羰基氧基氨基甲酸叔丁酯(0.971g,4.16mmol),于冰浴冷却下添加三苯基膦(1.364g,5.20mmol)、DIAD(2.74mmol)并进行搅拌。添加硅胶进行浓缩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获得化合物59(1.29g,99%产率)。

步骤2

将化合物59(1.29g,3.61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10mL)中,添加2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1.8mL,3.61mmol),进行加热回流。进而,追加2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1.8mL,3.61mmol),进行加热回流,恢复至室温,结果可知不仅进行水解,也进行脱碳酸酯。添加乙醇,使的浓缩干固,获得化合物60(914mg)。不进行纯化而供于下一步骤。

步骤3

将化合物60(914mg,3.61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20mL)中,添加盐酸-二噁烷(4mol/L,7.2mL),于室温下搅拌后,进行浓缩。获得化合物61(615mg)。

LC-MS:132[M+1]

[化学式83]

将化合物II-A(2g,1.84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化合物61(615mg,3.67mmol)、DIEA(1.6mL,9.18mmol),于室温下进行搅拌。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将所获得的残渣粗纯化。将所获得的固体(753mg)溶解于DMF(5mL)中,添加吗啉(0.54mL,6.17mmol)及Pd(PPh3)4(36mg,0.031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进行搅拌。添加二异丙醚,滤取所析出的固体。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70/30/3~10/90/9)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组分进行浓缩,由此以橙色的粉末的形式获得化合物I-281(199mg,产率28%)。

LC/MS:m/z 1052.4[M+H]+

元素分析:C52H81N3O19(C3H7NO)1.3(H2O)1.7

计算值:C 57.00;H 8.00;N 5.11(%)

实测值:C 57.01;H 8.01;N 5.17(%)

实施例33化合物I-292的合成

[化学式84]

步骤1

将N-苄基-1-甲氧基-N-((三甲基硅烷基)甲基)甲烷胺(10g,42.1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150mL)中,于冰浴冷却下添加乙炔二羧酸二甲酯(7.18g,50.5mmol)并进行搅拌。添加三氟乙酸(16.2mL,211mmol)进行搅拌后,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使反应淬灭。利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后,利用无水硫酸钠进行干燥。利用硅胶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9/1~1/1)进行纯化,以黄色油的形式获得化合物62(5.87g,产率51%)。

1H-NMR(CDCl3,400MHz)δ:7.33-7.27(m,5H),3.94(s,2H),3.82(s,4H),3.77(s,6H).

步骤2

将化合物62(5.36g,19.5mmol)溶解于甲苯(76mL)中,于冰浴冷却下添加氯甲酸1-氯乙酯(2.94mL,27.3mmol)后,进行加热回流。以TLC确认原料消失后,将蒸发而获得的凝胶状固体溶解于甲醇(76mL)中,进行加热回流,由此将苄基去除。恢复至室温,添加Boc2O(9.04mL,38.9mmol)、DIEA(6.8mL,38.9mmol)进行搅拌。蒸发而将甲醇蒸馏去除,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0.2mol/L盐酸水、饱和食盐水进行洗净,利用无水硫酸钠进行干燥。利用硅胶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7/3)进行纯化,以无色油的形式获得化合物63(4.17g,产率75%)。

1H-NMR(CDCl3,400MHz)δ:4.44(d,4H,J=12Hz),3.82(s,6H),1.48(s,9H).

步骤3

将化合物63(917mg,3.21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10mL)中,添加2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4.82m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利用2mol/L盐酸水溶液(4.82mL)进行中和,浓缩后,溶解于二氯甲烷(15mL)中。添加盐酸-二噁烷(4mol/L,3.2mL),于室温下搅拌后,进行浓缩而获得化合物64(600mg)。不纯化而供于下一反应。

[化学式85]

将化合物64(355mg,1.83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DIEA(0.321mL,1.83mmol)、化合物II-A(2g,1.84mmol),于室温下搅拌数小时。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将所获得的残渣粗纯化。将所获得的固体(1.47g)溶解于DMF(5mL)中,添加吗啉(1.03mL,11.8mmol)及Pd(PPh3)4(68mg,0.059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进行搅拌。添加二异丙醚,滤取所析出的固体。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70/30/3~10/90/9)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组分进行浓缩,由此以橙色的粉末的形式以0.9%产率获得化合物I-292(13mg,黄色粉末)。

LC/MS:m/z 1078.5[M+H]+

元素分析:C53H79N3O20(C3H7NO)0.3(H2O)4.4

计算值:C 54.89;H 7.68;N3.97(%)

实测值:C 54.90;H 7.49;N 3.97(%)

实施例34化合物I-309的合成

[化学式86]

步骤1

将2-溴乙酸叔丁酯(2.2mL,15.1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DIEA(2.64mL,15.1mmol)、肼羧酸叔丁酯(1g,7.57mmol),于室温下进行搅拌。添加水后,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水、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利用无水硫酸钠进行干燥。利用硅胶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1/1)进行纯化,以白色固体的形式获得化合物65(1.8g,产率66%)。

步骤2

将化合物1(1.8g,4.99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20mL)中,添加盐酸-二噁烷(4mol/L,5mL),于室温下搅拌后,进行浓缩而以橡胶状固体的形式获得化合物66(1.01g)。不纯化而供于下一反应。

[化学式87]

将化合物II-A(2g,1.84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DIEA(0.321mL,1.84mmol)、化合物66(0.339g,1.836mmol),于室温下搅拌40分钟。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将所获得的残渣粗纯化。将所获得的固体(1.51g)溶解于DMF(6mL)中,添加吗啉(1.06mL,12.2mmol)及Pd(PPh3)4(71mg,0.061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搅拌2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滤取所析出的固体。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70/30/3~10/90/9)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组分进行浓缩,由此以橙色的粉末的形式获得化合物I-309(174mg,产率7%)。

LC/MS:m/z 1069.4[M+H]+

元素分析:C51H80N4O20(C3H7NO)1.1(H2O)0.4(MeOH)1.7

计算值:C 55.53(-0.01%);H 7.93(0.01%);N 5.90(0.02%)(%)

实测值:C 55.52;H 7.94;N 5.92(%)

实施例35化合物I-278的合成

[化学式88]

步骤1

将化合物II-A(2g,1.84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DIEA(1.6mL,9.18mmol)、胺氧基乙酸甲酯(347mg,3.31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20分钟。添加水(1mL),进而搅拌1小时30分钟后,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85/15/1.5)进行纯化,获得黄色粉末(化合物67:300mg,产率13%)。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11.4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

步骤2

将化合物67(300mg,0.251mmol)溶解于DMF(5mL)中,添加吗啉(0.22mL,2.51mmol)、Pd(PPh3)4(14.5mg,0.013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搅拌45分钟。添加二异丙醚,滤取所析出的固体。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50/50/3~10/90/9)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组分进行浓缩,由此获得橙色的粉末(141mg,0.137mmol),将其溶解于四氢呋喃(12mL)、甲醇(6mL)中,添加2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0.21mL,0.412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利用2mol/L盐酸进行中和,利用水进行稀释,将有机溶剂浓缩后,进行冷冻干燥,获得化合物I-278(190mg,产率55%)。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7.7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

LC/MS:1012.3[M+H]+

元素分析:C49H77N3O19(H2O)6.1(NaCl)5

计算值:C 41.61;H 6.36;N 2.97(%)

实测值:C 41.64;H 6.65;N 3.34(%)

实施例36化合物I-223的合成

[化学式89]

将2,2-二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烷-4-羧酸(R)-甲酯(1g,6.24mmol)溶解于甲醇(10mL)中,添加肼一水合物(0.303mL,6.24mmol),于室温下搅拌4小时,添加Boc2O(1.45mL,6.24mmol)并进行搅拌。浓缩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2-(2,2-二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烷-4-羰基)肼羧酸(R)-叔丁酯(化合物68:490mg,产率30%)。

H-NMR(CDCl3,400MHz)δ:8.13(s,1H),6.44(br,1H),4.59(m,1H).4.30(m,1H),4.18(m,1H),1.58(s,3H),1.48(s,9H),1.40(s,3H)

将化合物68溶解于二氯甲烷(10mL)中,添加盐酸-二噁烷(4mol/L,1.883mL,7.53mmol),于室温下进行搅拌。进行浓缩而获得化合物69。不纯化而供于下一反应。

[化学式90]

将化合物II-A(1.961g,1.8mmol)溶解于DMF中,添加DIEA(1.57mL,9.00mmol)、化合物69(282mg,1.8mmol),于室温下进行搅拌。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85/15/1.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70(750mg,产率34%)。将化合物70(750mg,0.62mmol)溶解于DMF(4mL)中,添加吗啉(0.54mL,6.2mmol)、Pd(PPh3)4(35.8mg,0.031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搅拌1小时。添加二异丙醚,通过硅滤取所析出的固体。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50/50/3~10/90/9)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223(104mg,产率14%)。

LC/MS:1041.4[M+H]+,1063.5[M+Na]+

元素分析:C50H80N4O19(H2O)4.5

计算值:C 53.51;H 7.99;N 4.99(%)

实测值:C 53.53;H 7.73;N 4.86(%)

实施例37化合物I-298的合成

[化学式91]

步骤1

将实施例33中所合成的1H-吡咯-1,3,4(2H,5H)-三羧酸1-叔丁基3,4-二甲基酯(化合物63:1g,3.51mmol)溶解于二噁烷(10mL)中,添加水(10mL)、锇(IV)酸钾二水合物(65mg,0.175mmol),于冰浴冷却下进行搅拌。添加N-甲基吗啉氧化物(616mg,5.26mmol)于室温下进行搅拌。添加10%亚硫酸氢钠水溶液而进行淬灭,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利用无水硫酸钠进行干燥,利用硅胶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1/1)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71(843mg,产率75%)。

1H-NMR(CDCl3,400MHz)δ:3.97(d,1H,J=8Hz),3.90(d,1H,J=8Hz),3.79(s,6H).3.72(d,2H,J=8Hz),3.62(d,2H,J=12Hz),1.49(s,9H)

步骤2

将化合物71(743mg,2.327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10mL)、水(5mL)中,添加2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3.49mL,6.98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利用2mol/L盐酸水溶液进行中和,向浓缩所获得的残渣添加二氯甲烷(20mL),添加盐酸-二噁烷(4mol/L,2.3mL),于室温下搅拌后,进行浓缩,以橡胶状固体的形式获得化合物72(530mg)。不纯化而供于下一反应。

[化学式92]

将化合物72(530mg,2.33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DIEA(1.28mL,7.34mmol)、化合物II-A(2g,1.84mmol),于室温下进行搅拌。添加二异丙醚而进行粉末化。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85/15/1.5)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粉末73(706mg,0.551mmol)溶解于DMF(3mL)中,添加吗啉(0.48mL,5.51mmol)及Pd(PPh3)4(32mg,0.028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进行搅拌。添加二异丙醚,滤取所析出的固体。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50/50/3~10/90/9)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298(43mg,产率7%)。

LC/MS:1112.4[M+H]+

元素分析:C53H81N3O22(C3H7NO)0.2(H2O)4.2

计算值:C 53.54;H 7.61;N 3.73(%)

实测值:C 53.55;H 7.54;N 3.80(%)

实施例38化合物I-252的合成

[化学式93]

将化合物II-A(2g,1.836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DIEA(1.6mL,9.18mmol),添加3-氨基氧杂环丁烷-3-羧酸(215mg,1.836mmol),于40℃搅拌一整夜。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将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所得的粉末(695mg,产率31%)溶解于DMF(5mL)中。添加吗啉(0.50mL,5.76mmol)及Pd(PPh3)4(33mg,0.029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搅拌15分钟。添加二异丙醚,滤取所析出的固体。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70/30/3~10/90/9)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252(58.4mg,产率8%)。

LC/MS:1038.4[M+H]+

元素分析:C51H79N3O19(C3H7NO)0.7(H2O)2.0(MeOH)1.8

计算值:C 55.74;H 8.10;N 4.38(%)

实测值:C 55.72;H 8.04;N 4.36(%)

实施例39化合物I-307的合成

[化学式94]

将化合物II-A(2g,1.836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DIEA(1.283mL,7.34mmol),添加(2S,4S)-4-羟基吡咯烷-2-羧酸(241mg,1.836mmol),于40℃搅拌一整夜。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粉末(1g,0.819mmol,产率45%)溶解于DMF(5mL)中。添加吗啉(0.71mL,8.19mmol)及Pd(PPh3)4(47mg,0.041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搅拌15分钟。添加二异丙醚,滤取所析出的固体。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70/30/3~10/90/9)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07(124mg,产率13%)。

LC/MS:1052.5[M+H]+,1074.5[M+Na]+

元素分析:C52H81N3O19(C3H7NO)0.8(H2O)1.8(MeOH)0.2

计算值:C 57.05;H 7.98;N 4.63(%)

实测值:C 57.06;H 7.97;N 4.60(%)

实施例40化合物I-329的合成

[化学式95]

步骤1

将化合物I-A(10.3g,9.43mmol)溶解于DMF(50mL)中,添加DIEA(2.47mmol)与叠氮磷酸二苯酯(3.04mL,14.1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30分钟,于50℃搅拌90分钟。添加氨(7mol/L,甲醇溶液,4mL),于室温下搅拌35分钟。添加二异丙醚(600mL)并进行粉末化,利用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10/1/0.1)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74(3.14g,产率30%)。

步骤2

将化合物74(3.14g)溶解于DMF(15mL)中,添加吗啉(1.73mL,19.8mmol)及Pd(PPh3)4(328mg,0.284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搅拌9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滤取所析出的固体。通过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70/30/3~50/50/9)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6(615mg,产率23%)。

LC-MS:938.9[M+H]+

步骤3

将化合物I-36(614mg,0.656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DIEA(0.572mL,3.28mmol)、1H-吡唑-1-羧基脒盐酸盐(480mg,3.28mmol),于室温下搅拌22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70/30/3~30/70/7)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29(262mg,产率41%)。

LC-MS:980.5[M+H]+

元素分析;(C48H77N5O16)(C3H7NO)0.5(H2O)4.4

计算值:C 54.25;H 8.21;N 7.03(%)

实测值:C 54.26;H 7.97;N 7.32(%)

实施例41化合物I-330的合成

[化学式96]

将化合物I-60(200mg,0.201mmol)溶解于DMF(1mL)中,添加DIEA(0.245mL,1.41mmol)、1H-吡唑-1-羧基脒盐酸盐(206mg,1.41mmol),于室温下搅拌24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通过逆相层析法(HP20ss,0.05%甲酸水溶液/乙腈=90/10~70/30)进行纯化,对所获得的组分进行浓缩、冷冻干燥,由此获得化合物I-330(119mg,产率58%)。

LC-MS:1038.5[M+H]+

元素分析:(C49H78N7O17)(HCO2H)0.5(C12H11O4P)0.3(H2O)7(HCl)0.1

计算值:C 50.42;H 7.68;N 7.75(%)

实测值:C 50.58;H 7.51;N 7.55(%)

实施例42化合物I-365的合成

[化学式97]

步骤1

将化合物II-A(15.7g,14.41mmol)溶解于DMF(75mL)中,将DIEA(7.55mL,43.2mmol)、(S)-3-氨基丙烷-1,2-二醇(1.97g,21.62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30分钟。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所获得的粉末(1.07g,产率6%)。将其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吗啉(0.553mL,6.35mmol)及Pd(PPh3)4(52.4mg,0.045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搅拌2小时3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滤取所析出的固体。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82(882mg,产率6%)。

LC-MS:1012.4[M+H]+,1034.4[M+Na]+

步骤2

将化合物I-82(365mg,0.361mg)溶解于DMF(3.6mL)中,添加DIEA(0.157mL,0.902mmol)、溴化氰(76mg,0.721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40分钟。其次,添加DIEA(0.189mL,1.082mmol)、羟基胺盐酸盐(75mg,1.08mmol),搅拌1小时40分钟。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90/10/3~50/50/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65(93mg,产率24%)。

LC-MS;1071[M+H]+

元素分析:(C51H83N5O19)(C3H7NO)1.2(H2O)4

计算值:C 53.32;H 8.15;N 7.06(%)

实测值:C 53.59;H 7.94;N 7.40(%)

实施例43化合物I-368的合成

[化学式98]

将化合物I-82(200mg,0.198mmol)溶解于DMF(1mL)中,添加d-半乳糖(71mg,0.395mmol)、乙酸(0.113mL,1.976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30分钟,进而于40℃搅拌3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70/30/3)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68(11mg,产率5%)。

LC-MS:1174[M+H]+

实施例44化合物I-361的合成

[化学式99]

将化合物I-82(100mg,0.099mmol)溶解于DMF(1mL)中,添加N'-氰基-N-甲基脲硫代基(Z)-甲酯(15.32mg,0.119mmol)、DIEA(0.052mL,0.296mmol)、三氟甲磺酸银(30.gmg,0.119mmol),于0℃搅拌2小时。追加N'-氰基-N-甲基脲硫代基(Z)-甲酯(15.32mg,0.119mmol)、三氟甲磺酸银(30mg,0.119mmol)、DIEA(0.052mL,0.296mmol),于0℃搅拌1小时30分钟,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95/5/0.5~50/50/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61(27mg,产率25%)。

LC-MS:1093.5[M+H]+,1115.5[M+Na]+

元素分析:C53H84N6O18(H2O)6.5(C6H14O)0.5

计算值:C 53.32;H 8.31;N 6.66(%)

实测值:C 53.45;H 7.86;N 6.36(%)

实施例45化合物I-362的合成

[化学式100]

将化合物I-82(98mg,0.097mmol)溶解于DMF(1mL)中,添加EDC HCl(27.8mg,0.145mmol)、DMAP(1.183mg,0.009mmol),于室温下搅拌4小时。添加DMAP(5.3mg,0.044mmol),于室温下搅拌19小时。添加DIEA(0.034mL,0.194mmol),添加EDC HCl(37.1mg,0.194mmol)、DIEA(0.034mL,0.194mmol),于室温下搅拌23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50/50/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62(45mg,产率39%)。

LC-MS:1167.6[M+H]+

元素分析:C58H98N6O18(H2O)6

计算值:C 54.62;H 8.69;N 6.59(%)

实测值:C 54.79;H 8.16;N 6.31(%)

实施例46化合物I-380的合成

[化学式101]

将化合物I-223(121mg,0.116mmol)溶解于DMF(3mL)中,添加DIEA(0.20mL,1.162mmol)、溴化氰(42mg,0.397mmol),于室温下搅拌50分钟。其次,添加羟基胺盐酸盐(41mg,0.58mmol),搅拌1小时。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90/10/3~50/50/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80(80mg,产率54%)。

LC-MS:1099.5[M+H]+,1121.6[M+Na]+

元素分析:C51H82N6O20(C3H7NO)0.8(H2O)3.9

计算值:C 52.23;H 7.83;N 7.76(%)

实测值:C 52.17;H 7.55;N 7.76(%)

实施例47化合物I-367的合成

[化学式102]

将化合物I-223(108mg,0.104mmol)溶解于DMF(2mL)中,添加DIEA(0.127mL,0.726mmol),添加1H-吡唑-1-羧基脒盐酸盐(106mg,0.726mmol),于室温下搅拌24小时。进而,追加1H-吡唑-1-羧基脒盐酸盐(106mg,0.726mmol),于室温下搅拌24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70/30/3)进行纯化,对所获得的组分进行浓缩、冷冻干燥,由此获得化合物I-367(74mg,产率59%)。

LC-MS:1083.3[M+H]+

元素分析:C51H82N6O19(C3H7NO)0.7(H2O)3.4(CHCl3)0.4

计算值:C 51.68;H 7.63;N 7.55(%)

实测值:C 51.64;H 7.60;N 7.61(%)

实施例48化合物I-385的合成

[化学式103]

将化合物I-82(1g,0.998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3-N-(芴基甲氧基羰基)-3-氨基丙醛(875mg,2.96mmol),于室温下搅拌5分钟后,添加氰基硼氢化钠(186mg,2.96mmol)、浓盐酸(0.165mL,1.976mmol),于室温下搅拌24小时。进而,添加3-N-(芴基甲氧基羰基)-3-氨基丙醛(292mg,0.988mmol)氰基硼氢化钠(93mg,1.48mmol)、浓盐酸(0.041mL,0.494mmol),搅拌24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70/30/3)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固体(261mg,0.166mmol)溶解于DMF(2.5mL)中,添加哌啶(0.082mL,0831mmol),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5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进行过滤,利用二异丙醚进行洗净,以黄色固体的形式获得化合物I-385(178mg,0.158mmol,产率16%)。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5.1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

LC-MS:1126.6[M+H]+

元素分析:C56H95N5O18(H2O)3.5

计算值:C 56.55;H 8.64;N 5.89(%)

实测值:C 56.76;H 8.31;N 5.75(%)

实施例49化合物I-388的合成

[化学式104]

将化合物I-219(150mg,0.157mmol)溶解于DMF(5mL)中,添加DIEA(0.165mM,0.943mmol)、溴化氰(33mg,0.31mmol),于室温下搅拌55分钟。添加N-甲基羟基胺盐酸盐(26mg,0.31mmol),于室温下搅拌21小时。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70/30/3~30/70/7)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88(23mg,产率27%)。

LC-MS:1026.5[M+H]+,1048.5[M+Na]+

元素分析:C49H79N5O18(C3H7NO)2(H2O)9.5

计算值:C 49.17;H 8.40;N 7.30(%)

实测值:C 49.00;H 7.30;N 7.49(%)

实施例50化合物I-387的合成

[化学式105]

将化合物I-251(110mg,0.107mmol)溶解于DMF(5mL)中,添加DIEA(0.112mL,0.642mmol)、溴化氰(17mg,0.16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15分钟。添加N-甲基羟基胺盐酸盐(26.8mg,0.32mmol),于室温下反应一整夜。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70/30/3~30/70/7)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87(40mg,产率34%)。

LC-MS:1100.5[M+H]+,1122.5[M+Na]+

元素分析:C52H85N5O20(C3H7NO)0.3(H2O)3.5

计算值:C 53.61;H 8.00;N 6.26(%)

实测值:C 53.65;H7.94;N 6.24(%)

实施例51化合物I-331的合成

[化学式106]

将化合物I-59(250mg,0.258mmol)与1H-吡唑-1-羧基脒盐酸盐(265mg,1.81mmol)溶解于DMF(1mL)中,添加DIEA(0.316mL,1.81mmol),于室温下搅拌25小时。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通过逆相层析法(HP20ss,0.05%甲酸水溶液/乙腈=9/1~7/3)进行纯化,对所获得的组分进行浓缩、冷冻干燥,由此获得化合物I-331(154mg,产率51%)。

LC-MS:1011.1[M+H]+

元素分析:(C49H79N5O17)(HCO2H)0.4(H2O)7.3

计算值:C 51.14;H 8.20;N 6.04(%)

实测值:C 51.10;H 7.81;N 6.13(%)

实施例52化合物I-313的合成

[化学式107]

步骤1

将化合物III-b(10g,9.81mmol)溶解于DMA(30mL)中,添加甲基胺(30%乙醇溶液,2g,19.6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利用二异丙醚/甲醇进行粉末化,滤取粗纯化物(8.8g)。不纯化而溶解于DMF(4mL)、四氢呋喃(16mL)、水(2mL)中,添加PPTS(8.42g,33.5mmol),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进而,添加水(2mL)、PPTS(2.1mmol,8.38mmol),搅拌1小时后,添加三乙基胺(11.6mL,84mmol),使反应淬灭。进行浓缩并利用二异丙醚使其出油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70/30/3)进行纯化。以44%的产率获得目标物(3.85g,3.71mmol)。将其溶解于DMF(20mL)中,添加吗啉(3.2mL,37.2mmol)后,进行脱气、氮气置换,添加Pd(PPh3)4(429mg,0.37mmol),于室温下搅拌10分钟。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65/35/3.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75(1.1g,产率31%)。

LC-MS:952.5[M+H]+,974.6[M+Na]+

元素分析:C48H77N3O16(C3H7NO)(H2O)2.4

计算值:C 57.33;H 8.38;N5.24(%)

实测值:C 57.35;H 8.37;N5.27(%)

步骤2

将化合物75(230mg,0.242mmol)、4-甲酰基-1-甲基哌啶盐酸盐(119mg,0.725mmol)溶解于DMF(2.4mL)中,添加甲醇(0.7mL)、乙酸(0.4mL),添加NaBH3CN(76mg,1.21mmol),搅拌一整夜。添加Amberlite IRA-743(630mg),使反应淬灭,对反应液进行过滤后,添加二异丙醚并进行粉末化。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13(143mg,产率55%)。

LC-MS:1064.2[M+H]+

元素分析:C55H90N4O16(H2O)6.2

计算值:C 56.22;H 8.78;N 4.77(%)

实测值:C 56.03;H 8.48;N 5.02(%)

实施例53化合物I-12的合成

[化学式108]

步骤1化合物76的合成

将化合物III-b(1g,0.981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2-(4-吡啶基)甲基胺(0.299mL,2.94mmol),于室温下搅拌3.5小时。追加2-(4-吡啶基)甲基胺(0.299mL,2.94mmol),于室温下搅拌23.5小时。进而追加2-(4-吡啶基)甲基胺(0.299mL,2.94mmol),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利用二异丙醚/乙腈将反应溶液粉末化,并进行过滤,由此获得固体(1.09g),将所获得的固体溶解于四氢呋喃(4mL)、及水(1mL)中。添加PPTS(740mg,2.94mmol),于室温下搅拌5小时后,于4℃静置一夜,进而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向反应液中添加三乙基胺(0.408mL,2.94mmol)而使反应淬灭后,进行浓缩,利用二异丙醚/乙腈使其出油。将所获得的油倾析后,溶解于氯仿/甲醇中,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后,溶解于DMF中。利用二异丙醚/乙腈将所获得的溶液粉末化,过滤所获得的固体,利用二异丙醚进行洗净,由此以粗产物的形式获得化合物76(0.84g)。

步骤2化合物I-12的合成

将化合物2的粗产物(0.84g)溶解于DMF(8mL)中,添加吗啉(0.131mL,1.509mmol)及Pd(PPh3)4(61mg,0.053mmol)后,进行脱气、氮气置换,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利用二异丙醚/乙腈将反应液粉末化后,利用逆相层析法(HP20ss,乙腈/0.5mmol/L盐酸水溶液)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12(52.9mg,产率6.8%)。

元素分析:C53H80N4O16(HCl)0.17(H2O)3.4(H2SO4)0.27

计算值:C 56.68;H 7.85;N 4.99;Cl 0.54;S 0.77(%)

实测值:C 56.73;H7.51;N 4.85;Cl 0.54;S 0.78(%)

MS(ESI)m/z:1029.6(M+H+),1051.6(M+Na+)

实施例54化合物I-13的合成

[化学式109]

步骤1化合物77的合成

将化合物III-b(1g,0.981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苄基胺(0.322mL,2.94mmol),于室温下搅拌27小时。追加苄基胺(0.215mL,1.96mmol),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利用二异丙醚/乙腈将反应溶液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获得粗产物(203mg)。将所获得的粗产物(200mg)溶解于四氢呋喃(3mL)、及水(0.75mL)中,添加PPTS(66.9mg,0.266mmol),于室温下搅拌2.5小时后,于4℃静置一夜。其后,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向反应液中添加三乙基胺(0.039mL,0.284mmol)而使反应淬灭后,于4℃静置一夜。其后,利用二异丙醚/乙腈进行粉末化,过滤所获得的固体,利用二异丙醚进行洗净,由此获得化合物77的粗产物(0.195mg)。

步骤2

将化合物77的粗产物(193mg)溶解于N-甲基吡咯烷酮(10mL)中,进行脱气、氮气置换,添加吗啉(0.030mL,0.347mmol)及Pd(PPh3)4(14mg,0.012mmol),于室温下搅拌1.5小时。利用二异丙醚/乙腈将反应液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CHCl3/MeOH/H2O)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13(87.8mg,产率49.2%)。

元素分析:C54H81N3O16(H2O)2.6(CHCl3)0.47(H2SO4)0.42

计算值:C 55.77;H 7.32;N 3.51;Cl 4.27;S 1.08(%)

实测值:C 55.80;H7.52;N 3.58;Cl 4.26;S 1.15(%)

MS(ESI)m/z:1028.6(M+H+),1050.6(M+Na+)

实施例55化合物I-390的合成

[化学式110]

步骤1化合物78的合成

将两性霉素B(5g,5.41mmol)溶解于DMF(100mL)中,添加吡啶(1.31mL,16.23mmol)、9-芴基甲基琥珀酰亚胺基碳酸酯(3.65g,10.82mmol),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其后,追加吡啶(0.873mL,10.82mmol)及9-芴基甲基琥珀酰亚胺基碳酸酯(1.83g,5.41mmol),进而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利用二异丙醚将反应液粉末化,对所获得的固体进行过滤,由此获得化合物78的粗产物(6.42g)。

步骤2化合物I-390的合成

将化合物78(500mg)溶解于DMF(5mL)中,添加PyBOP(681mg,1.309mmol)及乙基二异丙基胺(0.229mL,1.309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其后,添加(Z)-4-二甲基氨基苯甲酰胺肟(313mg,1.745mmol),进而于室温下搅拌5小时。利用二异丙醚/乙腈将反应液粉末化,对所获得的固体进行过滤,利用二异丙醚进行洗净,由此获得化合物78的粗产物(545.6mg)。将所获得的化合物79的粗纯化物(545.6mg)溶解于DMF(6mL)中,添加分子筛后,添加1mol/L氟化四丁基铵四氢呋喃溶液(0.625mL,0.625mmol),于45℃搅拌8小时。对反应液进行过滤,将不溶物去除后,进行浓缩。利用二异丙醚/乙腈(6/1)将所获得的溶液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CHCl3/MeOH/H2O)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90(94.2mg,产率27.2%)。

元素分析:C56H82N4O16(H2O)3.2

计算值:C 59.79;H7.92;N 4.98(%)

实测值:C 59.75;H7.73;N 4.90(%)

MS(ESI)m/z:1067.5(M+H+)

实施例56化合物I-391的合成

[化学式111]

将以实施例55的步骤1作为参照而合成的化合物78(500mg)溶解于DMF(5mL)中,添加PyBOP(681mg,1.309mmol)、乙基二异丙基胺(0.229mL,1.309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其后,添加(Z)-苯甲酰胺肟(178mg,1.309mmol),进而于室温下搅拌5小时。利用二异丙醚/乙腈将反应液粉末化,对所获得的固体进行过滤,利用二异丙醚进行洗净,由此获得化合物80的粗产物(485.9mg)。将化合物80的粗纯化物(485.9mg)溶解于DMF(7mL)中,添加分子筛后,添加1mol/L氟化四丁基铵四氢呋喃溶液(0.460mL,0.460mmol),于40℃搅拌8小时。其后,追加1mol/L氟化四丁基铵四氢呋喃溶液(0.115mL,0.115mmol),进而于40℃搅拌8小时。对反应液进行过滤,将不溶物去除后,进行浓缩。利用二异丙醚/乙腈(6/1)将所获得的溶液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CHCl3/MeOH/H2O)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91(85.6mg,产率19.3%)。

元素分析:C54H77N3O16(H2O)2.3(CHCl3)0.4

计算值:C58.68;H7.42;N3.77(%)

实测值:C 58.67;H7.42;N3.85(%)

MS(ESI)m/z:1024.5(M+H+)

实施例57化合物I-392的合成

[化学式112]

将以实施例55作为参照而合成的化合物78的粗产物(1g)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PyBOP(1.36g,2.62mmol)、乙基二异丙基胺(0.457mL,2.62mmol),于室温下搅拌4.5小时搅拌。其后,添加(Z)-4-吡啶基酰胺肟(479mg,3.49mmol),于室温下搅拌3天。其后,追加PyBOP(227mg,0.436mmol)、乙基二异丙基胺(0.076mL,0.436mmol),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利用二异丙醚/乙腈将反应液粉末化,对所获得的固体进行过滤,利用二异丙醚进行洗净,由此获得化合物81的粗产物(966.4mg)。将化合物81的粗纯化物(966mg)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分子筛后,添加1mol/L氟化四丁基铵四氢呋喃溶液(1.145mL,1.145mmol),于45℃搅拌8小时。对反应液进行过滤,将不溶物去除后,进行浓缩。利用二异丙醚/乙腈(6/1)将所获得的溶液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CHCl3/MeOH/H2O)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92(200.6mg,产率23.4%)。

元素分析:C54H77N3O16(H2O)2.3(CHCl3)0.4

计算值:C56.32;H7.51;N4.93;Cl2.81(%)

实测值:C 56.28;H7.51;N5.07;Cl2.75(%)

MS(ESI)m/z:1025.5(M+H+)

实施例58化合物I-393的合成

[化学式113]

步骤1化合物82的合成

将化合物I-A(1g,0.916mmol)溶解于DMF(10mL)中,添加DIEA(1.12mL,6.41mmol)、烯丙基溴(0.396mL,4.58mmol),于室温下搅拌6小时后,进而添加DIEA(0.32mL,1.83mmol)、烯丙基溴(0.079mL,0.916mmo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将反应液添加至二异丙醚/乙腈(6/1,200mL)并进行搅拌,滤取所析出的固体。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6/4/0.4)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82(277mg,产率27%)。

LC-MS:1133.8[M+H]+,1114.9[M+H-H2O]+

步骤2化合物83的合成

将化合物82(277mg,0.245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8mL)中,添加戴斯-马丁过碘烷(Dess-Martin Periodinane)(戴斯-马丁试剂:114mg,0.269mmol),于0℃搅拌1.5小时。进而,添加戴斯-马丁过碘烷(戴斯-马丁试剂:21mg,0.049mmol),于0℃搅拌2小时。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稀释反应液,利用二氯甲烷(20mL)萃取3次。利用水、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后,利用无水硫酸钠将有机层干燥。过滤、浓缩后,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83(91mg,产率33%)。

LC-MS:1112.8[M+H-H2O]+

步骤3I-393的合成

向化合物83(90mg,0.080mmol)中添加四氢呋喃(1mL)、水(0.1mL),添加双甲酮(56mg,0.398mmol)、四三苯基膦钯(9.2mg,0.008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搅拌1小时。对反应液进行过滤,利用四氢呋喃洗净后,将聚集的滤液减压浓缩。通过逆相层析法(HP20ss,乙腈/水=95/5)进行纯化,获得35位酮化合物I-393(12mg,产率17%)。

LC-MS:m/z=922.9[M+H]+

元素分析:(C47H71NO17)(H2O)3.8(CH3CN)0.2

计算值:C 57.00;H7.99;N 1.68(%)

实测值:C57.06;H7.85;N2.00(%)

实施例59化合物I-393的其他合成

[化学式114]

[化学式115]

步骤1

将中间体I-b(16.3g,16.23mmol)溶解于DMF(100mL)中,添加烯丙基溴(4.2mL,48mmol)、DIEA(14mL,81mmol),于室温下搅拌5.5小时。进而,追加烯丙基溴(2.8mL,32.5mmol)、DIEA(5.7mL,32.5mmol),反应一整夜。将反应液于二异丙醚(1.5L)中展开,进行粉末化,获得化合物84(20.84g)。

步骤2

使化合物84(10.48g,10mmol)悬浮于甲醇(100mL)中,添加1-(二甲氧基甲基)-4-甲氧基苯(9.2mL,54mmol)、CSA(1.533g,6.6mmol)。于0℃搅拌1.5小时后,利用三乙基胺(0.97mL,7mmol)使反应液淬灭。浓缩后,利用乙酸乙酯稀释反应液,进行过滤,利用水将所获得的有机层洗净。利用无水硫酸镁将有机层干燥后,进行浓缩。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9/1/0.1)将所获得的残渣纯化,以黄色焦糖状固体的形式获得化合物85(5.14g,39%产率)。

LC-MS:1299.2[M+H]+

步骤3

将化合物85(5.1g,3.93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70mL)中,于冰浴冷却下添加戴斯-马丁过碘烷(1.89g,4.32mmol),搅拌1小时30分钟。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稀释反应液,利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利用无水硫酸钠进行干燥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以橙色的焦糖状固体的形式获得化合物86(2.16g,产率42%)。35位酮的存在是通过13CNMR、HMBC而进行鉴定。

13C NMR(DMSO-d6)δ211.90(35-C).LC-MS:1265.9[M-CH2O+H]+,1296.9{M+H}+

步骤4

将化合物86(0.96g,0.74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15mL)中,添加双甲酮(519mg,3.7mmol)、Pd(PPh3)4(60mg,0.052mmol),于氮气环境下且室温下搅拌90分钟。将反应液浓缩,溶解于DMF(5mL)中,滴加至二异丙醚中。滤取所析出的固体,获得化合物87(887mg)。

LC-MS:1173.1[M+H]+

步骤5

将化合物87(887mg,0.757mmol)溶解于DMF(3mL)中,添加盐酸-甲醇(3.5mol/L,2.6mL,9mmol),于0℃搅拌1小时搅拌。进而,追加盐酸-甲醇(3.5mol/L,0.857mL,3mmol),添加甲基肼(0.128mL,2.24mmol),于0℃搅拌1小时。利用三乙基胺(1.67mL,12.1mmol)使反应淬灭,将反应液滴加至二异丙醚中,由此获得化合物88(1.95g)。

步骤6

将化合物88(709mg,0.75mmol)溶解于DMF(8mL)中,添加水(5mL),进行冰浴冷却。于冰浴冷却下添加浓盐酸(0.667mL,8mmol),于0℃搅拌2小时。向反应液中添加三乙基胺(1.15mL,8.33mmol)进行中和,通过减压浓缩将四氢呋喃蒸馏去除后,将溶液于二异丙醚-甲醇(800mL/30mL)中展开,于室温下搅拌10分钟。对所析出的固体进行过滤后,通过逆相层析法(HP20ss,乙腈:水=20:80~35:65)进行纯化,由此获得化合物I-393(46mg,产率7%)。

LC-MS:922.9[M+H]+

实施例60化合物I-394的合成

[化学式116]

步骤1化合物3的合成

将化合物1(1g,0.992mmol)溶解于NMP(7mL)中,冷却至0℃。添加六氟磷酸(苯并三唑-1-基氧基)三吡咯烷基磷(542mg,1.042mmol)、DIEA(0.26mL,1.49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30分钟。添加硼氢化钠(113mg,2.98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进而,将硼氢化钠(75mg,1.98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添加丙酮与IRA743树脂1g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后,利用硅藻土进行过滤。添加二异丙醚而使其出油,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甲醇/水=95/5/0.5~80/20/2)进行纯化,以(232mg,24%)获得化合物2。将化合物2(232mg,0.233mmol)溶解于NMP(3mL)中,添加吗啉(0.142mL,1.63mmol)、Pd(PPh3)4(27mg,0.023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70/30/3~70/30/5)进行纯化而以(81mg,38%)获得化合物3。

LC-MS:m/z 910.5[M+H]+,932.5[M+Na]+

步骤2化合物I-394的合成

将化合物3(200mg,0.220mmol)溶解于DMF(2mL)中,添加1H-吡唑-1-羧基脒盐酸盐(169mg,1.15mmol)、DIEA(0.269mL,1.54mmol),于室温下搅拌12小时。利用二异丙醚进行粉末化后,利用硅胶层析法(氨基硅胶,氯仿/甲醇/水=70/30/3~50/50/5)进行纯化而获得化合物I-394(110mg,53%)。

LC-MS:m/z 952.8[M+H]+

实施例61化合物I-395的合成

[化学式117]

化合物I-395的合成

将化合物3(100mg,0.11mmol)溶解于DMF(1mL)中后,于室温下添加DIEA(0.096ml,0.55mmol)、溴化氰(11.6mg,0.11mmol)、羟基胺盐酸盐(7.64mg,0.11mmol)。于室温下搅拌5小时后,进而添加羟基胺盐酸盐(1.53mg,0.022mmol)。于室温下搅拌15小时后,添加异丙醚并滤取所析出的固体。通过硅胶管柱层析法(氯仿/甲醇/水=50/45/5)对所获得的固体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I-395(36mg,产率27%)。

LC-MS:m/z 968.5[M+H]+

实施例62化合物I-396的合成

[化学式118]

步骤1化合物I-c的合成

将两性霉素B(10g,9.74mmol)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25mL)、甲醇(25mL)中,添加吡啶(9mL,112mmol)与Fmoc-OSu(9.20g,27.3mmol),于室温下搅拌12小时。将反应液注入至二异丙醚(1000mL)中,剧烈搅拌后,对所析出的粉末进行过滤。利用异丙醚将所获得的固体洗净并进行减压干燥,由此以粗纯化物的形式获得化合物I-c(14.27g)。化合物I-c的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13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相同条件下的原料的两性霉素B的保留时间为8.6分钟。

步骤2化合物I-396的合成

将化合物I-c(2g,1.745mmol)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18mL)中,添加PyBOP(2.72g,5.23mmol)、二异丙基乙基胺(1.52mL,8.72mmol)后,添加实施例27中所合成的化合物49(1.087g,2.62mmol),于室温下搅拌5小时。将反应液注入至二异丙醚(300mL)中,剧烈搅拌后,对所析出的粉末进行过滤。通过硅胶层析法(氯仿:10%含水甲醇=9:1~1:1~3:7)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1(1.95g)。产率72%。化合物1的HPLC分析的保留时间为9.5分钟。(甲醇/含有0.1%PIC-B7的蒸馏水=70/30至100/0的梯度,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85nm)。

步骤3

将化合物1(1.84g,1.192mmol)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10mL)中,添加哌啶(1.18mL,11.92mmol),于冰浴冷却下搅拌1小时。将反应液注入至二异丙醚(300mL)中,剧烈搅拌后,对所析出的粉末进行过滤,以粗产物的形式获得1.98g的褐色的橡胶状固体。通过逆相层析法(HP20ss,乙腈-水)对其进行纯化,聚集所获得的组分实施浓缩、冷冻干燥,由此获得化合物I-396(350mg,23%产率)。

m/z 1321.7[M+H]+.

元素分析:(C62H100N2O28)(H2O)8.9

计算值:C 50.25;H 8.01;N 1.89(%)

实测值:C 50.21;H 7.91;N 2.53(%)

以下,表示侧链胺的合成例。

参考例4:化合物2的合成(化合物I-162的侧链)

[化学式119]

步骤1化合物2的合成

使化合物1(5.0g,12.1mmol)悬浮于二氯甲烷(50mL)中,添加盐酸(4mol/L,二噁烷溶液,6mL)使其溶解,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对析出来的固体进行过滤,使其干燥而获得化合物2。化合物2不纯化而用于化合物I-162的合成。

参考例5:化合物4的合成(化合物I-169的侧链)

[化学式120]

步骤1化合物3的合成

将实施例1步骤1中所获得的化合物2与化合物1(1.0g,2.87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10mL)与三乙基胺(795mL,5.73mmol)中,添加Alloc-OSu(1.0g,2.87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半。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并向残渣中添加水,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与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后,利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通过硅胶管柱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对所获得的残渣进行纯化而获得化合物3(760mg,产率67%)。

1H-NMR(CDCl3)

δ:3.26-3.46(m,3H),3.53-3.70(m,3H),4.20(t,J=6.9Hz,1H),4.40(d,J=6.9Hz,2H),4.58(d,J=6.0Hz,2H),5.05-5.09(m,1H),5.10-5.34(m,3H),5.90(ddt,J=17.0,10.7,5.8Hz,1H),7.31(t,J=7.3Hz,2H),7.40(t,J=7.3Hz,2H),7.58(d,J=7.3Hz,2H),7.76(d,J=7.3Hz,2H).

步骤2化合物4的合成

将化合物3(790mg,1.99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10mL)中,添加哌啶(395mL,3.99mmol)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半。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并溶解于甲醇中后,添加异丙醚而使其出油,将溶液去除。将其反复进行2次。化合物4不再进一步进行纯化而用于化合物I-169的合成。

参考例6:化合物12的合成(化合物I-163的侧链)

[化学式121]

步骤1化合物6的合成

将化合物5(3.27g,14.9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15mL)中,添加二苯基重氮甲烷(3.48g,17.9mmol)并于室温下进行搅拌。将反应液浓缩,通过硅胶管柱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将所获得的残渣纯化而获得化合物6(5.17g,产率90%)。

1H-NMR(CDCl3)

δ:1.44(s,9H),1.56-1.60(m,2H),2.22-2.28(m,1H),3.27-3.30(m,1H),3.62-3.70(m,2H),4.58-4.65(m,1H),5.38(d,J=7.5Hz,1H),6.90(s,1H),7.27-7.36(m,10H).

步骤2化合物7的合成

将化合物6(2.1g,5.45mmol)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5mL)与四氢呋喃(5mL)中,将咪唑(816mg,12mmol)与TBS氯化物(985mg,6.54mmol)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向反应液中添加水,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水、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后,利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通过硅胶管柱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对所获得的残渣进行纯化而获得化合物7(2.4g,产率88%)。

1H-NMR(CDCl3)

δ:0.03(s,3H),0.05(s,3H),0.90(s,9H),1.49(s,9H),1.95-2.19(m,2H),3.55-3.64(m,1H),3.66-3.74(m,1H),4.52-4.60(m,1H),5.84(d,J=7.0Hz,1H),6.95(s,1H),7.32-7.41(m,10H).

步骤3化合物8的合成

将化合物7(2.45g,4.9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20mL)与甲醇(10mL)中并冷却至0℃。滴加硼氢化锂(12mL,2mol/L溶液,23.9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30分钟。向反应液中添加水,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后,利用无水硫酸镁使其干燥,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通过硅胶管柱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将所获得的残渣纯化而获得化合物8(2.4g,产率88%)。

1H-NMR(CDCl3)

δ:0.08(s,6H),0.91(s,9H),1.44(s,9H),1.63-1.76(m,1H),1.79-1.89(m,1H),3.40-3.48(m,1H),3.58-3.69(m,2H),3.70-3.81(m,3H),5.40-5.50(m,1H).

步骤4化合物9的合成

将化合物8(3.71g,11.6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20mL)中,添加邻苯二甲酰亚胺(2.05g,13.9mmol)、三苯基膦(3.65g,13.9mmol)、DMAD(5.16mL,13.9mmol,2.7mol/L溶液)并于室温下进行搅拌。向反应液中添加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利用无水硫酸镁使其干燥,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通过硅胶管柱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将所获得的残渣纯化而获得化合物8(4.68g,产率90%)。

1H-NMR(CDCl3)

δ:0.07(s,3H),0.09(s,3H),0.91(s,9H),1.22(s,9H),1.63-1.71(m,1H),1.80-1.93(m,1H),3.70-3.86(m,4H),4.08-4.17(m,1H),5.12(d,J=8.0Hz,1H),7.66-7.72(m,2H),7.80-7.86(m,2H).

步骤5化合物11的合成

将化合物9(2.23g,4.97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15mL)与甲醇(1mL)中,添加盐酸(4mol/L二噁烷溶液,5mL)并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对析出来的固体进行过滤并使其干燥而获得化合物10。化合物10不纯化而直接用于下一反应。将所获得的化合物10溶解于二氯甲烷(10mL)中,添加Alloc-OSu(1.11g,5.6mmol)与三乙基胺(1.55mL,11.1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30分钟。向反应液中添加水,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利用无水硫酸镁使其干燥,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通过硅胶管柱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将所获得的残渣进行纯化而获得化合物8(1.47g,产率99%)。

1H-NMR(DMSO-d6)

δ:1.50-1.70(m,2H),3.34-3.50(m,2H),3.52-3.66(m,2H),3.86-3.97(m,1H),4.20-4.37(m,2H),4.44(t,J=5.0Hz,1H),5.03(dq,J=10.4,1.5Hz,1H),5.14(dd,J=17.3,1.5Hz,1H),5.71(ddt,J=17.3,10.4,5.5Hz,1H),7.08(d,J=8.9Hz,1H),7.80-7.88(m,4H).

步骤6化合物12的合成

将化合物11(1.47g,4.62mmol)溶解于乙醇(10mL)中,添加肼水合物(337mL,6.93mmol)并于80℃搅拌6小时。对反应液进行过滤,将溶液浓缩而获得化合物12。化合物12不纯化而用于化合物I-163的合成。

参考例7:化合物15的合成(化合物I-168的侧链)

[化学式122]

步骤1化合物14的合成

将化合物9(2.46g,5.48mmol)溶解于乙醇(20mL)中,添加肼水合物(533mL,11mmol)并于80℃搅拌4小时。对反应液进行过滤,将溶液浓缩而获得化合物13。将所获得的化合物13溶解于二氯甲烷(10mL)中,添加Alloc-OSu(1.68g,8.4mmol)与DIEA(0.98mL,5.62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20小时。将反应液浓缩,向所获得的残渣添加水并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利用无水硫酸镁使其干燥,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通过硅胶管柱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对所获得的残渣进行纯化而获得化合物14(1.75g,产率77%)。

1H-NMR(CDCl3)

δ:0.06(s,6H),0.90(s,9H),1.43(s,9H),1.59-1.70(m,1H),1.72-1.85(m,1H),3.20-3.31(m,1H),3.31-3.41(m,1H),3.65-3.83(m,4H),4.55(d,J=5.5Hz,2H),5.19(dd,J=10.4,1.0Hz,1H),5.29(dd,J=17.2,1.0Hz,1H),5.35-5.43(m,1H),5.90(ddt,J=17.2,10.4,5.5Hz,1H).

步骤2化合物15的合成

将化合物14(1.75g,4.35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10mL)与甲醇(1mL)中,添加盐酸(4mol/L二噁烷溶液,2.2m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将反应液浓缩而获得化合物15。化合物15不纯化而用于化合物I-168的合成。

参考例8:化合物18的合成(化合物I-225的侧链)

[化学式123]

步骤1化合物17的合成

将Boc肼(2.1g,15.9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20mL)中并冷却至0℃后,添加吡啶(4.1mL,50.8mmol)与对硝基苯基氯甲酸酯(3.52g,17.5mmol)并于0℃搅拌1小时半。其后,添加化合物16(1.88g,20.7mmol)与DIEA(3.61mL,20.7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通过硅胶管柱层析法(氯仿-甲醇)将所获得的残渣纯化而获得化合物17(2.9g,产率73%)。

1H-NMR(DMSO-d6)

δ:1.38(s,9H),2.90-2.98(m,1H),3.10-3.51(m,4H),4.54(t,J=5.7Hz,1H),4.77(d,J=4.5Hz,1H),6.14-6.19(m,1H),7.72(s,1H),8.51(s,1H).

步骤2化合物18的合成

使化合物17(2.9g,11.6mmol)悬浮于二氯甲烷(30mL)中,添加盐酸(4mol/L,二噁烷溶液,6m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将反应液浓缩而获得化合物18。化合物18不纯化而用于化合物I-225的合成。

参考例9:化合物21的合成(化合物I-233的侧链)

[化学式124]

步骤1化合物21的合成

将化合物19(1g,5.2mmol)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5mL)中,添加Boc肼(688mg,5.2mmol)、DIEA(1.8mL,10.4mmol)、HATU(1.98g,5.2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7小时。添加二异丙醚(50mL)而使其出油,将溶剂去除,获得化合物20。使所获得的化合物20悬浮于二氯甲烷(15mL)中,添加盐酸(4mol/L,二噁烷溶液,6mL),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对反应液进行过滤,使其干燥而获得化合物21。化合物18不纯化而用于化合物I-233的合成。

参考例10:化合物24的合成(化合物I-240的侧链)

[化学式125]

步骤1化合物24的合成

将化合物22(2.75g,17.2mmol)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10mL)中,添加Boc-肼(2.27g,17.2mmol)、DIEA(6.0mL,34.3mmol)、HATU(6.53g,17.2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向反应液中添加饱和氯化铵水溶液,利用氯仿进行萃取。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后,利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而获得化合物23。使所获得的残渣悬浮于二氯甲烷(15mL)中,添加盐酸(4mol/L,二噁烷溶液,14mL),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半。对反应液进行过滤,使其干燥而获得化合物24。所获得的化合物24不纯化而用于化合物I-240的合成。

参考例11:化合物27的合成(化合物I-247的侧链)

[化学式126]

步骤1化合物26的合成

将化合物25(1g,6.94mmol)溶解于乙醇(1mL)中,添加肼一水合物(0.371mL,7.63mmol)并加热回流6天。使反应液成为室温,添加Boc2O(3.54mL,15.3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2小时。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通过硅胶管柱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对所获得的残渣进行纯化而获得化合物26(560mg,产率35%)。

1H-NMR(CDCl3)

δ:0.72-0.76(m,2H),1.26-1.31(m,2H),1.47(s,9H),3.23(s,1H),3.71(s,2H),6.66(s,1H),8.84(s,1H).

步骤2化合物27的合成

使化合物26(500mg,2.17mmol)悬浮于二氯甲烷(10mL)中,添加盐酸(4mol/L,二噁烷溶液,1m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对反应液进行过滤,使所获得的固体干燥而获得化合物27。化合物27不纯化而直接用于化合物I-247的合成。

参考例12:化合物30的合成(化合物I-256的侧链)

[化学式127]

步骤1化合物29的合成

将化合物28(2g,15.5mmol)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10mL)中,添加Boc-肼(2.05g,15.5mmol)、HATU(5.89g,15.5mmol)、DIEA(5.41mL,31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6小时。向反应液中添加水并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利用无水硫酸镁使其干燥,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通过硅胶管柱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将所获得的残渣纯化而获得包含化合物29的残渣。不对化合物29进一步进行纯化而直接使用。将所获得的化合物29溶解于二氯甲烷(10mL)中,添加盐酸(4mol/L,二噁烷溶液,15mL)并于室温下搅拌7小时。对反应液进行过滤,使所获得的固体干燥而获得化合物30。化合物30不纯化而直接用于化合物I-256的合成。

参考例13:化合物33的合成(化合物I-257的侧链)

[化学式128]

步骤1化合物32的合成

将化合物31(1g,9.8mmol)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20mL)中,添加Boc-肼(1.3g,9.8mmol)、HATU(3.72g,9.8mmol)、DIEA(3.42mL,20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6小时。向反应液中添加水并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通过无水硫酸镁使其干燥,将溶剂减压蒸馏去除。通过硅胶管柱层析法(己烷-乙酸乙酯)将所获得的残渣纯化而获得32(1.38g,产率65%)。

1H-NMR(DMSO-d6)

δ:0.86(q,J=3.8Hz,2H),1.01(q,J=3.8Hz,2H),1.40(s,9H),6.24(s,1H),8.62(s,1H),9.51(s,1H).

步骤2化合物33的合成

将化合物32(1.3g,6.0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10mL)中,添加盐酸(4mol/L,二噁烷溶液,9mL)并于室温下搅拌7小时。对反应液进行过滤,使所获得的固体干燥而获得化合物33。化合物33不纯化而直接用于化合物I-257的合成。

参考例14:化合物36的合成(化合物I-80的侧链)

[化学式129]

步骤1化合物35的合成

将2-羟基异吲哚啉-1,3-二酮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60mL)中,添加化合物34(5.86g,36mmol)、碳酸钾(9.12g,66.0mmol)及溴化钾(1.78g,15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5小时。向反应液中加入冰水,对析出物进行过滤水洗而获得化合物35(5.16g,产率63%)。

Mass(M+1):276

步骤2化合物36的合成

将化合物35(2.202g,8mmol)溶解于二氯甲烷(40mL)中添加甲基肼并搅拌2小时。浓缩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向浓缩液中添加4mmol/LHCl/AcOEt(5mL)而获得目标物36(1.08g,62%)。用于化合物I-80的合成。

1H-NMR(CDCl3)δ:4.56(s,2H),5.00-5.20(br,2H),5.40-5.80(br,2H),6.47(s,1H)

参考例15:化合物40的合成(化合物I-226的侧链)

[化学式130]

步骤1化合物38的合成

向(R)-2,2-二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烷-4-甲醛(1.00g,7.70mmol)的二氯甲烷(6mL)溶液中添加3-氨基氮杂环丁烷-1-羧酸叔丁酯(化合物37:1.26g,7mmol)的二氯甲烷(6mL)溶液。其后,将反应溶液冷却至0℃后,添加三乙酰氧基硼氢化钠(2.23g,10,5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4小时后,静置12小时。添加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后,利用硫酸镁对有机层进行干燥、过滤、浓缩,获得化合物38(2g,产率99%)。

步骤2化合物39的合成

将化合物38(2g,6.98mmol)的二氯甲烷(20mL)溶液冷却至0℃后,添加三乙基胺(1.45mL,10.5mmol)及氯甲酸烯丙酯(0.97mL,9.08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其后,追加三乙基胺(1.45mL,10.5mmol)及氯甲酸烯丙酯(0.97mL,9.08mmol)而搅拌1小时。浓缩后,添加水并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后,利用硫酸镁对有机层进行干燥、过滤、浓缩。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而获得化合物39(1.34g,产率52%)。

1H-NMR(CDCl3)δ:1.33(s,3H),1.42(s,3H),1.61(s,9H),3.25-3.30(m,1H),3.53-3.70(m,1H),4.00-4.20(m,7H),4.50-4.62(m,3H),5.26(dd,J=12Hz,24Hz,2H),5.87-5.96(m,1H)

步骤3化合物40的合成

向化合物5(1.34g,3.62mmol)的甲苯(3mL)、四氢呋喃(2mL)溶液中添加浓盐酸(3mL)并于65℃搅拌3小时。其后,追加浓盐酸(3mL)并于70℃搅拌1小时半。利用甲苯使的共沸,获得化合物40。侧链40不纯化而用于化合物I-226的合成。

参考例16:化合物44的合成(化合物I-227的侧链)

[化学式131]

步骤1化合物42的合成

向化合物41(7g,94mmol)的乙醇(67mL)溶液中添加肼羧酸叔丁酯(37.5g,283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3天。浓缩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而获得化合物42(13.6g,产率70%)。

1H-NMR(CDCl3)δ:1.51(s,9H),2.50-3.00(m,2H),3.50-3.60(m,3H),3.65-3.70(m,1H),3.71-3.90(m,1H),4.00-4.50(br,1H),6.30-6.40(br,1H)

步骤2化合物43的合成

向化合物42(206mg,1mmol)的四氢呋喃(2mL)溶液中添加烯丙基2,5-二氧代基吡咯烷-1-基碳酸酯(219mg,1.1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12小时。其后,添加烯丙基2,5-二氧代基吡咯烷-1-基碳酸酯(299mg,1.5mmol)并搅拌8小时。浓缩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化合物43(142mg,产率49%)。

1H-NMR(CDCl3)δ:1.54(s,9H),1.70-1.75(br,1H),3.80-3.98(m,4H),3.99-4.02(m,1H),4.86-4.74(br,2H),4.82-4.90(m,2H),5.27-5.42(m,2H),5.88-5.90(m,1H)

步骤3化合物44的合成

将化合物43(58.1mg,0.2mmol)的二氯甲烷(0.5mL)溶液冷却至0℃,添加三氟乙酸(0.3mL)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浓缩后,用于化合物I-227的合成。

参考例17:化合物47的合成(化合物I-244的侧链)

[化学式132]

步骤1化合物46的合成

将化合物45(1.24g,6mmol)的四氢呋喃:二氯甲烷=1:1(24mL)的悬浮溶液冷却至0℃后,添加二异丙基乙基胺(5.24mL,30mmol)及碘甲烷(3.75mL,60mmol)并于室温下搅拌4小时。浓缩后,添加水并利用氯仿进行萃取,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后,利用硫酸镁将有机层干燥、过滤、浓缩而获得化合物46(1.02g,产率77%)。

1H-NMR(CDCl3)δ:1.46(s,9H),1.62-1.73(br,1H),2.55(d,J=12Hz,2H),2.67(s,3H),2.80(t,J=12Hz,1H),3.48-3.60(br,1H),3.50-3.80(m,2H),5.58-5.60(br,1H)

步骤2化合物47的合成

将化合物11(551mg,2.5mmol)的二氯甲烷(5mL)溶液冷却至0℃后,添加三氟乙酸(3.8mL)于10℃搅拌40分钟。其后,升温至室温并搅拌40分钟。追加三氟乙酸(1.9mL),进而于室温下搅拌40分钟。利用甲苯进行共沸,不纯化而用于化合物I-244的合成。

参考例18:化合物51的合成(化合物I-255的侧链)

[化学式133]

步骤1化合物49的合成

将化合物48(5.93g,55.9mmol)溶解于四氢呋喃(25mL)中,添加2,2-二甲氧基丙烷(10.27mL,84mmol)及对甲苯磺酸(1.063g,5.59mmol)并于50℃搅拌1小时。其后,静置12小时。添加碳酸钾(1.54g,11.2mmol)并搅拌30分钟后进行过滤、浓缩。添加饱和食盐水,利用氯仿进行萃取,利用饱和食盐水将有机层洗净后,利用硫酸镁对有机层进行干燥、过滤、浓缩而用于下一反应。

步骤2化合物50的合成

向化合物49(4.39g,30mmol)的四氢呋喃(80mL)溶液中添加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6.36g,39.0mmol)、三苯基膦(11.8g,45.0mmol)并冷却至0℃。添加偶氮二羧酸二异丙酯(8.75mL,45.0mmol)并搅拌2小时。浓缩后,通过硅胶层析法进行纯化,将所获得的粗制产物50用于下一反应。

步骤3化合物51的合成

将化合物15(628mg,2.5mmol)的二氯甲烷:甲醇=2:1的溶液(15mL)冷却后,添加甲基肼(0.146mL,2.75mmol)并搅拌1小时后,进行浓缩。所获得的化合物51不纯化而用于化合物I-255的合成。

1H-NMR(CDCl3)δ:1.80-2.00(m,1H),3.40(d,J=8Hz,4H),3.52(d,J=8Hz,2H)

依据上述实施例,合成以下的化合物。表中,“No.”表示化合物编号,“LC-MS”表示利用液体层析法/质谱分析所测定的各化合物的分子量,“Method”表示液体层析法/质谱分析的测定条件。

(测定条件A)

管柱:ACQUITY UPLC BEH C18(1.7μm,2.1×50mm)(Waters)

管柱温度:室温

流速:0.4ml/min

UV检测波长:200~400nm

流动相:[A]含有0.1%甲酸的水溶液、[B]含有0.1%甲酸的乙腈溶液

梯度:以8分钟进行10%-95%[B]的线性梯度。

离子化法:ESI Positive/Negative

(测定条件B)

管柱:ACQUITY UPLC BEH C18(1.7μm、2.1×50mm)(Waters)

管柱温度:室温

流速:0.8ml/min

UV检测波长:200~400nm

流动相:[A]含有0.1%甲酸的水溶液、[B]含有0.1%甲酸的乙腈溶液

梯度:以3.5分钟进行5%-100%溶剂[B]的线性梯度后,维持0.5分钟、100%溶剂[B]。

[化学式134]

将化合物(XIV)的结构及物性示于以下。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表7]

[表8]

[表9]

[表10]

[表11]

[表12]

[表13]

[表14]

[表15]

[表16]

[表17]

[表18]

[表19]

[表20]

[表21]

[表22]

[表23]

[表24]

[表25]

[表26]

[表27]

[表28]

[表29]

[表30]

[表31]

[表32]

[表33]

[表34]

[表35]

[表36]

[表37]

[化学式135]

将化合物(XV)的结构及物性示于以下。

[表38]

[表39]

[表40]

[表41]

[表42]

[表43]

[表44]

[表45]

[表46]

[表47]

[表48]

[表49]

[表50]

[表51]

进而,合成以下的化合物。

[表52]

将非专利文献4、5及专利文献11中所揭示的AmBMU、AmBCU及AmBAU的结构示于以下。

[表53]

以下,记载本发明化合物的生物试验例。

(试验例1:抗真菌活性)

针对念珠菌属(Candida属)及曲霉属(Aspergillus属)的MIC是利用依据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的酵母敏感性测定标准法M27-A及丝状菌敏感性测定标准法M38-P的微量液体稀释法进行测定。MIC测定用培养基是将向RPMI 1640(添加谷氨酰胺,不添加碳酸氢钠)中添加2%葡萄糖,并添加(N-吗啉基)丙磺酸(MOPS,终浓度0.165mol/L)而制成缓冲液,添加1mol/L氢氧化钠调整为pH值7.0而得到的物质设为敏感性测定用培养基(RPMI/MOPS)。被试验药剂是利用二甲基亚砜进行2倍阶段稀释,向96孔微量盘的各孔中分注2μL。接种菌液是向96孔微量盘中分注为1.0×103CFU/mL的Candida属200μL、为1.0×104CFU/mL的Aspergillus属200μL。关于培养,酵母及丝状菌系于35℃进行2天好氧培养,接合菌是于30℃进行2天好氧培养,判定MIC。判定是将完全抑菌浓度设为MIC。使用精度管理株(近平滑念珠菌ATCC 22019(Candida parapsilosis ATCC 22019))及参考株(白色念珠菌ATCC 90028(Candida albicans ATCC 90028)),确认MIC测定范围处于CLSI M27-A中所设定的范围内。

将结果示于以下。

[表54]

[表55]

[表56]

作为比较例,表示以下的化合物的结果。

[表57]

(试验例2-1:溶血试验)

通过体外(in vitro)溶血试验评价式(I)的X为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X1为式(III)所表示的基团、T为-N(Ra5)-的化合物以外的本发明化合物的肾毒性。利用50%溶血所必需的浓度(IC50)的上限为50μmol/L、80μmol/L、100μmol/L、或200μmol/L的试验体系的任一方法来实施。

对绵羊无菌脱纤维血进行离心(700×g,3分钟),将上清液去除(100%红血球)。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直至于上清液无法观察到溶血后,添加(含有添加有10%FBS的厄尔平衡盐溶液(Earle's balanced salt solution)、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0.1g/L L-谷氨酰胺,但不含酚红),稀释为5%浓度(5%红血球悬浮液)。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获得100%溶血时的吸光度值,以相同的稀释倍率制备使用注射用蒸馏水的稀释液(完全溶血液)。使用本发明化合物DMSO溶液(以最高浓度2.5mmol/L、4mmol/L、5mmol/L、或从10mmol/L其以2倍公比进行几个阶段的稀释)、作为阴性对照的DMSO、作为阳性对照的两性霉素B。向96孔V底微量盘的孔中添加5μL的本发明化合物DMSO溶液、阴性对照、或阳性对照,进而添加245μL的培养基或5%红血球悬浮液,进行混合。通过该混合使本发明化合物DMSO溶液的混合液中的最高浓度为50μmol/L、80μmol/L、100μmol/L、或200μmol/L。另外,将250μL的完全溶血液单独添加至孔中。对本微量盘,实施1小时37℃、5%CO2培养。培养结束后,对微量盘进行离心(300×g,5分钟)。采取孔中的上清液各100μL,添加至96孔平底微量盘中后,测定各孔的吸光度(540nm)。

通过以下的计算式算出溶血率后,算出50%溶血所必需的浓度(IC50)。IC50的值越小认为越具有肾毒性风险。

PH值(%)=(CR-VM)×100/(VL-VR)

需要说明的是,PH值为溶血率,CR为将本发明化合物DMSO溶液与5%红血球悬浮液混合时的吸光度,VM是将本发明化合物DMSO溶液与培养基混合时的吸光度,VL是完全溶血液的吸光度,VR是将DMSO溶液与5%红血球悬浮液混合时的吸光度。

将结果示于以下。需要说明的是,表中“溶血方法”表示为上述IC50的上限浓度为50μmol/L、80μmol/L、100μmol/L、或200μmol/L的任一试验体系。另外,表中“>50”、“>80”、“>100”或“>200”表示上述IC50的值超过各试验系中的上限浓度。

[表58]

[表59]

(试验例2-2:溶血试验)

通过体外(in vitro)溶血试验评价式(I)的X为式:-N(RF)-CO-X1所表示的基团、X1为式(III)所表示的基团、T为-N(Ra5)-的本发明化合物的肾毒性。利用50%溶血所必需的浓度(IC50)的上限为200μmol/L的试验体系来实施。

对绵羊无菌脱纤维血进行离心(700×g,3分钟),将上清液去除(100%红血球)。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直至于上清液无法观察到溶血后,添加(含有添加有10%FBS的厄尔平衡盐溶液(Earle's balanced salt solution)、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0.1g/L L-谷氨酰胺,但不含酚红),稀释为5%浓度(5%红血球悬浮液)。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获得100%溶血时的吸光度值,以相同的稀释倍率制备使用注射用蒸馏水的稀释液(完全溶血液)。使用本发明化合物DMSO溶液(从最高浓度10mmol/L以2倍公比进行几个阶段的稀释)、作为阴性对照的DMSO、作为阳性对照的两性霉素B。向96孔V底微量盘的孔中添加5μL的本发明化合物DMSO溶液、阴性对照、或阳性对照,进而添加245μL的培养基或5%红血球悬浮液,进行混合。通过该混合而使本发明化合物DMSO溶液的混合液中的最高浓度为200μmol/L。另外,将250μL的完全溶血液单独添加至孔中。对本微量盘,实施1小时37℃、5%CO2培养。培养结束后,对微量盘进行离心(300×g,5分钟)。采取孔中的上清液各100μL,添加至96孔平底微量盘中后,测定各孔的吸光度(540nm)。

通过以下的计算式算出溶血率后,算出50%溶血所必需的浓度(IC50)。IC50的值越小认为越具有肾毒性风险。

PH值(%)=(CR-VM)×100/(VL-VR)

需要说明的是,PH值是溶血率,CR是将本发明化合物DMSO溶液与5%红血球悬浮液混合时的吸光度,VM是将本发明化合物DMSO溶液与培养基混合时的吸光度,VL是完全溶血液的吸光度,VR是将DMSO溶液与5%红血球悬浮液混合时的吸光度。

将结果示于以下。表中的“>200”表示超过上述IC50的值为上限浓度的200μmol/L。

[表60]

作为比较例,表示以下的化合物的结果。

[表61]

(试验例3:细胞毒性试验)

使用作为细胞影像分析仪的Toxinsight(Thermofisher Scientific公司),自动测定化合物曝露后的细胞数,评价本发明化合物的细胞毒性。

将HepG2细胞(源自人类肝癌细胞)以成为100000细胞/mL的方式播种于384孔板,于24小时后向各孔中添加化合物溶液。使用包含本发明化合物的DMSO溶液(将最高浓度设定为100μmol/L并以2倍公比进行7阶段稀释,最低浓度为约1.6μmol/L)、作为阴性对照的仅DMSO、作为阳性对照的两性霉素。将本发明化合物的DMSO溶液、阴性对照、或阳性对照添加至各孔中,于71小时后,将以最终浓度为1μg/mL的方式利用杜氏磷酸缓冲液(Dulbecco's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D-PBS)进行稀释而成的Hoechst 33342溶液添加至各孔中,于37℃、5%CO2培养箱内进行1小时核的染色。染色后,使用4%多聚甲醛处理20分钟,于37℃的CO2培养箱内固定。最后,利用D-PBS清洗3次后,使用Toxinsight(Thermofisher Scientific公司),计测每孔的荧光显色的核的数量。相对于各化合物每1浓度设置4孔,算出4孔中的核的数量(未见毒性的细胞数)的平均值与偏差(SD)。将与阴性对照群相比显示细胞数比阴性对照群的平均值减少2SD以上的化合物曝露浓度称为“细胞数变动最少浓度”而进行算出。判断为细胞数变动最少浓度的值越小则细胞毒性的风险越高。

将结果示于以下。

[表62]

作为比较例,表示以下的化合物的结果。

[表63]

(试验例4:肾毒性试验)

通过实时RT-PCR测定肾损伤标记基因的表达量,评价本发明化合物的肾毒性。

将静脉内给药有本发明化合物的小鼠的肾脏摘除,去除被膜后分割成两份,然后浸润至RNAlater(Ambion公司),在RNA提取日之前于-80℃保存。Total RNA是使用QIAzol(QIAGEN公司)进行提取,使用RNeasy核酸纯化柱(Spin column)(QIAGEN公司)进行纯化。测定经纯化的Total RNA的吸光度,基于OD260值算出浓度。利用RNase free water将Total RNA稀释为40ng/μL,以2μL作为模板,使用QuantiTect Probe RT-PCR Kit(QIAGEN公司)、TaqMan(R)Gene Expression Assays(Applied Biosyetems公司Kim1:Mm00506686_m1、Timp1:Mm01341361_m1、Lcn2:Mm01324470_m1)通过实时RT-PCR,测定成为目标的mRNA量。内源性对照基因使用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于50℃30分钟、95℃15分钟的反应后,将95℃15秒、60℃60秒的反应重复40次,针对每一个基因于指数函数的扩增区域设定Threshold值而进行Ct值的算出。通过以下的计算式算出ΔΔCt值,作为目标基因的表达值表示。

ΔCt值:(GAPDH的Ct值)-(目标基因的Ct值)

ΔΔCt值:(各固体的ΔCt值)-(介质给药群的ΔCt值的平均值)

判断为,ΔΔCt值越大则目标基因的表达量越多,肾损伤的风险越高。于所测定的肾损伤标记基因3个基因中的2个基因的ΔΔCt值超过3的情形时,判断为肾损伤为阳性,将作为阴性的最大用量设为最大耐性量(MTD:maximum tolerated dose)。

将结果示于以下。

[表64]

作为比较例,表示以下的化合物的结果。

[表65]

表中(*)在16mg/kg时在3例中死亡3例。判明AmBAU有小鼠急性毒性的担忧。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化合物对真菌具有抗真菌活性。因此,真菌所参与的各种感染症(例:深部真菌症、真菌血症、呼吸器官真菌症、真菌脑膜炎、弥漫性真菌症等)的预防或治疗有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