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产品类包装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8321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包装膜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产品类包装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食品包装薄膜是用来包裹在食品表面,主要用以隔离分解微生物细菌和外来污染物的进入,防止及延长食品变质的高聚物材料。抗菌薄膜包装对食品来说是最有益的,它能不断通过抗菌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证食品的安全,延长食品的货架寿命,让消费者享受更高的生活品质。

其中我国海产品丰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海产品的需求日渐增多,但海产品及海产品的保存中会出现各种污染问题,特别是海产品容易带有或感染创伤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菌,而人们食用带有此类致病菌的海产品时容易感染此类菌,从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因此海产品类食品要多加强食品卫生要求,其中食品包装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包装环节,避免污染,减少海产品各个环节中的污染机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效防污染,特别针对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且无毒,原料易得、制备方法简单的海产品类包装膜。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冰激凌类包装膜,包括以下份数的原料:

低密度聚乙烯60-100份、超低密度聚乙烯50-120份、羧甲基壳聚糖50-150份、棕榈油15-30份、红薯淀粉15-30份、聚甘油脂肪酸酯2-10份、中药液20-60份、纳米氧化锌2-10份、明胶2-10份、乙丙橡胶4-20份、卵磷脂5-30份、石墨烯5-30份、乙醇2-20份、去离子水10-100份。

其中中药包括:五倍子2-80份、乌梅2-80份、沙棘2-80份、桉树叶2-80份、苏木2-80份、石榴皮2-80份、薄荷2-80份、公丁香2-80份。

优选的,其制备方法如下:

(1)选择优质的五倍子、乌梅、沙棘、桉树叶、苏木、石榴皮、薄荷、公丁香加入到10倍水中大火加热煮沸10-30min,后转为小火慢熬12-24h,后冷却至室温,室温静置沉淀过夜,后弃沉淀取上清2000-5000rpm/min离心,弃沉淀取上清,后上清进行孔径为0.02-500μm超微滤膜过滤,取滤液得到中药液;

(2)将羧甲基壳聚糖加入到10倍水中,室温静置8-24h使其溶胀,后200-1000rpm/min搅拌,得到溶解均匀羧甲基壳聚糖溶液;

(3)搅拌下向制备的羧甲基壳聚糖溶液中加入棕榈油、红薯淀粉、聚甘油脂肪酸酯、纳米氧化锌、乙丙橡胶、卵磷脂、石墨烯、乙醇升温至30-50℃搅拌15-60min,再加入酸或碱物质调节ph值至6-8,再100-500rpm/min30-60℃保温搅拌20-60min,后静置室温冷却,得到混合溶液;

(4)向高速混合机中加入步骤3混合溶液、低密度聚乙烯、超低密度聚乙烯、中药液和剩余去离子水,1000-3000rpm/min搅拌均匀,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得到成膜液;

(5)成膜前将成膜液2000-5000rpm/min再次匀质分散10-20min,再加入酸或碱物质调节ph值至6-8,再1000-5000rpm/min20-40℃保温搅拌20-40min,后静置室温冷却,后将混匀成膜液加入密炼机,密炼机10-30min后转入挤出机中,于150-200℃下熔融挤出薄膜,最后经自然冷却至室温。

所述酸或碱性物质:酸物质为稀盐酸溶液、醋酸溶液、碳酸溶液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碱性物质为碳酸钠、碳酸氢钠或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制备的食品包装膜对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具有抑菌和杀菌的作用,有效防止海产品类之间交互染菌以及运输过程中出现感染;包装膜安全无毒,不会对海产品有污染;包装膜有韧性,不易撕裂破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低密度聚乙烯80份、超低密度聚乙烯50份、羧甲基壳聚糖60份、棕榈油15份、红薯淀粉15份、聚甘油脂肪酸酯8份、中药液30份、纳米氧化锌6份、明胶6份、乙丙橡胶8份、卵磷脂6份、石墨烯8份、乙醇6份、去离子水30份。

其中中药包括:五倍子10份、乌梅10份、沙棘20份、桉树叶20份、苏木20份、石榴皮15份、薄荷20份、公丁香20份。

根据上述配方进行包装膜制备,具体步骤如下:

优选的,其制备方法如下:

(1)选择优质的五倍子、乌梅、沙棘、桉树叶、苏木、石榴皮、薄荷、公丁香加入到10倍水中大火加热煮沸30min,后转为小火慢熬12h,后冷却至室温,室温静置沉淀过夜,后弃沉淀取上清2000rpm/min离心,弃沉淀取上清,后上清进行孔径为100μm超微滤膜过滤,取滤液得到中药液;

(2)将羧甲基壳聚糖加入到10倍水中,室温静置8h使其溶胀,后500rpm/min搅拌,得到溶解均匀羧甲基壳聚糖溶液;

(3)向羧甲基壳聚糖溶液中加入棕榈油、红薯淀粉、聚甘油脂肪酸酯、纳米氧化锌、乙丙橡胶、卵磷脂、石墨烯、乙醇升温至30℃1500rpm/min搅拌30min,再加入酸或碱物质调节ph值至7,再500rpm/min30℃保温搅拌30min,后静置室温冷却,得到混合溶液;

(4)向高速混合机中加入步骤3混合溶液、低密度聚乙烯、超低密度聚乙烯、中药液和剩余去离子水,1000rpm/min搅拌均匀,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得到成膜液;

(5)成膜前将成膜液2000rpm/min再次匀质分散10min,再加入酸或碱物质调节ph值至7,再1000rpm/min20℃保温搅拌20min,后静置室温冷却,后将混匀成膜液加入密炼机,密炼机30min后转入挤出机中,于200℃下熔融挤出薄膜,最后经自然冷却至室温。

所述酸物质为稀盐酸溶液、醋酸溶液;

所述碱性物质为氢氧化钠、碳酸氢钠。

实施例2:

低密度聚乙烯70份、超低密度聚乙烯60份、羧甲基壳聚糖70份、棕榈油30份、红薯淀粉20份、聚甘油脂肪酸酯4份、中药液60份、纳米氧化锌10份、明胶8份、乙丙橡胶12份、卵磷脂12份、石墨烯12份、乙醇6份、去离子水40份。

其中中药包括:五倍子60份、乌梅60份、沙棘60份、桉树叶60份、苏木60份、石榴皮50份、薄荷50份、公丁香50份。

优选的,其制备方法如下:

(1)选择优质的五倍子、乌梅、沙棘、桉树叶、苏木、石榴皮、薄荷、公丁香加入到10倍水中大火加热煮沸30min,后转为小火慢熬15h,后冷却至室温,室温静置沉淀过夜,后弃沉淀取上清2500rpm/min离心,弃沉淀取上清,后上清进行孔径为0.05μm超微滤膜过滤,取滤液得到中药液;

(2)将羧甲基壳聚糖加入到10倍水中,室温静置8h使其溶胀,后1000rpm/min搅拌,得到溶解均匀羧甲基壳聚糖溶液;

(3)向羧甲基壳聚糖溶液中加入棕榈油、红薯淀粉、聚甘油脂肪酸酯、纳米氧化锌、乙丙橡胶、卵磷脂、石墨烯、乙醇升温至40℃1000rpm/min搅拌20min,再加入酸或碱物质调节ph值至6.5,再500rpm/min45℃保温搅拌20min,后静置室温冷却,得到混合溶液;

(4)向高速混合机中加入步骤3混合溶液、低密度聚乙烯、超低密度聚乙烯、中药液和剩余去离子水,1500rpm/min搅拌均匀,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得到成膜液;

(5)成膜前将成膜液2000rpm/min再次匀质分散20min,再加入酸或碱物质调节ph值至7,再2000rpm/min30℃保温搅拌20min,后静置室温冷却,后将混匀成膜液加入密炼机,密炼机30min后转入挤出机中,于200℃下熔融挤出薄膜,最后经自然冷却至室温。

所述酸性物质:稀盐酸溶液;

所述碱性物质:氢氧化钠溶液;

对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分别进行试验应用,实验中设置三组:

a组:不含中药液;

b组:含有中药液;

c组:去离子水对照;

实验1:上述实施例1分组分别对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抑菌试验研究,试验菌种由当地院校提供。

实验方法:在无菌环境下,采用肉汤培养法,a、b组包装膜分别截取1g样品经灭菌后置于肉汤培养试管中,c组加入去离子水为对照,后无菌操作下将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分别接种至a、b、c组试管中,每种菌每组各2管,于30℃培养箱中培养48h,72h,96h观察。

实验结果如下:观察每组每管菌类培养情况

创伤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结论: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包含药液组分的包装膜对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抑菌作用比不包含药液的强;且该配方包装膜对每种菌株均起到抑菌作用;随着时间延长,包装膜对菌株抑制作用不减弱。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