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酵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63704发布日期:2019-07-13 09:28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酵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发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酵罐。



背景技术:

目前好氧微生物的发酵罐中,大多采用设置在罐体底部的曝气管来保障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其接触面积小,供氧效果不佳。而现有发酵罐的机械搅拌叶片上下直径相同,在空气进气端搅拌较易产生气泡,影响发酵效率,而进气端不搅拌会导致气液混合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存在缺陷,提供一种发酵罐。该发酵罐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的同时保证了较少气泡的产生,取得了较好的气液混合效果,提高了发酵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酵罐,包括发酵罐本体、搅拌轴及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发酵罐本体外部,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搅拌轴上端,所述搅拌轴设置在发酵罐本体内部,所述搅拌轴为中空结构,下端表面设置多个喷口一;所述搅拌轴上设置多组搅拌叶,所述搅拌叶由上到下每组的直径递减;所述搅拌轴下部端口连接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的另一端接口连接进气管一,所述进气管一的进气口一设置在发酵罐本体侧壁上;所述发酵罐还包括进气管二,所述进气管二的进气口二设置在发酵罐本体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设置空气均布管,所述空气均布管为圆环状,上表面设置多个喷口二;所述空气均布管设置在发酵罐本体底部。搅拌轴为中空结构,下端表面设置多个喷口一的设计,增加了空气喷口,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圆环状空气均布管的设置也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进气管一和进气管二的分别设置,便于根据发酵情况控制空气量。多组直径递减的搅拌叶的设置,在进气处减少了搅拌面积,减少了气泡的产生,而在远离进气处增加了搅拌面积,增加了气液接触。

优选地,所述进气管一和进气管二沿发酵罐本体内侧壁设置,通过多个管箍固定,保证了发酵罐内部的有效体积。

优选地,所述发酵罐本体上部通过螺栓固定有配合设置的发酵罐盖;所述发酵罐盖上设置有驱动电机、出气口、观察孔。发酵罐盖的设置,便于发酵罐的清理维护,观察孔的设置便于随时查看发酵状况。

优选地,所述发酵罐本体外侧设置有夹层,所述夹层上部侧壁设置有出水口,下部设置有进水口。夹层的设置便于在罐体外侧,对物料进行无接触的温度控制。下进上出的进出水口,排除了夹层里空气对换热效果的影响。

优选地,所述发酵罐本体侧壁上设置有进料口,底部中央部位设置有出料口,方便物料的收集。

优选地,所述发酵罐盖与发酵罐本体间设置密封圈,排除外界环境对发酵的影响。

在上述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酵罐,包括发酵罐本体、搅拌轴及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发酵罐本体顶部,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搅拌轴一端,所述搅拌轴为中空结构,下端表面设置多个喷口一;所述搅拌轴上设置多组搅拌叶,所述搅拌叶由上到下每组的直径递减;所述搅拌轴下部端口连接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的另一端接口连接进气管一,所述进气管一的进气口设置在发酵罐本体侧壁上;所述发酵罐还包括进气管二,所述进气管二的进气口设置在发酵罐本体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设置空气均布管,所述空气均布管为圆环状,上表面设置多个喷口二;所述空气均布管设置在发酵罐本体底部。相比于现有技术,该发酵罐能够在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的同时保证较少气泡的产生,取得了较好的气液混合效果,提高了发酵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酵罐本体,2-发酵罐盖,3-搅拌轴,4-驱动电机,5-喷口一,6-搅拌叶,7-旋转接头,8-进气管一,9-进气口一,10-进气管二,11-进气口二,12-空气均布管,13-喷口二,14-管箍,15-出气口,16-观察孔,17-夹层,18-出水口,19-进水口,20-进料口,21-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2所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酵罐,包括发酵罐本体1、搅拌轴3及驱动电机4,所述发酵罐本体1上部通过螺栓固定有配合设置的发酵罐盖2,发酵罐盖2与发酵罐本体1间设置密封圈。所述发酵罐盖2上设置有驱动电机4、出气口15、观察孔16。驱动电机4输出端固定连接搅拌轴3上端,所述搅拌轴3设置在发酵罐本体1内部,搅拌轴3为中空结构,下端表面设置多个喷口一5;所述搅拌轴3上设置三组搅拌叶6,所述搅拌叶6由上到下每组的直径递减;所述搅拌轴3下部端口连接旋转接头7,所述旋转接头7的另一端接口连接进气管一8,所述进气管一8的进气口一9设置在发酵罐本体1侧壁上,进气管一8沿发酵罐本体1内侧壁设置,通过两个管箍14固定。所述发酵罐还包括进气管二10,所述进气管二10的进气口二11设置在发酵罐本体1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设置空气均布管12,所述空气均布管12为圆环状,上表面设置多个喷口二13;所述空气均布管12设置在发酵罐本体1底部,进气管二10沿发酵罐本体1内侧壁设置,通过两个管箍14固定。发酵罐本体1侧壁上设置有进料口20,底部中央部位设置有出料口21。搅拌轴为中空结构,下端表面设置多个喷口一的设计,增加了空气喷口,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圆环状空气均布管的设置也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进气管一和进气管二的分别设置,便于根据发酵情况控制空气量。多组直径递减的搅拌叶的设置,在进气处减少了搅拌面积,减少了气泡的产生,而在远离进气处增加了搅拌面积,增加了气液接触。发酵罐盖的设置,便于发酵罐的清理维护,观察孔的设置便于随时查看发酵状况。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的发酵罐本体1外侧设置有夹层17,所述夹层17上部侧壁设置有出水口18,下部设置有进水口19。夹层的设置便于在罐体外侧,对物料进行无接触的温度控制。下进上出的进出水口,排除了夹层里空气对换热效果的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发酵罐通过进气管一、进气管二和中空的搅拌轴的设置,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通过三组直径递减的搅拌叶的设置,在进气处减少了搅拌面积,减少了气泡的产生,而在远离进气处增加了搅拌面积,增加了气液接触,取得了较好的气液混合效果,提高了发酵效率。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