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89223发布日期:2021-07-30 17:57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态发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江浙沪等地区非成片规模化农业生产地区秸秆、园林修剪料等有机废弃物多样化,高度分散末端回收集中处理十分困难,传统的处理模式存在占地面积大、转运麻烦、不能原位处理等诸多不足。

因此,需要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还包括有粉碎仓、第一搅拌仓、储料仓、生活污水回收池、智慧控制仓、曝气系统、废液回收室、um菌液室、检修机位、第二搅拌仓、集液池、液体仓、截水沟、传送带、集液回收管道、高压曝气管道、um菌液喷淋管道、线缆桥架,所述第一搅拌仓与粉碎仓、储料仓之间还分别设有辅助传送带,所述曝气系统与废液回收室、um菌液室均设于智慧控制仓内,所述传送带安装于第一搅拌仓与第二搅拌仓的中间;

所述曝气系统通过高压曝气管道连通于集液池,所述废液回收室通过集液回收管道连通于第二搅拌仓,所述um菌液室通过um菌液喷淋管道连通于第二搅拌仓,且um菌液喷淋管道靠近第二搅拌仓的一端连接有多个喷淋支管。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第一搅拌仓的一侧通过导管连接于液体仓。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检修机位与第二搅拌仓组成了系统的有氧发酵仓。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粉碎仓的出料口通过辅助传送带连接于第一搅拌仓的进料口,第一搅拌仓的余料出口通过辅助传送带连接于储料仓的进料口,且第一搅拌仓的主出料口通过传送带连接于第二搅拌仓。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检修机位与第二搅拌仓组成的有氧发酵仓通过截水沟、线缆桥架连接于智慧控制仓。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集液池为固液分离设计,且集液池还设有内置泵体,集液池通过导管单方向供给连通于第二搅拌仓,第二搅拌仓内部的渗液还通过底部管道系统回收至集液池,当集液池液位高于一定阈值时,内置泵体将回收后的um菌液输送回废液回收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本发明的实施,实现了原位完成整个生态发酵工作,无需传统大面积的设厂模式,减少占地面积,移动方便,发酵效率相对较高,针对性较强,能够因地制宜实现科学合理的发酵处理,并且系统整体非常环保,符合当前国际形势,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平面结构原理框图。

图中:100-本体、1-粉碎仓、2-第一搅拌仓、3-储料仓、4-生活污水回收池、5-智慧控制仓、6-曝气系统、7-废液回收室、8-um菌液室、9-检修机位、10-第二搅拌仓、11-集液池、12-液体仓、13-截水沟、14-传送带、15-集液回收管道、16-高压曝气管道、17-um菌液喷淋管道、18-线缆桥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包括本体100,本体100还包括有粉碎仓1、第一搅拌仓2、储料仓3、生活污水回收池4、智慧控制仓5、曝气系统6、废液回收室7、um菌液室8、检修机位9、第二搅拌仓10、集液池11、液体仓12、截水沟13、传送带14、集液回收管道15、高压曝气管道16、um菌液喷淋管道17、线缆桥架18,第一搅拌仓2与粉碎仓1、储料仓3之间还分别设有辅助传送带,曝气系统6与废液回收室7、um菌液室8均设于智慧控制仓5内,传送带14安装于第一搅拌仓2与第二搅拌仓10的中间;

曝气系统6通过高压曝气管道16连通于集液池11,废液回收室7通过集液回收管道15连通于第二搅拌仓10,um菌液室8通过um菌液喷淋管道17连通于第二搅拌仓10,且um菌液喷淋管道17靠近第二搅拌仓10的一端连接有多个喷淋支管。

进一步的,第一搅拌仓2的一侧通过导管连接于液体仓12。

进一步的,检修机位9与第二搅拌仓10组成了系统的有氧发酵仓。

进一步的,粉碎仓1的出料口通过辅助传送带连接于第一搅拌仓2的进料口,第一搅拌仓2的余料出口通过辅助传送带连接于储料仓3的进料口,且第一搅拌仓2的主出料口通过传送带14连接于第二搅拌仓10。

进一步的,检修机位9与第二搅拌仓10组成的有氧发酵仓通过截水沟13、线缆桥架18连接于智慧控制仓5。

进一步的,集液池11为固液分离设计,且集液池11还设有内置泵体,集液池11通过导管单方向供给连通于第二搅拌仓10,第二搅拌仓10内部的渗液还通过底部管道系统回收至集液池11,当集液池11液位高于一定阈值时,内置泵体将回收后的um菌液输送回废液回收室7。

本发明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收集玉米秸秆、稻草、禽畜养殖的废弃物,然后通过本原位生态发酵系统进行处理加工工作,按照固液两个状态分开,固体废弃物到粉碎仓1进行粉碎处理,液体直接存在液体仓12里;固体液体分别按照类型收集粉碎好之后,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不同配方,经过第一搅拌仓2进行搅拌,多余的存放在储料仓3里,第一搅拌仓2进行搅拌后的形成半成品,半成品后面加工过程中进入检修机位9与第二搅拌仓10组成的有氧发酵仓,有氧发酵仓里面除了有机废弃物经过粉碎、搅拌好之后的混合物料外,另加入一些其它的营养启动剂例如:豆泥豆渣之类营养养分比较高的有机物,然后进行混合,在有氧发酵仓里面发酵过程当中,通过智慧控制仓5将um菌液室8内的um工程菌配合um菌液喷淋管道17喷洒到有氧发酵仓里面进行搅拌,边搅拌、边发酵、边通入发酵过程适宜的浓度的氧气;在保障合适的物料投放和氧气配比以及菌的适宜的生长条件的基础下,通过密闭环境,即检修机位9与第二搅拌仓10这个发酵仓的密闭环境的温湿度调整,发酵过程中的温湿度、氧气浓度与特定工程菌成最佳比例,整个过程中几乎无废气、废水排放,使得产出的工程品处于一个非常利于它生长的状态,以此加速整个发酵流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包括本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0)还包括有粉碎仓(1)、第一搅拌仓(2)、储料仓(3)、生活污水回收池(4)、智慧控制仓(5)、曝气系统(6)、废液回收室(7)、um菌液室(8)、检修机位(9)、第二搅拌仓(10)、集液池(11)、液体仓(12)、截水沟(13)、传送带(14)、集液回收管道(15)、高压曝气管道(16)、um菌液喷淋管道(17)、线缆桥架(18),所述第一搅拌仓(2)与粉碎仓(1)、储料仓(3)之间还分别设有辅助传送带,所述曝气系统(6)与废液回收室(7)、um菌液室(8)均设于智慧控制仓(5)内,所述传送带(14)安装于第一搅拌仓(2)与第二搅拌仓(10)的中间;

所述曝气系统(6)通过高压曝气管道(16)连通于集液池(11),所述废液回收室(7)通过集液回收管道(15)连通于第二搅拌仓(10),所述um菌液室(8)通过um菌液喷淋管道(17)连通于第二搅拌仓(10),且um菌液喷淋管道(17)靠近第二搅拌仓(10)的一端连接有多个喷淋支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仓(2)的一侧通过导管连接于液体仓(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机位(9)与第二搅拌仓(10)组成了系统的有氧发酵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仓(1)的出料口通过辅助传送带连接于第一搅拌仓(2)的进料口,所述第一搅拌仓(2)的余料出口通过辅助传送带连接于储料仓(3)的进料口,且第一搅拌仓(2)的主出料口通过传送带(14)连接于第二搅拌仓(10)。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机位(9)与第二搅拌仓(10)组成的有氧发酵仓通过截水沟(13)、线缆桥架(18)连接于智慧控制仓(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池(11)为固液分离设计,且集液池(11)还设有内置泵体,集液池(11)通过导管单方向供给连通于第二搅拌仓(10),第二搅拌仓(10)内部的渗液还通过底部管道系统回收至集液池(11),当集液池(11)液位高于一定阈值时,内置泵体将回收后的um菌液输送回废液回收室(7)。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生态发酵系统,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还包括有粉碎仓、第一搅拌仓、储料仓、生活污水回收池、智慧控制仓、曝气系统、废液回收室、UM菌液室、检修机位、第二搅拌仓、集液池、液体仓、截水沟、传送带、集液回收管道、高压曝气管道、UM菌液喷淋管道、线缆桥架,所述第一搅拌仓与粉碎仓、储料仓之间还分别设有辅助传送带,所述曝气系统与废液回收室、UM菌液室均设于智慧控制仓内,通过本发明的实施,实现了原位完成整个生态发酵工作,减少占地面积,移动方便,效率较高,解决了特定区域内非成片规模化农业生产地区秸秆、园林修剪料等有机废弃物多样化,高度分散末端回收集中处理困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技术研发人员:陆炜强;郑熙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蓝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10
技术公布日:2021.07.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