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冠突散囊菌株、其选育方法及其应用_2

文档序号:9611625阅读:来源:国知局
等茶叶的生产工序中,进行创新改良,实现发花工序稳定、可控,获得的"金花 茶"产品品质稳定、优秀,本发明的冠突散囊菌株在制备金花茶的工艺的优势具体如下:
[0037] (1)能够解决各类"金花茶叶"的稳定生产。
[0038]传统"发花"工序仅存在于安化黑茶巧砖茶。本发明提供冠突散囊菌株制备"金花 茶"的标准化生产工艺不仅可应用于安化黑茶,还可用于稳定生产"金花六堡茶"、"金花普 巧茶"、"金花大红袍"或"金花红茶"等其他茶叶。同时,该技术可应用于散茶、砖茶、饼茶、 婆装茶等各种茶叶形态,突破了砖茶容易发花,其他种类茶不易发花的技术瓶颈。
[0039]似发花数量稳定、周期可控 W40] 本发明提供"金花茶"标准化生产工艺的所述发花步骤采用的溫度为25-35Γ,空 气相对湿度为65-85%,恒溫恒湿发花6-10天即可实现稳定发花。每类茶叶20批次生产实 验结果显示,发花成功率100%,在发花第8天进行检测,所有品类茶叶中发花数量均可达 到安化黑茶地方标准规定30X104菌数/克茶。产品无霉变,感官品质优良。根据产品品质 需要,例如对产品感官(香气滋味汤色),产品中特定功效成分含量的需要,可W通过控制 接种数量和发花周期控制金花菌生长数量。即通过控制发花程度,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开发。
[0041] 综上,通过本发明开发菌种及其配套工艺实现了"金花茶"的稳定生产。不仅产品 品质稳定、优良,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各类"金花茶叶"生产工序,通过在每一个环 节都设置关键节点把控,实现了用数字化指标进行检测,在菌种选育标准、种子制备标准和 工艺合格标准等都能够具备量化指标而实现。本发明工艺制备的产品的效果评价完全,并 且得到了阳性结果,较传统技术和已公开的创新技术,优势明显。
[0042] 本发明的菌种及配套标准化生产工艺W发花为突破,将"金花"菌稳定"移植"到 各类茶叶,进一步提高了各类茶叶产品品质,是一个利用微生物发酵和食品科学技术提升 传统行业水平的典型案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所述的PDA固体培养基、PDA液体培养基均按照现有技术中 常规方法制备。
[0044] 一种冠突散囊菌株,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屯、, 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 11304。其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5] S1、在无菌条件下,选取73个1980-2012年间生产的,金花肉眼可见、品相完好,品 评结果优秀的巧砖茶、广西六堡茶或普巧茶产品,取茶样,粉碎成为茶粉,过60目筛。;
[0046]S2、将茶粉全部转移至无菌水中,揽拌均匀;稀释后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倒入溫热 的PDA固体培养基,进行倒置培养;同时进行空白对照组培养;
[0047]S3、记录菌落生长情况,进行菌落识别;每个样品选取2-3个生长速度最快,菌落 形态特征疑似冠突散囊菌的菌落,每个菌落挑取Ξ个样品进行纯化;
[0048]S4、挑取S3筛选菌落并划线接种至PDA固体培养基上,于28-30°C条件下培养6-7 天,本实施例为6天;依照上述步骤,直至得到冠突散囊菌单菌落,将获得的所有菌株进行 编号(共计160株),接种于PDA培养基斜面。
[0049]S5、将步骤S4获得的冠突散囊菌单菌落菌株进行耐热性实验和遗传稳定性实验, 生产可行性高,抑制杂菌能力最强的菌株,并完成菌种鉴定和保藏。具体地,所述的步骤S5 筛选实验包括下述步骤:
[0050] S51、35°C耐热生长实验:35°C,相对湿度80%,于PDA固体培养基培养7天,每日 记录菌落生长速度,选取纯化培养过程中菌落直径增长最快,数量最多的菌株(共计30株) 进行第一次保存。
[0051] S52、第一次保存的菌株,培养后进行高溫汽蒸,所述高溫气蒸的在压力 0. 1-0. 5Mpa、汽蒸时间10-30S,选取存活率最高的菌株进行第二次保存(共计15株);
[0052]S53、利用S52步骤第二次保存的菌株,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选用同一批次来源 的茶叶进行菌株接种的发酵试验,10X1〇6菌/kg茶叶密度将菌株接入茶叶,选取28°C,相 对湿度80%条件下,6天发花数量最高,出现金花时间最早,抑制杂菌能力最强的菌株(共 计10株)。
[0053]S54、选取上述步骤S53筛选获得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选取鉴 定结果为冠突散囊菌,遗传稳定性稳定,符合大生产要求的菌株(共计5株).送编号为 NHRI-NMC-0015菌株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屯、,其保藏编号为 CGMCCNO. 11304。
[0054] CGMCCNO. 11304的冠突散囊菌可W对黑茶、六堡茶、普巧茶、大红袍、红茶、白茶或 绿茶等各类茶叶进行接种发花,其中黑茶较之传统巧砖茶增加了接种工序,非依赖自然传 统发花;六堡茶、普巧茶、大红袍、红茶、白茶或绿茶等在传统工序基础上增加发花工序,包 括汽蒸增湿、接种发花和二次干燥,所述的接种发花是W保藏编号为CGMCCNO. 11304的冠 突散囊菌菌株进行单菌种发酵,发酵后分别得到金花六堡茶、金花普巧茶、金花大红袍或金 花红茶等各类金花茶叶。 阳化5] 所述的单菌种发酵是在发花工序中接入含有所述保藏编号为CGMCCNO. 11304的 单一菌种的固体种子或者将所述菌株经液体培养得到的液体种子。所述固体种子按照如下 方法获得:取活化后的菌株划线接种至非液体培养基中,于25-30°C条件下,避光培养6-8 天,并在无菌条件下,加水洗脱培养基,并收集洗脱液离屯、收集菌体,即得。所述非液体培养 基包括PDA固体培养基W及利用茶叶、茶粉、茶膏为生物质的固体培养基。所述固体种子的 接种密度为(2-10)X106个/kg茶叶。
[0056] 所述液体种子按照如下方法获得:取活化后的菌株W无菌水洗脱制得抱子菌悬 液,并接种至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于25-3(TC条件下震荡培养6-8天,收集种子液,离屯、收 集菌体即得。所述液体培养基包括PDA液体培养基,W及适宜的茶汁、茶汤。所述液体种子 的接种密度为巧-20)X106个/kg茶叶。
[0057]所述的汽蒸增湿是在压力0. 1-0. 5MPa条件下蒸压不小于30min。
[0058] 所述的发花工序采用的原料为茶叶经传统初制、精制获得的半成品;所述汽蒸增 湿是在压力0. 1-0. 5MPa条件下蒸压不小于30min,最大化降低茶叶中微生物含量,使发花 初始茶叶含水量于20% -35% ;所述的单菌种发酵是在发花工序中接入含有所述保藏编号 为CGMCCNO. 11304的单一菌种的固体种子或者将所述菌株经液体培养得到的液体种子; 所述接种发花是在接种菌种后,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压制,于溫度为25-35Γ,空气相对湿度 为65-85 %条件下,恒溫恒湿发花6-10天。
[0059] 所述金花黑茶的制备工艺由传统巧砖茶改进而来,还包括初制、筛分、汽蒸、发酵, 所述的发花工序优选于发酵之后;
[0060] 所述的金花六堡茶的制备工艺还包括初制、筛分、发酵、干燥、蒸压、鲁藏陈化制备 而成,所述的发花工序优选鲁藏陈化之后;
[0061] 所述的金花普巧茶、金花大红袍、金花红茶、金花白茶或金花绿茶等各类茶叶的制 备工艺还包括各类茶叶常规初制、精制步骤,所述发花工序优选精制之后。
[0062] 本发明的实施例1-15中的采用原料按照各类茶叶传统工序经初制、精制获得。其 中发花实验对比如下如表1所示,表1中的序号代表实施例的编号。
[0063] 每个实施例均进行5个批次实验,所有实验在对应茶叶生产工厂进行。为证明本 申请的冠突散囊菌株在金花茶发花工序中的作用,特提供如下实施例,其中未经步骤S5选 育的金花菌由安化黑茶巧砖茶中随机分离获得,未经过步骤S5的选育过程:
[0064]实施例2和实施例3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增加了接种工序,实施例1为安化黑茶 巧砖茶传统自然发花,实施例2和实施例3采用的发花工序除菌种不同外,其他工艺条件完 全相同,其中实施例2菌种为未经步骤S5选育的金花菌,实施例3为本发明的保藏编号为 CGMCCNO. 11304的冠突散囊菌菌株。其中发花工艺包括汽蒸增湿、接种发花和干燥,所述 蒸压增湿是在压力0. 2MPa条件下蒸压0. 5min,增湿至茶叶水分20% -35%,接种发花是接 入10Xl〇6个/kg茶叶固体种子;所述接种发花是在接种菌种后,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压制, 于溫度为30°C,空气相对湿度为75%条件下,恒溫恒湿发花8天。 阳0化]实施例5和实施例6是在实施例4的基础增加了接种工序,实施例4在传统工艺 基础上进行了汽蒸增湿、发花和干燥,发花工序未经接种,实施例5和实施例6采用的发花 工序除菌种不同外,其他工艺条件完全相同,其中实施例5菌种为未经步骤S5选育的金花 菌,实施例6为本发明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 11304的冠突散囊菌菌株。其中发花工艺包 括汽蒸增湿、接种发花和干燥,所述汽蒸增湿是在压力0. 2MPa条件下蒸压20min,增湿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