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微生物生化鉴定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35451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式微生物生化鉴定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式微生物生化鉴定盘。
【背景技术】
[0002]在微生物鉴定中,经常用到生化鉴定试验,微生物的生化试验种类多,每做一次试验,需要准备多个试管等常规鉴定器皿,需要多次接种加样,非常不方便。目前还没有一个专用的鉴定培养工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旋转式微生物生化鉴定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式微生物生化鉴定盘,包括可旋转的外圈、内圈、接种针、分割板和分割圈;外圈和内圈之间有间隙;
[0006]分割板和分割圈设置在内圈上,将内圈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区域,这些独立的区域是微生物鉴定区,分割圈位于内圈的中心,分割圈围成的区域是菌悬液滴加区;
[0007]每个微生物鉴定区内都放置一根接种针,接种针是弹性可弯曲的,一端固定在外圈上,另一端穿过内圈和分割圈上的定位孔,设置在菌悬液滴加区内。
[0008]优选的,可旋转的外圈和内圈是可拆卸固定连接。接种针与外圈是可拆卸式连接。可拆卸的连接便于清洗和消毒。
[0009]本实用新型的微生物鉴定区的数量根据需要设定,通过改变分割板的数量即可实现。微生物鉴定区放入琼脂等微生物培养鉴定的培养基,在菌悬液滴加区加入待测菌,然后转动外圈,一次性完成所有生化项目的接种工作,大大提高接种效率。
[0010]接种针为软质弹性材料,便于外圈旋转时弯折,旋转时,沾有菌液的接种针的一端经过定位孔,穿过微生物鉴定区,最后停留在外圈和内圈之间的间隙中。
[0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相比传统的接种方式,避免了试剂之间的干扰和因为穿刺过程中接菌量逐渐递减的问题,而且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接种后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I可旋转的外圈,2内圈,3间隙,4接种针,5定位孔,6分割板,7分割圈,8菌悬液滴加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1
[001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旋转式微生物生化鉴定盘,包括可旋转的外圈、内圈、接种针、分割板和分割圈;外圈和内圈之间有间隙;
[0020]分割板和分割圈设置在内圈上,将内圈分割成4个独立的区域,这些独立的区域是微生物鉴定区,分割圈位于内圈的中心,分割圈围成的区域是菌悬液滴加区;
[0021 ]每个微生物鉴定区内都放置一根接种针,接种针是弹性可弯曲的,一端固定在外圈上,另一端穿过内圈和分割圈上的定位孔,设置在菌悬液滴加区内。
[0022]可旋转的外圈和内圈是可拆卸固定连接。接种针与外圈是可拆卸式连接。可拆卸的连接便于清洗和消毒。
[0023]实施例2
[0024]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旋转式微生物生化鉴定盘,分割板和分割圈将内圈分割成8个独立的区域。图3是鉴定盘顺时针旋转接种后的状态图。
[0025]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旋转式微生物生化鉴定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旋转的外圈、内圈、接种针、分割板和分割圈;外圈和内圈之间有间隙; 分割板和分割圈设置在内圈上,将内圈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区域,这些独立的区域是微生物鉴定区,分割圈位于内圈的中心,分割圈围成的区域是菌悬液滴加区; 每个微生物鉴定区内都放置一根接种针,接种针是弹性可弯曲的,一端固定在外圈上,另一端穿过内圈和分割圈上的定位孔,设置在菌悬液滴加区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微生物生化鉴定盘,其特征在于,可旋转的外圈和内圈是可拆卸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微生物生化鉴定盘,其特征在于,接种针与外圈是可拆卸式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式微生物生化鉴定盘,包括可旋转的外圈、内圈、接种针、分割板和分割圈;外圈和内圈之间有间隙;分割板和分割圈设置在内圈上,将内圈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区域,这些独立的区域是微生物鉴定区,分割圈位于内圈的中心,分割圈围成的区域是菌悬液滴加区;每个微生物鉴定区内都放置一根接种针,接种针是弹性可弯曲的,一端固定在外圈上,另一端穿过内圈和分割圈上的定位孔,设置在菌悬液滴加区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相比传统的接种方式,避免了试剂之间的干扰和因为穿刺过程中接菌量逐渐递减的问题,而且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IPC分类】C12M1/00
【公开号】CN205347393
【申请号】CN201620029661
【发明人】马维兴, 张健, 林超
【申请人】青岛科技大学, 马维兴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