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0729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静电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静电雾化现象生成带电微粒液体的静电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将高电压施加在放电电极上,并且通过放电电极产生放电使被供给至放电电极的液体(在以下的说明中,以水为例来说明)雾化而生成纳米尺寸的带电微粒液体的静电雾化装置已为人知(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静电雾化装置中,通过具备帕尔贴元件(压电元件)的帕尔贴单元冷却放电电极,由此空气中的水分在放电电极的表面结露。所以,通过所述结露的水分向放电电极供水。在将高电压施加在放电电极上时,供给到放电电极上的水会被静电雾化,从而生成纳米尺寸的带电微粒液体。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68711号公报然而,如上所述,通过帕尔贴元件对放电电极进行冷却而使空气中的水分结露,由此在放电电极的表面生成结露水。因此,由于放电电极被冷却的程度越大就越容易生成结露水,所以也容易生成带电微粒液体。另外,如图6所示,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50中,将由风扇F的旋转产生的空气流吹到散热部51,由此来提高散热部51的散热效率。然而,在放电电极52中,随着向放电电极52的基端部靠近会更容易被冷却,随着向放电电极52的前端部(放电部52a)靠近会更加难以被冷却。然而,在静电雾化装置50 的盒体53的侧周壁上设置有多个吸入口 M。因此,虽然从吸入口 M流入的空气量越多就越可以使带电微粒液体从孔阳高效放出,但从吸入口 M流入的空气容易吹到放电电极52 上。然后,由于从吸入口 M流入的空气吹到放电电极52上而使放电电极52吸收热量,所以会使放电电极52的冷却效率、特别是放电电极52的前端部(放电部52a)的冷却效率降低。由此,难以稳定地生成带电微粒液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稳定地生成带电微粒液体的静电雾化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静电雾化装置,其在收容部件中收容有第ι电极,其通过施加高电压产生放电;第2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产生放电;供给部,其向所述第1电极供给液体;和空气流发生部,其产生朝放电方向流动的空气流,所述静电雾化装置基于所述第1电极的放电使所述液体静电雾化,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雾化装置设置有挡风部,该挡风部防止所述空气流吹到所述第1电极的放电部。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部构成为挡风壁,所述挡风壁沿着放电方向围绕在所述第1电极的周围,并且具有沿着所述放电方向开放的开口端部,将所述第2电极配置在所述挡风部的开口端部侧。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部包括吸入空气的吸气部,该吸气部被设置在与所述开口端部不同的位置上。 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
吸气部配置在与开口端部相反一侧的所述挡风部的基端部。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气部上连接有从所述收容部件的外部导入外气的外气导入管。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紊流发生单元,该紊流发生单元在比所述第1电极更靠放电方向的下游侧产生紊流。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极具有可以放出静电雾化的液体的开口部,所述紊流发生单元包括具有开口部的紊流发生板,所述第2电极的开口部被配置在与所述紊流发生板的开口部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该紊流发生板位于比所述第2电极更靠放电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上。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配置有多个所述紊流发生板。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明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紊流发生板的开口部被分别配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上。基于本发明,可以稳定地生成带电微粒液体。


图1是显示第1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的示意剖视图。图2是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的示意剖视图。图3是显示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的示意剖视图。图5(a)是显示第3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的俯视图。图5(b)是沿图4所示的B-B线的局部剖视图。图5(c)是沿图4所示的C-C线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显示现有技术的静电雾化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1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静电雾化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加以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1所示的静电雾化装置的状态作为基准来规定方向。如图1所示,静电雾化装置10具有圆筒状的壳体11 (收容部件),在壳体11的底部形成有空气吸入口 K (例如,格子状),在壳体11的内部收容有用于生成带电微粒雾的静电雾化部12。静电雾化部12由形成为棒状的放电电极13(第1电极)、和形成为环状的对置电极14(第2电极)构成,对置电极14被配置成,与放电电极13隔开预定的间隔、并且与放电电极13对置的形式。一方面,在放电电极13中,在形成为圆盘状的被夹持部13a立设有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主体部13b,并且在主体部13b的前端形成有形成为大致球状的放电部13c。另一方面,对置电极14为接地电极。另外,对置电极14的孔、即放出部14a的中心位于放电电极
413的轴心的延长线上。在放电电极13的下方设置有作为供给部的帕尔贴单元15,该帕尔贴单元15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冷却而生成结露水,由此将液体(水)供给至放电电极13。帕尔贴单元15 具备由冷却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a和散热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b构成的一对帕尔贴电路板 16,该一对帕尔贴电路板16各自以在具有高热传导性的绝缘板的一面设有电路的形式形成。冷却侧以及散热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a、16b分别被配置成,冷却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a 的电路与散热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b的电路对置。多个热电元件17被夹持在冷却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a和散热侧的帕尔贴电路板 16b之间。由于冷却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a的电路与散热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b的电路被连接在一起,使得相邻的各个热电元件17被相互电气连接。通过帕尔贴输入导线18从未予图示的电源向热电元件17供电。通过向热电元件17供电,热量从冷却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a向散热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b移动。另外,冷却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a的未形成电路的面被连接在冷却部19上。散热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b的未形成电路的面被连接在散热部20 (例如散热翼片)上。另外,放电电极13的周围被由绝缘材料形成、且呈无底筒状的挡风壁21 (挡风部) 所围绕。在壳体11的底部配置有风扇电动机M,通过固装于风扇电动机M的旋转轴上的风扇F的旋转产生空气流。为了防止空气流吹到放电电极13上而设置有挡风壁21。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电动机M以及风扇F成为空气流发生部。另外,空气流的下游侧以及带电微粒雾的放出方向的下游侧成为静电雾化装置10的上方,空气流的上游侧以及带电微粒雾的放出方向的上游侧成为静电雾化装置10的下方。在所述挡风壁21上没有形成向挡风壁21的壁面的厚度方向贯穿的孔,使得空气流不会从壁面流入。然后,在挡风壁21的上游侧的开口部21a的外周边缘的全周突设有用于连结的凸缘22,并且在挡风壁21的下游侧的开口部21b的端部上配置有对置电极14。由此,空气流不会从挡风壁21和对置电极14的连接部流入。进一步,在挡风壁21的内周面延设有用于将挡风壁2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放电空间Sl和密封空间S2的隔板23。然后,在所述隔板23的中央位置形成有连通放电空间Sl和密封空间S2的连通孔24。然后,在将挡风壁21连结在帕尔贴单元15(散热部20)上时,通过将放电电极13 的主体部1 嵌入挡风壁21的连通孔M中,而使放电部13c侧的放电电极13收容在放电空间Sl内,并且使被夹持部13a侧的放电电极13收容在密封空间S2内。由此,可以通过挡风壁21将放电电极13的周围围绕。进一步,放电电极13的被夹持部13a和冷却部19 被挡风壁21两侧的隔板23以及密封部件25夹持。通过该夹持,挡风壁21被连结在帕尔贴单元15 (散热部20)上。由此,空气流不会从挡风壁21和帕尔贴单元15的连接部流入。这样,通过挡风壁21将放电电极13的周围围绕,可以防止由风扇F的旋转产生的空气流从下方吹到放电电极13上。也就是说,壳体11只与放出部1 相连通。另外,在挡风壁21的放电空间S 1内收容有高压导线26,高压导线沈的第1端部被连接在放电电极13上,同时高压导线沈的第2端部被向挡风壁21外部引出并且被连接在高电压施加部27上。然后,通过所述高压导线沈使放电电极13和对置电极14相互电气连接,由此高电压被施加在放电电极13和对置电极14之间。接着,对以上述形式构成的静电雾化装置10的静电雾化动作加以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风扇电动机M使风扇F旋转而生成从壳体11的下方朝上方流动的空气流。在以上述形式构成的静电雾化装置10中,在通过帕尔贴输入导线18向帕尔贴单元15供电时,由于对热电元件17进行通电使得热量从冷却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a向散热侧的帕尔贴电路板16b移动从而冷却部19被冷却。然后,由于冷却部19被冷却,使得连接在冷却部19上的放电电极13被冷却从而放电电极13周围的空气也被冷却。如果放电电极13周围的空气被冷却的话,空气中的水分就会结露并且该结露的水(结露水)被供给至放电电极13。也就是说,放电电极13被冷却的程度越大就越容易生成结露水。另外,在放电电极13中,由于放电电极13的基端部(被夹持部13a)与冷却部19连接在一起,所以越靠近放电电极13的基端部就越容易被冷却,而越靠近放电部13c就越难以被冷却。另外,由于在散热部20的下方配置有风扇F,所以由风扇F的旋转产生的空气流吹到散热部20上,使得散热部20被冷却,由此还可提高放电电极13的冷却效率。然后,如果在水被供给至放电电极13上的状态下通过高电压印加部27在放电电极13和对置电极14之间施加高电压的话,就会产生以下的现象。通过在放电电极13和对置电极14之间施加高电压,会在被供给到放电电极13的放电部13c的水和对置电极14之间产生库伦力,由此水的液面会局部地凸起成锥形而形成泰勒锥。一形成泰勒锥,电荷就会集中于泰勒锥的前端,使得产生于泰勒锥的前端的库伦力变大,从而泰勒锥进一步成长。在泰勒锥成长,并且电荷集中于泰勒锥的前端而使电荷的密度变为高密度时,泰勒锥的前端部分的水获得很大的能量(高密度电荷的推斥力)。由于超过水的表面张力而反复发生分裂 飞散(瑞利分裂),从而大量地生成带负电的纳米尺寸的带电微粒雾(带电微粒液体)。另外,在放电电极13和对置电极14之间施加高电压时,因放电电极13的放电会产生离子风,通过该离子风带电微粒雾被送至放出部14a,并且使该带电微粒雾向挡风壁 21的外部放出。通过由风扇F的旋转产生的空气流,带电微粒雾从放出部14a向静电雾化装置10的外部放出。也就是说,放出部Ha起到用于放出带电微粒雾的放出口的作用。另外,由于离子风从挡风壁21内向下游侧放出,所以由风扇F的旋转产生的空气流不会从放出部Ha流入挡风壁21内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中,由于放电电极13的全周被挡风壁21所围绕,所以由风扇F的旋转产生的、且从静电雾化装置10 的下方朝上方流动的空气流不会直接吹到放电电极13上。由于空气流不会吹到放电电极 13的放电部13c上,所以放电电极13的冷却效率不会降低。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特有的效果作用加以说明。(1)在静电雾化装置10中设置有用于防止空气流吹到放电电极13上的挡风壁 21,挡风壁21防止空气流吹到放电电极13的放电部13c上。由此,由于可以抑制阻碍放电电极13的冷却,所以可以通过稳定供给结露水来稳定地生成带电微粒雾。(2)在挡风壁21的开口部21b配置有对置电极14。由此,由于可以通过对置电极 14引导以放电电极13上的放电而生成的带电微粒雾,所以可以增大带电微粒雾的推动力。 因此,可以快速地使带电微粒雾向静电雾化装置10的外部放出。(3)另外,将对置电极14配置在挡风壁21的开口部21b上,由此可以利用挡风壁 21来设置对置电极14。所以,不须要使用其他部件来设置对置电极14,从而可以简化静电雾化装置10的构成。(4)通过由风扇F的旋转产生的空气流使带电微粒雾向静电雾化装置10的外部放出,并且对散热部20进行冷却。由此,由于可以在放出带电微粒雾的同时对散热部20进行冷却,所以可以缩小静电雾化装置10自身的尺寸。(第2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2以及图3,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加以说明。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中,将外气导入管设置在壳体11内,该外气导入管用于将外气导入挡风壁21内。在这点上,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不同。因此,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对与已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同一控制内容)附上相同的符号,省略或者简化相同构成的重复的说明。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挡风壁21的侧周壁的厚度方向上、且在放电电极13的基端部侧形成有用于将外气导入挡风壁21内的导入孔30(吸气部)。另外,在壳体11的侧周壁(壁面)的、与导入孔30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将外气导入壳体11内的导入孔11a。 在壳体11内部设置有将导入孔30和导入孔Ila相互连结的、形成为圆筒状的外气导入管 31。由此,可以通过外气导入管31将壳体11外的外气吸入至挡风壁21内部。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的静电雾化动作加以说明。如上所述,通过对放电电极13进行冷却空气中的水分会结露,由此结露水被供给至放电电极13。如果在结露水被供给到放电电极13上的状态下,在放电电极13和对置电极14之间施加高电压的话,就会生成带电微粒雾。另外,如上所述,在放电电极13和对置电极14之间施加高电压时,通过放电电极13的放电会产生离子风。与所述离子风从挡风壁21流出的量对应的量的外气通过外气导入管31被吸入至挡风壁21内。另外,从外气导入管31所吸入的外气量比由风扇F的旋转产生的空气量要少。另外,由于通过外气导入管31导入的外气中含有水分,所以可以新生成结露水。 由此,如果在放电电极13和对置电极14之间施加高电压的话,就会再次生成带电微粒雾。进一步,将外气导入管31形成在放电电极13的基端部侧,由此通过外气导入管31 而被吸入的外气不易直接吹到放电电极13的前端部、即放电部13c上。因此,由于可以抑制外气吹到冷却效率较低的放电电极13的前端部(放电部13c)上,所以可以抑制结露水的生成效率降低。接着,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1) (4)之外,还对本实施方式的特有的效果作用加以说明。(5)在挡风壁21的侧周壁、且在与放出部Ha不同的位置上设置有吸入空气的导入孔30。虽然由放电电极13的放电而产生的离子风向挡风壁21的外部流出,会使挡风壁 21的内部压力减少与流出的离子风的风量对应的量,但由于从导入孔30吸入新的外气,所以可以防止在挡风壁21内部生成负压。(6)形成有将壳体11的导入孔Ila和挡风壁21的导入孔30相互连通的外气导入管31。由此,由于可以导入含有水分的外气,所以可以防止挡风壁21内部的减压,并且由于可以形成容易使空气中的水分结露的环境,所以可以稳定地生成带电微粒雾。(7)通过外气导入管31补充,与利用放电电极13的放电而产生的离子风向挡风壁 21的外部流出的量相对应的量的外气。由此,由于外气不会过量地补充到挡风壁21内部, 所以可以使挡风壁21内部的气压保持不变。
7
(8)将外气导入管31形成在放电电极13的基端部侧。由此,由于通过外气导入管 31吸入的外气不易直接吹到放电电极13的前端部(放电部13c)上,所以可以抑制结露水的生成效率降低。(第3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4以及图5,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3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加以说明。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中,将用于在静电雾化部 12的上方产生紊流的屏蔽板40 42设置在壳体11内。在这点上,本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不同。因此,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对与已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同一控制内容)附上相同的符号,省略或者简化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与第 3实施方式之间重复的说明。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对置电极14的上方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 作为紊流发生单元以及紊流发生板的环状的屏蔽板40 42。以下,对屏蔽板40 42的具体构成加以说明。第1屏蔽板40的外径与壳体11的内径大致相同,并且在形成为环状的第1环形板40a的内周面通过支承部件43支承固定有形成为圆盘状的第1圆板40b,该第1圆板40b 的直径比放出部14a的直径要大。另外,在第1环形板40a和第1圆板40b之间,形成有向第1屏蔽板40的厚度方向贯穿的通风部40c(开口部)。另外,第3屏蔽板42的构成也与第1屏蔽板40相同。另外,第2屏蔽板41形成为,具有大于第1环形板40a的内径的外径、且具有小于第1圆板40b的外径的内径的环状。另外,第2屏蔽板41的内周面成为,向第2屏蔽板41 的厚度方向贯穿的通风部41c (开口部)。关于这些屏蔽板40 42,在对置电极14上方5mm IOmm左右的位置,第1屏蔽板40被支承部件44支承固定在壳体11上。进一步,在第1屏蔽板40上方5mm IOmm左右的位置,第2屏蔽板41被支承部件44支承固定在壳体11上。另外,在第2屏蔽板41上方5mm IOmm左右的位置,第3屏蔽板42被支承部件44支承固定在壳体11上。这样,由于在放出部14a的上方以与放出部14a对置的形式配置有第1屏蔽板40 的第1圆板40b,所以第1圆板40b起到遮挡带电微粒雾从放出部14a向正上方放出的壁的作用。另外,由于在通风部40c的上方以与通风部40c对置的形式配置有第2屏蔽板41,所以第2屏蔽板41起到遮挡带电微粒雾从通风部40c向正上方放出的壁的作用。进一步,由于在通风部41c的上方以与通风部41c对置的形式配置有第3屏蔽板42的第3圆板42b, 所以第3圆板42b起到遮挡带电微粒雾从通风部41c向正上方放出的壁的作用。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的静电雾化动作加以说明。如上所述,通过对放电电极13进行冷却空气中的水分会结露,由此结露水被供给至放电电极13上。如果在结露水被供给到放电电极13上的状态下,在放电电极13和对置电极14之间施加高电压的话,就会生成带电微粒雾。然后,通过风扇F的旋转产生的空气流,带电微粒雾从对置电极14被导向上方。也就是说,空气流与带电微粒雾被混合。这时,首先,空气流以及带电微粒雾吹到位于放出部 Ha上方的第1圆板40b的下表面时,空气流以及带电微粒雾的放出方向会被改变。也就是说,放出部Ha和第1屏蔽板40的通风部40c被配置成不相互重叠的形式,使得放出部 14a与通风部40c错开(参照图5(c)),从而带电微粒雾不会从放出部14a向正上方放出。 由此,利用空气流放出的带电微粒雾会从第1屏蔽板40的通风部40c向上方放出。接着,从第1屏蔽板40的通风部40c放出的带电微粒雾吹到位于第1屏蔽板40的通风部40c的上方的第2屏蔽板41的下表面时,带电微粒雾的放出方向会被改变。也就是说,第1屏蔽板40的通风部40c和第2屏蔽板41的通风部41c被配置成不相互重叠的形式,使得通风部40c、41c各自相互错开(参照图5(b)),从而带电微粒雾不会从通风部40c 向正上方放出。由此,利用空气流放出的带电微粒雾会从第2屏蔽板41的通风部41c向上方放出。接着,从第2屏蔽板41的通风部41c放出的带电微粒雾吹到位于第2屏蔽板41 的通风部41c的上方的第3圆板42b的下表面时,带电微粒雾的放出方向会被改变。也就是说,第2屏蔽板41的通风部41c和第3屏蔽板42的通风部42c被配置成不相互重叠的形式,使得通风部41c、42c各自相互错开(参照图5(a)),从而带电微粒雾不会从第2屏蔽板41的通风部41c向正上方放出。由此,利用空气流放出的带电微粒雾会从第3屏蔽板42 的通风部42c向上方放出。这样,带电微粒雾反复撞击屏蔽板40 42,由此通过风扇F的旋转产生的空气流会被紊流化。通过所述紊流化的空气流与带电微粒雾被混合,可以使带电微粒雾向更大的范围扩散。带电微粒雾通过第3屏蔽板42的通风部42c被导向上方,并且从壳体11的上侧通风部放出。接着,除了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作用(1) 以及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作用(5) (8)之外,还对本实施方式的特有的效果作用加以说明。(9)在放电电极13的上方设置有第1屏蔽板40。由此,由于空气流吹到第1屏蔽板而被紊流,所以可以通过紊流使由静电雾化部12生成的带电微粒雾向大范围扩散。(10)将对置电极14以及第1屏蔽板40形成为环状。另外,第1屏蔽板40的外径与壳体11的内径大致相等,并且在形成为环状的第1环形板40a的内周面通过支承部件43 支承固定有圆盘状的第1圆板40b,该第1圆板40b的直径比放出部1 的直径要大。放出部1 和第1屏蔽板40的通风部40c被配置成不相互重叠的形式,使得放出部Ha与通风部40c相互错开。由此,空气流吹到对置电极14以及第1圆板40b后会产生紊流。通过紊流带电微粒雾被搅拌,由此可以通过紊流将带电微粒雾向大范围扩散。另外,由于只须将放出部1 和第1屏蔽板40的通风部40c相互错开设置就可以产生紊流,所以可以缩小静电雾化装置10的尺寸。(11)将在带电微粒雾的放出方向上呈上下排列的各个屏蔽板40 42的通风部 40c 42c相互错开设置。由此,由于空气流每次吹到各个屏蔽板40 42上时就会产生紊流,所以即使缩小各个屏蔽板40 42的设置间隔也可以产生紊流。也就是说,在不使静电雾化装置10自身大型化的情况下,可以更有效地产生紊流,并且可以通过紊流将生成的带电微粒雾向大范围扩散。(12)将各个屏蔽板40 42形成为环状,由此屏蔽板40 42的通风部被形成为圆形。由于此时的通风部的周长要比通风部形成为四角形时的要短,所以可以顺畅地且高效地将挡风壁21放出的空气流朝壳体11外部放出。
另外,各个实施方式也可以更改为以下的形式。在第3实施方式中,屏蔽板40 42的形状并不仅限于环状。例如,通风部也可以形成为多角形。另外,屏蔽板40 42并不仅限于平板,例如,也可以为以越朝向下游侧各个屏蔽板40 42的开口宽度就越窄的形式形成的円錐盖状。在第3实施方式中,屏蔽板数量并不仅限于3个。也就是说,屏蔽板的数量也可以仅仅为1个,或者也可以为4个以上。在第3实施方式中,紊流发生单元并不仅限于将板配置成层状。例如,也可以将屏蔽板配置成格子状,或者也可以将屏蔽板配置成网眼状。也就是说,只要是可以抑制带电微粒雾从放出部14a向正上方放出的构成即可。在第3实施方式中,屏蔽板40 42的设置位置也可以为挡风壁21的内部。也可以将屏蔽板40 42配置在第1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上。在第2实施方式中,导入孔30的形成位置只要是在挡风壁21的周壁上,在哪一个位置上都可以。例如,导入孔30的形成位置也可以为放电电极13的放电部13c侧。在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形成外气导入管31,而只形成挡风壁21的导入孔30。在这种情况下,被吸入到挡风壁21内的空气不是壳体11外的外气,而是壳体11内的空气。在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在壳体11上不形成导入孔 Ila的情况下,将与导入孔30连通的外气导入管31延长至壳体11外,并且直接从外气导入管31导入外气。在第3实施方式的静电雾化装置10中,也可以不形成外气导入管31、导入孔11a、 以及导入孔30。在各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将整个静电雾化部12罩住的有底且圆筒状的挡风部。在各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比放电电极13的前端部(放电部13c)更靠上游侧的位置上安装形成有直径与放电电极13的前端部(放电部13c)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孔,并且将该板状部件作为挡风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板状部件防止从下方朝上方流动的空气流吹到放电电极13的前端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对置电极14的设置位置只要在比放电电极13 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即可,对置电极14的设置位置并不仅限于挡风壁21的开口部21b。例如,对置电极14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1的前端开口部,或者也可以设置在挡风壁21的内部。在各个实施方式中,只要由风扇F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不会直接吹到放电电极 13上,防止壁21也可以构成为允许少量空气流吹到放电电极13上的形式。例如,也可以在挡风壁21和帕尔贴单元15的连接部之间形成空隙,或者也可以在挡风壁21和对置电极 14的连接部之间形成空隙。在各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用于对散热部20进行冷却的风扇电动机M和用于产生空气流的风扇电动机M。在各个实施方式中,供给液体(水)的供给部也可以构成为,设置贮水的水箱并且将放电电极13浸在箱内的水中而利用毛细管现象将水供给至放电电极13的前端部。在各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水以外的液体(例如,化妆水、药液等)进行雾化来
10生成纳米尺寸的带电微粒液体。在各个实施方式中,对置电极14也可以为正电极。由此,由于可以通过对置电极 14进一步引导由放电生成的带电微粒雾,所以可以进一步增加带电微粒雾的推动力。各个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在生成带有正电荷的带电微粒雾的静电雾化装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以下方法将正的高电压施加在放电电极13上,并且将对置电极14作为接地而使正离子放出的方法;和将放电电极13作为接地,并且将负的高电压施加在对置电极14上而使正离子放出的方法。
权利要求
1.一种静电雾化装置,其在收容部件中收容有第1电极,其通过施加高电压产生放电;第2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产生放电;供给部,其向所述第1电极供给液体;和空气流发生部,其产生朝放电方向流动的空气流,所述静电雾化装置基于所述第1电极的放电使所述液体静电雾化,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雾化装置设置有挡风部,该挡风部防止所述空气流吹到所述第1 电极的放电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部构成为挡风壁,所述挡风壁沿着放电方向围绕在所述第1电极的周围,并且具有沿着所述放电方向开放的开口端部,将所述第2电极配置在所述挡风部的开口端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部包括吸入空气的吸气部,该吸气部被设置在与所述开口端部不同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吸气部配置在与开口端部相反一侧的所述挡风部的基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气部上连接有从所述收容部件的外部导入外气的外气导入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紊流发生单元,该紊流发生单元在比所述第1电极更靠放电方向的下游侧产生紊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电极具有可以放出静电雾化的液体的开口部, 所述紊流发生单元包括具有开口部的紊流发生板,所述第2电极的开口部被配置在与所述紊流发生板的开口部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该紊流发生板位于比所述第2电极更靠放电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置有多个所述紊流发生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静电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紊流发生板的开口部被分别配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稳定地生成带电微粒液体的静电雾化装置。在壳体(11)内设置有产生与带电微粒液体的放出方向相同方向的空气流的风扇电动机M以及风扇F。在将静电雾化部(12)配设在所述壳体(11)内时,以所述空气流不会吹到放电电极(13)的前端部的形式形成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挡风壁(21),并且将放电电极(13)收容在所述挡风壁(21)内。
文档编号B05B5/057GK102198431SQ20111008158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6日
发明者北村央 申请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